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中国钢琴作品发展的脉络,阐述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影视作品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钢琴作品对各种民族乐器的模仿,有利于训练弹奏出丰富多彩的音质和音色,融会贯通中西方不同时代、风格以及演奏技术,感受中国钢琴音乐的艺术魅力,逐步培养学生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兴趣,有利于影视作品中音乐成分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中国 钢琴作品 影视音乐 教学
近年来无论从“悠悠中国情——周广仁师生中国钢琴作品电视音乐会”,还是从央视举办的“郭志鸿教授从事钢琴作品创作50周年音乐会”,赵晓生先生“以史带论带曲”的讲授中,我们均能真切的感受到老一辈艺术家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做着积极的努力。做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重视和大力推广我国本土钢琴音乐作品,以培养钢琴音乐的“审美母语”。
一、中国钢琴作品发展脉络
1、萌芽阶段:1913年,赵元任根据民间音乐曲调创编了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并于1914年5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风琴弹奏会上公演,这预示着我国键盘音乐创作的启蒙。1915年,赵元任又创作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在《科学杂志》第一期公开发表,这是迄今所见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音乐作品,这首G大调钢琴小品虽在创作风格、旋律、和声、曲式、调性布局等方面都略带有模仿欧洲传统技法的痕迹,但这种探索在早期音乐创作中是很有价值的,对影视音乐的发展是有益的。
2、成熟阶段:到了30年代,音乐家对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做了多种成功的探索,先后出现了一批较有创作性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贺绿汀《牧童短笛》,它的问世标志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繁荣阶段: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钢琴文化发展也充满了生机,国际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在此形势下我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新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为钢琴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奠定了基础。
4、转折阶段:“文革”期间,钢琴音乐的发展受到限制。但许多音乐工作者,凭借着对祖国钢琴事业的挚爱,仍在夹缝中求发展,创作出《公社社员喜洋洋》(刘诗昆)、《百鸟朝凤》(王建中)、储望华的《二泉映月》(储望华)等高水平的至今仍具有震撼力的优秀作品,为电影艺术作品用钢琴配乐创造了物质条件。
5、探索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钢琴界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作曲家们的思路开始拓展了,并发展了题材和新的创作技法。对新的风格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创作风格也各有特色。如王建中的《彩云追月》、汪立三的《他山集》、《问天》、黄虎威的《欢乐的牧童》、权吉浩的《长短的组合》赵晓生的《无极》等等这些作品为今后中国钢琴音乐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这些都为电影电视中使用钢琴配曲提供了很好素材,也为音乐影视作品中钢琴独立配乐及独立表现开拓出新路。
二、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影视中的地位
钢琴音乐传入中国虽有百年历史,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仍然薄弱,但也具有不同于世界各地区的独有特色。在祖国钢琴文化领域,本民族的作品理论应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而在钢琴教学中广泛选用中国作品为教材,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我国的钢琴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努力,并取了可喜的成绩。如李裴岚、董刚锐的《幼儿钢琴教程》、谢耿的《幼儿启蒙钢琴教程》等,这些虽然是针对幼儿钢琴教材,但其中很多具有中国风格的小曲完全可以拿来作为我们的初级音乐教材。另外,周广仁、应诗真合编的《初级钢琴曲集》中也有很多可供我们选择的曲目:王海波的《中国钢琴作品教学曲选》其难易有序,是一本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参考曲集:还有魏延格编注的《中国名曲30首》颇受大家的喜爱,其中对每首作品精炼独到的注释为教学与学习提供了方便。
