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拓展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并且可以让学生在美术中品位人文精神、了解历史、构建五彩世界。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如何让学习效率提高,如何改变学习面貌,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教育工作者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生心理特点,探讨了小学美术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 心理特点 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9-157-01
小学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目的,通过形象生动,鲜明直观的课程传授美术技能基础,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图画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他们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此阶段的他们有属于他们的独特心理特征。只有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才能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我曾经在某小学听了一节美术课《贝壳》,课堂上老师拿了几个真贝壳,让学生观察,老师自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所有的学生没有看老师放在课桌上的,而是模仿老师黑板上的,整堂课上的很安静,最后学生的画几乎是千遍一律的。画的象的老师表扬,而画的不象的学生,不愿把自己的画给别人看,老师也没有鼓励或引导。听完课让人深思,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都是依葫芦画瓢?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只以象为标准,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仍然处于主宰和被动?这些值得我们教师思考。
一、小学生心理特征
1、感知从笼统到精确。小学生从开始的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2、思维从具体到抽象。小学生以具体事物认知开始,他们通过直接观察事物和个人经验来判断,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变,并可以用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
3、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到完整。小学生开始的想象力是间断的,不追求完整,只要满足现状就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向完整发展。
4、情感大于理智。小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情感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不感兴趣的事避而远之。
二、小学美术教学对策
1、让兴趣“引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总是会有奇思妙想,画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画,勾勒出与众不同的线条。他们的兴趣容易产生,但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也容易变更。所以教师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为他们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一旦发现他们的兴趣,就要不遗余力的培养,并使其长期保留。
2、应用跳动的音乐旋律,喷发想象火花。德国美学家费歇尔说过:“人的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感官的分枝,多少能相互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是共鸣。”儿童都喜欢音乐,在美术课上配以恰当的音乐,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
3、搭建师生感情“彩虹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怕老师的局面,对老师有恐惧感,因为在小学生心中,老师是神圣的,不可违抗的。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归根到底是一种感情教育”,所以教师用真情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鼓舞。课堂多和学生做游戏,多和学生交流。
4、在实践中为学生搭建学习“超市”。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学生创作的素材,生活是学生学生的大“超市”,里面包罗万象,加上小学生处于靠自己经验判断的时期,所以实践活动可以丰富他们的大脑,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比如在指导学生画蝴蝶的课中,让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蝴蝶颜色、花纹、喜欢在什么地方玩,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作画。这样不仅画体现出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展现了他们的特性。还可以安排他们从日常生活观察中完成课外作业,这样学生就不会为了作业而作业,而是带有责任性的去完成。
5、变静为动。教育改革和科技的进步,让多媒体成为教育者的新宠。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兼备的多媒体,让课程内容丰富立体。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让课堂活跃,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讲梅、兰、竹、菊“四君子”,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欣赏。从自我体会、感受中临摹、训练。这样的作业才多姿多彩,不拘一格。
总之,小学美术教学是启发学生想象力的重要课程,它兼备欣赏美和创造美于一体。小学生在教育的初始阶段,良莠不齐,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才可“对症下药”,让学生在自己的画笔下感受生活的色彩,创造自己的五彩世界。
参考文献:
[1]邓从真.小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标准[J].人民教育,1994(05):27-28
[2]田艳华.创新小学美术教学[J].陕西教育,2005(07):22-23+26
[3]张学义.小学美术教学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安徽教育,2005(09):42
关键词:小学 心理特点 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9-157-01
小学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目的,通过形象生动,鲜明直观的课程传授美术技能基础,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图画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他们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此阶段的他们有属于他们的独特心理特征。只有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才能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我曾经在某小学听了一节美术课《贝壳》,课堂上老师拿了几个真贝壳,让学生观察,老师自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所有的学生没有看老师放在课桌上的,而是模仿老师黑板上的,整堂课上的很安静,最后学生的画几乎是千遍一律的。画的象的老师表扬,而画的不象的学生,不愿把自己的画给别人看,老师也没有鼓励或引导。听完课让人深思,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都是依葫芦画瓢?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只以象为标准,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仍然处于主宰和被动?这些值得我们教师思考。
一、小学生心理特征
1、感知从笼统到精确。小学生从开始的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2、思维从具体到抽象。小学生以具体事物认知开始,他们通过直接观察事物和个人经验来判断,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变,并可以用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
3、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到完整。小学生开始的想象力是间断的,不追求完整,只要满足现状就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向完整发展。
4、情感大于理智。小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情感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积极性高,不感兴趣的事避而远之。
二、小学美术教学对策
1、让兴趣“引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总是会有奇思妙想,画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画,勾勒出与众不同的线条。他们的兴趣容易产生,但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也容易变更。所以教师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为他们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一旦发现他们的兴趣,就要不遗余力的培养,并使其长期保留。
2、应用跳动的音乐旋律,喷发想象火花。德国美学家费歇尔说过:“人的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感官的分枝,多少能相互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是共鸣。”儿童都喜欢音乐,在美术课上配以恰当的音乐,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
3、搭建师生感情“彩虹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怕老师的局面,对老师有恐惧感,因为在小学生心中,老师是神圣的,不可违抗的。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归根到底是一种感情教育”,所以教师用真情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鼓舞。课堂多和学生做游戏,多和学生交流。
4、在实践中为学生搭建学习“超市”。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学生创作的素材,生活是学生学生的大“超市”,里面包罗万象,加上小学生处于靠自己经验判断的时期,所以实践活动可以丰富他们的大脑,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比如在指导学生画蝴蝶的课中,让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蝴蝶颜色、花纹、喜欢在什么地方玩,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作画。这样不仅画体现出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展现了他们的特性。还可以安排他们从日常生活观察中完成课外作业,这样学生就不会为了作业而作业,而是带有责任性的去完成。
5、变静为动。教育改革和科技的进步,让多媒体成为教育者的新宠。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兼备的多媒体,让课程内容丰富立体。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让课堂活跃,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讲梅、兰、竹、菊“四君子”,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欣赏。从自我体会、感受中临摹、训练。这样的作业才多姿多彩,不拘一格。
总之,小学美术教学是启发学生想象力的重要课程,它兼备欣赏美和创造美于一体。小学生在教育的初始阶段,良莠不齐,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才可“对症下药”,让学生在自己的画笔下感受生活的色彩,创造自己的五彩世界。
参考文献:
[1]邓从真.小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标准[J].人民教育,1994(05):27-28
[2]田艳华.创新小学美术教学[J].陕西教育,2005(07):22-23+26
[3]张学义.小学美术教学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安徽教育,2005(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