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阶段是形成价值观念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与法律意识的重要时机,法律的学习对于学生进入社会工作以及日常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需充分结合不同专业对法律知识的不同需求,分别设定法律课程,完善教学内容,并通过多媒体和案例分析的运用,增加课堂互动与讨论,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沟通能力的提升,保障教学改革顺利开展。
[关键词]高校法律课程 课堂教学 法律基础 改革
[作者简介]刘淑娟(1977- ),女,湖南永州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法学课堂教学改革。(湖南 长沙 41020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资助课题“民办大学通识性课程参与式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湘教通[2014]101号,项目编号:54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0-0094-03
高校阶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时期,高校肩负着促进大学生自我修养与素质提升的重要使命。“法律基础”是高校课程中重要的公共课程,为提升高校学生的法律素质以及为学生迈向社会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目前,大多数高校将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学生德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安排在学科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学期内进行。如何有效安排课程开展模式,完善教学内容设置,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关注,从而提升学生对法律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法制观念与个人素质,是众多高校工作者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转变教学意识,开展适用性强的教学模式
1.强化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趣味性与互动性。在原有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如将主要的教学内容提前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做好准备,在课堂上带着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疑问进行探讨与研究,可以通过小组互动与案例分析的模式进行研究,拓展课程空间的同时促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与交往能力的提升,从而有利于课堂效果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2.变大班授课模式为小班授课,提升教学效率。传统的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多以教师主导的大班授课为主要模式。变大班为小班授课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甚至还可以实现每个学生与教师多频率互动,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小班授课也为多模式教学体系的开展提供条件,为多种形式的课堂选择、多方面内容的课程开展打下基础,尽可能维护课堂的独立性与灵活性。
3.变考试方式为考核方式,综合评定教学效果。法律基础的学习,更多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法律观念,学习法律常识,并逐步养成严谨的法律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加强法律道德观念。高校需变考试方式为考核方式,进行法律知识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评估。考核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随着课程的开展而进行,包括随堂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报告、案例分析情况等,注重作业的质量;二是最终的课程总结,包括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情况、对整个法律基础学习阶段个人的表现进行总结,通过以上两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和教学效果。
二、完善教学课程,推进教学内容改革
1.融合各专业相关内容,适应专业学习和就业要求。作为各专业都要学习的基础必修课程,法律基础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各专业的教学要求,这项要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基础类法律知识教学,对于任何专业都教授同样的教学内容;二是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教育,能够满足各类专业的法律知识需求,如会计专业,需要加强包括审计、核算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如人力资源专业,需要强化劳动法等方面的学习,尤其是相关案例的研究。同一专业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需求也有分别,建议将高校法律基础的学习分为公共教育与专业教育两个阶段,在公共教育阶段,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在专业教育阶段,按照专业分班授课的形式进行,并根据各学科的不同特征与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2.结合时事要闻进行讨论,活跃课堂氛围。高校阶段,学习的目的是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后工作、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在法律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时事要闻讨论环节,可以由教师引导,以法律的视角对时下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由学生发言互相交流进行;也可以由教师分配任务或学生自行寻找素材,以幻灯片或其他演示方式在课堂上展现,供大家探讨。可以用话题引出教学内容,并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将话题留为作业,供学生自行研究,提交研究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并根据分析结果计入最终的成绩。
