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个案大量细节的启发下,作者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阐述了这一概念下学科教学应具有 “完整任务、教在学中、专项训练” 的核心要素,并分析了大班额集体授课制中实施这一方式的现实困难,提出学科教学跨时空整合的想法,以期推动学科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一、一个学生的化学研究性学习
1.缘起。
我的孩子是一个中等生,主要有这样一些典型的学习症状。时间上,整天处于忙碌地完成任务;内容上,他有很多的知识点不理解,简单地重复着学习;方式上,遵守学校的时间安排,认真完成老师的任务,只是按部就班地学习着,没有好的办法来理解得更深、学得更好,所以每次考完了唯一的想法是“再认真些吧”;心理上,表现为比较固执己见 ……
通过交流我发现,身边的化学同行,他们的资质优秀的孩子也常有化学学不好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化学学科里隐藏着很多化学学科特有的常识,这些常识在初三快节奏的教学中学生是没有机会触及的,更没有机会深入,这样,学生对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缺乏系统了解,就会频繁遇到学习障碍。
也正是基于这两点,让我迫切感觉到需要改进方式,和孩子一起,创造一次非凡的学习经历。
2.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历程。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把初三化学分成了“化学常识入门”“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实验与计算”三部分,让孩子展开综合性的研究性学习。
(1)化学常识入门。孩子自己阅读绪言部分,他花了不少时间,问了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化学呢?”又看了几遍化学的概念,慢慢悟出了其中的关键词——“在分子和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 然后他开始了一系列的追问:“什么是分子、原子?不同的原子间是什么区别?”只一个晚上两个小时的时间,他就基本理清了在校学生需要半个学期学习的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这一块的学习,孩子主要是看书、提问、师生对话、解释、进一步提问……不断的循环往复,直至他完全理解。
(2)物质的分类与性质。我经常带他到化学实验室去,反复地去做书本上的几个重要实验,熟悉之后,他自己找来了一本趣味实验书,照着做了一些;我稍做指导,让孩子理解物质的分类体系,以及同一类物质性质上相似的道理,再由他做些作业。他很快也就入了门道,学得津津有味。
(3)化学计算与实验。这是化学考试的重点和难点,题目类型众多,方法庞杂,我采取了小专题综合、整体训练的思路,编写了“初中化学80题”,让其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总体来看,孩子的化学学习经历了“感受问题、定义问题、假设、尝试、初步解决、重新检视”,从本质上看这就是研究性学习。
3.学习的时间与成效。
(1)消耗的时间。
孩子从初二寒假开始学习化学,花了10天左右,每天约2小时;在初二第二学期期间,他自己在脑中运转一些化学的东西,花些零碎的时间,探索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初二暑假较为系统地理了一下,也花了10天左右,每天约2小时,前后合计起来学习时间约60小时,就基本完成了初三化学的学习,相当于在校学生2个月学习化学的总时间,所以,从时间来看,这是极其高效的。
(2)学习的成效。
第一,这是孩子生命中一段倾向于专注、自我主导、随时随地、不断发现、惊喜、成功的学习历程。就以“随时随地”来说吧,在他接触化学后,我带他去超市,他拿到商品,总是先看商标里说了什么物质,介绍了怎样的性质,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化学知识。再从他后来在初三阶段的考试成绩来看,整体上处于一流学生的水平,有两次居然是全年级650多位学生中的第一名。
第二,获得了一种不凡的化学专业学习力。2016年3月的一个晚自习,他决定做一下2015年度江苏省金钥匙杯化学竞赛的决赛试卷,自己批了88分,相当于省一等奖的成绩!之后,他和我极兴奋地谈论这份考卷及一些学习体验达45分钟之久。他说,真正学习是这样的,在做这样的考卷时,精力集中(可能是他前所未有的),动了很多脑筋,思维好像被题目激发了,对之前学过的知识有了新的领悟,而且有一些全新的体验…… 对某些题目有绝对的把握,强烈体验到了这样学习的快乐,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一个资质平凡的学生,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在他身上发生了极其不平凡的变化,这难道不足以让任何一个教师震撼和思考吗?
