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友乌托邦序曲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mib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过晚饭,明月升起之时,我闲来无事,就来到了这个城中村,走进一个农家院。农家院里就是大痴茶馆。茶室里灯火通明,一帮人围座茶台,气氛热烈地说着古玩,我插不上嘴,便找个地方坐下,开始观察这个茶室。
  与那些正规的茶舍比起来,这个名为大痴茶馆的茶室显得太不讲究。这是一个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屋,原来的用途大概是房子主人的卧室。改成茶室之后,并没有太大变化。窗子仍然很小且高高在上,房子里的空气有点儿流动不畅;因为窗子向西,光线也不是很好。所以在白天除了屋门大开之外,还需要再打开灯。好在这是晚上,灯光因为窗子的小反而没有漏出去太多,几乎全部被收纳在这个斗室之中。墙面虽然没有再粉刷增白,但已经足够来反射灯光。其实仔细来看,墙面一些地方还是有斑点和划痕,而屋顶和墙壁的角落也还残留着几丝蛛网。这大概是屋子整修用作茶室时,主人忽略掉的。但哪个用来居住的房间会不留下一点儿生活的蛛丝马迹呢?况且这个茶馆的主人还是一位未婚男士。这个外号叫老龙的男人,其实只是个文弱书生。“文”可以从他戴着的眼镜和谈吐的些许酸腐中看得出来,“弱”则更加醒目,集中体现在他的瘦上。有一次,我看到一个网友在QQ群里用“郊寒岛瘦”来形容他,所有人都认为这个成语用得很“画龙点睛”。除了文与弱,这个主人多少还有点儿“痴”。这大概是茶馆命名为“大痴”时,他没有反对的原因。事实上,来茶馆的人,对他的评价多少都会和这个字扯上關系。他的这种痴,是一种商品时代头脑不灵光,多元文化之下一味想着去复兴传统文化,三十多了仍不急结婚,对众人的调侃反应迟钝,茶友哪句话说得好时,只知道显得有儿点傻得停不下来地笑的痴。但一定程度上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痴,这个茶馆才能宾客盈门。因为来者一眼就会知道,他不会被这个人伤害。这对充满陌生人的城市,靠互联网接上头的兴趣部落来说,是多么重要。而在眼下众人交谈火热时,他也主要是沏茶,不主动打断别人的话,更多是附和式地插话和傻笑。这是他一贯原则,他把它表述为传统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代话说就是相互尊重,但他更喜欢用传统文化语汇来表述。
  这个房间里,比较吸引人目光的,是一个椿木博古架。这是房间里最有古典气质的一个家具,每一个不影响实用的地方,都有古典的雕花装饰,十分雅致。它全身涂满暗淡的红漆,乍一看会以为是一件红木家具。但它却是全新的,并不古老。它的制作者,就在离这里不远的一个城中村里,租了小学的一大间房子,作为自己的作坊。据说,他看着明清家具的拍卖图册,就能仿制出一个相同的家具来。这个古典家具制作者,并没有来到茶室。他也很少来。因为他的活儿总是很多。不知什么时候起,这个四线小城市也流行起古典趣味来,这让他的生意比较好。后来,我曾跟在茶馆认识的一个人去找过他。出乎我的意料,他与一个农村木工的模样并无二致,甚至显得有些邋遢。而在我原来的想象里,他是会穿着唐装制作这些仿古家具的。他的作坊也很杂乱,甚至有点儿脏,各种粗糙的原木堆了半屋。他正在做的是一个加长的条几,涂上黑漆,显得大气又神秘。使用的人应该想象不到,它诞生的场所,会是这样地脏乱差。
