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别以我国六大区域(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区域竞技体育现状与社会人口结构(职业、城乡、文化、年龄、发展及分布结构)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是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型和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对竞技体育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竞技体育与非农业人口成正向关系,与农业人口成反向关系。竞技体育与高文化程度人群存在显著正相关。年轻型人口社会可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成年型人口社会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黄金时期",而老年型人口社会可能制约竞技体育的发展。人口发展结构与竞技体育呈负相关,人口分布结构也可通过一些渠道影响竞技体育。
关键词:竞技体育;人口结构;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2-1610-04
人口是指在特定时空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所谓人口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年龄、性别、阶级、婚姻、就业及教育程度等社会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和关系状况[1]。毋庸置疑,人口结构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或制约作用,社会各领域均不可能完全孤立,彼此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或相互制约,其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目前,在举国体制大环境下,竞技体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业已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发展状况与社会各领域保持着紧密联系,当然社会人口结构与竞技体育的相互关系也不可忽略。据研究现状分析,通过查阅CNKI学术期刊、维普数据、万方学位论文及人大复印资料1979-2007年相关体育科研论文,发现人口结构与竞技体育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选择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是完全必要的,不仅完善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为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了人口学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我国六大区域十运会成绩为因变量,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年鉴》中获取19项人口学指标作为自变量。同时,为保证所选指标的可靠性,对19项指标进行结构效度检验,运用社会学统计软件包SPSS13.0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所筛选的6个公共因子与本文的理论假设相吻合,KMO值为0.879,累积方差贡献率近100%,各指标具有较高因子载荷(>0.831),说明所选指标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自然环境、群众体育及竞技体育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完成本课题提供资料保障。
1.2.2数理统计法分别社会学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5.0和EXCEL2003对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完成数据的数理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社会人口结构的相关研究为明确各社会人口结构指标与竞技体育的量化关系,运用社会学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人口结构指标与十运会成绩进行相关分析。
2.1.1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职业结构区域竞技体育与一产业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631,不存在显著性关系(P>0.05);与二产业人口、三产业人口、国有单位人口、私营单位人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3、0.855、0.985、0.899,存在显著性关系(P<0.05)(表1)。
据产业部门的分布,职业结构可分为三种产业结构。第一为农业,第二为工业,第三为各种服务业。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1940年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构成会逐渐由第一产业占优而逐级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优的方向发展[1-3]。简言之,竞技体育作为上层建筑事业之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所引起的人口产业结构差异性,也必然与竞技体育存在一定联系。
2.1.1.1区域竞技体育与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以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所占比重最高,其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口所占比重最小[3]。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比较劳动生产率(即某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除以该产业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差距较大,由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最低,从业人口比重又最高,导致社会整体生产效率低下,人口产业结构处于低层次水平。故该人口产业结构难以保证经济增长的适当速度,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据资料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人口产业结构中从事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较高。竞技体育作为上层建筑事业,需以经济基础为支撑,如无经济实力作后盾,竞技体育寸步难行,故认为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是制约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2.1.1.2区域竞技体育与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的第一产业人口比重明显降低,而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逐渐上升[3]。与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比,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具优势。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向资金密集型过渡,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工业劳动生产率最高,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开始缩小。农业现代化初露倪端,工业发展最快,传统消费结构向现代消费结构转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效益逐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取得显著成绩,尤其是建筑业和制造业,使我国各项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如与体育事业有关的,体育运动场馆的改、新建,全民健身路径的普及,运动训练装备和科研仪器的完善,运动产品制造业的增多等,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竞技体育提高的重要保障,体育运动产品制造业不仅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也具有积极影响,故认为进入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时期的国家或地区将是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大好时机。
