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七言绝句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诗体,本文简要探析了七言绝句的起源。
【关键词】七言绝句;起源
Seven speech unique sentence origins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Song Xiao-jin
【Abstract】Seven speech unique the sentence be China classic verse of importance poem body, this text synopsis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seven speech unique the origins of sentence.
【Key words】Seven speech unique sentence;Origins
七言绝句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诗体,它在唐代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辉煌的成就,清人王士禛说:“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唐人万首绝句选序》),近人陈延杰说得更具体:“唐人诗可流传于世,百代不朽者,一为七绝,其次歌行耳。”七言绝句在唐代能取得令后人心折的成就,并非朝夕所能为,那么七绝究竟起源于何时呢?
和五言绝句一样,七言绝句起源于民间歌谣,这一点学术界已达成共识,至于七绝起源于何时代的民歌,看法上就存在着较多分歧。最早有追溯到诗经时代的观点,沈祖棻女士认为七言绝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并以史籍《逸周书》中的《周祝》篇为例,此诗以三三七三三七或七七七七形式构成,于是沈女士认为此诗的第二种形式为七绝的始祖(《唐人七绝诗浅释》)。较晚的观点大都集中在南北朝时期。明代高棅认为《挟瑟歌》、《乌栖曲》、《怨诗行》(均为南北朝时期作品)为七言绝句之祖(《唐诗品汇》),游国恩先生的观点与此基本一致,他认为七言绝句起源于南北朝民歌(《中国文学史》),周啸天先生在《绝句诗史》中例举鲍照、汤惠休、魏收三人的作品,认为它们是七绝之滥觞,实际上也将七绝的起源确定在了南北朝时期。介于上述两类观点之间,还有一种看法值得关注,明代胡应麟在《诗薮· 内编》卷六中说:“五七言绝句,盖五言短古,七言短歌之变也。五言短古,杂见汉、魏诗中,不可胜数,唐人绝体实所从来。七言短歌,始于垓下,梁、陈以降,作者纷然。”这段话给我们传达了两个有关七绝的重要信息:一是“七言短歌之变”,二是“始于垓下”,据此说七绝应起源于秦汉之际。
我以为第一种观点,即沈女士以《周祝》篇为例,认为七绝起源于春秋时期,证据不足,考察中国诗歌发展史,诗经时代的歌谣创作群体尚不具备通篇七言或以七言为基本单位的创作能力,遍览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经》三百篇作品,只有9首含有以七个音节构成的诗句,这些诗句绝大部分是以“兮”凑足音节,如果不算这些语气词,《诗经》中只有4句,即“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豳风·七月》)、“以燕乐嘉宾之心”(《小雅·鹿鸣》)、“如彼筑室于道谋”(《小雅·小 》),这四句既不是全诗的基本构成单位,也与七绝的二二三句式不同,另外《诗经》三百篇中无一首是三三七形式,更无七言四句的形式,因此《周祝》篇所仿效的歌谣体实难确证。三三七句式的歌谣在汉代才少量出现,如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芒。 《灵帝末京都童谣》
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和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献帝初童谣》
有所思,思昔人,曾闵二子善养亲。和颜色,奉晨昏,至诚蒸蒸同神明。《有所思》
中晚唐及宋代的诗词中这种形式的诗歌才较多的出现,褚斌杰先生认为“三七言诗……大约与当时(中晚唐)的民歌俗曲形式有密切关系。”(《中国古代文体概说》)据此推测,即使《周祝》的确为春秋时的作品,也属极个别的现象,某种诗体的产生应以社会及语言发展的实际情况为根据,把某一作品中出现的极个别现象作为某种诗体的起源,是不科学的。第二种观点,即七绝起源于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七言四句体短歌,而且文人拟作也渐渐多起来,从用韵规则和创作数量上看,这一时期已可视作七言古绝的定型期(具体论述见下一节),由此推断,在南北朝以前的民歌创作中,还应当存在着一个相当长的七言短歌的酝酿期。第三种观点认为七绝是七言短歌之变,这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看法,胡应麟认为七绝起源于秦汉之际的《垓下歌》,现存此诗确为四句(另据周啸天先生考证,此诗在日本传抄为五句),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七言诗,此诗每句都含有“兮”字,它在句中既不承担任何句子成分,又无语法意义,仅仅是为舒缓语气而设,这是骚体诗的特有标志之一,七言诗句确切的说应当是由七个词素组成的诗句,每个词素都应有实际意义或有语法作用,这正是文学史为何视曹丕的《燕歌行》为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而不是张衡的《四愁诗》的缘故(《四愁诗》每节第一字均含有“兮”字,故不能视为完整的七言诗。参见游国恩、萧涤非、费振刚等人合著《中国文学史》),所以《垓下歌》应作为一首骚体诗看待,而不能视作标准的七言诗。
