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儿子一脸神秘,很兴奋地告诉我:“妈妈,我们又有新的课题啦,真的好玩有趣,你肯定喜欢。”
果然,在他交给我的那封老师写的信中,告知家长未来的两周学校将进行一次大型的读书课题,孩子们将对美国历年获凯迪克大奖的图书进行研究讨论。
看见没,是要研究获奖作品哎!课题要求如下:
二年级的孩子做的课题不再是简单地读一本书或表演一个故事情节,而是就某个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价,从文字到绘图,要求孩子们写出文字的读书笔记,内容包括:书名、作者和绘画者;故事简介;对插图进行简单的描述;为什么喜欢(或是不喜欢)绘本的插图;这本书给你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什么并说明原因。
老师说得很明白,这部分需要学生自己完成,作为正式的读书报告。
小学生了,对阅读的要求就不能仅仅是停在“小和尚念经”的水平,要对文章有所理解,而且要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出来给大家听,这就是要做演讲,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阅读过的这本书。
看见没,这和中国老师讲、学生听还是有点儿区别的,也许老师自己有教案,不过学生需要把自己对书的理解讲述出来。同时,老师还特地强调,不可以读或是背诵你的读书笔记(那样要被扣分的),要学生自己想办法讲,而且讲述的角度还要新颖、别致、充满想象力。
为了加深对书本的印象,孩子们还要把书本上的文字视觉化、形象化。这个需要大家集思广益,也是学生需要家长帮忙的地方:家长可以帮忙和孩子一起做一个书中的场景,也可以按照书中讲述的内容自制一个游戏,还可以教孩子为自己看的书写一首歌或是装扮成书中某个自己最喜欢的角色等等,反正怎么好玩怎么来,怎样让同学们对你讲述的内容印象深刻怎么来。至于具体怎样做,嘿嘿,老师就不管了,需要家长与孩子自己商量着办。老师就这样把怎么带孩子玩阅读的皮球,一脚踢到了家长的脚底下,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一起想办法来玩。
别说,虽然这课题有点儿啰嗦,不过还真是蛮有意思的。单单是如何把文字视觉化,就够让人浮想联翩的。哪个孩子不喜欢玩游戏呢?特别是自己设计游戏!儿子一开始就把视觉化陈述定位为做一个游戏棋盘。他还给爸爸妈妈布置任务:爸爸,你给我去找这本书啊,妈妈,我还没想好怎么做,你继续帮我想哈,等爸爸把书拿来,我先做最简单的——写读书报告。
这次我家儿子选中的作品《月光下看猫头鹰》(Owl Moon),由于杰出的绘画创作,这本书获得1988年凯迪克金奖。这确实是一本好书,描述的是一位父亲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冬夜,带自己的孩子去树林里看猫头鹰的故事,作者把那浓浓的父子情,以及孩子初次在雪夜出家门看猫头鹰的心理细节描述得非常精彩,很适合儿子这个年龄的孩子看。
还别说,看来这两年儿子的笔头锻炼得不错,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小家伙洋洋洒洒,两天就写完了。除了对插图部分的评价有点儿拿不准,需要跟妈妈探讨,其它部分一蹴而就。儿子一边自己誊写着自己的文章,一边还不放心地叮嘱着妈妈:“妈妈你别忘了我的棋盘游戏!”
我一边翻看内容,一边思考:真要把这本书的内容视觉化,做成游戏还真是不合适。怎么办呢?既要让儿子满意,又能简单可行,似乎不太容易。不过最终我还是在周末以前想到了办法:“儿子,做游戏盘,确实是不太容易,想想看,这本书的内容不适合啊,要不,我们试试做一个场景出来?就做爸爸和儿子在深夜的树林里呼唤猫头鹰的场景?”
