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使得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同时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也在增大,进而大众的消费水平也发生了质的改变。现阶段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大众的全部需要,从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享受,通过艺术来实现审美带来的愉悦感。艺术商品化在现今社会的大环境里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一种趋势,这个趋势本身是没有错误的,但是艺术商品化却带来很多问题,甚至是弊端,而这些弊端却极大的影响了艺术创作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经济;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审美愉悦;商品化趋势
一 艺术商品化改变艺术创作本质
(一)艺术商业化影响艺术创作初衷
艺术商品化会导致艺术本身受到市场的供求关系的严重影响,从而使艺术创作的初衷被扭曲。有些商业投资者并不是很懂得欣赏艺术品,也不是为了对艺术品进行收藏,因此投资者的心态和收藏者的也不一样,收藏是对文化和艺术的喜爱,投资考虑的则是赚钱不赚钱。
当艺术本身不断被商品化的过程中,商业这个大熔炉同时也不断把艺术推向整个社会市场。艺术商品化在满足市场需求以及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艺术的创作正走向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因此出现很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广大人民的审美而创作的艺术品。商品化过后,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艺术家往往会背离心中所想,违心地去创造出一些符合大众口味却极少个人色彩的作品,使得艺术品的质量大大折扣。艺术家无法从中获得精神需求,创作激情将日益消退,艺术也失去了它最本质的意义了。
(二)艺术商品化影响艺术本身价值
艺术商品化如同一个商业标尺而存在,作用就是来衡量艺术的价值,而正是这个所谓的标尺误导大众忽视了艺术本身的价值。在商业交易中,逐渐商品化的艺术品它们受到时代潮流以及大众审美的影响,价格有高有低,但这并不能真正体现一件藝术品真正的艺术价值。当今社会风气,经济至上,况且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大部分对艺术的鉴赏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会导致人们曲解艺术的本质。
每个人对艺术的感知不同,因此一件艺术的价值有事先的不可确定性,它无法用一个生硬的价格去衡量。一但艺术被商品化之后,大众只看到了忽高忽低的价格,并且用明码标价去衡量一件艺术品的价值,进而忽略了艺术品本身的内在价值。艺术品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艺术家的名气、艺术品价格的升值潜力等等,艺术本身并没有被关注。人们更倾向于依照价格将艺术分门别类,然而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了解每件艺术品的内涵,用心去欣赏它,进而与之达到情感共鸣。
二 艺术商品化改变艺术创作需求状态
(一)艺术商品化恰恰是一个很好的使艺术融入生活的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我们对艺术欣赏的需求,和我们渴望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愿望,途径的多元化也正是人们所提倡的,但是在这个基础上要告诉大家,满足人们对艺术的需求,提升人们的艺术品格其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并不是看几张油画,在网上百度一下名家大作,艺术品格就会提升。如果想要提升自身的艺术品格,需要将艺术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其实不难发现,艺术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有很多,而其中艺术商品化正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二)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刺激人们对艺术的需求
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这一不可逆的社会发展趋势除了刺激了我们对艺术的需求,艺术商品化会使这些民间艺术变质,可是迎合市场迎合大众的需求是否变质。京剧传统曲目是很经典,但那也是迎合当时人们的需求创作的,如果认为当时迎合大众是艺术,今天我们创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新京剧剧目,这是否是对艺术的亵渎。
我们似乎忘记了,在提防着所谓被功利化侵蚀的时候,艺术它是为人存在的,它反映的是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如果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纯粹的艺术,其实无形中就给自己加上了不必要的负担,我们抛开对金钱的偏见就会发现,其实艺术已经借助商品这一载体,慢慢地融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封建社会皇室贵族的私人艺术到如今视大众为衣食父母的人民艺术家,艺术走到今天确实是个巨大的进步,因为至少它离你我不再那么遥远。
艺术商品化不会轻易改变艺术本身的价值,也不能改变艺术追求美的本质,它能改变的只是艺术所存在的环境,艺术品之所以能成为商品,决定其价值的永远是它的艺术价值,市场竞争与大众选择就像是大浪淘沙一样,最后留下的一定是我们明天的经典。
三 总结
艺术商品化虽有诸多好处,即便当今社会艺术商品化是必然趋势,不可扭转,但是对于那些自身艺术素养并不高的人来说,艺术过度商品化会导致诸多后果,甚至会让艺术的发展轨迹走入歧途。每个时间段都会有大部分人所认同的审美标准,艺术界人士会为了让自己商品化的艺术畅销而去迎合大众口味的艺术形式,有的甚至会开始临摹效仿,不断生产出同类风格的艺术作品,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新兴艺术的诞生,而且使得艺术不能进行多元化发展,所以艺术商品化对艺术而言弊大于利。
参考文献
[1] 从“什么是艺术”引入的思考[J]. 高建平. 文史知识. 2015(09)
[2]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艺术消费与身份认同[J]. 邹兵.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16)
[3] 艺术终结之后:试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艺术转向[J]. 吴剑锋. 浙江社会科学. 2014(11)
[4] 从欣赏到解读——艺术接受方式的变迁[J]. 马彬. 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 2013(06)
