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外星人的繁衍之道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920997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星人一直都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其常见的争论无外乎就是外星人是否存在,外星人可能长什么样子等等。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能让人脸红的问题:如果外星人存在,那么,外星人是如何生育的?他们会像人类一样需要性来生育吗?
  地球生命繁殖的普遍模式
  迄今为止,有性繁殖是地球生命繁殖的普遍模式。有性繁殖相比无性繁殖有种种优点,但其过程也非常复杂。期间,人们需要寻找交配对象,在交配过程混合双方的DNA,并且还要时刻注意环境对DNA混合的影响,对自身进行保护以完成后代繁衍的使命。
  因此,在地球上,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需要有性繁殖,例如,很多无脊椎动物都是通过无性繁殖来产生后代。甚至一些结构复杂的动物,例如科莫多龙(一种蜥蜴)、蝮蛇和鲨鱼等也会无性生育后代。
  还有一些物种在很久以前是无性繁殖后代的,但随着进化的需要,也演变出了有性繁殖模式,例如微小的甲壳类水跳蚤与变形虫。2011年,科学家在变形虫的研究中发现了其存在有性繁殖的现象,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变形虫是一种纯粹的无性生殖生物的观点。
  事实上,无论是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都需要基因的交换与融合,而这种基因交换与融合模式也因此成为了地球生命的一种繁衍规范。而这种基因交换与融合可以增加基因的多样性,从而能提高赋予新的基因形成生命以及适应环境的机会。即使是没有细胞核的原核生物——细菌也是如此,它们会通过吞噬其他细菌DNA,在不同的环境影响下,形成感染病毒或是质粒环状DNA分子。
  有性繁殖是进化的
  必然要求
  从地球生命演化情况来看,科学家指出,复杂的有性繁殖是引发真核细胞(人与绝大多数的动物都是真核细胞演化而来的)进化的最大原因。有性繁殖可以更好地适应多变和易遭不测的自然环境,雌雄两性的融合能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在恶劣环境下至少能保证有少数个体型生存下来,并获得繁殖后代的机会。
  2011年的一项研究就表明,有性繁殖能够有效对抗病原体和寄生虫,有性繁殖能允许生物基因与另一个基因相混合,集合双方的力量促进进化以抵抗寄生虫的侵略。因此,当生物遇到寄生虫威胁的时候,选择有性繁殖能产生一些“基因武器”来抵抗寄生虫的攻击。
  这个研究团队从基因方面改变了一种名为“秀丽隐杆线虫”的蛔虫,将其分成三组:第一组只能进行无性繁殖,第二组只能进行有性繁殖,第三组则可以在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之间任意切换。随后,研究人员将这些蛔虫暴露在寄生细菌中。他们发现,无性繁殖的秀丽隐杆线虫在不到20代的繁衍中就灭绝了。而其他两组则很好的生存下来了。
  因此,科学家猜测,决定外星人是否通过性繁殖繁衍后代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他们的细胞结构是怎样的。如果外星生命也像地球大多数动物一样是真核生物,那么他们也会同样从有性繁殖中获得益处。因为在任何可以产生生命的星球上,其环境极少是静态的,后代所处的环境与父母一代所处的环境常常不同,他们在繁衍过程中会结合父母一代的力量不断适应环境,以便更好的生存下来。因此,当变化是一个常量时,有性繁殖的遗传变异对生物进化将很有帮助。这就是说,外星人如果是高级复杂的生命,必然也是有性繁殖的。
  双性繁殖的世界
  英国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曾在2014年发表了外星人言论,他指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各有利弊,有性繁殖的后代抗风险能力强,但后代数量少;无性繁殖的后代则抗风险能力很弱,但后代数量多。因此,外星生命的繁衍模式很可能是有性和无性相结合的一种相得益彰的方法。
  这种繁殖方式在地球上也能找到实例。蚜虫(吸取植物汁液的小昆虫)正是这样一种双性繁殖生物,当食物充足的时候,它们会通过无性繁殖方式克隆自己,而且还会繁衍出多代后代,不仅体内培育孩子,而且还会有孩子的孩子,就像是俄罗斯套娃一般层次丰富,以达到在资源充沛的支持下,加速它们的繁殖速度。但是,在生长季节的尾声,因为环境的变化(例如寒冷的冬季来临)以及食物资源减少,蚜虫就会转向有性繁殖来产生少而精的后代。类似的生物还有一些水跳蚤物种,当食物供应下降或环境恶化的时候,它们也会由无性繁殖转变成有性繁殖。
  虽然外星生命可能具备有性繁殖能力,但是,即使外星生命有性行为,也不一定与人类一样。有可能存在着其他形式的性行为,或是同时具备这些形式的性行为。变形虫的有性繁殖便是如此,它们的细胞会先分割成遗传物质包,然后重组,再与其它变形虫的遗传物质包结合。事实上,地球生命的繁殖方式具有多样性,如果真如理查德·道金斯所说的,那么,外星生命的性行为应该也会因环境而具有多样的模式。
  总而言之,外星生命可能利用有性繁殖的方式繁衍后代,也可能利用无性繁殖的方式繁衍后代,抑或是两者兼备。但是,科学家肯定,外星生命很难形成比目前地球生命更复杂的繁衍方式。
其他文献
“褐化”的秘密  加拿大多伦多的安大略湖是北美洲五大淡水湖之一,属于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如果你从湖里取出一公升的水装在白色透明的塑料瓶,就会发现这些水的颜色是棕色的或淡茶色的。  按理说环境良好的湖水应该澄清透明才对,可是湖水好像“褐化”了,为什么水会变这褐色呢?  颜色的奥秘在于湖水中溶解的一种有机物——溶解有机碳,水体呈现褐色正是它的功劳。对于在水中的鱼儿虾儿等生物来说,这样的水就好像具有防晒