这个设想打动了儿子,想想也很好玩啊,自己做出一个森林,然后铺上白雪,最后再雪地里摆上两个小人儿,那是爸爸和儿子,最后再做一个飞翔的猫头鹰……儿子说:“妈妈,我们再放上一个天上的月亮,好不好?”想法很好,不过实现起来还是有难度的,至少一棵一棵去“栽树”是不现实的。在孩子爸的启发下,我们一家人在周末出动,跑遍市内的各个艺术商店,去找艺术半成品。别说,还真在一个小店的角落里发现了专门给学生做课题用的立体模型。儿子如获至宝,至少我们的“树林”和“草地”有了,再买上专门做雪景用的工具和设备,一家满载而归。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天的工夫,一个大雪后的树林就被俺们搭起来了。买不到合适的人偶和我们想要的猫头鹰,儿子眼巴巴地看着妈妈想办法,妈妈脑筋一转:没事,我们不是有书有网络?把图片扫进计算机,再叫爸爸调成合适的大小打印照片,不就成了?于是在儿子要交作业的头两天,一个“雪地山林呼唤猫头鹰”的场景,就被我们做好了。做这个立体场景的过程又给了儿子讲故事的灵感,等我们做完,儿子宣布:“妈妈,我知道怎么做大家才会喜欢听这个演讲了!”
等到周二轮到儿子演讲,爸爸还担心儿子有问题,妈妈可是信心满满。果然,儿子一回家就兴奋:“妈妈,老师和大家都给我鼓掌,说好极了!”妈妈赶紧问,那其他同学的呢?儿子可开心了,他就是想跟大家分享他的快乐啊,于是唧唧咯咯,讲有一个同学可有意思了,讲的是中国童话《狼外婆》的英文版(1990年获奖作品),用乐高搭的大房子,里面住的是三个中国小孩,同学自己扮成了狼外婆;还有一个韩国孩子,讲的是最时髦的《极地快车》(1986年获奖作品),他做的是一副棋盘游戏,有一个小朋友掷骰子到5,向前走了5步,结果掉进了裂开的冰面底下;还有……
总而言之,在过去的一周里,妈妈从儿子嘴巴里听到了许多非常熟悉的儿童作品的书目,还有孩子们别出心裁的表演,可以感觉到儿子非常享受这些。试想,这样的阅读方式有几个孩子会不喜欢呢?其实并不是只有苦读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不是吗?
果然,在他交给我的那封老师写的信中,告知家长未来的两周学校将进行一次大型的读书课题,孩子们将对美国历年获凯迪克大奖的图书进行研究讨论。
看见没,是要研究获奖作品哎!课题要求如下:
二年级的孩子做的课题不再是简单地读一本书或表演一个故事情节,而是就某个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价,从文字到绘图,要求孩子们写出文字的读书笔记,内容包括:书名、作者和绘画者;故事简介;对插图进行简单的描述;为什么喜欢(或是不喜欢)绘本的插图;这本书给你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什么并说明原因。
老师说得很明白,这部分需要学生自己完成,作为正式的读书报告。
小学生了,对阅读的要求就不能仅仅是停在“小和尚念经”的水平,要对文章有所理解,而且要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出来给大家听,这就是要做演讲,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阅读过的这本书。
看见没,这和中国老师讲、学生听还是有点儿区别的,也许老师自己有教案,不过学生需要把自己对书的理解讲述出来。同时,老师还特地强调,不可以读或是背诵你的读书笔记(那样要被扣分的),要学生自己想办法讲,而且讲述的角度还要新颖、别致、充满想象力。
为了加深对书本的印象,孩子们还要把书本上的文字视觉化、形象化。这个需要大家集思广益,也是学生需要家长帮忙的地方:家长可以帮忙和孩子一起做一个书中的场景,也可以按照书中讲述的内容自制一个游戏,还可以教孩子为自己看的书写一首歌或是装扮成书中某个自己最喜欢的角色等等,反正怎么好玩怎么来,怎样让同学们对你讲述的内容印象深刻怎么来。至于具体怎样做,嘿嘿,老师就不管了,需要家长与孩子自己商量着办。老师就这样把怎么带孩子玩阅读的皮球,一脚踢到了家长的脚底下,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一起想办法来玩。