2.1.1.3区域竞技体育与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是第三产业人口比重最高,其次为二产业,一产业人员比重最小[3]。产业结构以技术、知识密集型并重,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均很高,消费结构进入较高层次,实现了集约型生产方式,是最有利于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发达程度的重要体现,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结构状况,其发展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人们生活质量越高,消费结构更合理,体育消费的概率就越大。旅游、餐饮、住宿、休闲等业务越发达,竞技体育的后勤保障也更可靠,故认为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对竞技体育将产生积极作用。
2.1.1.4区域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与国有单位人口、私营单位人口由表1可知,区域竞技体育与国有单位职工的相关性比私营单位职工更明显。主要原因:首先,与私营单位职工相比,国有单位职工工资收入更稳定,福利待遇更优越,从事体育锻炼或消费的可能性更大。其次,国有单位职工的工作时间与非工作时间较有固定,而多数私营单位职工的作息时间却没有规律性,必然造成不同性质单位的职工在可自由支配时间上的差异性,从而直接影响职工的体育参与度。再次,不同性质单位的企业文化也存在明显差异,其对职工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也不同。最后,文化素质也是制约各单位职工体育参与情况的重要因素。职工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群众体育又作为竞技体育的基础,故职工体育是影响群众体育的重要因素,也会对竞技体育产生一定影响。
2.1.2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城乡结构区域竞技体育与非农业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939,存在非常显著性关系(P<0.01),与农业人口相关系数为0.735,也具有显著性关系(P<0.05)(表2)。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性差异较大,“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市化水平差异显著。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4]。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对居民消费结构产生较大影响。据资料显示,中国城市社会体育人口总量总体百分比在19.09%~21.17%之间,中国农村社会体育人口总量总体百分比在7.09%~9.93%之间,两者的差距在11.78%~12.00%之间。因农业人口基数大,导致体育人口数量偏少。不同职业中,工人体育人口比例最高25.4%,服务、管理人员次之,再次是科教人员,最少是农民,占农业人口的7.13%,说明非农业人口是影响体育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农村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这与农村收入状况和文化程度对等,城乡体育人口作为衡量竞技体育发展状况的参考标准,深受农业人口规模制约。因此,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快实施“农村城市化、城市社区化"战略规划,逐步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迅速提高农业人口中体育人口比例,促进竞技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2.1.3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文化结构区域竞技体育与文盲或半文盲、小学文化人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9、0710,不存在显著性关系(P>0.05)。和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人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3、0.895、0.931,具有显著性关系(P<0.05)(表3)。
2.1.3.1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当代世界竞技体育实际上是国与国间的科技大战,科学技术进步必然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已被国际社会所认同。当然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又须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是育人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渠道。在党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国家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教育事业相应得到较大发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支撑。
2.1.3.2群众体育与文化教育文化教育对发展群众体育起着基础作用,是提高民族身体素质的基础工程,文化教育可提高人们对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念,掌握基本的健身知识和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从而进一步壮大群众体育事业,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2.1.3.3体育人口与文化教育体育人口是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的重要评判标准,也是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间接反映。文化教育是影响体育人口的重要因素,随着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受体育教育的人数也在增加,通过体育教育促进身体、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已被普遍认同。根资料显示,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中体育人口所占比例存在差异,研究生学历体育人口占36.6%,大学学历体育人口占40.0%,高中学历体育人口占32.6%;初中学历体育人口占27.7%,小学学历体育人口占19.4%,文化教育与体育认知度、参与度成正比,同时研究发现区域竞技体育与高文化教育程度人群存在显著正相关。故认为社会人口文化教育程度越高,人们体育认知度和参与度就越高,对竞技体育具有积极影响。
2.1.4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年龄结构区域竞技体育与0~14岁、15~64岁、64岁以上人口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794、0.839、0.876(表4)。