  茶室里还挂着这位工匠的书法,是启功体。书法并没有装裱,而是直接将宣纸放在架子上,用石头压住上面,让它垂下来。这种简单粗暴的装饰,与这个茶室的整体风格是一致的,与那陈旧的茶台和太师椅是相得益彰的。茶台是六七十年代的老桌子,大概是房子原主人使用过的。而太师椅则是茶馆主人从周围村子里收购而来,应该也是六七十年代的仿古作品,没有明清太师椅那种灵巧精致。我小时候在村子里就经常看到这样的太师椅。椅子红漆剥落,间有裂纹。它们让这个茶室的古意有种浓浓的山寨味。但这并没有妨碍大家在这里品着茶,聊着琴棋书画。但这种聊天,也是一种传统词汇和网络术语混搭着聊,也有一种山寨味。因为大家都是传统文化的业余爱好者,主业仍然是现代生活。我进门时,大家正在一起品鉴一个不值钱的古玩。讲到“包浆”时,我问什么是包浆,一个网名叫“风之子”的人回答了我。他的专业言辞让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但后来我知道,这个风之子的职业是一名城管。老龙这样介绍他:以前经常在街上撅(方言,意为折断)小商小贩的称杆,自从学了传统文化后,对流动小贩们客气多了。虽然我知道传统文化没有这样立竿见影的功效,但还是对老龙一笑。后来我和风之子聊天多了,知道他有时候也是在胡喷瞎侃,对真正的传统文化说不到正点子上。
  此刻茶室里说得最起兴,又最显得专业的,是一个胖子。大概是因为他的头小,所以他的身子显得比任何人都要胖。他是当地网络论坛上“茶语清心”板块的版主。来茶馆的人,很多都在这个论坛板块里混。当初大痴茶馆成立是他提的议,名字也是他所起。因为这种身份,他的发言,总是显得气势逼人。当然,这还因为他大大的肚子里,确实有货。他也写书法,是焦作一个著名书法家的弟子,很有自己的风格。茶馆里悬挂着他的一幅装裱精当的字。这在茶馆是一个比较高大上的待遇。
  另一个享受这种待遇的,是制作绞胎瓷的“小碗哥”。他也坐在那里喝茶,说话慢条斯理,样子也并不起眼,但总是带着微微的笑。他书画皆擅,在这里也写了不少的字。被装裱好挂起来的,是他的一幅蝇头小楷,字字精到。因为他制作绞胎瓷品种以喝茶用的小碗最多,大家都叫他“小碗哥”,他也很乐于接受。但在焦作众多的绞胎瓷作坊里,他的作坊算是最小的之一,就在他家楼下的煤球房里。虽然他的设计很独特,但因为设备较差,烧出来的瓷质不太精细,所以销量不好。那个博古架上就放有他的绞胎瓷茶具,但印象中并没有卖出去。但是他天生心宽体胖,并不太在乎。他笃信佛教,有一段时间专门抄写心经送人。他在古玩城有一间大概三四平米的小店,我去和他聊天时,他说要抄够一百幅送人。后来大概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因为店里地方小,他打算将一个较大的钧瓷送给我,但我没有要。他后来送给我的,是许多绞胎瓷小茶碗,本来是让我在云台山上找地方代销,无果后,他说就全部送给我了。作为回报,我把我在他小店里代销却没售出一本的小诗集全部都送给了他。他又都送给了他的朋友。   大痴茶馆所汇聚的,大多都是这样有些落寞的人。但到了茶馆之后,他们又大都从自己命运中脱身,变得豁达自如,变得疯起来。能够点燃大家兴奋点的人之一,就是那个版主。他的网名叫西皮流水。人如其名,他是戏曲高手。在大家的聊天里,他时不时来一句京戏。我坐在铁皮凳子上,被他的唱腔所惊艳。之所以坐铁皮凳子,是因为我这时还算菜鸟,太师椅轮不着我坐。后来人少的时候,他依次给我唱了昆曲、黄梅戏和京剧。唱女腔的时候,他的表情姿势,尤其是手势,活脱脱一个女胖子。再后来,他给我唱了帕瓦罗蒂,高音竟顶了上去。再后来的一个春节,大家都去KTV的时候,他又成麦霸,各种流行歌曲轮番上演,几乎比原唱还要“原唱”。后来,他到北京去,还曾以说相声谋生。我去他家里,就曾见到过一幅侯宝林的字,据他描述应为真迹。而之所以去北京,是因为他在这个小城里没有工作。后来,他全国各地跑,在电视台、网站、文化机构都工作过,还在江苏卫视策划过一档栏目,可惜没有播出。
