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材导读】
目前,全国各地陆续进入迟来的开学季。宅家多时,虽然有网课帮助,但体育课受疫情冲击不小。重返校园,不少学生都出现了体重增加、运动能力下降等问题。
汹涌而来的疫情,让人们认识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野蛮体魄、强身健体,从青少年时期就要开始。然而,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指标令人担忧。
少年强则国强。随着体教融合的深化,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已成社会共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真正实现,离不开体育的全面参与。
一、青少年体质亮红灯
久违了,体育课!随着疫情好转,各地中小学生陆续回到校园,熟悉的体育课也回来了。
经历了一个冬天的宅家生活,身体发福以及由此带来的体能下降,让不少老师挠头。“班级里的‘小胖子’和‘小眼镜’本来就不少,现在的情况又给体育老师出了新的难题。”有老师表示,虽然疫情期间有体育网课,但受制于活动场地和教学内容,学生的锻炼效果与平时有较大差距。开学后的体能测试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运动能力出现了下滑。
针对疫情宅家造成的体质下降问题,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在浙江,一些学校的体育课不减反增,从一周两节增加到一周五节;山西吕梁提出要求,“坚持每天一节体育课”;针对防疫需求,各地的体育课上少了一些近距离的对抗性活动,增加了技巧性、趣味性的运动……
青少年体质健康带来的问题,因突如其来的疫情再度凸显。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引发社会担忧,也让体育教育站到了聚光灯下。
在中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问题中,近视率是一个显著指标。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调查结果,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小眼镜”人数超过1亿。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近视率随着年级的升高快速增长,高三年级学生近视度数高于600度的达到21.9%。
缺乏户外活动,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原因之一。专家表示,近视是由眼轴变长导致,青少年如果能够在阳光下多运动,眼睛会分泌多巴胺等活性物质,从而抵抗眼轴变长,抑制近视发展。
二、体育补课刻不容缓
因为疫情影响,体育补课需要提上日程。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整个社会的体育补课更是刻不容缓。
近年来,体育课变成“万能课”、为文化课让路的现象少了,体育课的时间得到了保证。但看似热闹的体育课,实际的内容却大打折扣。有人形容,很多学校体育课属于“三无七不”——无强度、无难度、无对抗,不出汗、不脏衣、不喘气、不摔跤、不擦皮、不扭伤、不长跑。
要想让青少年从体育锻炼中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的目标,体育的竞争性和对抗性等属性不能被扼杀。本该是“野蛮体魄”的体育变成“温柔”的体育,其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体育课“注水”,背后的原因并不难寻。一方面,很多家长虽然鼓励孩子锻炼,但前提是“三不”——不要累到、不要伤到、不要影响学习,体育锻炼要随时为文化课学习让路。另一方面,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学校不得不选择“重智育、轻体育”。由体育课带来的“安全责任”,也令不少学校和体育老师束手束脚。
专家表示,重文化学习而轻体育,仍然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常态。很多年轻家长虽然已经扭转了观念,但在大环境下,常常陷入矛盾和无奈中。让孩子坚持体育锻炼,仍然是一件道理人人懂,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的事情。
在体育与学习的二元对立下,正值风口的体育培训业也面临着后继乏力的困境。有从业者表示,虽然青少年体育培训发展迅速,但低龄化趋势明显,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学业的加重,坚持下来的人数呈数量级减少。
三、“体育100分”只是起点
解决“有心无力”的困境,需要态度坚决的制度保证。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从顶层设计还是基层实践来看,体育在学校的地位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去年年底,云南省宣布从2020年开始将中考体育成绩上调至100分,与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看齐”,“体育100分”一度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在体育技能考试中,云南搭建了三大球、三小球、田径、游泳、武术、拳击、健美操等多个项目平台,供学生选择。
作为全国体教融合试点省份,云南省还明确提出,在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都到位的情况下,体育课上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学校不得认定为教学事故,不得追究体育老师和相关组织者责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追究学校和校长责任。这为校长和体育老师在校园体育安全责任认定上松绑解套。
“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曾表示,“如果没有这一条,前面所有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组织学生课余训练和比赛,但学生参与多少、参与得怎么样,对他们自己没有任何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就会严重不足。”
事实上,除了云南之外,天津、重庆等地近年来也增加了中考体育所占分值。然而,受疫情影响,今年的体育中考在多地遭遇了被取消的命运。此前,浙江、福建和上海已宣布,因疫情取消中考体育测试,广东等省份也对部分考试项目进行了调整。
【素材解读】
“小胖墩”“豆芽菜”……近年来各省区市的体质監测显示,中国青少年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怎么办?加强体育锻炼是最好的解决方案。随着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要求,无数实践证明,体育是让孩子远离近视、远离肥胖的首选途径,也是让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不二选择。尽管“出师未捷”,但不少专家和老师认为,经此一“疫”,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伴随着体教融合的深化,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
【适用话题】
