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潮滚滚,理论寂寞……影视刊物争奇斗艳,可很难听到影评家的心声,很难听到有个性的影评。”“电影评论的现状不容乐观。我没有做过观众或者读者调查,不好下结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影评已经没有了市场……”
王得后和邵牧君两位老前辈的话,道出了当下中国的影视批评衰落的现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电影批评一度被认为是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曾经“浩浩荡荡,巍巍壮观”的局面,已成昨日黄花。然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论坛,博客,播客的大量涌现为电影批评的发展开辟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互联网与电影批评的结合,所产生的网络电影批评正悄然成为一股异军突起的力量。
一、网络影评的出现
网络影评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网络影评的出现对于改变中国电影批评的格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网络影评是应网络而生,它为网络媒体带来了一种新鲜活泼的气质,同时也带来了点击率和利润;网络影评也为网络一代的受众提供了一种娱乐的消费。这也是在网络上影评非常流行的一个原因。”具体表现为:第一,国内的大型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等纷纷开设了专门的影视频道,依托网站论坛这个平台,为网民们提供自由交流影视信息和发表影视评论的机会。第二,大量专门性的电影网站或电影论坛纷纷出现,官方组织的、网民自发的,它们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泛,电影快讯、明星花边、拍摄花絮,更多是一些专业或者非专业的影视评论。此外,很多传统媒体中专业、权威的电影人或是影评人也纷纷在网络上安家落户,他们也成为网络影评中引领潮流的亮丽风景。
二、网络影评的特征
网络影评的崛起,除了网络文化的普及,更重要的是在于影视批评与网络结合以后,产生了许多新的特征。
首先,互联网的开放性赋予了网络影评的高度的自由性。自由性体现在参与主体和表达内容的自由两个方面。与传统的纸质媒体的影视评论的发表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反复的修改不同,在互联网上,你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喜欢的影片发表看法。无论是在BBS里面灌水,还是在博客或者空间里面发表文章,任何人都可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互联网的多元性增强了网络影评的互动性。传统的影视批评,包含编辑、排版、印刷、发行等诸多环节,时间上有滞后性,作者难以与读者在第一时间形成互动。而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解决了这一问题。每一个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传播者。在网络上,发表在论坛还是博客里的文章与批评,都是向所有网民开放的,他们可以自由地以回帖、留言或者是评论的方式做出响应,形成互动。这就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单向通道,产生了双向传播的可能,增强了批评主体之间的交流的互动性。
第三,互联网技术拓展了网络影评的形式多样性。与印刷媒体的影评喜欢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不同,网络影评形式新颖,篇幅可长可短,短评尤为受到读者的欢迎。它短小精悍,符合了信息化时代的“快餐式”阅读特征。网络批评突破了传统影视批评较为单一的文本形式,不仅可以图文并茂,还增添了全新的多媒体视听元素。这种多元化的风格越来越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
第四,互联网提升了网络影评的民间性。互联网为大众媒体时代没有掌握话语权的草根们提供了一个发出声音的公共空间。网络影评是广大影评人和影视爱好者自发努力的结果。从诞生之初,它就远离了学院派影视批评孤芳自赏的清高和故弄玄虚的枯燥。网络影评的真诚和率性、草根气息和平民精神,令人感动、让人叹服。
三、对当前网络影评的评价
网络影评在红红火火地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争议的声音。有人否定它:“网络影评是话语暴力。在互联网上我们看到了人们从语言狂欢发展到语言的暴力。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对别人进行攻击。越尖酸刻薄越能获得满堂的喝彩,越是穷极无聊越是有人趋之若鹜。”网络上这种狂欢式的电影批评始于张艺谋的大片《英雄》,在陈凯歌的《无极》出来后达到顶峰。特别是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所引发的网络连锁反应令人咂舌。有人骂《无极》是无耻之极,有人说是无聊之极,有人甚至翻开了《无极》剧组破坏风景区环保的旧账。这种跟风起哄、骂你没商量的影评话语暴力,已经成为影响网络影评发展的严重问题。
“批判性,是科学的影视批评最本质的特征,批判精神是影视批评最根本的精神。”但以骂来代替批判的做法,只能是对网络影评健康发展的破坏。如何建设绿色的健康的网络影评,是网络影评人当仁不让的责任,也是社会大众关心的问题。
“虽然,影评人不一定非是一个电影理论家,但他也绝不应该只是一个做二手传播,向青年学生介绍新电影的人。”更不应该制造麻烦,混淆视听。“其实,在一个健全的电影文化当中,我们应该把影评人的论述视为一个和电影(下转50页)(上接46页)一样独立的作品。它可以提升电影的人文层次;它贵在创新,不必只依附于电影,一切以电影文本为依据。”
优秀的影视批评是一面镜子,没有这面镜子,创作者就无法真正看清自己;影视批评也是一座桥梁,它可以有效地沟通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提升接受者的审美品位。这是网络影评者自身应该坚守的一种信念。
传统媒介对于网络影评现存的问题不应该有痛打落水狗的幸灾乐祸,应该保持一种更加宽容的姿态,努力为网络影评的健康发展创造更有影响力、更有建设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得后.现在还有几个影评家?[N].温州晚报,2005-12月28日十九版.
[2]邵牧君.电影评论要着眼于大众[N].人民日报,2001年04月14日.
[3]杜庆春.网络影评改变中国电影批评格局[OL].搜狐文化,2006年10月13.
[4]贾磊磊.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道德失序和话语重构[J].艺术百家,2006(2).
