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歌中的顿河哥萨克经典形象探析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04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哥萨克是俄罗斯境内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的一个地方性集团。顿河哥萨克又是其中最为辉煌的一支。由于长期征战与迁徙使顿河哥萨克人习惯用歌曲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本文以利斯托帕多夫的《顿河哥萨克歌曲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战歌词曲分析,剥离出顿河哥萨克的经典形象。
  关键词:哥萨克;战歌;形象
  哥萨克一词源于突厥语,含义是“自由自在的人”或“勇敢的人”。14-15世纪,一些农奴和贫民由于无法忍受沙皇和贵族的压迫,流亡去往南部地区。他们穿过森林、草原和河流,在不断的战争中形成了坚韧、勇敢的性格。自然气候、历史和社会文化特征给予了哥萨克歌曲特殊的烙印。顿河哥萨克是哥萨克中历史最悠久、实力最强大和战绩最辉煌的一支,素有“顿河流域的雄鹰”之美誉 。苏联民俗学家、音乐学家利斯托帕多夫·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Листопадов, 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的《顿河哥萨克歌曲集》收录了大约2000首歌曲。其中第一卷包括英雄赞歌49首和史歌159首。本文所涉及战歌主要集中在第一卷。
  一、英雄
  11-16 世纪,随着俄罗斯民族力量的壮大,“史诗歌曲” 广为流传,它们以民间说唱艺人传唱,内容大都是叙述古代英雄人物的传奇经历 。第一卷第一部分的49首英雄赞歌中,作者按时间顺序分别记录了伊利亚·穆罗梅茨(Илья Муромец)、多伯雷尼亚·尼基季奇(Добрыня Никитич)、阿廖莎·波波维奇(Алёша Попович)、斯捷潘诺维奇(Дюк Степанович)等8人的歌曲。这8人都是顿河哥萨克英雄赞歌中的主人公,他们骁勇善战,足智多谋。49首英雄赞歌中占比最大的主人公是多伯雷尼亚·尼基季奇(Добрыня Никитич)(15首)。在一百多首俄罗斯勇士赞歌和传说中,有一半以上都提到了他。本文即以多伯雷尼亚·尼基季奇为例。
  据历史学家们认为,多伯雷尼亚曾在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克拉斯纳·索尔尼什卡(Владимира Красна Солнышка)的统治下生活。在第18首歌曲《多伯雷尼亚赴大公宴》(《Добрыня на пиру у князя Владимира》)中就记述了这一史实。多伯雷尼亚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多种语言,以出色的外交才能而闻名,并且熟练掌握各种生活技能。在第8首歌曲《多伯雷尼亚去打猎》(《Добрыня выезжает на охоту богатыроскую》)中歌词称赞多伯雷尼亚是个打猎的好手:
  Ай, на звяриную, 啊,去狩猎,
  На тою-то, скажем, на добычушку,听说在这场狩猎中,
  Вот бы, богаты... богатырскую .战利品丰富。
  哥萨克人拥有各种古老的传统仪式和习俗。他们的任何庆祝活动都离不开狩猎,故而驯服、狩猎动物的经验代代相传。这些经验对哥萨克人来说是无价的财富。这种娱乐和竞争性的活动不仅强调猎人的品质和能力,也是对古代习俗、祖先和他们自己文化遗产的致敬。
  多伯雷尼亚在拥有出色外交能力的同时也参加过多次战役。第9首歌曲《多伯雷尼亚漫步在库利科沃原野上》(《Добрыня гуляет по полю куликовскому》)中就提到了多伯雷尼亚参加1380年库利科沃战役:根据《约阿希姆纪事》(《ИОАКИМОВСКАЯ ЛЕТОПИСЬ》)(谢尔盖·康斯坦丁诺维奇·沙比纳戈Серге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Шамбинаго著)记载,988年基辅被迫受洗时,多伯雷尼亚和他的同伴布加达 (Путята)去为诺夫哥罗德施洗,但民众坚决反对,他们奋战到最后,捍卫了“古老”的众神。
  通过对这49首歌曲的研究与统计可以总结出英雄的以下两点特征:
  (1)重情义,珍视亲情、友情、爱情。如在第8首、第28首、第38首等歌曲中都提及了主人公与其父母、兄弟、姐妹的深厚情谊。
  (2)勇敢、刚毅、战斗力强。在第24、25、26、30首等歌曲中都提到了主人公与蛇妖(Змей Горыныч、Змей Тугарин)、强盗(Разбойник)等反派角色战斗的事迹,体现了其英勇无畏的性格。
  哥萨克史诗歌曲以简洁著称。虽然这些英雄形象可能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但歌曲中描绘了许多哥萨克人生活中的细节,故而不会削弱英雄形象的丰富性与真实性,更能体现出英雄们是哥萨克人精神的缩影。
  二、武器