  在我为西皮的唱腔和表情惊艳之时,喝茶的一干人开始把矛头对准一个刚入座的白面书生,纷纷开他的玩笑。茶馆里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仿佛之前品茶的安静都是为这一刻的爆发作着准备。每个人都笑得像是火山喷发,但笑得最灿烂的还是这个白面书生,直笑得面若桃花,仿佛很享受这样的“挼”。“挼”在我们当地的方言里意思是在语言上整人,毫不留情地开玩笑。这已成为茶馆的一种风气,每个人来这里必须脱下衣冠和面具,因为每个人有被“挼”的可能。我初来时还不适应这种甚至有些放荡的自由。但因为我与他之前就相识,面对一个严肃的人被整得如此狼狈,我也狼狈为奸地大笑。他是本地论坛上的红人,但更多时候被称为愤青,一个什么都敢批判,和守旧分子打了无数次笔仗,被封了无数绰号的愤青,在这里经常被玩笑开得面红耳赤,被大家挼得体无完肤,且毫无还手之力。他也是个一根筋式的人,对茶馆中人的跳跃性思维,弯弯绕方法没有免疫力,屡屡中招。但实际上,他却算是茶馆里不多的成功人士,是本地电厂的工程师,拿着高薪,开着越野,却爱往这个破茶馆里钻。他的两面性不止于此。与他网上堪称犀利与泼辣兼具的批判话语似乎不相称的,是他很扎实的书法和古文功底。他既是超现代的,却又是绝对传统的。他众多网名中,我印象最深的两个,一个是驴叉叉,一个是弹铗清啸。
  这场车轮战中,笑得最热烈的,除了老驴本人,就是一个算命先生。他也是茶馆的常客。但因为不熟,我为一个算命先生能够如此不矜持而惊讶。后来,我知道他姓朱,大家都叫他朱老师。我见识过他算得很准的时刻,也见到过他失误的时刻。他在茶馆里,一直都是喜欢强有力地跟人争论。一天晚上,我和他在讨论妓女应不应该合法化,合法化后的伦理问题时,争得面红耳赤,一个多钟头谁也没有说服谁。
  而眼下这场车轮战的结果是,驴叉叉缴械投降,临走时,一个女孩对他说,每天都要来茶馆让她“挼”一下。人们的笑声并没有因为老驴走而结束,因为接下来是老农讲述乡村人物故事。老农长得五大三粗,也是一个胖子。与他讲述内容的夸张搞笑相匹配的,是他的表情和动作,能把一个半身不遂的人表演得大半身都不遂。他说话和表演时,别人没法插嘴,因为所有人都在笑。与驴叉叉不同之处在于,大家笑驴叉叉是主动的,笑老农则是被动的。老农来茶馆越多,他的笑星地位越是巩固。但他不是僅仅会逗大家笑,他的拿手绝活实际上是弹吉它唱摇滚和民谣。而更拿手的,其实是写作。他在论坛上以老农为笔名发过几篇文章,每一篇后面都有巨量的跟帖,老农一名也广为人知。文章是他从出租车司机的视角来看世界,语言和思想都凝练又犀利。我后来将其中一篇发在报纸上,本地作协主席看了赞不绝口,说这样的文章太少了。但后来没等我再发,他就把那些文章都删除,连底稿都没有留。就像这些文章的人间蒸发一样,他也不断地对自己的人生做着减法。他之前是公交车司机,公交公司的正式员工,但无法忍受那种生活,辞掉了。出租车开了一段,不喜欢也不干了。后来开始做周黑鸭,做了一段遇到拆迁,门店不保就推着小车上街卖。在他的小车上,除了鸭脖、鸭肠之类,往往还带着一本书,没人光顾时他就翻书看。我见过的,是一本《平凡的世界》和一本讲美国民主的书。在这期间,他一直没有停止练习书法,主攻欧阳询。欧体的清瘦、工整,竟然被这样一个外表五大三粗的人摹仿到如此精到,让我啧啧称奇。后来我把他的事讲给一个记者朋友,朋友来了兴致,想要采访他,被他拒绝了。他有种呆在社会底层把牢底坐穿一样的绝决之心。在这之后,他又当过大车司机,给洗浴中心做饭,现在一个饭店做二厨。值得一提的是老龙也在茶馆关闭又做过几份职业之后,到老农所在的饭店去做烧烤。这个坚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现在能将茄子烤出鱼香肉丝味。而老农在洗浴中心做饭时,那位算命先生,也跟着过去,晚上去给洗浴中心看车,白天则继续算命。老农身上总是有一种磁力,能够将人吸引到他身边。
  老农在茶馆留给我的另一个难忘场景是:一个晚上,他顺着大家的话题开始给我们讲《红楼梦》。那时众人都坐在院子里,听他一个人讲。一帮闹起来可以揭天的人,都在他的讲述里安静得像不存在。那个夜晚之后,我又翻开《红楼梦》,自觉地重新去读。