3.转变教材设定模式,将章节变为专题教学。转变原有的章节式教材设置成为专题式设置,可以有效地促进法律课堂的教学改革。首先,专题式教学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资料搜集以及案例准备等工作,为课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其次,专题式教学模式对于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与深入性研究提供便利条件,由此将相关研究内容拓宽或引申,为学生更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制造条件。最后,为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帮助,将整体的内容分散成相对独立的模块,并按模块分阶段进行考核,可以有效了解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对某项内容不理解等问题并予以改进,为教学效果的实时评估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教师带动学生,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法律知识的运用需要严谨的思维结构以及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单一的教材学习需要引入适当的案例加以匹配,通过运用法律相关知识和逻辑分析工具,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法律思考。
在引入案例分析时,要注意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匹配程度,既不能过于简单,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也不能过于复杂,加重教师与学生的负担,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案例的梳理与讨论,反而影响教学效率与效果。可以将案例分析加入到期末考核阶段,由教师制定案例或由学生自行确定案例,分成小组或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案例分析,通过课堂演示或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评定考核结果。教师进行评定的指标包括案例选取与课程内容关联程度、思路清晰水平、法律视角分析能力与提出的建议符合实用性与法律性的程度等,以此作为评价依据。 2.运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在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如视频、音频、图像等文件,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度。如通过多媒体体现某个案例,或通过某个模拟场景的展示,充分带入情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印象,也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更频繁地使用多媒体设备,在期末或随时的测验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丰富考试环节。如引入图片或视频考试系统,在学生输入姓名后进入考试状态,系统自行计时,每道题出现不同的场景或图像,考生根据给出的线索进行判断,选择或回答提出的问题,对于题中的现象进行分析以及提出解决对策,考生自行选择交卷或考试时间结束系统自动交卷,由系统评定最终的分数。也可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的案例分析工作,并采用视频、图像等相关媒体文件的录制进行讲解等。
3.自我展示与团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高校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更需要进行独立性的培养,包括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作为教师和学生非常集中的高校课堂,可以给学生的独立性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通过学习,将自己的理解展现给老师和其他同学,将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通过讨论,与其他同学交换意见,向其他人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是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完善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团队协作能力的基础。
在进行法律基础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学习。如在进行案例分析中,在课下布置研究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在课堂上向教师与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这次的学习体验中,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提升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在团队整体进步的基础上,学生个人的进步会更多。
四、多措并举,保障教学改革措施顺利实施
1.强化法律教学意识,有效开展教学相关活动。高校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需要充分认识到法律的意义。首先,在课程开始前组织学生参与相关法律学习宣传活动,如聘请本专业的企业人士或已经迈入社会的毕业生,对于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在本专业内的应用情况作出简要介绍,让学生理解法律与专业、法律与工作、法律与社会的结合情况,为学习意向的形成打下基础。其次,在课程体系设立之初,在学生中展开问卷调研,掌握学生对于学习内容、课程开展模式以及教学形式等项目的偏好,并对学生已有的法律常识等情况进行了解,作为日后开展课堂教学或进行教学改革的依据。最后,将调研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全面了解学生对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需求,并以此需求为导向,进行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安排。
法律知识的学习可以以课堂的讨论为阶段性总结,即在课下时间的学习成果,通过课堂的交流予以确认、保留或替换,大部分学习是在课堂之外的时间完成的。培养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在法律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自主学习之外,学校可以聘请法律专家定期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学生可以自愿参加,形成以法律专家为核心的法律学习兴趣小组,集聚对法律感兴趣的学生,并定期组织相关的学习。