二、“研究性学习+”概念下的学科教学的特质
当前,一些涉及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论述很多,主要侧重于单元内容或单一课时,笔者探索的“研究性学习+”是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与学科课程深度整合,以学生独立思考和个人经历为基础,形成他们自己的对学科的理解和进步方式。这样的学科教学特质主要有以下三点:
1.面向完整任务。
面向完整任务学习时,学习者从学习活动一开始就要面临着多种不同的技能要求,通常情况下,可以让学生一开始先接触相对容易的完整任务,逐渐过渡到难度大的完整任务,当学生不能独立协调使用综合能力时,有必要对完整任务本身做出简化。
2.教在学中。
目前,学科教学有两种流派,一是先教后学,这是传统的;二是先学后教,这是一些课改名校的做法。而研究性学习的特质,因为它涉及的不是单纯知识的问题,还有能力和体验的问题,因此,我个人的观点是,应尝试一种更加符合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思路,即“教在学中”。
当学习者进入新的、综合程度更大的任务中时,重要的是必须得到支持与指导,以便能够协调各种能力的综合要求。当学习者慢慢地积累经验更有胜任能力时,教师的支持和指导再逐渐撤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从对学生的高支持到无支持逐步过渡。而最大力度的支持是“参与学习”,在学生最初开始学科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花上足够的时间陪伴学生,在学生对完整任务展开探索中,随时应对学生的问题,高密度地开展师生对话,实现“在学习中指导学习”。中等力度的支持可以是“不完整的案例学习示范”,此时,教师向学生布置一个研究题目,提供一些可能的学习资源,要求他们据此学会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最后,是没有力度的支持,即学生面对“常见学习任务”,此时学生必须独立自主地完成全部的解题过程。
3.专项练习。
专项练习是在已经引入整体的、有意义的学习任务情境之后,为让学生达到较高的熟练程度而由进行的作业性练习,也可分为“非自主专项任务练习”和“自主专项任务练习”两种。非自主专项任务是由教师直接提供的专项练习,例如本文案例中由教师编写的“初中化学80题”,自主专项任务是学生自己选择的一些课外辅导书等。当学习者已经培养起良好的自导学习能力,有了学科领域性、全局性认识后,他们就能够对学习的内容作出自我定向,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调整和评估自身的学习水平,获得一种专业的学习力。
三、“研究性学习+”理念下学科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展望
1.“研究性学习+”与班级授课制的矛盾。
目前,不少学校还是一种大班额的班级授课体制,这种师生比决定了只能采取统一步调的学习,“研究性学习+”这样的偏个性化的教学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本质上来看,学科研究性学习最关键的是要求教师从“主动提供学习支持”过渡到“响应学生提供支持的请求”,学生从“适应教师的教学”过渡到“自导的资源型学习”。在改革的初期,学生因多项能力准备不足,需要教师的高支持,教师可能会在同一时间里面临不同学生极其纷繁的支持请求,又需要和学生一起深度界定问题、提供复杂程度适宜的任务、充分的专项变式练习、精准的激励支持等,如果固守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而言,都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旦突破最初的困难阶段,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有了初步的提高,教师的工作就变得非常的舒适轻松。
2.“研究性学习+”呼唤跨时空的教学整合。
首先,从时间角度来说,“研究性学习+”需要进行更大的时间统筹。一般而言,开始阶段学生花的时间需要足够充分,而这个阶段对于学生最后达到课程的目标特别关键,我们不能根据常规教学内容的多少平均分配时间。其次,这种学习方式应该用在整门学科上,而不是用于单一课时上,偶然一次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组织和管理教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再次,“研究性学习+”还需要老师深度整合学科资源,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总之,“研究性学习+”既帮助学生掌握具体领域的知识,又培育自我指导的探索能力,这些正是当今社会和未来所需要的。
