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21世纪呼唤创新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已成为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要营造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主动地获取知识,探索新知识,应用新知识。下面,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谈一点体会:
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创新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学生活跃起来,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有的学生不敢发言,其主要原因就是怕说错,怕老师责怪,怕同学们笑话,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找出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树立起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质疑情景,鼓励争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激励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创新精神。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新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
三、适时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地发挥。
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环节是动手操作,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不仅要学会已有的知识,而且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加工更多的知识,这就体现出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足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最后时,你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赞美它,这时,你会发现学生赞美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诗歌、绘画等。又如:在教学适合做教具的课文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做,那样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多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想一想等等,让学生尽可能地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自己发展一些隐性的没有发现或发明的知识。
五、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并尽力与有创新性的人接触
托兰斯在总结培养创造性最成功的做法中最后提出:要给予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及与其他有创造性的人或其他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创新性就必须提供实践的机会。各种课外活动,艺术小组或社会调查等等,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新性的有效途径,在这实践活动中与人们的交流又是创新性认识产生的重要条件。
有创新性的儿童抱以不少不易捉摸的目标,又不知道如何去实现他们,所以,这些学生参加实践以及与人交流对学生特别重要,尤其是与具有同样特征的人――有创造性的人接触就更有意义。他们极想模仿这些人,极容易受这些人的感染和启发。
同时,教师本人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教师,总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学生来,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新思想的传播,对创新精神的鼓励,处处都是创新性的榜样。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促进思维发展,同时,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者单位:150212黑龙江省五常市冲河镇中心学校)
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创新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学生活跃起来,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有的学生不敢发言,其主要原因就是怕说错,怕老师责怪,怕同学们笑话,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找出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树立起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质疑情景,鼓励争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激励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创新精神。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新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
三、适时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地发挥。
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环节是动手操作,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不仅要学会已有的知识,而且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加工更多的知识,这就体现出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足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最后时,你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赞美它,这时,你会发现学生赞美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诗歌、绘画等。又如:在教学适合做教具的课文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做,那样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多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想一想等等,让学生尽可能地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自己发展一些隐性的没有发现或发明的知识。
五、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并尽力与有创新性的人接触
托兰斯在总结培养创造性最成功的做法中最后提出:要给予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及与其他有创造性的人或其他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创新性就必须提供实践的机会。各种课外活动,艺术小组或社会调查等等,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新性的有效途径,在这实践活动中与人们的交流又是创新性认识产生的重要条件。
有创新性的儿童抱以不少不易捉摸的目标,又不知道如何去实现他们,所以,这些学生参加实践以及与人交流对学生特别重要,尤其是与具有同样特征的人――有创造性的人接触就更有意义。他们极想模仿这些人,极容易受这些人的感染和启发。
同时,教师本人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教师,总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学生来,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新思想的传播,对创新精神的鼓励,处处都是创新性的榜样。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促进思维发展,同时,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者单位:150212黑龙江省五常市冲河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