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法律素质。法律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全面提升法律教师的素质作为前提。首先,需要对教师进行法律知识与法律素质的培训,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加强整体法律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法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法律兴趣的培养和法律思维的运用,只有具备较高法律素养的教师才能对学习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见解,并准确传达给学生,才能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完善的解答,强化学生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对于各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要以该专业的角度有侧重地进行法律内容的讲授,对于学生的专业领域也要有所涉及与了解,必要时可与专业教师配合进行课程设置。其次,需要加强教师对课程的研发能力,以及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直接进行交流,对于其法律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习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有着最为直接与客观的了解,并根据教学效果,进行课堂教学体系的开发,可以聘请相关专家作为辅助,但是要以法律教师为主进行法律基础课程的研发与内容的设定。最后,加强对法律基础教师的考核工作。将课程研发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中,并提高教学效果的权重。需要注意的是,在校方统一安排法律基础教师的培训工作后,要重视对培训效果的考核与评估,并将该评估结果计入最终的考核结果中,与教师的薪酬绩效相关联。
3.设立教学效果评估机构,对教学效果进行跟踪反馈。在高校内部设立教学效果评估机构,由校长直接领导,成员包括教学主任、各专业教学负责人等,对包括法律基础在内的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评估与审核。评估的数据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期末考试情况以及平时的测验情况,最重要的是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情况。二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抽查与验收,即不定期地进行听课或走访等,了解学生及教师在课堂中的状态与表现。三是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不定期地开展问卷调研,针对学生对于课程开展情况以及课堂内容与形式的接受程度、满意程度及学习需求满足程度等进行评估。
通过三个方面的教学效果评估,评估机构将数据分析后的评估结果进行公示,对于评估效果较好的情况要充分给予肯定,对于评估不合格的情况要督促或帮助进行教学方法与形式的改进,完善教学过程。
4.构建法律实践体系,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构建高校法律实践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强化法律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为当前法律教学体系的完善提供保障。应从以下方面完善实践体系的构建:首先,构建法律教学平台,及时有效地解答学生的疑问。通过有效整合法律资源与信息系统,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供引导与帮助,多渠道地进行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法律情感作用。其次,加强与校外法律机构的合作,如举办听证会、出席庭审等,让学生充分接触法律环境,掌握法律的严肃与权威之处,并不断提高法律修养与法律意识。再次,形成高校整体的法律文化氛围。通过定期举办以法律为主题的文体活动,包括法律知识竞赛、文艺晚会、校园文化节等项目,将法律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活动参与,形成一种积极、有力、正义的校园法律氛围,并通过相关讲座、演讲等活动的开展提升校园法律知识氛围,加强高校法律文化建设。此外,利用学校的广播、报刊、板报等公共媒体,进行法律文化的宣传,充分将法律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之中。最后,帮助学生认知和把握自身的法律水平。可以通过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的访谈,也可以通过设定相关指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并提供特定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将课堂所学加以利用,通过实施效果做出评价。
[参考文献]
[1]赵玉环.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
[2]罗亮梅,王斌,袁建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进行专题式教学的尝试[J].教育探索,2013(5).
[3]张策华.论法律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2).
[关键词]高校法律课程 课堂教学 法律基础 改革
[作者简介]刘淑娟(1977- ),女,湖南永州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法学课堂教学改革。(湖南 长沙 41020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资助课题“民办大学通识性课程参与式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湘教通[2014]101号,项目编号:54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0-0094-03
高校阶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时期,高校肩负着促进大学生自我修养与素质提升的重要使命。“法律基础”是高校课程中重要的公共课程,为提升高校学生的法律素质以及为学生迈向社会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目前,大多数高校将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学生德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安排在学科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学期内进行。如何有效安排课程开展模式,完善教学内容设置,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关注,从而提升学生对法律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法制观念与个人素质,是众多高校工作者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转变教学意识,开展适用性强的教学模式
1.强化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趣味性与互动性。在原有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如将主要的教学内容提前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做好准备,在课堂上带着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疑问进行探讨与研究,可以通过小组互动与案例分析的模式进行研究,拓展课程空间的同时促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与交往能力的提升,从而有利于课堂效果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2.变大班授课模式为小班授课,提升教学效率。传统的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多以教师主导的大班授课为主要模式。变大班为小班授课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甚至还可以实现每个学生与教师多频率互动,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小班授课也为多模式教学体系的开展提供条件,为多种形式的课堂选择、多方面内容的课程开展打下基础,尽可能维护课堂的独立性与灵活性。
