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艺术是我国漫漫历史长河中恢弘的艺术宝库,其中敦煌壁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唐代作为举足轻重的历史时期,其敦煌壁画色彩也属辉煌篇章。唐时期的敦煌壁画色彩有注重主观表现、主体情感抒发和画面的装饰性等诸多特点。而用色则多为单一明亮、对比鲜明的颜色,同时又极其注重画面整体的统一,营造出华丽庄重、神圣脱俗的感觉。
意象性是我国传统绘画的设色本源,中国画中对色彩处理用到的意象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它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中国画从过去到未来发展的主要骨架。本文通过对“意象”一词的解读,浅析敦煌壁画中在色彩创作中的意象性思维。选取唐时期的敦煌壁画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色彩构成,设色方法,将唐代敦煌壁画色彩放入中国传统艺术美学范畴做出更深入的研究。
一、唐时期敦煌壁画背景概述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朝的外交通过丝绸之路与欧亚各国进行文化商业交流,在文化领域也与西域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多种民族文化产生多样化的碰撞。唐朝在这些交流与碰撞中汲取着各国的文化精髓。有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说:“当西方人的眼睛被神学和宗教蒙蔽且处于黑暗中的时候,中国人的思想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 唐代也是我国绘画的集大成阶段。绘画题材逐渐丰富,设色特点为色彩选取华丽,气势宏大,流露出盛唐大局的繁荣气息。同时,受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影响,也带入了一些新的绘画样式。敦煌莫高窟现存的壁画中以唐代最为丰富,规模也最为恢弘。早期的北魏等壁画设色淡雅,留存有较多西方绘画特点,而唐代的敦煌壁画已与其拉开了较大距离。敦煌壁画的颜料取材与绘画手段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技术层面的顶峰,而人物造型,设色敷彩等也都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准。
二、唐时期敦煌壁画色彩的独特性
唐代敦煌壁画以鲜明对比的色彩和流畅灵动的线条营造了极具视觉冲击的画面来引起观者心灵上的共鸣。敦煌壁画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绘画艺术,其在石壁上绘作的媒介特点相对于纸本和绢本绘画来说保存的非常完整,并且这个时期的绘画色彩方面取得了高度的成就。黄骏教授在《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语言》中就有提出,“色彩是唐代敦煌壁画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色彩的象征性、装饰性和变色手法,创造了敦煌艺术的色彩美。”唐代敦煌壁画创作的载体是沙漠中大大小小的石窟,而绘制这些辉煌画面的大多是民间画家,他们用智慧打造出了中国古代绘画色彩时代的辉煌。唐代敦煌壁画在表现上有自身的特点,它的设色丰富多变,给人绚烂多姿之感,其色彩语言的表现又充满浪漫抒情,极具感染力。在色彩的表现形式上,又兼备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唐代敦煌壁画在物像造型上的特点是丰满圆润、神态优美,一派雍容华贵之风。人物的造型手法细致写实,绘制手法熟练,人物性格鲜明,但又与环境紧紧相扣,画面严谨不失和谐。初唐壁画的绘画技术达到纯熟,色彩丰富绚烂但同时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盛唐时期的敦煌壁画达到艺术高峰。
受历史时代的影响,敦煌壁画在不同时期都有其特定的主线色彩,不同洞窟内的壁画也都保持着整体统一的色调,每一个洞窟内的壁画也都有一个基本的主色调。每一个具有特色的色彩倾向,都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智慧,他们从色彩美学、色彩体系、色彩构成原理、色彩使用技术等方面皆有高深的造诣和研究。唐代敦煌壁画的颜色构成具有传递情感信息的复杂丰富的敷色方式,敦煌壁画的色彩审美大的基调是以凝重苍厚的色彩表达主题内涵,如同浩瀚庞大的色彩交响曲。有以绿、铜绿、石绿、青、蓝、石青等冷色系构成的超然物外的意象精神氛围;又有土红、深褐、棕色、赭石、朱砂等暖色調的能够传达生命精神力量的象征性色彩,不论是神秘亦或张扬,都成为唐代壁画独特色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敦煌壁画的色调是整个洞窟色调的一部分,从唐代敦煌洞窟的色彩可以看出整体洞窟的色彩构成是有一个总体设计的。唐代敦煌壁画的设色已进入到雅俗共赏的阶段,如今的民间绘画也有其设色方式的影子。作画步骤依次为晕染人物、铺大色调、再填补其它颜色。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应用是随主题需要而选择的多种壁画技法,包括色彩的互补对视觉产生的影响,色彩的间隔对比,以及洞窟内光线与色彩形成的关系等等。除此之外,从色彩的安排上也能看出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的变化。
在唐代敦煌壁画中,特别是在唐代初、盛时期的经变壁画中为凸显人物造型的立体感,多用晕染法。此法运用过程中颜色不再单一平面,而是有了深浅变化,从而产生空间感。因此,唐壁画中大多场面恢宏的内容,也多与此法有关。此法后来被推广传播甚远,今人在创作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参照了壁画此法。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中,使用的矿物色和植物色,以单一色和复色的方式进行区域划分的平涂,即填色法。如今民间画的敷色方法多使用此法,这种绘画方法简单明确,能够简化画面中的具体对象,提高绘画速度。所谓“随类赋彩”,“随类”是指将具有相同或相似色彩特征的一类事物进行分组,这与西方的设色有着精确度上的本质不同。敦煌壁画侧重于物象分类后的整体设色,而并非细节的具体细微化的形象。从而使中国画在设色上所追求的方向也是和西方绘画有所区别的:以“意”为先,归类设色。这样的好处就是不会轻易陷进细节里,无论何时停下,画面依然保留着完整的色彩效果。
