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钟嵘推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着重渊明的隐逸的一方面;自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荆轲、张良那种忠臣。在隐与侠以外,渊明不定期有极实际极平常的方面。这是一般人所忽视而本文所特别要表明的。隐与侠有时走极端,“不近人情”;渊明的特色是在处处都最近人情,胸襟尽管高超而却不唱高调。他仍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法国小说家福楼拜认为人生理想在“和寻常市民一样过生活,和半神人一样用心思”,渊明算是达到了这个理想。他的高妙处我们不可仰攀,他的平常处我们却特别觉得亲切,他尽管是隐士,尽管有侠气,在大体上还是“我辈中人”。他很看重衣食以及经营衣食的劳作,不肯像一般隐者做了社会的消耗者,还在唱“不事家人生产”的高调。他一则说:“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再则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本着这个主张,他从幼到老,都以种田为恒业。他实实在在自己动手,不像一般隐士只是打“躬耕”的招牌。种田不能过活,他不惜出去做小官,他坦白地自供做官是“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也不像一般求官者有治国平天下的大抱负。种田做官都不能过活,索性便求邻乞食,以为施既是美德,受也就不是丑事。在《有会而作》那首詩里,他引《檀弓》里饿者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饿死的故事,深觉其不当,他说:“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在这些地方我们觉得渊明非常率真,也非常近人情。他并非不重视廉洁与操守,可是不像一般隐者矫情立异、沾沾自喜那样讲廉洁与操守。他只求行吾心之所安,适可而止,不过激,也不声张。他很有儒家的精神。
不过渊明最能使平常人契合的还是在他对人的热情。他对于平生故旧,每因“语默殊势”而有不同调之感,可是他觉得“故者无失其为故”,赠诗送行,仍依依不舍,殷殷属望,一片忠厚笃实之情溢于言表,《答庞参军》《示周祖谢》《与晋殷安别》《赠羊长史》诸诗最足见出他于朋友厚道。在家人父子兄弟中,他尤其显得是一个富于热情的人。他的父亲早弃世,他在《命子》诗中有“瞻望弗及”之叹。他的母亲年老,据颜延之的诔文,他的出仕原为养母(“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至亲之义,追悟毛子棒檄之怀”)。他出去没有多久,就回家省亲,从《阻风于规林》那两首诗看,他对于老母时常眷念,离家后致叹于“久游念所生”,回家时“计日望旧居”,到家后“一欣侍温颜”,语言虽简,情致却极深挚。弟敬远和程氏妹都是异母生的,程氏妹死了,渊明弃官到武昌替她料理后事,在祭妹文与祭弟文中,他追念早年共甘苦同患难的情况,焦虑遗孤们将来的着落,句句话都从肺腑中来,渊明天性之厚从这两篇祭文、自祭文以及与子俨等疏最足以见出,这几篇都是绝妙文字,可惜它们的名声为诗所掩。
(节选自朱光潜《陶渊明》。题目为编者所加)
人物速评
陶渊明的形象,似乎离不开“隐士”“潇洒”“特立独行”等。而朱光潜先生的一番评论,则让我们了解到,陶渊明还是一个近于人情而且富有热情的人。文如其人,陶渊明的诗文,语言表面平淡朴实、浅显直白、质朴无华,有时甚至感觉味同嚼蜡,但当你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时,却分明有洌洌甘泉、缕缕清香、丝丝惬意。
不过渊明最能使平常人契合的还是在他对人的热情。他对于平生故旧,每因“语默殊势”而有不同调之感,可是他觉得“故者无失其为故”,赠诗送行,仍依依不舍,殷殷属望,一片忠厚笃实之情溢于言表,《答庞参军》《示周祖谢》《与晋殷安别》《赠羊长史》诸诗最足见出他于朋友厚道。在家人父子兄弟中,他尤其显得是一个富于热情的人。他的父亲早弃世,他在《命子》诗中有“瞻望弗及”之叹。他的母亲年老,据颜延之的诔文,他的出仕原为养母(“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至亲之义,追悟毛子棒檄之怀”)。他出去没有多久,就回家省亲,从《阻风于规林》那两首诗看,他对于老母时常眷念,离家后致叹于“久游念所生”,回家时“计日望旧居”,到家后“一欣侍温颜”,语言虽简,情致却极深挚。弟敬远和程氏妹都是异母生的,程氏妹死了,渊明弃官到武昌替她料理后事,在祭妹文与祭弟文中,他追念早年共甘苦同患难的情况,焦虑遗孤们将来的着落,句句话都从肺腑中来,渊明天性之厚从这两篇祭文、自祭文以及与子俨等疏最足以见出,这几篇都是绝妙文字,可惜它们的名声为诗所掩。
(节选自朱光潜《陶渊明》。题目为编者所加)
人物速评
陶渊明的形象,似乎离不开“隐士”“潇洒”“特立独行”等。而朱光潜先生的一番评论,则让我们了解到,陶渊明还是一个近于人情而且富有热情的人。文如其人,陶渊明的诗文,语言表面平淡朴实、浅显直白、质朴无华,有时甚至感觉味同嚼蜡,但当你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时,却分明有洌洌甘泉、缕缕清香、丝丝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