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寄宿制小学管理中,如何培养一年级新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实际管理工作的策略,以供参考。一年级新生的年龄较小,在入学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思想方面及生活习惯都有较强的依赖性,缺乏一定的自主能力和独立性,然而在寄宿制学校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故需要对培养策略予以研究,使新生能够尽快的适应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状态。
关键词:寄宿制小学;一年级;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0-059
引言
在当代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模式受到家长的认可,但一年级新生的管理问题仍需要得到重视,基于学生初步进入到寄宿制小学时所产生的不适应问题,教师必须从根本原因出发,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模式,平稳的度过适应期,切实解决学生心理对家的“依恋”问题,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和独立性。
一、做好准备工作,缩短适应时间
学生在进入寄宿制学校之前,应当已经接受了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结束之后,学生才进入到寄宿制学校成为一年级新生。然而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是相对轻松且自由的,在进入寄宿制学校以后,学生所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心里层次的过渡期问题,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使自己适应寄宿制学校的学习模式,而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就会给学生心理带来更重的压力,使学生的过渡期延长。但这一过渡期越长越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故学校与教师要尽可能的通过科学的教育办法使学生内心中的过渡期缩短,并积极融入到学校的管理与活动中,这就需要教育者对学生的生活及学习作出合理的安排。如学生在初步接受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时,离开父母和家庭,在潜意识中会认为自己十分孤独,那么教育者就可带领学生走到伙伴中去,让一年级新生结识新的朋友,为孩子们之间建立起新的桥梁,以学生温暖学生,以学生鼓励学生,则学生的心理状态会恢复的更好。同时,教育者还要注重对教育环境的创设,如对班级及宿舍的布置,应给予学生“温暖”之感,通过布置一些学生个人的照片或是玩具,让学生在学校能够找到归属感,才能使学生在精神层次中认为学校是一个“安全之所”,如此,学生才能逐渐敞开心扉,接受寄宿制的管理。
二、注重双向沟通,规范生活管理
教育者要想帮助学生解决“恋家”的问题,首先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离开父母以后,内心处于孤单的状态,也会对外界的事物产生不信任的状态,而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也不够深入,学生在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下,对教师存在心理上的抵触情绪,这时就需要教育者付出足够的耐心和时间,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关爱,在“爱”的围绕下,学生内心中才能逐渐树立起安全感。而教育管理中的沟通应是双向的,也就是说,并非要求教育者一味的向学生输出思想内容,而是需要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让学生逐渐对教育者敞开心扉,主动与教育者进行交流。教师可定期组织相关活动,向学生展开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如《我爱我家》等,让学生明白父母的苦心,通过点滴的思想输出,逐渐调整学生的心态意识,才能使学生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其恋家的情绪就能得到缓解。同时,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自主生活能力较差,故教师应帮助学生规范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在午休时间可要求学生返回宿舍午睡,为学生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减轻学生因生活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三、组织课余活动,调节不适情绪
在寄宿制小学的一年级新生生活适应能力培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若学生在心理层次未能得到良好的梳理和教育,则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就无法得到本质上的改变。教育者应当采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帮助学生转移“恋家”的注意力,许多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过度“恋家”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在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中无法找到归属感与安全感,所以才会过度思念父母,影响学习甚至影响心理健康,当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动态之后,就可以“对症下药”,如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内务整理比赛等等,增强学生之間的团结性,体育课上可组织拔河比赛,让学生逐渐产生良性竞争的意识。这种管理方式可让学生从集体活动中体验到“家”的归属感,而多种多样的活动也能够带给学生快乐的体验,促使学生在寄宿制学校中形成一定的生活适应能力,减少学生对寄宿制学校管理方式的抵触情绪,从而更好的接受学校的教育。
结束语: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模式较为特殊,教育者要重视对一年级新生的适应能力培育,并在学生入校之前做好教育计划,再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使教育工作有序、顺利的实施。对一年级新生的适应能力的培养要从心理教育方面入手,通过组织活动、耐心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对寄宿制学校形成归属感,再通过规范生活等方式进行寄宿管理,则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就会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玉玲. 家校合力 为新生撑起一方爱的晴空——关注并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小学寄宿生活的探索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0(02):5-6.