  在众人的热闹里,始终安静地喝茶的,是一个叫贺喜的人。他的确是不擅于嬉闹,但又喜欢来茶馆。大家笑的时候,他的笑也显得很节制,但又是自然流露。这天晚上,他因为默默无闻被我忽略。后来,我才知道他也身怀绝技。一个晚上,他背着一张古琴前来,坐在院子里给大家弹琴。馆主把灯熄掉,所有人在院子里静静地听他弹琴。在茶馆里,这个喜欢安静的人弹得最多的,却是《酒狂》。后来西皮也学了一段时间古琴,但在他面前,只能是班门弄斧。再后来馆主老龙跟他商量,让他来茶馆教琴,并与大家商量定下了学费数额。但他始终没有在此教琴。经常来茶馆的那段时间里,他正失业,却说习琴只是他的爱好,从来没有想过靠琴来挣钱。后来,他又找到工作,去给一个私企老板开车,来茶馆的时间就少了。再后来我每次想到他,总是会在脑中更换掉他的现代装束,给他穿上古装。他大概是我见过的最有古典气质的男士吧。
  但这一晚,这些还都没有发生。随着老农离开,也带走了茶馆一多半的热闹。人们渐渐开始告辞。我从茶室里走出来,再次仔细打量这个院落。这个在网上声名雀起的大痴茶馆,其实只是一个带院子的平房改建而成。说是改建,其实只是把偏房腾出来,简单布置了一下,用作茶室。其它房间和院子基本上都没有动。院子因为长时间无人居住,一棵樱桃树长得如若野生一般,过分地繁茂。院子一角还有几棵叫不上名字的草,长得将近一人高,野性十足。一直到这个院子宾客满门时,这几株大草也没有被除掉。它们与这个城中村院落倒很是协调,并不显得突兀。这个房子盖成时,这里还是彻头彻尾的村庄。一二十年过去,村子已经身处城市的包围中。因为有了对比,这个院子的乡土风味才愈发浓烈起来,从头到尾都洋溢着一种乡村美学的粗糙、单调、土气。我站在院子,想象不到后来这里属于老农的红楼梦之夜,属于贺喜的古琴之夜。当然,还有后来群魔乱舞式的摇滚民谣之夜。
  这个晚上我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个茶馆,没有完全摘下自己的面具,显得有些拘谨。这时我在机关办公室工作,刚刚经历过一段痛苦的时期,适应了体制,学会了曲意逢迎,学会了卑躬屈膝。茶馆里略显放荡的自由对我来说,就像一个农村人初进城市所感受到的冲击一样。但这种自由氛围,底层气质却像一块儿磁石一样,开始将我吸引。后来我更频繁地出入茶馆,每次都能碰到没见过的人,几乎可以说见识了三教九流,看到各种不同的人生,不一样的活法;也跟很多人成了朋友,友谊一直维系至今。
  我到来的这一晚,正是茶馆创建的初期,后来茶馆大概坚持了两年,因为房东开始收房租,入不敷出然后关门大吉。虽然后来这帮人又转战过其他场所,但都不复大痴时期的盛况。那时它集聚了这个小城市太多喜欢喝茶的人,几乎构成了一个茶友的乌托邦。它倒闭后,很多这里的客人都开起了自己的茶馆。这是当时的我,所想不到的。我当时想的是,这里的人很有意思,以后还要再来。茶馆里的人渐渐散去,老龙也开始收拾茶具。我又喝了一杯,向老龙告辞,走出这个粗陋的茶馆。
  那一晚,我还不知道,多年以后我会为能来到这个茶馆,认识这些人,而感到幸运甚至幸福。
其他文献
每次工地吃饭,只要有鱼啊肉的  在食堂出现  我都会拍成照片,端到微信朋友圈  娘的点赞,会在几秒钟赶来  娘不识字  但从点赞速度中,能体会娘的高兴  我常选一些开心,让它们去朋友圈  就想告诉娘  工地的日子很好,娘用不着担心  一次发烧输液,我把医院的小花园  搬进了朋友圈  就想騙一下娘,此时我正在公园玩  娘的点赞很快过来,但一会儿功夫后  电话就响了  是娘打来的,居然问我是不是病了 
期刊
遇见的时候,一位年轻的藏族朋友  正用一把镐头,刨土坑。细密的汗珠,从黑红的  脸颊上,滴落在脚下的石块上  听他说。这里将建一座高大的观景台  站在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山下面的藏寨  坡上的青稞,蓝色的豌豆花  金黄的油菜花,以及天空中飞翔的鹰  从他清澈的眼神里,我看到  扎尕那醉美幸福的光阴。像一杯醇香的青稞酒  与他的合影,一直珍藏着  像珍藏着一座古老神秘的藏寨,一个生动的  地名。一次
期刊