  哥萨克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因长期处于战争与迁徙中,为了随时应对敌人的进攻与偷袭,他们所使用的武器必须便于携带,利于武器持有者快速进入战斗。哥萨克对武器的态度像对待亲人一样颤动和温柔。通过对第一卷第二部分的159首历史歌曲统计可知,作为哥萨克主要武器的军刀(Шашка)出現了29次、匕首(Кинжал)出现了15次,而枪支(Ружья)仅出现了7次、鞭子(Нагайка)出现了3次。
  1.军刀Шашки
  军刀体积小巧、便于携带。在骑马过程中用来攻击敌人,在迁徙过程中用于砍伐树枝、安营扎寨。其外形是刀,却像剑一样长而尖,兼顾了刀与剑的优点,非常具有杀伤力。
  军刀之所以能成为哥萨克最广泛使用的冷兵器,一方面是受制于哥萨克独特的作战方式。因为哥萨克通常在马上作战,要在快速奔跑的马上攻击敌人就要求武器的外形具有一定的弧度,这样战士们只要在马奔跑的同时挥动手臂就可以杀伤敌人,容错率低。另一方面则受制于工艺要求,军刀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且对材质等级要求不高,也不需要繁琐的保养。
  当敌人入侵时,哥萨克人手持军刀,代表着他们随时准备捍卫自己的国家。锋利的军刀不仅起着威慑敌人、鼓舞士气的作用,还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哥萨克人无畏困难、坚韧勇猛的精神。例如歌曲《俄罗斯人在巴尔干半岛》(《Русские на Балканах》)中,沙皇就手持军刀用气势威震敌人。   Ай да, вперёди-то полков Вот наш Алекса... ай, Александра царь.
  Ай, вот и обнажил он свою Будто шашку во... шашку вострую,
  啊,在军队前方的是我们的亚历山大沙皇。他露出了自己锋利的军刀。
  Ай да, обнажил он свою, Свою шашку во... ай, шашку вострую,
  Ай, вот и он грозил, угрожал Салтану туре... всё турецкому .
  啊,他露出自己锋利的军刀来恐吓、威胁土耳其人。
  2.匕首Кинжал
  匕首是带有短刀的可穿透和切割的近战武器。由于佩戴方便、易于操作,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作为辅助军事武器广泛用于战斗。从19世纪中叶开始,哥萨克人腰间就配有军刀和匕首,武器的更换迫使哥萨克人在军事训练系统中引入了新的元素,形成了自由切换佩剑和匕首的技能。
  例如歌曲《哥萨克人和土耳其人的战斗》(《Поединок казака с турчином》)中就描述了哥萨克人将匕首视为朋友和媒人:
  Ой да, а другой у мене товарищ мой добрый — Вот, он мой вострдй кинжал!?
  啊,我的伙伴们,我忠诚的伙伴们——善良的马儿:
  Свашкой была востра шашка, Сватом был востёр кинжал!?
  军刀是新娘的姐姐,匕首是媒人!
  再如,歌曲《打起精神来!法官面前的人》(《Добры ! холодец перед грозным судьей》) 中也有Кинжал一词的出现:
  Ай, ну, товаришши да мои, товаришши верные — Раздушечка добрый конь:
  啊,我的伙伴们,忠诚的伙伴们——我的马儿鼓足了劲儿,
  Ой да, а другой у мене товарищ мой добрый — Вот, он мой вострдй кинжал!?
  哦,我还有一个好伙伴——就是我锋利的匕首!
  军刀和匕首不仅用于战斗,在20世纪初期的哥萨克军队中它们还作为一种家族的象征由父辈传给子辈,代表着祖辈坚不可摧的战斗精神和荣耀。
  三:结语
  哥萨克战歌作为哥萨克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于研究哥萨克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曲词分析入手,对顿河哥萨克的经典形象英雄、武器进行了例示性分析。展示了这一独特群体的独特文化内涵和性格特点,为深入研究哥萨克文化进行了前期准备。
  参考文献:
  1.Листопадов, А.М., ?Песни донских казаков?, М., Музгиз, 1949.
  2. Камаев А. Ф. Народное музыкальное творчество: учеб. пособие. М., 2005. С. 222–223.
  3. Копалинский Владислав – ?Словарь символов?, Калининград, 2002г., 840 с.
  4. Наш зеленый мир.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Птицы. http://scanpoetry.ru/poets
  5. Кравцов Николай, Кулагина Алла – ?Славянский фольклор?, М., 1987г.
  6. 張琳琳. 谈俄罗斯民间歌曲的特征[J]. 戏剧之家, 2012(4期):44-44.
  7. 吕春雪.浅析肖洛霍夫笔下的顿河哥萨克形象[J].新课程(中),2012,000(012):177-177.