[2]周子凤. 寄宿制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分离焦虑的有效干预[J]. 校园心理,2019,17(03):217-219.
关键词:寄宿制小学;一年级;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0-059
引言
在当代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模式受到家长的认可,但一年级新生的管理问题仍需要得到重视,基于学生初步进入到寄宿制小学时所产生的不适应问题,教师必须从根本原因出发,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模式,平稳的度过适应期,切实解决学生心理对家的“依恋”问题,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和独立性。
一、做好准备工作,缩短适应时间
学生在进入寄宿制学校之前,应当已经接受了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结束之后,学生才进入到寄宿制学校成为一年级新生。然而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是相对轻松且自由的,在进入寄宿制学校以后,学生所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心里层次的过渡期问题,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使自己适应寄宿制学校的学习模式,而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就会给学生心理带来更重的压力,使学生的过渡期延长。但这一过渡期越长越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故学校与教师要尽可能的通过科学的教育办法使学生内心中的过渡期缩短,并积极融入到学校的管理与活动中,这就需要教育者对学生的生活及学习作出合理的安排。如学生在初步接受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时,离开父母和家庭,在潜意识中会认为自己十分孤独,那么教育者就可带领学生走到伙伴中去,让一年级新生结识新的朋友,为孩子们之间建立起新的桥梁,以学生温暖学生,以学生鼓励学生,则学生的心理状态会恢复的更好。同时,教育者还要注重对教育环境的创设,如对班级及宿舍的布置,应给予学生“温暖”之感,通过布置一些学生个人的照片或是玩具,让学生在学校能够找到归属感,才能使学生在精神层次中认为学校是一个“安全之所”,如此,学生才能逐渐敞开心扉,接受寄宿制的管理。
二、注重双向沟通,规范生活管理
教育者要想帮助学生解决“恋家”的问题,首先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离开父母以后,内心处于孤单的状态,也会对外界的事物产生不信任的状态,而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也不够深入,学生在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下,对教师存在心理上的抵触情绪,这时就需要教育者付出足够的耐心和时间,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关爱,在“爱”的围绕下,学生内心中才能逐渐树立起安全感。而教育管理中的沟通应是双向的,也就是说,并非要求教育者一味的向学生输出思想内容,而是需要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让学生逐渐对教育者敞开心扉,主动与教育者进行交流。教师可定期组织相关活动,向学生展开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如《我爱我家》等,让学生明白父母的苦心,通过点滴的思想输出,逐渐调整学生的心态意识,才能使学生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其恋家的情绪就能得到缓解。同时,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自主生活能力较差,故教师应帮助学生规范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在午休时间可要求学生返回宿舍午睡,为学生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减轻学生因生活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三、组织课余活动,调节不适情绪
在寄宿制小学的一年级新生生活适应能力培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若学生在心理层次未能得到良好的梳理和教育,则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就无法得到本质上的改变。教育者应当采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帮助学生转移“恋家”的注意力,许多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过度“恋家”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在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中无法找到归属感与安全感,所以才会过度思念父母,影响学习甚至影响心理健康,当教师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动态之后,就可以“对症下药”,如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内务整理比赛等等,增强学生之間的团结性,体育课上可组织拔河比赛,让学生逐渐产生良性竞争的意识。这种管理方式可让学生从集体活动中体验到“家”的归属感,而多种多样的活动也能够带给学生快乐的体验,促使学生在寄宿制学校中形成一定的生活适应能力,减少学生对寄宿制学校管理方式的抵触情绪,从而更好的接受学校的教育。
结束语: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模式较为特殊,教育者要重视对一年级新生的适应能力培育,并在学生入校之前做好教育计划,再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使教育工作有序、顺利的实施。对一年级新生的适应能力的培养要从心理教育方面入手,通过组织活动、耐心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对寄宿制学校形成归属感,再通过规范生活等方式进行寄宿管理,则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就会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玉玲. 家校合力 为新生撑起一方爱的晴空——关注并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小学寄宿生活的探索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0(02):5-6.
[2]周子凤. 寄宿制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分离焦虑的有效干预[J]. 校园心理,2019,17(03):21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