探讨七绝的起源必须有两个基本出发点:其一必须是七言,并且是二二三句式;其二必须具备七绝的基本构件,即清代吴乔《围炉诗话》所云“二句一联,四句一绝”,依照这一思路再次考察现存七言短歌作品,我以为七绝的起源应当在魏晋时期。魏晋时期,歌谣中开始较多地出现七言二句或七言三句的短歌,例如:
白马素羁西南驰,其谁乘者朱虎骑。 魏 《嘉平中谣》
邺中女子莫千妖,前至三月抱胡腰。 晋 《洛阳童谣》
阿公阿公驾马车,不意阿公东渡河,阿公东还当奈何。
魏 《明帝景初中童谣》
凤阳门南天一半,上有金凤相飞唤,欲去不去著锁绊。
晋 《邺人金凤旧歌》
甚至还产生了少量的七言四句体作品:
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阙望崔嵬。
清风细雨杂香来,土上出金火照台。 魏 《行者歌》
大风蓬勃扬尘埃,八井三刀卒起来。
四海鼎沸中山颓,惟有德人据三台。 晋 《大风谣》
以上短歌均为完整的七言诗,且为二二三句式。七言二句体短歌的出现是七绝产生的第一步,说明“两句一联”形式的确立。七言三句体短歌是二句体倍翻为四句体之间的过渡形式,也是一种尝试性创作,此形式在四句体产生之后逐渐被淘汰,原因大概是三句体形式上缺乏对称美,韵律的循环性和周期性不明显。七言四句体短歌是七绝产生的第二步,它确定了七绝的句数,至此“四句一绝”基本完成。虽然押韵方式上与后世所谓七言绝句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它们至少说明了魏晋时期的歌谣创作群体已经具备了创作完整的七言诗的能力,七言二句体的创作已相当普遍,七言四句体已作为一个完整的单元独立成诗了,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第一首文人创作的七言四句体古诗,即晋代熊甫的《别歌》:“徂风飙起盖山陵,氛雾蔽日玉石焚。往事既去可长叹,念别惆怅复会难。”这首诗具有魏晋歌谣的一般特征:逐句押韵,两句转韵,很显然是模仿了民歌中二句体叠加为四句体的形式。《别歌》的出现既揭示了文人开始关注七言四句体创作形式的事实,也体现了七言四句体诗在魏晋时期的发展态势,因此,从大量七言短歌的出现,到七言四句体的独立成诗,以及文人七言四句体诗的产生三方面来考察,将七绝的起源确定在魏晋时期是比较合适的。
【关键词】七言绝句;起源
Seven speech unique sentence origins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Song Xiao-jin
【Abstract】Seven speech unique the sentence be China classic verse of importance poem body, this text synopsis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seven speech unique the origins of sentence.
【Key words】Seven speech unique sentence;Origins
七言绝句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诗体,它在唐代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辉煌的成就,清人王士禛说:“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唐人万首绝句选序》),近人陈延杰说得更具体:“唐人诗可流传于世,百代不朽者,一为七绝,其次歌行耳。”七言绝句在唐代能取得令后人心折的成就,并非朝夕所能为,那么七绝究竟起源于何时呢?
和五言绝句一样,七言绝句起源于民间歌谣,这一点学术界已达成共识,至于七绝起源于何时代的民歌,看法上就存在着较多分歧。最早有追溯到诗经时代的观点,沈祖棻女士认为七言绝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并以史籍《逸周书》中的《周祝》篇为例,此诗以三三七三三七或七七七七形式构成,于是沈女士认为此诗的第二种形式为七绝的始祖(《唐人七绝诗浅释》)。较晚的观点大都集中在南北朝时期。明代高棅认为《挟瑟歌》、《乌栖曲》、《怨诗行》(均为南北朝时期作品)为七言绝句之祖(《唐诗品汇》),游国恩先生的观点与此基本一致,他认为七言绝句起源于南北朝民歌(《中国文学史》),周啸天先生在《绝句诗史》中例举鲍照、汤惠休、魏收三人的作品,认为它们是七绝之滥觞,实际上也将七绝的起源确定在了南北朝时期。介于上述两类观点之间,还有一种看法值得关注,明代胡应麟在《诗薮· 内编》卷六中说:“五七言绝句,盖五言短古,七言短歌之变也。五言短古,杂见汉、魏诗中,不可胜数,唐人绝体实所从来。七言短歌,始于垓下,梁、陈以降,作者纷然。”这段话给我们传达了两个有关七绝的重要信息:一是“七言短歌之变”,二是“始于垓下”,据此说七绝应起源于秦汉之际。