2.1.4.1区域竞技体育与年轻型人口人口年轻化是指年轻人口比重大于其他年龄人口,即0-14岁人口比例较大[5-6]。年轻型社会具有人口增长潜力,人口数量会随年轻人口年龄增长而增加,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中的重要环节,多数竞技体育项目,早期运动员选材主要集中于0~14岁人口群体,年轻人口比重越大,竞技体育后备人力资源越充足。但随着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人民生活质量逐渐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也进入转型阶段。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趋于老龄化,老龄化社会将面临社会劳动力资源供应问题,年轻人数量和比重较小,人口增长潜力下降,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这种转变将对运动员早期选材提出了严峻挑战。故重视0~14岁人口群体的身体发育状况,确保中小学基础体育教学课程质量,以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旨为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2.1.4.2区域竞技体育与成年型人口成年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成年人口比重较大,少年儿童和老年比重适度,人口增长速度趋于静止[5-6]。处于这一年龄结构的国家或地区表现出经济负担较轻,是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成年型社会的年龄中位数在20~30岁之间,该人群担负着发展国家经济和为国争光的使命,因此其身体健康状况就非常值得关注,而目前这一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据资料表明,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为老年型,体育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为年轻型,不同年龄段人群分布呈中间低、两头高状况,中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现状令人担忧。举国体制大环境下,竞技体育作为国家关注的焦点,如没有群众体育作支撑,那竞技体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故大力发展成年型社会群众体育事业,关注其身体健康,对提高社会生产率、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产生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
2.1.4.3区域竞技体育与老年型人口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5-6]。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随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下降及预期寿命的延长,人口平均年龄和年龄中位数会随之增加,整个人口会逐渐趋于老龄化。人口老年化意味着社会抚养比上升,社会投资减少,劳动资源相对减少,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消费结构改变,社会经济是各行业综合作用的结果,老年化问题必然对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产生影响,而经济作为竞技体育的物质基础,必然影响到竞技体育,因此人口老龄化对竞技体育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福利制度也提出挑战,随着老龄人口增长,养老金、退休金和医疗保险等费用急剧增加,导致政府对医疗保险、卫生设施、老龄养老金、退休金等的投资增加,相应减少其他部门的投入。举国体制大环境下,竞技体育主要还是依托于国家投入,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力度是决定其发展状况的关键因素,因此老龄化问题必会分散国家对其他部门的注意力,从而影响到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2.1.4.4“健康老龄化"与老龄化社会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大批独生子女家庭和老年空巢家庭的出现,使得家庭和亲属网络对老年人的照料资源减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以前的大家庭逐渐分化,出生率降低导致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政府财政又不可能承担更多责任,故经济压力将成为老年人口面临的严重问题。随着年龄不断增加,老年人口中性别比逐渐失衡,晚年独居可能性增加,这无疑给老年人生理、心理带来一定影响,如免疫力下降、老年病增多、情绪消极等。解决老年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老龄化"也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都将产生积极作用,研究表明,长期参与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的免疫力、平衡能力及自控能力等具有积极作用[7-10]。老年体育是群众体育的重要内容,关注其体育锻炼状况,增强终身体育意识,积极开展老年体育活动,对人口老龄化所引发的社会问题都有正向作用。
2.1.5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发展、分布结构区域竞技体育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458、-0.170、-0.481,不具有显著性关系(P>0.05),与总人口相关系数为0.810,存在显著性关系(P<0.05)(表5)。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分别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教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环境、科学技术、医疗保障条件和人口增长速度,其对竞技体育发展又会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就西部而言,华北、东北属竞技体育较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分别为9.78‰、8.35‰,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82‰、2.71‰;西南、西北属竞技体育欠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却达15.46‰、15.43‰,自然增长率分别为8.39‰、945‰,故认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越低,竞技体育越发达,反之越薄弱。