3.变考试方式为考核方式,综合评定教学效果。法律基础的学习,更多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法律观念,学习法律常识,并逐步养成严谨的法律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加强法律道德观念。高校需变考试方式为考核方式,进行法律知识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评估。考核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随着课程的开展而进行,包括随堂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报告、案例分析情况等,注重作业的质量;二是最终的课程总结,包括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情况、对整个法律基础学习阶段个人的表现进行总结,通过以上两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和教学效果。
二、完善教学课程,推进教学内容改革
1.融合各专业相关内容,适应专业学习和就业要求。作为各专业都要学习的基础必修课程,法律基础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各专业的教学要求,这项要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基础类法律知识教学,对于任何专业都教授同样的教学内容;二是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教育,能够满足各类专业的法律知识需求,如会计专业,需要加强包括审计、核算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如人力资源专业,需要强化劳动法等方面的学习,尤其是相关案例的研究。同一专业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需求也有分别,建议将高校法律基础的学习分为公共教育与专业教育两个阶段,在公共教育阶段,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在专业教育阶段,按照专业分班授课的形式进行,并根据各学科的不同特征与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2.结合时事要闻进行讨论,活跃课堂氛围。高校阶段,学习的目的是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后工作、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在法律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时事要闻讨论环节,可以由教师引导,以法律的视角对时下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由学生发言互相交流进行;也可以由教师分配任务或学生自行寻找素材,以幻灯片或其他演示方式在课堂上展现,供大家探讨。可以用话题引出教学内容,并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将话题留为作业,供学生自行研究,提交研究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并根据分析结果计入最终的成绩。
3.转变教材设定模式,将章节变为专题教学。转变原有的章节式教材设置成为专题式设置,可以有效地促进法律课堂的教学改革。首先,专题式教学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资料搜集以及案例准备等工作,为课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其次,专题式教学模式对于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与深入性研究提供便利条件,由此将相关研究内容拓宽或引申,为学生更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制造条件。最后,为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帮助,将整体的内容分散成相对独立的模块,并按模块分阶段进行考核,可以有效了解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对某项内容不理解等问题并予以改进,为教学效果的实时评估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教师带动学生,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法律知识的运用需要严谨的思维结构以及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单一的教材学习需要引入适当的案例加以匹配,通过运用法律相关知识和逻辑分析工具,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法律思考。
在引入案例分析时,要注意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匹配程度,既不能过于简单,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也不能过于复杂,加重教师与学生的负担,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案例的梳理与讨论,反而影响教学效率与效果。可以将案例分析加入到期末考核阶段,由教师制定案例或由学生自行确定案例,分成小组或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案例分析,通过课堂演示或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评定考核结果。教师进行评定的指标包括案例选取与课程内容关联程度、思路清晰水平、法律视角分析能力与提出的建议符合实用性与法律性的程度等,以此作为评价依据。 2.运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在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如视频、音频、图像等文件,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度。如通过多媒体体现某个案例,或通过某个模拟场景的展示,充分带入情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印象,也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更频繁地使用多媒体设备,在期末或随时的测验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丰富考试环节。如引入图片或视频考试系统,在学生输入姓名后进入考试状态,系统自行计时,每道题出现不同的场景或图像,考生根据给出的线索进行判断,选择或回答提出的问题,对于题中的现象进行分析以及提出解决对策,考生自行选择交卷或考试时间结束系统自动交卷,由系统评定最终的分数。也可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的案例分析工作,并采用视频、图像等相关媒体文件的录制进行讲解等。
3.自我展示与团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高校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更需要进行独立性的培养,包括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作为教师和学生非常集中的高校课堂,可以给学生的独立性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通过学习,将自己的理解展现给老师和其他同学,将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通过讨论,与其他同学交换意见,向其他人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是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完善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团队协作能力的基础。