我以为第一种观点,即沈女士以《周祝》篇为例,认为七绝起源于春秋时期,证据不足,考察中国诗歌发展史,诗经时代的歌谣创作群体尚不具备通篇七言或以七言为基本单位的创作能力,遍览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经》三百篇作品,只有9首含有以七个音节构成的诗句,这些诗句绝大部分是以“兮”凑足音节,如果不算这些语气词,《诗经》中只有4句,即“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豳风·七月》)、“以燕乐嘉宾之心”(《小雅·鹿鸣》)、“如彼筑室于道谋”(《小雅·小 》),这四句既不是全诗的基本构成单位,也与七绝的二二三句式不同,另外《诗经》三百篇中无一首是三三七形式,更无七言四句的形式,因此《周祝》篇所仿效的歌谣体实难确证。三三七句式的歌谣在汉代才少量出现,如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芒。 《灵帝末京都童谣》
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和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献帝初童谣》
有所思,思昔人,曾闵二子善养亲。和颜色,奉晨昏,至诚蒸蒸同神明。《有所思》
中晚唐及宋代的诗词中这种形式的诗歌才较多的出现,褚斌杰先生认为“三七言诗……大约与当时(中晚唐)的民歌俗曲形式有密切关系。”(《中国古代文体概说》)据此推测,即使《周祝》的确为春秋时的作品,也属极个别的现象,某种诗体的产生应以社会及语言发展的实际情况为根据,把某一作品中出现的极个别现象作为某种诗体的起源,是不科学的。第二种观点,即七绝起源于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七言四句体短歌,而且文人拟作也渐渐多起来,从用韵规则和创作数量上看,这一时期已可视作七言古绝的定型期(具体论述见下一节),由此推断,在南北朝以前的民歌创作中,还应当存在着一个相当长的七言短歌的酝酿期。第三种观点认为七绝是七言短歌之变,这是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看法,胡应麟认为七绝起源于秦汉之际的《垓下歌》,现存此诗确为四句(另据周啸天先生考证,此诗在日本传抄为五句),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七言诗,此诗每句都含有“兮”字,它在句中既不承担任何句子成分,又无语法意义,仅仅是为舒缓语气而设,这是骚体诗的特有标志之一,七言诗句确切的说应当是由七个词素组成的诗句,每个词素都应有实际意义或有语法作用,这正是文学史为何视曹丕的《燕歌行》为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而不是张衡的《四愁诗》的缘故(《四愁诗》每节第一字均含有“兮”字,故不能视为完整的七言诗。参见游国恩、萧涤非、费振刚等人合著《中国文学史》),所以《垓下歌》应作为一首骚体诗看待,而不能视作标准的七言诗。
探讨七绝的起源必须有两个基本出发点:其一必须是七言,并且是二二三句式;其二必须具备七绝的基本构件,即清代吴乔《围炉诗话》所云“二句一联,四句一绝”,依照这一思路再次考察现存七言短歌作品,我以为七绝的起源应当在魏晋时期。魏晋时期,歌谣中开始较多地出现七言二句或七言三句的短歌,例如:
白马素羁西南驰,其谁乘者朱虎骑。 魏 《嘉平中谣》
邺中女子莫千妖,前至三月抱胡腰。 晋 《洛阳童谣》
阿公阿公驾马车,不意阿公东渡河,阿公东还当奈何。
魏 《明帝景初中童谣》
凤阳门南天一半,上有金凤相飞唤,欲去不去著锁绊。
晋 《邺人金凤旧歌》
甚至还产生了少量的七言四句体作品:
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阙望崔嵬。
清风细雨杂香来,土上出金火照台。 魏 《行者歌》
大风蓬勃扬尘埃,八井三刀卒起来。
四海鼎沸中山颓,惟有德人据三台。 晋 《大风谣》
以上短歌均为完整的七言诗,且为二二三句式。七言二句体短歌的出现是七绝产生的第一步,说明“两句一联”形式的确立。七言三句体短歌是二句体倍翻为四句体之间的过渡形式,也是一种尝试性创作,此形式在四句体产生之后逐渐被淘汰,原因大概是三句体形式上缺乏对称美,韵律的循环性和周期性不明显。七言四句体短歌是七绝产生的第二步,它确定了七绝的句数,至此“四句一绝”基本完成。虽然押韵方式上与后世所谓七言绝句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它们至少说明了魏晋时期的歌谣创作群体已经具备了创作完整的七言诗的能力,七言二句体的创作已相当普遍,七言四句体已作为一个完整的单元独立成诗了,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第一首文人创作的七言四句体古诗,即晋代熊甫的《别歌》:“徂风飙起盖山陵,氛雾蔽日玉石焚。往事既去可长叹,念别惆怅复会难。”这首诗具有魏晋歌谣的一般特征:逐句押韵,两句转韵,很显然是模仿了民歌中二句体叠加为四句体的形式。《别歌》的出现既揭示了文人开始关注七言四句体创作形式的事实,也体现了七言四句体诗在魏晋时期的发展态势,因此,从大量七言短歌的出现,到七言四句体的独立成诗,以及文人七言四句体诗的产生三方面来考察,将七绝的起源确定在魏晋时期是比较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