人口所处的自然环境状况决定了人口分布的基本轮廓,包括气候、地形、海拔等,其影响着人类各项天生身体素质和生存难易程度。具备特殊气候环境、地理位置或海拔高度,对培养优秀运动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社会人口结构的多元统计分析为更清楚把握社会人口结构与竞技体育的关系,使区域竞技体育处于可控状态,以便于查找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社会人口结构发展变迁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促进竞技体育与人口结构可持续协调发展,本文对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结构进行多元统计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所选19个自变量彼此间均存在明显相关性,如果直接与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很可能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本文借助软件SPSS13.0采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判别并消除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确定人口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第一产业人口、私营单位人口和大专以上文化人口5个指标为自变量,十运会成绩为因变量,借助软件EViews5.0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多元回归模型进行估计(表6)。从表6看出,回归模型估计效果较好,模型解释能力较高,判定系数(R-squared)和调整判定系数(Adj. R-squared)分别为0.99、0.98,各回归系数(Coefficient)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rob.<<0.01)。从该模型能更明确看出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结构的量化关系,故认为此多元回归模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3结论与建议
1) 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是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大好“机遇”,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对竞技体育的影响最为突出。竞技体育与非农业人口成正向关系,与农业人口成反向关系,与高文化程度人群存在显著性关系。年轻型人口社会可为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成年型人口社会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黄金时期",而老年型人口社会可能制约竞技体育的发展。社会人口发展结构与竞技体育呈负相关,社会人口分布结构也可通过一些方式影响竞技体育。
2) 竞技体育发展的非协调性仍是制约体育事业的主要因素,区域人口结构差异较大,以华东、中南与西南、西北最为突出。因此主要任务就是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人口结构,实现二者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人口作为社会组成的基本单元,是社会实践的开拓者,如果没有人的发展,那竞技体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人口结构与竞技体育的相互关系,不能单纯以机械的因果思维去理解,而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取决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的综合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容清.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人口[M].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12:177-225.
[2] 蒋志学.人口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2.
[3] 洪英芳.世界人口经济概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4] 仇军.中国体育人口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67-131.
[5] 胡鞍钢.人口与发展-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的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6] 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183-298.
[7] 夏崇德,何志金,陈颇,等.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竞技体育的相关分析[J].体育科学,2006,26(2):22-28.
[8] 肖焕禹,翁志强,陈玉忠.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体育人口结构的基本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2):25-28.
[9] 郭明方,周克臣等.湖南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1):8-12.
[10] 林显鹏,杨越,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2):3-9.
关键词:竞技体育;人口结构;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2-1610-04
人口是指在特定时空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所谓人口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年龄、性别、阶级、婚姻、就业及教育程度等社会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和关系状况[1]。毋庸置疑,人口结构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或制约作用,社会各领域均不可能完全孤立,彼此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或相互制约,其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目前,在举国体制大环境下,竞技体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业已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发展状况与社会各领域保持着紧密联系,当然社会人口结构与竞技体育的相互关系也不可忽略。据研究现状分析,通过查阅CNKI学术期刊、维普数据、万方学位论文及人大复印资料1979-2007年相关体育科研论文,发现人口结构与竞技体育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选择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是完全必要的,不仅完善了我国竞技体育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为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了人口学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我国六大区域十运会成绩为因变量,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年鉴》中获取19项人口学指标作为自变量。同时,为保证所选指标的可靠性,对19项指标进行结构效度检验,运用社会学统计软件包SPSS13.0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所筛选的6个公共因子与本文的理论假设相吻合,KMO值为0.879,累积方差贡献率近100%,各指标具有较高因子载荷(>0.831),说明所选指标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自然环境、群众体育及竞技体育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完成本课题提供资料保障。
1.2.2数理统计法分别社会学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5.0和EXCEL2003对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完成数据的数理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社会人口结构的相关研究为明确各社会人口结构指标与竞技体育的量化关系,运用社会学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人口结构指标与十运会成绩进行相关分析。