近年来影视界为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如“96双星杯全国青少年中国钢琴作品电视邀请赛”,“珠江杯”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中设立了“中国作品演奏优秀奖”:两年一次的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的比赛在钢琴演奏项目中也规定必弹奏一首中国钢琴作品;在第三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复赛中规定必须弹奏一首中国钢琴作品,并设有“中国作品优秀演奏奖”。这足以说明影视界及社会各界对中国钢琴作品的重视,同时也展示了中国钢琴作品在创作、演奏与教学上的可喜成果。
三、中国钢琴作品中对各种民族乐器的模仿,有利于在影视作品中产生丰富多彩的音质和音色
中国钢琴作品中,很多是从民歌和民族器乐曲改编而成,因此,模仿不同民族乐器的独特音色,成为演奏中国作品的特殊技巧,如《牧童短笛》的笛声,要求用指尖敏感的触键,触键点要明确,手腕平稳、肩、臂放松,以弹击干净透明的音色,清晰流畅的旋律线条。蒋祖馨《庙会组曲》中《笙舞》主要模仿笙吹奏的四五度音程的音色特点,富于民间情趣。又如黎英海改编的《夕阳箫鼓》中对箫、琵琶、古琴、古筝、鼓等多种音色的模仿,或暗淡悠远、或结实挺拔、或清亮高远、或虚实有别。尤其是模仿箫与古琴的清高淡雅音色与意境,需要用手指的肉垫部分似轻轻抚摸琴键,发出“泛音”般的音色。而《二泉映月》、《翻身的日子》、《百鸟朝凤》又要模仿二胡、板胡、唢呐或打击乐的声音,需要变化不同的触键及细致的内心听觉才能做到。因而在演奏时需要有敏感的音色变化,把不同乐器那暗淡、高远、虚实的音色把握好。这些技巧运用在影视作品中,起到了丰富影视画面的感染力、拓展作品内涵、烘托影视作品场景气氛的积极作用。
四、融会贯通中西方不同时代、风格以及演奏技术,有利于影视作品中音乐成分的互相借鉴
从艺术感染力的角度来说,音乐是一种不分国界的艺术,优秀的音乐,可以说是世界语言。钢琴音乐也不例外,在中外优秀的钢琴作品中,很容易找到相同的东西。如《牧童短笛》的弹奏,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海顿、莫扎特的触键法与优美流畅的旋律《兰花花》、《巴蜀之画》、《谷粒飞舞》又与格里格的抒情小曲集有一脉相承之感,同属浪漫派小曲,一样的轻巧、细腻、生动、旋律优美、形象鲜明、织体精致《黄河》协奏曲的深刻革命性、社会性、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又使我们不由得感受到贝多芬的存在。中国作品丰富的题材与多姿多彩的风格,与西方浪漫主义风格作品又是如此接近。《二泉映月》与肖邦夜曲同样优美的长线条旋律:《百鸟朝凤》、《翻身的日子》李李斯特狂想曲相似的热烈壮观气势,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互相借鉴的弹奏法和音乐表现手法。如:手指触键的不同部位、不同方向、不同深度与速度,即可产生不同的力度与多变的音色:歌唱性、连音乐句用手指肉垫较厚的指面触键,丰满深厚的声音可慢而深的下键,快速的华彩乐句要快而轻巧的触键,强有力的双音、八度、和弦需要整个身体全身心地投入,这一系列的弹奏技术,可以说是中外钢琴曲共同的特点。我们再看《夕阳箫鼓》、《平湖秋月》这类影视短片是否又与印象派音乐有着某种相通之处?用光感、色感、动感来进行意境的描绘;弱音范围内丰富的层次感和音色的变化,声音的特殊效果,或蒙胧、或飘逸、或柔和、或透明:寂静的夜晚、如银的月光、波动的涟漪、水中景物的动感等如诗的画面,这些相近的音乐内涵,经过特殊的触键法及踏板的运用,为影视观众所回味、陶醉。
[关键词]中国 钢琴作品 影视音乐 教学
近年来无论从“悠悠中国情——周广仁师生中国钢琴作品电视音乐会”,还是从央视举办的“郭志鸿教授从事钢琴作品创作50周年音乐会”,赵晓生先生“以史带论带曲”的讲授中,我们均能真切的感受到老一辈艺术家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做着积极的努力。做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重视和大力推广我国本土钢琴音乐作品,以培养钢琴音乐的“审美母语”。
一、中国钢琴作品发展脉络
1、萌芽阶段:1913年,赵元任根据民间音乐曲调创编了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并于1914年5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风琴弹奏会上公演,这预示着我国键盘音乐创作的启蒙。1915年,赵元任又创作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在《科学杂志》第一期公开发表,这是迄今所见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音乐作品,这首G大调钢琴小品虽在创作风格、旋律、和声、曲式、调性布局等方面都略带有模仿欧洲传统技法的痕迹,但这种探索在早期音乐创作中是很有价值的,对影视音乐的发展是有益的。
2、成熟阶段:到了30年代,音乐家对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做了多种成功的探索,先后出现了一批较有创作性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贺绿汀《牧童短笛》,它的问世标志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繁荣阶段: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钢琴文化发展也充满了生机,国际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在此形势下我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新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为钢琴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奠定了基础。