  8. 荆谦谦. 顿河哥萨克[J]. 俄语学习, 2005.
  课题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专项项目,编号:SLF-C202000
其他文献
党,一个神圣而庄严的名字。国,一个温暖而有归属感的名字。是党创建了国。  看看现在的中国,现在我们的生活,现在中国的科技,现在中国的人民,现在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这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有党英明的领导,有先进的政治思想,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才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因为党,才有了我们今天,有了我们国家的今天,我们应感恩党,歌颂党,相信党,听党话,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期刊
摘要:美育是国民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影响人的行为准则、审美观的形成和建立。美育中的视觉审美培养,不仅仅是审美认知问题,涉及到文化认知与审美感受的综合能力培养。在全民教育的时代,审美对象的创造者与作为审美主体的受众的审美能力培养,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育中视觉审美的培养是重要的构成内容,有着专业培养方法和培养过程的特殊性,高等美术教育在其中承担着主要的角色。专业美术教育承担着审美对象创造者培养
期刊
摘要:刘熙载的《艺概》虽然还是用传统文论的方法对文学进行评点,但刘熙载熔铸百家,从审美出发,其体悟亦有新意产生。“炼”就是其中的代表。刘熙载对“炼”的体悟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分别是层次、原则和极致。  关键词:刘熙载;《艺概》;炼  “炼”是作家自觉对语言进行艺术化处理的过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必须要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必须要对语言进行艺术化处理。《艺概》作为我国文艺理论批评史上继《文心雕龙》之后又一
期刊
摘要:新形势下,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國传统文化中极其珍贵的遗产。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可以增强对应的文化素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不足。“乐学” 教育源远流长,可以引导学生在愉快的审美中获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中国古代文学只有使用好 “乐学” 教育资源,那么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个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本文首先提出需要探究的内容和问题,之后,结合现状,针对性的建
期刊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大领域企业相继发展壮大,对于自身传统工程的工作进行及时的革新,在新媒体企业中对于传统的新闻学话语权逐渐遭到了心室理念的冲击。因此本文基于这种认识结合相应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新闻传播方式正在发生的改变进行分析与探讨,以及能够提出较为合理的对策,以及能够帮助相关新闻学传播思维和加强新闻传播教育,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环境;新闻学;挑战  
期刊
摘要:本文从“现代性”这一命题入手,对中国画进行艺术实践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探讨,阐明中国画的艺术实践发生在复杂的现代性社会图景中这一事实。在现代性的语境里,传统并没被排斥,反而具有成为现代性矛盾本质的一种解决方案的潜力。此外,通过对柯律格、高居翰等人艺术史研究的梳理,中国画概念的建构也被重审,通过这种理论构建,“中国/传统——西方/现代”的二元论被消解,以此提出中国画自身发展的更广阔的可能性。  关
期刊
青春时代是人的一生最幸福的时代,我们在欢笑中相聚,在苦痛时哭泣,我们永远斗志昂扬,永远热泪盈眶,用自己无穷的想象去憧憬未来的美好。但我们也应知道,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不只有欢笑,更多的是泪水。不只有一帆风顺,也会有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重”是一种态度,是积极向上的去面对所有的离合悲欢。人生的历程固然不会让你我平步青云,更多的则是永远也无法逃避的柴米油盐和生离死别。青年人纵然应该有傲视群雄的高傲,
期刊
摘要:近日,随着《新课改》要求的具体提出,有关素质教育中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愈发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本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漆艺”为主要研究导向,对中学漆艺教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做了大致的剖析,详细解读了广州市漆艺教育的开展情况。具有7000年传承发展历史的漆艺术作为我国多所院校的教学亮点,虽然在实际操作和知识点建设方面都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漆艺教育却在中学教育阶段被大多数人所忽略
期刊
摘要:“尽”和“紧”是平江方言中两个颇具特色的频率副词,都具有[+持续][+重复]的语义特征,但二者在侧重点和主观性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别,紧侧重[+持续],尽则侧重[+重复]。“尽”搭配不同的人称时,体现出不同的倾向。与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搭配时多强调命题的真实性,第二人称搭配时则呈现出否定意味;而“紧”无论是第几人称都具有消极否定意味。  关键词:平江方言;频率副词;尽;紧  一、引言  平江赣语中
期刊
摘要:《韩非子》古籍传至今日,经过了反复传抄和翻刻,难免会存在因字形、字音、字义的变化而导致的疑难。但各个朝代都留下了《韩非子》的不同注本,为后人对古文的正确理解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参考。本文综述各家对《韩非子·五蠹》中的“直躬”一词之辨析和“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的句读与释义,认为将“直躬”释为人名,“寡”字取形容词使动用法,“趣”作为“去”或“弃”的讹字,取“离开”、“放弃”义较为合理。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