(作者为江苏省无锡市洛社初级中学教师)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教学方法
一、一个学生的化学研究性学习
1.缘起。
我的孩子是一个中等生,主要有这样一些典型的学习症状。时间上,整天处于忙碌地完成任务;内容上,他有很多的知识点不理解,简单地重复着学习;方式上,遵守学校的时间安排,认真完成老师的任务,只是按部就班地学习着,没有好的办法来理解得更深、学得更好,所以每次考完了唯一的想法是“再认真些吧”;心理上,表现为比较固执己见 ……
通过交流我发现,身边的化学同行,他们的资质优秀的孩子也常有化学学不好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化学学科里隐藏着很多化学学科特有的常识,这些常识在初三快节奏的教学中学生是没有机会触及的,更没有机会深入,这样,学生对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缺乏系统了解,就会频繁遇到学习障碍。
也正是基于这两点,让我迫切感觉到需要改进方式,和孩子一起,创造一次非凡的学习经历。
2.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历程。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把初三化学分成了“化学常识入门”“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实验与计算”三部分,让孩子展开综合性的研究性学习。
(1)化学常识入门。孩子自己阅读绪言部分,他花了不少时间,问了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化学呢?”又看了几遍化学的概念,慢慢悟出了其中的关键词——“在分子和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 然后他开始了一系列的追问:“什么是分子、原子?不同的原子间是什么区别?”只一个晚上两个小时的时间,他就基本理清了在校学生需要半个学期学习的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这一块的学习,孩子主要是看书、提问、师生对话、解释、进一步提问……不断的循环往复,直至他完全理解。
(2)物质的分类与性质。我经常带他到化学实验室去,反复地去做书本上的几个重要实验,熟悉之后,他自己找来了一本趣味实验书,照着做了一些;我稍做指导,让孩子理解物质的分类体系,以及同一类物质性质上相似的道理,再由他做些作业。他很快也就入了门道,学得津津有味。
(3)化学计算与实验。这是化学考试的重点和难点,题目类型众多,方法庞杂,我采取了小专题综合、整体训练的思路,编写了“初中化学80题”,让其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总体来看,孩子的化学学习经历了“感受问题、定义问题、假设、尝试、初步解决、重新检视”,从本质上看这就是研究性学习。
3.学习的时间与成效。
(1)消耗的时间。
孩子从初二寒假开始学习化学,花了10天左右,每天约2小时;在初二第二学期期间,他自己在脑中运转一些化学的东西,花些零碎的时间,探索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初二暑假较为系统地理了一下,也花了10天左右,每天约2小时,前后合计起来学习时间约60小时,就基本完成了初三化学的学习,相当于在校学生2个月学习化学的总时间,所以,从时间来看,这是极其高效的。
(2)学习的成效。
第一,这是孩子生命中一段倾向于专注、自我主导、随时随地、不断发现、惊喜、成功的学习历程。就以“随时随地”来说吧,在他接触化学后,我带他去超市,他拿到商品,总是先看商标里说了什么物质,介绍了怎样的性质,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化学知识。再从他后来在初三阶段的考试成绩来看,整体上处于一流学生的水平,有两次居然是全年级650多位学生中的第一名。
第二,获得了一种不凡的化学专业学习力。2016年3月的一个晚自习,他决定做一下2015年度江苏省金钥匙杯化学竞赛的决赛试卷,自己批了88分,相当于省一等奖的成绩!之后,他和我极兴奋地谈论这份考卷及一些学习体验达45分钟之久。他说,真正学习是这样的,在做这样的考卷时,精力集中(可能是他前所未有的),动了很多脑筋,思维好像被题目激发了,对之前学过的知识有了新的领悟,而且有一些全新的体验…… 对某些题目有绝对的把握,强烈体验到了这样学习的快乐,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一个资质平凡的学生,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在他身上发生了极其不平凡的变化,这难道不足以让任何一个教师震撼和思考吗?
