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连续检测尿激酶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模型兔血清D-二聚体值以及血栓溶解体积和血栓清除率结果,探讨三者间的关联性.方法 选择清洁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制作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模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帕肝素+5%葡萄糖生理盐水;B组:帕肝素+尿激酶+5%葡萄糖生理盐水;C组(空白对照组):帕肝素+尿激酶+5%葡萄糖生理盐水.分别于造模前、造模成功后1h、每次尿激酶治疗后4h进行D-二聚体含量检测,计算静脉造影所显示血栓的体积及血栓清除率,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和B组在开始治疗后D-二聚体测量值均先升高后降低,C组测量值无显著变化.3组尿激酶治疗各时间点D-二聚体测量值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3[(164.6 ±21.3)、(264.2±16.5)、(66.5±8.1) ng/ml]、T4[(131.2±11.8)、(94.3±6.5)、(65.3±7.7)ng/ml]、T5[(88.5±6.7)、(46.4±4.9)、(64.2±7.2)ng/ml]时间点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T3时间点D-二聚体峰值为(305.6±21.3) ng/ml,相应的血栓溶解体积为(6.04 ±3.21) ml,B组T3时间点D-二聚体峰值为(264.2±16.5)ng/ml,相应的血栓溶解体积为(2.13 ±0.49) ml(P <0.05);A组T5时间点D-二聚体测量值为(88.5±6.7)ng/ml,相应的血栓溶解体积为(1.95 ±0.75) ml,B组T5时间点D-二聚体测量值为(46.4 ±4.9) ng/ml,相应的血栓溶解体积为(0.56 ±0.18) 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尿激酶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模型兔的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值并非随着血栓的溶解而进行性上升.D-二聚体测量值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通过测定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前期的溶栓治疗效及最终血栓溶解起到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