三、唐时期敦煌壁画色彩的“意象”表现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意象性”是作为理解中国画色彩及韵味的前提,是中国传统美学理念之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审美主体的主观意识与对物象的客观认识是统一的,不会将其中任何一部分作为单独存在。中国传统绘画创作常“有感而发”,创作多基于内在力量的强烈表达欲,绘画并不是单纯的复现客观世界。传统美学中的“意象性”是在创作客观物象时将其赋予创作者的主观思想,达到创作作品的和谐统一。“意象性”是传统中国画的显著特点。中国画在色彩处理时一直都避免描摹客观世界的自然色彩,也不表现客体的特征,而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引领下观察和表现。中国古人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独特的色彩文化体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强调“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其中的“意”,统领于先的是审美文化原则。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和谐思想对敦煌壁画创作就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色彩的表现上就追求和谐美。中国传统绘画的“意”不仅仅在于“意”向,更是一种文脉传统。优秀创作都不是简单的造型图示,其背后都有深厚的主观情感及意识做支撑。
唐代敦煌壁画艺术既是宗教艺术,又是民间艺术,它既有贵族气息,又有文人意识。唐代敦煌壁画的主体精神主要是传达了佛教的思想,因大量佛教题材绘画作品给观者带来的视觉感受较为强烈,佛教艺术才能够产生深远影响并不断传播发扬。唐代敦煌壁画通过描绘佛的形象和故事,以及佛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了传播佛教思想的目的,同时也成为人们心灵的安抚,以及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载体。由于人对色彩的感觉具有多变性,人类的审美具有独立性,于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面对相同的颜色,感受也因人而异。许多颜色给人带来的冷、暖、动、静的感受,一般来说是由那些比联想更为直接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引起的。
四、总结
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具有中国绘画特有的“意象性”审美,这不同于西方绘
画模仿自然追求科学的审美特征。随着西方绘画对中国人物画的影响,中国人物画的面貌也开始有了多样性发展,作为一个画者,我认为中国画不管是在造型方面还是在色彩的使用方面,都不能失去中国传统的意象性精神。
作者简介
陈桐,女,1991年10月,汉族,河南邓州人,硕士学位,扬州大学,研究方向:装饰画。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意象性是我国传统绘画的设色本源,中国画中对色彩处理用到的意象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它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中国画从过去到未来发展的主要骨架。本文通过对“意象”一词的解读,浅析敦煌壁画中在色彩创作中的意象性思维。选取唐时期的敦煌壁画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色彩构成,设色方法,将唐代敦煌壁画色彩放入中国传统艺术美学范畴做出更深入的研究。
一、唐时期敦煌壁画背景概述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朝的外交通过丝绸之路与欧亚各国进行文化商业交流,在文化领域也与西域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多种民族文化产生多样化的碰撞。唐朝在这些交流与碰撞中汲取着各国的文化精髓。有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说:“当西方人的眼睛被神学和宗教蒙蔽且处于黑暗中的时候,中国人的思想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 唐代也是我国绘画的集大成阶段。绘画题材逐渐丰富,设色特点为色彩选取华丽,气势宏大,流露出盛唐大局的繁荣气息。同时,受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影响,也带入了一些新的绘画样式。敦煌莫高窟现存的壁画中以唐代最为丰富,规模也最为恢弘。早期的北魏等壁画设色淡雅,留存有较多西方绘画特点,而唐代的敦煌壁画已与其拉开了较大距离。敦煌壁画的颜料取材与绘画手段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技术层面的顶峰,而人物造型,设色敷彩等也都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准。
二、唐时期敦煌壁画色彩的独特性
唐代敦煌壁画以鲜明对比的色彩和流畅灵动的线条营造了极具视觉冲击的画面来引起观者心灵上的共鸣。敦煌壁画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绘画艺术,其在石壁上绘作的媒介特点相对于纸本和绢本绘画来说保存的非常完整,并且这个时期的绘画色彩方面取得了高度的成就。黄骏教授在《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语言》中就有提出,“色彩是唐代敦煌壁画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色彩的象征性、装饰性和变色手法,创造了敦煌艺术的色彩美。”唐代敦煌壁画创作的载体是沙漠中大大小小的石窟,而绘制这些辉煌画面的大多是民间画家,他们用智慧打造出了中国古代绘画色彩时代的辉煌。唐代敦煌壁画在表现上有自身的特点,它的设色丰富多变,给人绚烂多姿之感,其色彩语言的表现又充满浪漫抒情,极具感染力。在色彩的表现形式上,又兼备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唐代敦煌壁画在物像造型上的特点是丰满圆润、神态优美,一派雍容华贵之风。人物的造型手法细致写实,绘制手法熟练,人物性格鲜明,但又与环境紧紧相扣,画面严谨不失和谐。初唐壁画的绘画技术达到纯熟,色彩丰富绚烂但同时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盛唐时期的敦煌壁画达到艺术高峰。