4、转折阶段:“文革”期间,钢琴音乐的发展受到限制。但许多音乐工作者,凭借着对祖国钢琴事业的挚爱,仍在夹缝中求发展,创作出《公社社员喜洋洋》(刘诗昆)、《百鸟朝凤》(王建中)、储望华的《二泉映月》(储望华)等高水平的至今仍具有震撼力的优秀作品,为电影艺术作品用钢琴配乐创造了物质条件。
5、探索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钢琴界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作曲家们的思路开始拓展了,并发展了题材和新的创作技法。对新的风格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创作风格也各有特色。如王建中的《彩云追月》、汪立三的《他山集》、《问天》、黄虎威的《欢乐的牧童》、权吉浩的《长短的组合》赵晓生的《无极》等等这些作品为今后中国钢琴音乐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这些都为电影电视中使用钢琴配曲提供了很好素材,也为音乐影视作品中钢琴独立配乐及独立表现开拓出新路。
二、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影视中的地位
钢琴音乐传入中国虽有百年历史,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仍然薄弱,但也具有不同于世界各地区的独有特色。在祖国钢琴文化领域,本民族的作品理论应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而在钢琴教学中广泛选用中国作品为教材,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我国的钢琴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努力,并取了可喜的成绩。如李裴岚、董刚锐的《幼儿钢琴教程》、谢耿的《幼儿启蒙钢琴教程》等,这些虽然是针对幼儿钢琴教材,但其中很多具有中国风格的小曲完全可以拿来作为我们的初级音乐教材。另外,周广仁、应诗真合编的《初级钢琴曲集》中也有很多可供我们选择的曲目:王海波的《中国钢琴作品教学曲选》其难易有序,是一本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参考曲集:还有魏延格编注的《中国名曲30首》颇受大家的喜爱,其中对每首作品精炼独到的注释为教学与学习提供了方便。
近年来影视界为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如“96双星杯全国青少年中国钢琴作品电视邀请赛”,“珠江杯”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中设立了“中国作品演奏优秀奖”:两年一次的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的比赛在钢琴演奏项目中也规定必弹奏一首中国钢琴作品;在第三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复赛中规定必须弹奏一首中国钢琴作品,并设有“中国作品优秀演奏奖”。这足以说明影视界及社会各界对中国钢琴作品的重视,同时也展示了中国钢琴作品在创作、演奏与教学上的可喜成果。
三、中国钢琴作品中对各种民族乐器的模仿,有利于在影视作品中产生丰富多彩的音质和音色
中国钢琴作品中,很多是从民歌和民族器乐曲改编而成,因此,模仿不同民族乐器的独特音色,成为演奏中国作品的特殊技巧,如《牧童短笛》的笛声,要求用指尖敏感的触键,触键点要明确,手腕平稳、肩、臂放松,以弹击干净透明的音色,清晰流畅的旋律线条。蒋祖馨《庙会组曲》中《笙舞》主要模仿笙吹奏的四五度音程的音色特点,富于民间情趣。又如黎英海改编的《夕阳箫鼓》中对箫、琵琶、古琴、古筝、鼓等多种音色的模仿,或暗淡悠远、或结实挺拔、或清亮高远、或虚实有别。尤其是模仿箫与古琴的清高淡雅音色与意境,需要用手指的肉垫部分似轻轻抚摸琴键,发出“泛音”般的音色。而《二泉映月》、《翻身的日子》、《百鸟朝凤》又要模仿二胡、板胡、唢呐或打击乐的声音,需要变化不同的触键及细致的内心听觉才能做到。因而在演奏时需要有敏感的音色变化,把不同乐器那暗淡、高远、虚实的音色把握好。这些技巧运用在影视作品中,起到了丰富影视画面的感染力、拓展作品内涵、烘托影视作品场景气氛的积极作用。
四、融会贯通中西方不同时代、风格以及演奏技术,有利于影视作品中音乐成分的互相借鉴
从艺术感染力的角度来说,音乐是一种不分国界的艺术,优秀的音乐,可以说是世界语言。钢琴音乐也不例外,在中外优秀的钢琴作品中,很容易找到相同的东西。如《牧童短笛》的弹奏,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海顿、莫扎特的触键法与优美流畅的旋律《兰花花》、《巴蜀之画》、《谷粒飞舞》又与格里格的抒情小曲集有一脉相承之感,同属浪漫派小曲,一样的轻巧、细腻、生动、旋律优美、形象鲜明、织体精致《黄河》协奏曲的深刻革命性、社会性、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又使我们不由得感受到贝多芬的存在。中国作品丰富的题材与多姿多彩的风格,与西方浪漫主义风格作品又是如此接近。《二泉映月》与肖邦夜曲同样优美的长线条旋律:《百鸟朝凤》、《翻身的日子》李李斯特狂想曲相似的热烈壮观气势,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互相借鉴的弹奏法和音乐表现手法。如:手指触键的不同部位、不同方向、不同深度与速度,即可产生不同的力度与多变的音色:歌唱性、连音乐句用手指肉垫较厚的指面触键,丰满深厚的声音可慢而深的下键,快速的华彩乐句要快而轻巧的触键,强有力的双音、八度、和弦需要整个身体全身心地投入,这一系列的弹奏技术,可以说是中外钢琴曲共同的特点。我们再看《夕阳箫鼓》、《平湖秋月》这类影视短片是否又与印象派音乐有着某种相通之处?用光感、色感、动感来进行意境的描绘;弱音范围内丰富的层次感和音色的变化,声音的特殊效果,或蒙胧、或飘逸、或柔和、或透明:寂静的夜晚、如银的月光、波动的涟漪、水中景物的动感等如诗的画面,这些相近的音乐内涵,经过特殊的触键法及踏板的运用,为影视观众所回味、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