期刊
这植物本来还好好的,一碰它,噢,我的天!闻起来就像是有人放屁了。  科学家在植物中发现以前未知的防御机制:如果植物知道自己可能会面临危险时,比如“别人”对其不知轻重的触碰,它们的根部会释放难闻的气味。  主动散发难闻臭味  早在几十年前,人们就发现如果扰动一些植物根部周围的土壤,它们就会释放出难闻的硫气味,而这些植物就包括含羞草家族的成员。  人们一直认为,这些气味都是由于植物自身组织受到损伤,不
期刊
控制他人意志这种事情,我们一般也只能在科幻小说或者电影上看到,但在动物界却有一种昆虫——金小蜂,却能够制造出“僵尸动物”。  金小蜂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寄生蜂,它的毒素含有一种叫做“章鱼胺”的物质,可以控制其他昆虫的神经,比如蟑螂。  金小蜂一生只有一个伴侣。一旦雌性金小蜂受精,会通过嗅觉和视觉追踪一只蟑螂,并且会实施闪电般的攻击,它们用腹部下比针还细的产卵器,刺到蟑螂大脑的精确位置,并注入控制
期刊
到目前为止,地球上已有12名宇航员造访过月球,我们通过电视影像,看到他们在月球上即使穿着笨重的宇航服,也能跳跃如飞。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因为月球质量只有地球的1/6,所以月球引力也只有地球引力的1/6。同样的腿脚在各个星球上跳跃高度的差别主要看星球的引力有多强,因此,一个人在月球上跳跃的高度大概是在地球跳跃高度的6倍。  当然每个人跳得高度会有差异,但是如果不用任何技巧,平均来说,一个人在地球上可以
期刊
数字是否曾令你头疼?你是否曾经觉得那些数学公式枯燥又无味?但在艺术的王国里,它们可是十分生动有趣的。北京故宫、巴黎圣母院、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可都包含着数学原理呢。下面的艺术品,不是艺术家们天马行空想象出来的,它们都是数学原理实践的成果。  双曲型灯罩(编织物)  学过数学的你,一定知道“几何之父”欧几里得,他最著名的著作《几何原本》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我们学习的许多公理,都有欧式几何的影子。例如
期刊
物理学的压强可以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运作。例如,与将混凝土建筑夷为平地相比,软木塞从香槟酒瓶瓶口喷射出来需要更大的压强。这似乎有悖常理,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不需要很大的压力,就能产生巨大的压强。毕竟同等的风压能让你的衣服沙沙作响,也能推动一艘快艇。这是因为压强是在一个给定的表面积上的压力强度: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压力越大,得到的压强就越大。  下面我们来看看在不同的压强下,都有哪些奇特的现象。(下文中以Pa
期刊
令人着迷的神奇光  当你夜晚漫步在乡村的森林里,可能遇到一群在空中“舞动”着的灯光,这看起来可能有点像是魔术的场景,但事实上这是自然世界赋予某种昆虫的一项最特别的能力:发光。这些是由小小的萤火虫施展出来的。  几千年以来,人类一直被发光的生物所深深吸引。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秋夕》里“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里的萤火虫。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写道,“有些物体,虽然不像阳光或火
期刊
大自然总是不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发展变化,当尝试去理解自然现象时,我们常常被物理学定律所限制。这会使我们打退堂鼓?完全不会。利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我们可以变通一下物理学定律,甚至用一个定律去克服另一个定律。接招吧,宇宙!下面我们举一些例子来谈一谈。  小于绝对零度  定义温度很简单。火是热的,冰是冷的,在冷热之间设置一些间隔就可以了。  是什么使得火比冰更热呢?19世纪物理学家威廉·汤姆森,也称为开尔文
期刊
在宇宙中,天体的运行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但是也有一些天体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会成为其中的异类。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天文学博士盖尔·史密斯发现了一团在银河系之外游荡的氢气云,它的外形像彗星,长达1.1万光年,宽2500光年,这团氢气云因它的发现者而得名“史密斯云”。几十年之后的今天,美国的研究人员观测到,这团氢气云正在以每小时约113万千米的速度奔向银河系,并可能在大约3千万年后冲撞银河系,引发造
期刊
据说,美国的威尔逊·本特利是世界上第一个拍摄雪花的人,他一生中拍摄过5千片以上的雪花,但是从未发现有两片完全一样的雪花。这是有科学道理的。雪花都是由小冰晶慢慢发展起来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压力、空气饱和度、尘埃密度和周围水汽含量的影响,自然界中形成的雪花形状都各不相同。  但是有人却打破了这个不可能。2015年8月,美国物理学家肯尼思·G·利布雷希特将两个冰晶并排放置,在完全相同的环境下培植。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