受历史时代的影响,敦煌壁画在不同时期都有其特定的主线色彩,不同洞窟内的壁画也都保持着整体统一的色调,每一个洞窟内的壁画也都有一个基本的主色调。每一个具有特色的色彩倾向,都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智慧,他们从色彩美学、色彩体系、色彩构成原理、色彩使用技术等方面皆有高深的造诣和研究。唐代敦煌壁画的颜色构成具有传递情感信息的复杂丰富的敷色方式,敦煌壁画的色彩审美大的基调是以凝重苍厚的色彩表达主题内涵,如同浩瀚庞大的色彩交响曲。有以绿、铜绿、石绿、青、蓝、石青等冷色系构成的超然物外的意象精神氛围;又有土红、深褐、棕色、赭石、朱砂等暖色調的能够传达生命精神力量的象征性色彩,不论是神秘亦或张扬,都成为唐代壁画独特色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敦煌壁画的色调是整个洞窟色调的一部分,从唐代敦煌洞窟的色彩可以看出整体洞窟的色彩构成是有一个总体设计的。唐代敦煌壁画的设色已进入到雅俗共赏的阶段,如今的民间绘画也有其设色方式的影子。作画步骤依次为晕染人物、铺大色调、再填补其它颜色。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应用是随主题需要而选择的多种壁画技法,包括色彩的互补对视觉产生的影响,色彩的间隔对比,以及洞窟内光线与色彩形成的关系等等。除此之外,从色彩的安排上也能看出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的变化。
在唐代敦煌壁画中,特别是在唐代初、盛时期的经变壁画中为凸显人物造型的立体感,多用晕染法。此法运用过程中颜色不再单一平面,而是有了深浅变化,从而产生空间感。因此,唐壁画中大多场面恢宏的内容,也多与此法有关。此法后来被推广传播甚远,今人在创作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参照了壁画此法。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中,使用的矿物色和植物色,以单一色和复色的方式进行区域划分的平涂,即填色法。如今民间画的敷色方法多使用此法,这种绘画方法简单明确,能够简化画面中的具体对象,提高绘画速度。所谓“随类赋彩”,“随类”是指将具有相同或相似色彩特征的一类事物进行分组,这与西方的设色有着精确度上的本质不同。敦煌壁画侧重于物象分类后的整体设色,而并非细节的具体细微化的形象。从而使中国画在设色上所追求的方向也是和西方绘画有所区别的:以“意”为先,归类设色。这样的好处就是不会轻易陷进细节里,无论何时停下,画面依然保留着完整的色彩效果。
三、唐时期敦煌壁画色彩的“意象”表现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意象性”是作为理解中国画色彩及韵味的前提,是中国传统美学理念之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审美主体的主观意识与对物象的客观认识是统一的,不会将其中任何一部分作为单独存在。中国传统绘画创作常“有感而发”,创作多基于内在力量的强烈表达欲,绘画并不是单纯的复现客观世界。传统美学中的“意象性”是在创作客观物象时将其赋予创作者的主观思想,达到创作作品的和谐统一。“意象性”是传统中国画的显著特点。中国画在色彩处理时一直都避免描摹客观世界的自然色彩,也不表现客体的特征,而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引领下观察和表现。中国古人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独特的色彩文化体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强调“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其中的“意”,统领于先的是审美文化原则。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和谐思想对敦煌壁画创作就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色彩的表现上就追求和谐美。中国传统绘画的“意”不仅仅在于“意”向,更是一种文脉传统。优秀创作都不是简单的造型图示,其背后都有深厚的主观情感及意识做支撑。
唐代敦煌壁画艺术既是宗教艺术,又是民间艺术,它既有贵族气息,又有文人意识。唐代敦煌壁画的主体精神主要是传达了佛教的思想,因大量佛教题材绘画作品给观者带来的视觉感受较为强烈,佛教艺术才能够产生深远影响并不断传播发扬。唐代敦煌壁画通过描绘佛的形象和故事,以及佛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了传播佛教思想的目的,同时也成为人们心灵的安抚,以及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载体。由于人对色彩的感觉具有多变性,人类的审美具有独立性,于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面对相同的颜色,感受也因人而异。许多颜色给人带来的冷、暖、动、静的感受,一般来说是由那些比联想更为直接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引起的。
四、总结
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具有中国绘画特有的“意象性”审美,这不同于西方绘
画模仿自然追求科学的审美特征。随着西方绘画对中国人物画的影响,中国人物画的面貌也开始有了多样性发展,作为一个画者,我认为中国画不管是在造型方面还是在色彩的使用方面,都不能失去中国传统的意象性精神。
作者简介
陈桐,女,1991年10月,汉族,河南邓州人,硕士学位,扬州大学,研究方向:装饰画。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