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2016年9月18日我国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其中的社会参与——实践创新中的第一条就指出劳动意识的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由此可见,劳动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所谓劳动教育,就是使學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众所周知,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合力,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小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更是需要家校合作,方能实现。
然而,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溺爱过度。为使孩子能考上大学,把孩子本应自己做的事全都包揽下来。父母较多地剥夺了孩子们参加各种劳动的权利和机会,造成他们吃苦耐劳精神在弱化,自理能力在下降,以致十多岁的孩子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袜子、手帕,家常便饭自然是一窍不通,更别提其他的家庭劳动习惯培养了。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情况,我对家校结合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有了如下的想法和做法:
一、做好开学初的幼小衔接工作,确定劳动习惯培养目标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发展的关键期,小学1、2年级是劳动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一旦错过这些关键期,人的某些心理品质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从而成为终身的缺失和“遗憾”。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进行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与训练。笔者利用自身的方便条件,一年级开学初的第一次家长会上,就向家长们宣传培养劳动习惯有利于形成孩子健康的人格、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等益处,同时提出自己有心做这个课题,确定了家校结合培养劳动习惯的具体目标,争取到家长的同意和理解。
二、充分利用班集体的舆论导向,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
学校是育人的基地,,教室是学生们白天的家,它的布置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围绕培养劳动习惯,激发劳动兴趣,提高劳动能力的思路,对教室内外进行了整体规划,教室外墙以“从小爱劳动”为主题,室内墙报分别以劳动习惯、劳动兴趣、劳动能力为主题,把教育、培养内容和学生劳动成长的事例相结合,使墙报成为培养劳动习惯的主要阵地,富有教育意义。同时,还以板报、宣传画、结合教学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或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习惯培养宣传,表扬好习惯优秀小组、优秀家庭、优秀个人,表扬好的劳动习惯,激励孩子们争做劳动好习惯小榜样。
循序渐进通过每月一次讲座,强化师长言传身教效果
小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思想品质,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在教育工作中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爱和诚感染学生,用言和行引导学生,用自身的劳动行为来为人师表。
每月为家长专门召开“让孩子学会自己照料自己”、“学做家务”等专题讲座,提高家长们的认识,要求家长平日以身作则,热爱劳动。
四、巧妙使用传统与现代手段,建立家校沟通网络平台
联系簿、公开信是比较传统的老师与家长书面联系很好的方式。每周五老师先在每个孩子的本上写出他一周的劳动表现,然后由孩子带回家先写出自评,再由家长写出最后的评语。老师随时把学生在学校的劳动好习惯成绩、表现,优点、缺点以及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写在小小的联系簿上反馈给家长,其他同学发现的该生的优点也可以写上去;老师还以“致全班学生家长书”这种公开信的形式与家长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书信内容和回复率,可以看出老师的沟通水平和家校的融洽度明显提高。在家长的一封封回信中,洋溢着对老师的肯定与支持,也有中肯的希望与建议,老师进行了归纳整理,把家长、学生的合理的需求与要求,及时转化为工作实施内容,受到家长们的充分肯定与欢迎,教育效果明显。通过这两种方式,教师和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和学校这两个不同环境中劳动习惯养成的表现是否一致,从而避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节。
五、精心设计学生劳动成长档案,巩固劳动习惯培养成果
我为每个孩子精心设计、建立了“劳动最光荣”成长档案,每学年一册,每月与家长沟通一次,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劳动习惯培养,给每个学生提供创造、表现、欣赏劳动成功的机会,同时为家校提供一个记录孩子成长过程的系列平台,便于老师和家长两方面都能及时做学生工作,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优点能及时表扬,问题和不足能及时纠正,教育效果明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也非一朝一夕之功,教育的秘诀在于:使学生的身体锻炼、思想锻炼、能力锻炼互相调节。只有让学生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培养,孩子才会处在健康成长之中。以上只是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粗浅想法和做法,更多的效果还要等待今后的实践检验。
然而,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溺爱过度。为使孩子能考上大学,把孩子本应自己做的事全都包揽下来。父母较多地剥夺了孩子们参加各种劳动的权利和机会,造成他们吃苦耐劳精神在弱化,自理能力在下降,以致十多岁的孩子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袜子、手帕,家常便饭自然是一窍不通,更别提其他的家庭劳动习惯培养了。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情况,我对家校结合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有了如下的想法和做法:
一、做好开学初的幼小衔接工作,确定劳动习惯培养目标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发展的关键期,小学1、2年级是劳动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一旦错过这些关键期,人的某些心理品质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从而成为终身的缺失和“遗憾”。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进行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与训练。笔者利用自身的方便条件,一年级开学初的第一次家长会上,就向家长们宣传培养劳动习惯有利于形成孩子健康的人格、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等益处,同时提出自己有心做这个课题,确定了家校结合培养劳动习惯的具体目标,争取到家长的同意和理解。
二、充分利用班集体的舆论导向,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
学校是育人的基地,,教室是学生们白天的家,它的布置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围绕培养劳动习惯,激发劳动兴趣,提高劳动能力的思路,对教室内外进行了整体规划,教室外墙以“从小爱劳动”为主题,室内墙报分别以劳动习惯、劳动兴趣、劳动能力为主题,把教育、培养内容和学生劳动成长的事例相结合,使墙报成为培养劳动习惯的主要阵地,富有教育意义。同时,还以板报、宣传画、结合教学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或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习惯培养宣传,表扬好习惯优秀小组、优秀家庭、优秀个人,表扬好的劳动习惯,激励孩子们争做劳动好习惯小榜样。
循序渐进通过每月一次讲座,强化师长言传身教效果
小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思想品质,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在教育工作中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爱和诚感染学生,用言和行引导学生,用自身的劳动行为来为人师表。
每月为家长专门召开“让孩子学会自己照料自己”、“学做家务”等专题讲座,提高家长们的认识,要求家长平日以身作则,热爱劳动。
四、巧妙使用传统与现代手段,建立家校沟通网络平台
联系簿、公开信是比较传统的老师与家长书面联系很好的方式。每周五老师先在每个孩子的本上写出他一周的劳动表现,然后由孩子带回家先写出自评,再由家长写出最后的评语。老师随时把学生在学校的劳动好习惯成绩、表现,优点、缺点以及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写在小小的联系簿上反馈给家长,其他同学发现的该生的优点也可以写上去;老师还以“致全班学生家长书”这种公开信的形式与家长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书信内容和回复率,可以看出老师的沟通水平和家校的融洽度明显提高。在家长的一封封回信中,洋溢着对老师的肯定与支持,也有中肯的希望与建议,老师进行了归纳整理,把家长、学生的合理的需求与要求,及时转化为工作实施内容,受到家长们的充分肯定与欢迎,教育效果明显。通过这两种方式,教师和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和学校这两个不同环境中劳动习惯养成的表现是否一致,从而避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节。
五、精心设计学生劳动成长档案,巩固劳动习惯培养成果
我为每个孩子精心设计、建立了“劳动最光荣”成长档案,每学年一册,每月与家长沟通一次,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劳动习惯培养,给每个学生提供创造、表现、欣赏劳动成功的机会,同时为家校提供一个记录孩子成长过程的系列平台,便于老师和家长两方面都能及时做学生工作,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优点能及时表扬,问题和不足能及时纠正,教育效果明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也非一朝一夕之功,教育的秘诀在于:使学生的身体锻炼、思想锻炼、能力锻炼互相调节。只有让学生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培养,孩子才会处在健康成长之中。以上只是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粗浅想法和做法,更多的效果还要等待今后的实践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