文华到黄山故地重游  我说请你吃饭吧  他带着几个土豪,多有不便  他们在包厢里喝酒  我在影院看《白发魔女》  张黎正在桐城水世界玩水,玩自拍  晒图晒真相:  背上露出内衣的印痕  她和我曾经形影不离  她知道我是桐城人  但她事先没有通知我  小谢说,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  饿得要死,肚子上摸摸  还有一坨肉  她曾经是班上最瘦的  也是最好看的女生  出差前,我也编了一句话:  “过几天去A
期刊
茶则  一分的韵,似有似无  三分的量,则有些妆浓  你为茶量体裁衣  走过竹节的道  便不怕她那孟婆的汤  茶宠  金蟾、貔貅、辟邪……  这些陶制的小宠物  喜欢淋漓尽致的浇灌  比如剩余的茶汤,比如  主人乜斜一眼的余光  御茶巾  隆重地裹起茶香  与纤手相约  与茶事之外的琐事告別  嗯,茶的骨骼已经呈现  你是否看见,她远去的香魂?  音起  聚拢的音  催开的花  花瓣是一指一指掀开
期刊
完全入迷的路  很突然的说到疲倦,说起断了纹路的牡丹  空鸟笼玩世不恭的掂量起意义  摆弄着我的不安  这个时节不宜谈论爱情,安排琐事  适宜做梦,酝酿胆气,画出理想的行军路线  当初如何从枝头退回大地  现在就如何绿过对岸  磨掉的日子,总有讲不出口的苦衷  說什么洗心革面,定要逼出  星点寡淡泪水,找出自己的不好  就这样罢了,这张看似光滑的脸上  除过一瞥斜阳,早已装不下半丝感叹  那么多的
期刊
需要用一个微信置身嘈杂的夏天  可以称重的夜  有色彩对流  许多掩饰寂寞的形状  像护城河在唤醒旧物的闪烁  黄的孔、绿的灯,黑色的山影  灿烂的水泊  前朝的车重复穿越  水泥和鋼筋的包围  不把当今的事当回事  众多跑上柳梢的发丝  依旧昏暗辨出  杜十娘百宝箱沉落的伤心地  这里红包雨吹湿风  秋天凋敝过的花杆被重新设计  门楣上一道白银一般的雨水  和血管加速加粗时的心悸一样  一张微信
期刊
我的强迫症有多严重,从使用微信开始我算是明白了。  入睡前把标有红点的对话窗口一一打开看过,把朋友圈直拉到昨天看过的那条为止,不然无法入睡。像一个负有检查责任的医生,点开一条条微信,诊断微信条文内容后,鉴定一下文字的成色,顺便了解一下文章作者的资历,连带关注转发此条文的朋友,分析一下他或她转发是出于什么心理,什么目的。下面的评论都说些什么,转发者本人如何回复。点赞的有几个,都是些什么人,设想一下某
期刊
李大志,从小就胸怀大志,一直梦想着长大了能做一名飞行员,因此,从小学到初中,家里墙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飞机画报。  高二时,李大志兴致勃勃地去参加招飞体检,不料因血检未过关,被查出患有小三阳,苦心经营十几年的梦想也就随之破灭了。虽然那件事对李大志的打击不小,但他并未因此一蹶不振,之后全力备战高考,决心考取一所重点大学。  高考结束后,李大志新的梦想终于顺利达成,如愿考取了西北一所重点大学,本科毕业后
期刊
忘情  隐 衷  我记得你午夜间的话语  我清醒地记得你在晚风中忧郁的神情  在每一个角落,在  枝叶掩盖的细小岩石和灯光中……  我无法回答你的生活,像不曾回答自己一样  看见你昨日留下的那些事物  那些没有主人的事物  希望进入我们的内心……哦,内心的最深处  血液对我们显得多余,但我们还活着  像每一粒流水和晚风中坠落的果实  在遗忘的河岸,一个伤心却难忘的地方  那青春的一个小小码头  长
期刊
文华到黄山故地重游  我说请你吃饭吧  他带着几个土豪,多有不便  他们在包厢里喝酒  我在影院看《白发魔女》  张黎正在桐城水世界玩水,玩自拍  晒图晒真相:  背上露出内衣的印痕  她和我曾经形影不离  她知道我是桐城人  但她事先没有通知我  小谢说,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  饿得要死,肚子上摸摸  还有一坨肉  她曾经是班上最瘦的  也是最好看的女生  出差前,我也编了一句话:  “过几天去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