2.1.1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职业结构区域竞技体育与一产业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631,不存在显著性关系(P>0.05);与二产业人口、三产业人口、国有单位人口、私营单位人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3、0.855、0.985、0.899,存在显著性关系(P<0.05)(表1)。
据产业部门的分布,职业结构可分为三种产业结构。第一为农业,第二为工业,第三为各种服务业。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1940年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构成会逐渐由第一产业占优而逐级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优的方向发展[1-3]。简言之,竞技体育作为上层建筑事业之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所引起的人口产业结构差异性,也必然与竞技体育存在一定联系。
2.1.1.1区域竞技体育与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以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所占比重最高,其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口所占比重最小[3]。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比较劳动生产率(即某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除以该产业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差距较大,由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最低,从业人口比重又最高,导致社会整体生产效率低下,人口产业结构处于低层次水平。故该人口产业结构难以保证经济增长的适当速度,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据资料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人口产业结构中从事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较高。竞技体育作为上层建筑事业,需以经济基础为支撑,如无经济实力作后盾,竞技体育寸步难行,故认为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是制约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2.1.1.2区域竞技体育与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的第一产业人口比重明显降低,而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逐渐上升[3]。与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比,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更具优势。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向资金密集型过渡,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工业劳动生产率最高,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开始缩小。农业现代化初露倪端,工业发展最快,传统消费结构向现代消费结构转变,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效益逐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取得显著成绩,尤其是建筑业和制造业,使我国各项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如与体育事业有关的,体育运动场馆的改、新建,全民健身路径的普及,运动训练装备和科研仪器的完善,运动产品制造业的增多等,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竞技体育提高的重要保障,体育运动产品制造业不仅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也具有积极影响,故认为进入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时期的国家或地区将是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大好时机。
2.1.1.3区域竞技体育与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是第三产业人口比重最高,其次为二产业,一产业人员比重最小[3]。产业结构以技术、知识密集型并重,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均很高,消费结构进入较高层次,实现了集约型生产方式,是最有利于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发达程度的重要体现,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结构状况,其发展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人们生活质量越高,消费结构更合理,体育消费的概率就越大。旅游、餐饮、住宿、休闲等业务越发达,竞技体育的后勤保障也更可靠,故认为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对竞技体育将产生积极作用。
2.1.1.4区域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与国有单位人口、私营单位人口由表1可知,区域竞技体育与国有单位职工的相关性比私营单位职工更明显。主要原因:首先,与私营单位职工相比,国有单位职工工资收入更稳定,福利待遇更优越,从事体育锻炼或消费的可能性更大。其次,国有单位职工的工作时间与非工作时间较有固定,而多数私营单位职工的作息时间却没有规律性,必然造成不同性质单位的职工在可自由支配时间上的差异性,从而直接影响职工的体育参与度。再次,不同性质单位的企业文化也存在明显差异,其对职工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也不同。最后,文化素质也是制约各单位职工体育参与情况的重要因素。职工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群众体育又作为竞技体育的基础,故职工体育是影响群众体育的重要因素,也会对竞技体育产生一定影响。
2.1.2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城乡结构区域竞技体育与非农业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939,存在非常显著性关系(P<0.01),与农业人口相关系数为0.735,也具有显著性关系(P<0.05)(表2)。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性差异较大,“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市化水平差异显著。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4]。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对居民消费结构产生较大影响。据资料显示,中国城市社会体育人口总量总体百分比在19.09%~21.17%之间,中国农村社会体育人口总量总体百分比在7.09%~9.93%之间,两者的差距在11.78%~12.00%之间。因农业人口基数大,导致体育人口数量偏少。不同职业中,工人体育人口比例最高25.4%,服务、管理人员次之,再次是科教人员,最少是农民,占农业人口的7.13%,说明非农业人口是影响体育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农村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这与农村收入状况和文化程度对等,城乡体育人口作为衡量竞技体育发展状况的参考标准,深受农业人口规模制约。因此,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快实施“农村城市化、城市社区化"战略规划,逐步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迅速提高农业人口中体育人口比例,促进竞技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2.1.3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文化结构区域竞技体育与文盲或半文盲、小学文化人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9、0710,不存在显著性关系(P>0.05)。和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人口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3、0.895、0.931,具有显著性关系(P<0.05)(表3)。