二、“研究性学习+”概念下的学科教学的特质
当前,一些涉及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论述很多,主要侧重于单元内容或单一课时,笔者探索的“研究性学习+”是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与学科课程深度整合,以学生独立思考和个人经历为基础,形成他们自己的对学科的理解和进步方式。这样的学科教学特质主要有以下三点:
1.面向完整任务。
面向完整任务学习时,学习者从学习活动一开始就要面临着多种不同的技能要求,通常情况下,可以让学生一开始先接触相对容易的完整任务,逐渐过渡到难度大的完整任务,当学生不能独立协调使用综合能力时,有必要对完整任务本身做出简化。
2.教在学中。
目前,学科教学有两种流派,一是先教后学,这是传统的;二是先学后教,这是一些课改名校的做法。而研究性学习的特质,因为它涉及的不是单纯知识的问题,还有能力和体验的问题,因此,我个人的观点是,应尝试一种更加符合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思路,即“教在学中”。
当学习者进入新的、综合程度更大的任务中时,重要的是必须得到支持与指导,以便能够协调各种能力的综合要求。当学习者慢慢地积累经验更有胜任能力时,教师的支持和指导再逐渐撤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从对学生的高支持到无支持逐步过渡。而最大力度的支持是“参与学习”,在学生最初开始学科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花上足够的时间陪伴学生,在学生对完整任务展开探索中,随时应对学生的问题,高密度地开展师生对话,实现“在学习中指导学习”。中等力度的支持可以是“不完整的案例学习示范”,此时,教师向学生布置一个研究题目,提供一些可能的学习资源,要求他们据此学会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最后,是没有力度的支持,即学生面对“常见学习任务”,此时学生必须独立自主地完成全部的解题过程。
3.专项练习。
专项练习是在已经引入整体的、有意义的学习任务情境之后,为让学生达到较高的熟练程度而由进行的作业性练习,也可分为“非自主专项任务练习”和“自主专项任务练习”两种。非自主专项任务是由教师直接提供的专项练习,例如本文案例中由教师编写的“初中化学80题”,自主专项任务是学生自己选择的一些课外辅导书等。当学习者已经培养起良好的自导学习能力,有了学科领域性、全局性认识后,他们就能够对学习的内容作出自我定向,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调整和评估自身的学习水平,获得一种专业的学习力。
三、“研究性学习+”理念下学科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展望
1.“研究性学习+”与班级授课制的矛盾。
目前,不少学校还是一种大班额的班级授课体制,这种师生比决定了只能采取统一步调的学习,“研究性学习+”这样的偏个性化的教学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本质上来看,学科研究性学习最关键的是要求教师从“主动提供学习支持”过渡到“响应学生提供支持的请求”,学生从“适应教师的教学”过渡到“自导的资源型学习”。在改革的初期,学生因多项能力准备不足,需要教师的高支持,教师可能会在同一时间里面临不同学生极其纷繁的支持请求,又需要和学生一起深度界定问题、提供复杂程度适宜的任务、充分的专项变式练习、精准的激励支持等,如果固守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而言,都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旦突破最初的困难阶段,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有了初步的提高,教师的工作就变得非常的舒适轻松。
2.“研究性学习+”呼唤跨时空的教学整合。
首先,从时间角度来说,“研究性学习+”需要进行更大的时间统筹。一般而言,开始阶段学生花的时间需要足够充分,而这个阶段对于学生最后达到课程的目标特别关键,我们不能根据常规教学内容的多少平均分配时间。其次,这种学习方式应该用在整门学科上,而不是用于单一课时上,偶然一次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组织和管理教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再次,“研究性学习+”还需要老师深度整合学科资源,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总之,“研究性学习+”既帮助学生掌握具体领域的知识,又培育自我指导的探索能力,这些正是当今社会和未来所需要的。
(作者为江苏省无锡市洛社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