[5] 从市场的变迁看艺术的命运和使命[J]. 高建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6] 趣味无争辩?——审美文化消费中的趣味[J]. 宋卫红,朱霞.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7] 审美文化接受模式的转换及其审美效应之嬗变[J]. 杨健平. 文艺评论. 2012(01)
[8] 从审美走向消费:艺术接受的当代嬗变[D]. 樊朝臣. 山东大学. 2008
关键词:社会经济;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审美愉悦;商品化趋势
一 艺术商品化改变艺术创作本质
(一)艺术商业化影响艺术创作初衷
艺术商品化会导致艺术本身受到市场的供求关系的严重影响,从而使艺术创作的初衷被扭曲。有些商业投资者并不是很懂得欣赏艺术品,也不是为了对艺术品进行收藏,因此投资者的心态和收藏者的也不一样,收藏是对文化和艺术的喜爱,投资考虑的则是赚钱不赚钱。
当艺术本身不断被商品化的过程中,商业这个大熔炉同时也不断把艺术推向整个社会市场。艺术商品化在满足市场需求以及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艺术的创作正走向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因此出现很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广大人民的审美而创作的艺术品。商品化过后,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艺术家往往会背离心中所想,违心地去创造出一些符合大众口味却极少个人色彩的作品,使得艺术品的质量大大折扣。艺术家无法从中获得精神需求,创作激情将日益消退,艺术也失去了它最本质的意义了。
(二)艺术商品化影响艺术本身价值
艺术商品化如同一个商业标尺而存在,作用就是来衡量艺术的价值,而正是这个所谓的标尺误导大众忽视了艺术本身的价值。在商业交易中,逐渐商品化的艺术品它们受到时代潮流以及大众审美的影响,价格有高有低,但这并不能真正体现一件藝术品真正的艺术价值。当今社会风气,经济至上,况且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大部分对艺术的鉴赏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会导致人们曲解艺术的本质。
每个人对艺术的感知不同,因此一件艺术的价值有事先的不可确定性,它无法用一个生硬的价格去衡量。一但艺术被商品化之后,大众只看到了忽高忽低的价格,并且用明码标价去衡量一件艺术品的价值,进而忽略了艺术品本身的内在价值。艺术品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艺术家的名气、艺术品价格的升值潜力等等,艺术本身并没有被关注。人们更倾向于依照价格将艺术分门别类,然而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了解每件艺术品的内涵,用心去欣赏它,进而与之达到情感共鸣。
二 艺术商品化改变艺术创作需求状态
(一)艺术商品化恰恰是一个很好的使艺术融入生活的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我们对艺术欣赏的需求,和我们渴望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愿望,途径的多元化也正是人们所提倡的,但是在这个基础上要告诉大家,满足人们对艺术的需求,提升人们的艺术品格其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并不是看几张油画,在网上百度一下名家大作,艺术品格就会提升。如果想要提升自身的艺术品格,需要将艺术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其实不难发现,艺术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有很多,而其中艺术商品化正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二)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刺激人们对艺术的需求
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这一不可逆的社会发展趋势除了刺激了我们对艺术的需求,艺术商品化会使这些民间艺术变质,可是迎合市场迎合大众的需求是否变质。京剧传统曲目是很经典,但那也是迎合当时人们的需求创作的,如果认为当时迎合大众是艺术,今天我们创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新京剧剧目,这是否是对艺术的亵渎。
我们似乎忘记了,在提防着所谓被功利化侵蚀的时候,艺术它是为人存在的,它反映的是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如果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纯粹的艺术,其实无形中就给自己加上了不必要的负担,我们抛开对金钱的偏见就会发现,其实艺术已经借助商品这一载体,慢慢地融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封建社会皇室贵族的私人艺术到如今视大众为衣食父母的人民艺术家,艺术走到今天确实是个巨大的进步,因为至少它离你我不再那么遥远。
艺术商品化不会轻易改变艺术本身的价值,也不能改变艺术追求美的本质,它能改变的只是艺术所存在的环境,艺术品之所以能成为商品,决定其价值的永远是它的艺术价值,市场竞争与大众选择就像是大浪淘沙一样,最后留下的一定是我们明天的经典。
三 总结
艺术商品化虽有诸多好处,即便当今社会艺术商品化是必然趋势,不可扭转,但是对于那些自身艺术素养并不高的人来说,艺术过度商品化会导致诸多后果,甚至会让艺术的发展轨迹走入歧途。每个时间段都会有大部分人所认同的审美标准,艺术界人士会为了让自己商品化的艺术畅销而去迎合大众口味的艺术形式,有的甚至会开始临摹效仿,不断生产出同类风格的艺术作品,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新兴艺术的诞生,而且使得艺术不能进行多元化发展,所以艺术商品化对艺术而言弊大于利。
参考文献
[1] 从“什么是艺术”引入的思考[J]. 高建平. 文史知识. 2015(09)
[2]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艺术消费与身份认同[J]. 邹兵.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16)
[3] 艺术终结之后:试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艺术转向[J]. 吴剑锋. 浙江社会科学. 2014(11)
[4] 从欣赏到解读——艺术接受方式的变迁[J]. 马彬. 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 2013(06)
[5] 从市场的变迁看艺术的命运和使命[J]. 高建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6] 趣味无争辩?——审美文化消费中的趣味[J]. 宋卫红,朱霞.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7] 审美文化接受模式的转换及其审美效应之嬗变[J]. 杨健平. 文艺评论. 2012(01)
[8] 从审美走向消费:艺术接受的当代嬗变[D]. 樊朝臣. 山东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