别说,虽然这课题有点儿啰嗦,不过还真是蛮有意思的。单单是如何把文字视觉化,就够让人浮想联翩的。哪个孩子不喜欢玩游戏呢?特别是自己设计游戏!儿子一开始就把视觉化陈述定位为做一个游戏棋盘。他还给爸爸妈妈布置任务:爸爸,你给我去找这本书啊,妈妈,我还没想好怎么做,你继续帮我想哈,等爸爸把书拿来,我先做最简单的——写读书报告。
这次我家儿子选中的作品《月光下看猫头鹰》(Owl Moon),由于杰出的绘画创作,这本书获得1988年凯迪克金奖。这确实是一本好书,描述的是一位父亲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冬夜,带自己的孩子去树林里看猫头鹰的故事,作者把那浓浓的父子情,以及孩子初次在雪夜出家门看猫头鹰的心理细节描述得非常精彩,很适合儿子这个年龄的孩子看。
还别说,看来这两年儿子的笔头锻炼得不错,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小家伙洋洋洒洒,两天就写完了。除了对插图部分的评价有点儿拿不准,需要跟妈妈探讨,其它部分一蹴而就。儿子一边自己誊写着自己的文章,一边还不放心地叮嘱着妈妈:“妈妈你别忘了我的棋盘游戏!”
我一边翻看内容,一边思考:真要把这本书的内容视觉化,做成游戏还真是不合适。怎么办呢?既要让儿子满意,又能简单可行,似乎不太容易。不过最终我还是在周末以前想到了办法:“儿子,做游戏盘,确实是不太容易,想想看,这本书的内容不适合啊,要不,我们试试做一个场景出来?就做爸爸和儿子在深夜的树林里呼唤猫头鹰的场景?”
这个设想打动了儿子,想想也很好玩啊,自己做出一个森林,然后铺上白雪,最后再雪地里摆上两个小人儿,那是爸爸和儿子,最后再做一个飞翔的猫头鹰……儿子说:“妈妈,我们再放上一个天上的月亮,好不好?”想法很好,不过实现起来还是有难度的,至少一棵一棵去“栽树”是不现实的。在孩子爸的启发下,我们一家人在周末出动,跑遍市内的各个艺术商店,去找艺术半成品。别说,还真在一个小店的角落里发现了专门给学生做课题用的立体模型。儿子如获至宝,至少我们的“树林”和“草地”有了,再买上专门做雪景用的工具和设备,一家满载而归。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天的工夫,一个大雪后的树林就被俺们搭起来了。买不到合适的人偶和我们想要的猫头鹰,儿子眼巴巴地看着妈妈想办法,妈妈脑筋一转:没事,我们不是有书有网络?把图片扫进计算机,再叫爸爸调成合适的大小打印照片,不就成了?于是在儿子要交作业的头两天,一个“雪地山林呼唤猫头鹰”的场景,就被我们做好了。做这个立体场景的过程又给了儿子讲故事的灵感,等我们做完,儿子宣布:“妈妈,我知道怎么做大家才会喜欢听这个演讲了!”
等到周二轮到儿子演讲,爸爸还担心儿子有问题,妈妈可是信心满满。果然,儿子一回家就兴奋:“妈妈,老师和大家都给我鼓掌,说好极了!”妈妈赶紧问,那其他同学的呢?儿子可开心了,他就是想跟大家分享他的快乐啊,于是唧唧咯咯,讲有一个同学可有意思了,讲的是中国童话《狼外婆》的英文版(1990年获奖作品),用乐高搭的大房子,里面住的是三个中国小孩,同学自己扮成了狼外婆;还有一个韩国孩子,讲的是最时髦的《极地快车》(1986年获奖作品),他做的是一副棋盘游戏,有一个小朋友掷骰子到5,向前走了5步,结果掉进了裂开的冰面底下;还有……
总而言之,在过去的一周里,妈妈从儿子嘴巴里听到了许多非常熟悉的儿童作品的书目,还有孩子们别出心裁的表演,可以感觉到儿子非常享受这些。试想,这样的阅读方式有几个孩子会不喜欢呢?其实并不是只有苦读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