体教融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目前,全国各地陆续进入迟来的开学季。宅家多时,虽然有网课帮助,但体育课受疫情冲击不小。重返校园,不少学生都出现了体重增加、运动能力下降等问题。
汹涌而来的疫情,让人们认识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野蛮体魄、强身健体,从青少年时期就要开始。然而,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指标令人担忧。
少年强则国强。随着体教融合的深化,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已成社会共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真正实现,离不开体育的全面参与。
一、青少年体质亮红灯
久违了,体育课!随着疫情好转,各地中小学生陆续回到校园,熟悉的体育课也回来了。
经历了一个冬天的宅家生活,身体发福以及由此带来的体能下降,让不少老师挠头。“班级里的‘小胖子’和‘小眼镜’本来就不少,现在的情况又给体育老师出了新的难题。”有老师表示,虽然疫情期间有体育网课,但受制于活动场地和教学内容,学生的锻炼效果与平时有较大差距。开学后的体能测试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运动能力出现了下滑。
针对疫情宅家造成的体质下降问题,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在浙江,一些学校的体育课不减反增,从一周两节增加到一周五节;山西吕梁提出要求,“坚持每天一节体育课”;针对防疫需求,各地的体育课上少了一些近距离的对抗性活动,增加了技巧性、趣味性的运动……
青少年体质健康带来的问题,因突如其来的疫情再度凸显。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引发社会担忧,也让体育教育站到了聚光灯下。
在中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问题中,近视率是一个显著指标。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调查结果,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小眼镜”人数超过1亿。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近视率随着年级的升高快速增长,高三年级学生近视度数高于600度的达到21.9%。
缺乏户外活动,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原因之一。专家表示,近视是由眼轴变长导致,青少年如果能够在阳光下多运动,眼睛会分泌多巴胺等活性物质,从而抵抗眼轴变长,抑制近视发展。
二、体育补课刻不容缓
因为疫情影响,体育补课需要提上日程。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整个社会的体育补课更是刻不容缓。
近年来,体育课变成“万能课”、为文化课让路的现象少了,体育课的时间得到了保证。但看似热闹的体育课,实际的内容却大打折扣。有人形容,很多学校体育课属于“三无七不”——无强度、无难度、无对抗,不出汗、不脏衣、不喘气、不摔跤、不擦皮、不扭伤、不长跑。
要想让青少年从体育锻炼中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的目标,体育的竞争性和对抗性等属性不能被扼杀。本该是“野蛮体魄”的体育变成“温柔”的体育,其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体育课“注水”,背后的原因并不难寻。一方面,很多家长虽然鼓励孩子锻炼,但前提是“三不”——不要累到、不要伤到、不要影响学习,体育锻炼要随时为文化课学习让路。另一方面,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学校不得不选择“重智育、轻体育”。由体育课带来的“安全责任”,也令不少学校和体育老师束手束脚。
专家表示,重文化学习而轻体育,仍然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常态。很多年轻家长虽然已经扭转了观念,但在大环境下,常常陷入矛盾和无奈中。让孩子坚持体育锻炼,仍然是一件道理人人懂,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的事情。
在体育与学习的二元对立下,正值风口的体育培训业也面临着后继乏力的困境。有从业者表示,虽然青少年体育培训发展迅速,但低龄化趋势明显,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学业的加重,坚持下来的人数呈数量级减少。
三、“体育100分”只是起点
解决“有心无力”的困境,需要态度坚决的制度保证。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从顶层设计还是基层实践来看,体育在学校的地位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去年年底,云南省宣布从2020年开始将中考体育成绩上调至100分,与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看齐”,“体育100分”一度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在体育技能考试中,云南搭建了三大球、三小球、田径、游泳、武术、拳击、健美操等多个项目平台,供学生选择。
作为全国体教融合试点省份,云南省还明确提出,在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都到位的情况下,体育课上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学校不得认定为教学事故,不得追究体育老师和相关组织者责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追究学校和校长责任。这为校长和体育老师在校园体育安全责任认定上松绑解套。
“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曾表示,“如果没有这一条,前面所有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组织学生课余训练和比赛,但学生参与多少、参与得怎么样,对他们自己没有任何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就会严重不足。”
事实上,除了云南之外,天津、重庆等地近年来也增加了中考体育所占分值。然而,受疫情影响,今年的体育中考在多地遭遇了被取消的命运。此前,浙江、福建和上海已宣布,因疫情取消中考体育测试,广东等省份也对部分考试项目进行了调整。
【素材解读】
“小胖墩”“豆芽菜”……近年来各省区市的体质監测显示,中国青少年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怎么办?加强体育锻炼是最好的解决方案。随着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要求,无数实践证明,体育是让孩子远离近视、远离肥胖的首选途径,也是让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不二选择。尽管“出师未捷”,但不少专家和老师认为,经此一“疫”,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伴随着体教融合的深化,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
【适用话题】
体教融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