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最有用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在学生时代,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语文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高考,语文的150分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我们要学好语文。但是,作为一名高中的语文教师,我发现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就越低,有的学生甚至把语文打入“冷宫”,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即使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有的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只是应付着学语文,从不积极的思考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还有的学生投机取巧,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因此大搞题海战术,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那么,如何改变现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有效的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呢?
一、从教师入手,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
1 在课堂上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月满西楼》《但愿人长久》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
2 避免课堂活动空洞热闹。传统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把教材的内容以“填鸭式”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是被动的、消极的、静态的。“填鸭式”明显束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忽视了学生主体经验和个体感悟。为了改变“填鸭式”教学,国家教育部进行了课程改革,但在新课程实施中,有许多教师把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片面地理解成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和活跃。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这些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虽然使语文课堂看起来生机盎然,但是实际上学生在热闹的课堂中收效甚微。
3 正确使用多媒体。随着各学校多媒体硬件设施的增多,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在许多语文课上,幻灯片、动画取代了学生的朗读、分析、理解,让学生失去了仔细品味课文语言文字的时间与精力。表面上看,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只记得看过的动画和电影了。
二、从学生入手,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1 纠正学生对语文认识的偏差。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嫌麻烦是学不好语文的。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讲、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成绩了,他们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作为教师,要经常把这些观点灌输给学生,如果有条件,教师要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量,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这就要求师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多接触社会生活。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名高中生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语文水平。那么,教师要培养学生哪些好的习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其一,科学的记忆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教师的测验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要告诉学生,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更不能因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广泛的读书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名著和伟人传记,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古人说“文以载道”,一点不为过。伟人有很强的感染力、教育力,当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看看那些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的人,他们读的书,或者受某一个人的影响,都是从一些小事中来。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
其三,勤奋的写作习惯。很多学生背诵了不少名人名言,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巧妇有米不会“炊”。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平常动手写作的习惯。现在的学生连写日记多认为是苦差事,更不用说写800字的作文了。可是,考试卷子却铁面无私,作文是必须写的。没有“台下十年功”,哪来“台上一分钟”啊!因此教师要在平时就要求学生写小作文,200字、400字直到800字,这样逐渐积累,学生自然就储备了许多材料,写多了就不愁写不出来了。
综上所述,只有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一起入手,才能有效提高高中语文的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
(责任编校:白水)
一、从教师入手,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
1 在课堂上创设诱人的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月满西楼》《但愿人长久》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
2 避免课堂活动空洞热闹。传统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把教材的内容以“填鸭式”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是被动的、消极的、静态的。“填鸭式”明显束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忽视了学生主体经验和个体感悟。为了改变“填鸭式”教学,国家教育部进行了课程改革,但在新课程实施中,有许多教师把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片面地理解成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和活跃。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这些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虽然使语文课堂看起来生机盎然,但是实际上学生在热闹的课堂中收效甚微。
3 正确使用多媒体。随着各学校多媒体硬件设施的增多,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在许多语文课上,幻灯片、动画取代了学生的朗读、分析、理解,让学生失去了仔细品味课文语言文字的时间与精力。表面上看,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只记得看过的动画和电影了。
二、从学生入手,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1 纠正学生对语文认识的偏差。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嫌麻烦是学不好语文的。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讲、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成绩了,他们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作为教师,要经常把这些观点灌输给学生,如果有条件,教师要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量,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这就要求师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多接触社会生活。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名高中生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语文水平。那么,教师要培养学生哪些好的习惯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其一,科学的记忆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把记忆和时间联系起来。教师的测验考试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要告诉学生,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更不能因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广泛的读书习惯。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名著和伟人传记,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古人说“文以载道”,一点不为过。伟人有很强的感染力、教育力,当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看看那些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就的人,他们读的书,或者受某一个人的影响,都是从一些小事中来。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
其三,勤奋的写作习惯。很多学生背诵了不少名人名言,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巧妇有米不会“炊”。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平常动手写作的习惯。现在的学生连写日记多认为是苦差事,更不用说写800字的作文了。可是,考试卷子却铁面无私,作文是必须写的。没有“台下十年功”,哪来“台上一分钟”啊!因此教师要在平时就要求学生写小作文,200字、400字直到800字,这样逐渐积累,学生自然就储备了许多材料,写多了就不愁写不出来了。
综上所述,只有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一起入手,才能有效提高高中语文的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