2.1.3.1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当代世界竞技体育实际上是国与国间的科技大战,科学技术进步必然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已被国际社会所认同。当然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又须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是育人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渠道。在党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国家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教育事业相应得到较大发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支撑。
2.1.3.2群众体育与文化教育文化教育对发展群众体育起着基础作用,是提高民族身体素质的基础工程,文化教育可提高人们对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念,掌握基本的健身知识和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从而进一步壮大群众体育事业,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2.1.3.3体育人口与文化教育体育人口是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的重要评判标准,也是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间接反映。文化教育是影响体育人口的重要因素,随着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受体育教育的人数也在增加,通过体育教育促进身体、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已被普遍认同。根资料显示,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中体育人口所占比例存在差异,研究生学历体育人口占36.6%,大学学历体育人口占40.0%,高中学历体育人口占32.6%;初中学历体育人口占27.7%,小学学历体育人口占19.4%,文化教育与体育认知度、参与度成正比,同时研究发现区域竞技体育与高文化教育程度人群存在显著正相关。故认为社会人口文化教育程度越高,人们体育认知度和参与度就越高,对竞技体育具有积极影响。
2.1.4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年龄结构区域竞技体育与0~14岁、15~64岁、64岁以上人口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794、0.839、0.876(表4)。
2.1.4.1区域竞技体育与年轻型人口人口年轻化是指年轻人口比重大于其他年龄人口,即0-14岁人口比例较大[5-6]。年轻型社会具有人口增长潜力,人口数量会随年轻人口年龄增长而增加,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中的重要环节,多数竞技体育项目,早期运动员选材主要集中于0~14岁人口群体,年轻人口比重越大,竞技体育后备人力资源越充足。但随着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人民生活质量逐渐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也进入转型阶段。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趋于老龄化,老龄化社会将面临社会劳动力资源供应问题,年轻人数量和比重较小,人口增长潜力下降,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这种转变将对运动员早期选材提出了严峻挑战。故重视0~14岁人口群体的身体发育状况,确保中小学基础体育教学课程质量,以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主要目标,旨为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2.1.4.2区域竞技体育与成年型人口成年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成年人口比重较大,少年儿童和老年比重适度,人口增长速度趋于静止[5-6]。处于这一年龄结构的国家或地区表现出经济负担较轻,是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成年型社会的年龄中位数在20~30岁之间,该人群担负着发展国家经济和为国争光的使命,因此其身体健康状况就非常值得关注,而目前这一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据资料表明,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为老年型,体育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为年轻型,不同年龄段人群分布呈中间低、两头高状况,中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现状令人担忧。举国体制大环境下,竞技体育作为国家关注的焦点,如没有群众体育作支撑,那竞技体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故大力发展成年型社会群众体育事业,关注其身体健康,对提高社会生产率、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产生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
2.1.4.3区域竞技体育与老年型人口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5-6]。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随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下降及预期寿命的延长,人口平均年龄和年龄中位数会随之增加,整个人口会逐渐趋于老龄化。人口老年化意味着社会抚养比上升,社会投资减少,劳动资源相对减少,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消费结构改变,社会经济是各行业综合作用的结果,老年化问题必然对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产生影响,而经济作为竞技体育的物质基础,必然影响到竞技体育,因此人口老龄化对竞技体育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福利制度也提出挑战,随着老龄人口增长,养老金、退休金和医疗保险等费用急剧增加,导致政府对医疗保险、卫生设施、老龄养老金、退休金等的投资增加,相应减少其他部门的投入。举国体制大环境下,竞技体育主要还是依托于国家投入,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力度是决定其发展状况的关键因素,因此老龄化问题必会分散国家对其他部门的注意力,从而影响到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2.1.4.4“健康老龄化"与老龄化社会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大批独生子女家庭和老年空巢家庭的出现,使得家庭和亲属网络对老年人的照料资源减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以前的大家庭逐渐分化,出生率降低导致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政府财政又不可能承担更多责任,故经济压力将成为老年人口面临的严重问题。随着年龄不断增加,老年人口中性别比逐渐失衡,晚年独居可能性增加,这无疑给老年人生理、心理带来一定影响,如免疫力下降、老年病增多、情绪消极等。解决老年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老龄化"也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都将产生积极作用,研究表明,长期参与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的免疫力、平衡能力及自控能力等具有积极作用[7-10]。老年体育是群众体育的重要内容,关注其体育锻炼状况,增强终身体育意识,积极开展老年体育活动,对人口老龄化所引发的社会问题都有正向作用。