[5]陈金刚.当前影视批评的媚俗化倾向[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
[6]刘立行.影视理论与批评[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简介:魏阜龙,男,山东青岛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电影学硕士研究生。)
王得后和邵牧君两位老前辈的话,道出了当下中国的影视批评衰落的现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电影批评一度被认为是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曾经“浩浩荡荡,巍巍壮观”的局面,已成昨日黄花。然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论坛,博客,播客的大量涌现为电影批评的发展开辟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互联网与电影批评的结合,所产生的网络电影批评正悄然成为一股异军突起的力量。
一、网络影评的出现
网络影评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网络影评的出现对于改变中国电影批评的格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网络影评是应网络而生,它为网络媒体带来了一种新鲜活泼的气质,同时也带来了点击率和利润;网络影评也为网络一代的受众提供了一种娱乐的消费。这也是在网络上影评非常流行的一个原因。”具体表现为:第一,国内的大型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等纷纷开设了专门的影视频道,依托网站论坛这个平台,为网民们提供自由交流影视信息和发表影视评论的机会。第二,大量专门性的电影网站或电影论坛纷纷出现,官方组织的、网民自发的,它们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泛,电影快讯、明星花边、拍摄花絮,更多是一些专业或者非专业的影视评论。此外,很多传统媒体中专业、权威的电影人或是影评人也纷纷在网络上安家落户,他们也成为网络影评中引领潮流的亮丽风景。
二、网络影评的特征
网络影评的崛起,除了网络文化的普及,更重要的是在于影视批评与网络结合以后,产生了许多新的特征。
首先,互联网的开放性赋予了网络影评的高度的自由性。自由性体现在参与主体和表达内容的自由两个方面。与传统的纸质媒体的影视评论的发表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反复的修改不同,在互联网上,你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喜欢的影片发表看法。无论是在BBS里面灌水,还是在博客或者空间里面发表文章,任何人都可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互联网的多元性增强了网络影评的互动性。传统的影视批评,包含编辑、排版、印刷、发行等诸多环节,时间上有滞后性,作者难以与读者在第一时间形成互动。而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解决了这一问题。每一个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传播者。在网络上,发表在论坛还是博客里的文章与批评,都是向所有网民开放的,他们可以自由地以回帖、留言或者是评论的方式做出响应,形成互动。这就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单向通道,产生了双向传播的可能,增强了批评主体之间的交流的互动性。
第三,互联网技术拓展了网络影评的形式多样性。与印刷媒体的影评喜欢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不同,网络影评形式新颖,篇幅可长可短,短评尤为受到读者的欢迎。它短小精悍,符合了信息化时代的“快餐式”阅读特征。网络批评突破了传统影视批评较为单一的文本形式,不仅可以图文并茂,还增添了全新的多媒体视听元素。这种多元化的风格越来越受到广大网民的追捧。
第四,互联网提升了网络影评的民间性。互联网为大众媒体时代没有掌握话语权的草根们提供了一个发出声音的公共空间。网络影评是广大影评人和影视爱好者自发努力的结果。从诞生之初,它就远离了学院派影视批评孤芳自赏的清高和故弄玄虚的枯燥。网络影评的真诚和率性、草根气息和平民精神,令人感动、让人叹服。
三、对当前网络影评的评价
网络影评在红红火火地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争议的声音。有人否定它:“网络影评是话语暴力。在互联网上我们看到了人们从语言狂欢发展到语言的暴力。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对别人进行攻击。越尖酸刻薄越能获得满堂的喝彩,越是穷极无聊越是有人趋之若鹜。”网络上这种狂欢式的电影批评始于张艺谋的大片《英雄》,在陈凯歌的《无极》出来后达到顶峰。特别是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所引发的网络连锁反应令人咂舌。有人骂《无极》是无耻之极,有人说是无聊之极,有人甚至翻开了《无极》剧组破坏风景区环保的旧账。这种跟风起哄、骂你没商量的影评话语暴力,已经成为影响网络影评发展的严重问题。
“批判性,是科学的影视批评最本质的特征,批判精神是影视批评最根本的精神。”但以骂来代替批判的做法,只能是对网络影评健康发展的破坏。如何建设绿色的健康的网络影评,是网络影评人当仁不让的责任,也是社会大众关心的问题。
“虽然,影评人不一定非是一个电影理论家,但他也绝不应该只是一个做二手传播,向青年学生介绍新电影的人。”更不应该制造麻烦,混淆视听。“其实,在一个健全的电影文化当中,我们应该把影评人的论述视为一个和电影(下转50页)(上接46页)一样独立的作品。它可以提升电影的人文层次;它贵在创新,不必只依附于电影,一切以电影文本为依据。”
优秀的影视批评是一面镜子,没有这面镜子,创作者就无法真正看清自己;影视批评也是一座桥梁,它可以有效地沟通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提升接受者的审美品位。这是网络影评者自身应该坚守的一种信念。
传统媒介对于网络影评现存的问题不应该有痛打落水狗的幸灾乐祸,应该保持一种更加宽容的姿态,努力为网络影评的健康发展创造更有影响力、更有建设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得后.现在还有几个影评家?[N].温州晚报,2005-12月28日十九版.
[2]邵牧君.电影评论要着眼于大众[N].人民日报,2001年04月14日.
[3]杜庆春.网络影评改变中国电影批评格局[OL].搜狐文化,2006年10月13.
[4]贾磊磊.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道德失序和话语重构[J].艺术百家,2006(2).
[5]陈金刚.当前影视批评的媚俗化倾向[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
[6]刘立行.影视理论与批评[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简介:魏阜龙,男,山东青岛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电影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