2.1.5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发展、分布结构区域竞技体育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458、-0.170、-0.481,不具有显著性关系(P>0.05),与总人口相关系数为0.810,存在显著性关系(P<0.05)(表5)。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分别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教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环境、科学技术、医疗保障条件和人口增长速度,其对竞技体育发展又会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就西部而言,华北、东北属竞技体育较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分别为9.78‰、8.35‰,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82‰、2.71‰;西南、西北属竞技体育欠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却达15.46‰、15.43‰,自然增长率分别为8.39‰、945‰,故认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越低,竞技体育越发达,反之越薄弱。
人口所处的自然环境状况决定了人口分布的基本轮廓,包括气候、地形、海拔等,其影响着人类各项天生身体素质和生存难易程度。具备特殊气候环境、地理位置或海拔高度,对培养优秀运动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社会人口结构的多元统计分析为更清楚把握社会人口结构与竞技体育的关系,使区域竞技体育处于可控状态,以便于查找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社会人口结构发展变迁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促进竞技体育与人口结构可持续协调发展,本文对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结构进行多元统计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所选19个自变量彼此间均存在明显相关性,如果直接与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很可能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本文借助软件SPSS13.0采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判别并消除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确定人口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第一产业人口、私营单位人口和大专以上文化人口5个指标为自变量,十运会成绩为因变量,借助软件EViews5.0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多元回归模型进行估计(表6)。从表6看出,回归模型估计效果较好,模型解释能力较高,判定系数(R-squared)和调整判定系数(Adj. R-squared)分别为0.99、0.98,各回归系数(Coefficient)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rob.<<0.01)。从该模型能更明确看出区域竞技体育与社会人口结构的量化关系,故认为此多元回归模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3结论与建议
1) 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是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大好“机遇”,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对竞技体育的影响最为突出。竞技体育与非农业人口成正向关系,与农业人口成反向关系,与高文化程度人群存在显著性关系。年轻型人口社会可为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成年型人口社会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黄金时期",而老年型人口社会可能制约竞技体育的发展。社会人口发展结构与竞技体育呈负相关,社会人口分布结构也可通过一些方式影响竞技体育。
2) 竞技体育发展的非协调性仍是制约体育事业的主要因素,区域人口结构差异较大,以华东、中南与西南、西北最为突出。因此主要任务就是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人口结构,实现二者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人口作为社会组成的基本单元,是社会实践的开拓者,如果没有人的发展,那竞技体育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人口结构与竞技体育的相互关系,不能单纯以机械的因果思维去理解,而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取决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的综合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容清.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人口[M].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12:177-225.
[2] 蒋志学.人口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2.
[3] 洪英芳.世界人口经济概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4] 仇军.中国体育人口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67-131.
[5] 胡鞍钢.人口与发展-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的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6] 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183-298.
[7] 夏崇德,何志金,陈颇,等.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竞技体育的相关分析[J].体育科学,2006,26(2):22-28.
[8] 肖焕禹,翁志强,陈玉忠.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体育人口结构的基本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2):25-28.
[9] 郭明方,周克臣等.湖南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1):8-12.
[10] 林显鹏,杨越,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