在进行法律基础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学习。如在进行案例分析中,在课下布置研究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在课堂上向教师与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这次的学习体验中,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提升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在团队整体进步的基础上,学生个人的进步会更多。
四、多措并举,保障教学改革措施顺利实施
1.强化法律教学意识,有效开展教学相关活动。高校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需要充分认识到法律的意义。首先,在课程开始前组织学生参与相关法律学习宣传活动,如聘请本专业的企业人士或已经迈入社会的毕业生,对于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在本专业内的应用情况作出简要介绍,让学生理解法律与专业、法律与工作、法律与社会的结合情况,为学习意向的形成打下基础。其次,在课程体系设立之初,在学生中展开问卷调研,掌握学生对于学习内容、课程开展模式以及教学形式等项目的偏好,并对学生已有的法律常识等情况进行了解,作为日后开展课堂教学或进行教学改革的依据。最后,将调研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全面了解学生对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需求,并以此需求为导向,进行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安排。
法律知识的学习可以以课堂的讨论为阶段性总结,即在课下时间的学习成果,通过课堂的交流予以确认、保留或替换,大部分学习是在课堂之外的时间完成的。培养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在法律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自主学习之外,学校可以聘请法律专家定期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学生可以自愿参加,形成以法律专家为核心的法律学习兴趣小组,集聚对法律感兴趣的学生,并定期组织相关的学习。
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法律素质。法律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全面提升法律教师的素质作为前提。首先,需要对教师进行法律知识与法律素质的培训,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加强整体法律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法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法律兴趣的培养和法律思维的运用,只有具备较高法律素养的教师才能对学习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见解,并准确传达给学生,才能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完善的解答,强化学生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对于各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要以该专业的角度有侧重地进行法律内容的讲授,对于学生的专业领域也要有所涉及与了解,必要时可与专业教师配合进行课程设置。其次,需要加强教师对课程的研发能力,以及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直接进行交流,对于其法律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习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有着最为直接与客观的了解,并根据教学效果,进行课堂教学体系的开发,可以聘请相关专家作为辅助,但是要以法律教师为主进行法律基础课程的研发与内容的设定。最后,加强对法律基础教师的考核工作。将课程研发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中,并提高教学效果的权重。需要注意的是,在校方统一安排法律基础教师的培训工作后,要重视对培训效果的考核与评估,并将该评估结果计入最终的考核结果中,与教师的薪酬绩效相关联。
3.设立教学效果评估机构,对教学效果进行跟踪反馈。在高校内部设立教学效果评估机构,由校长直接领导,成员包括教学主任、各专业教学负责人等,对包括法律基础在内的教学效果进行定期评估与审核。评估的数据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期末考试情况以及平时的测验情况,最重要的是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情况。二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抽查与验收,即不定期地进行听课或走访等,了解学生及教师在课堂中的状态与表现。三是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不定期地开展问卷调研,针对学生对于课程开展情况以及课堂内容与形式的接受程度、满意程度及学习需求满足程度等进行评估。
通过三个方面的教学效果评估,评估机构将数据分析后的评估结果进行公示,对于评估效果较好的情况要充分给予肯定,对于评估不合格的情况要督促或帮助进行教学方法与形式的改进,完善教学过程。
4.构建法律实践体系,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构建高校法律实践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强化法律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为当前法律教学体系的完善提供保障。应从以下方面完善实践体系的构建:首先,构建法律教学平台,及时有效地解答学生的疑问。通过有效整合法律资源与信息系统,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供引导与帮助,多渠道地进行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法律情感作用。其次,加强与校外法律机构的合作,如举办听证会、出席庭审等,让学生充分接触法律环境,掌握法律的严肃与权威之处,并不断提高法律修养与法律意识。再次,形成高校整体的法律文化氛围。通过定期举办以法律为主题的文体活动,包括法律知识竞赛、文艺晚会、校园文化节等项目,将法律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活动参与,形成一种积极、有力、正义的校园法律氛围,并通过相关讲座、演讲等活动的开展提升校园法律知识氛围,加强高校法律文化建设。此外,利用学校的广播、报刊、板报等公共媒体,进行法律文化的宣传,充分将法律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之中。最后,帮助学生认知和把握自身的法律水平。可以通过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的访谈,也可以通过设定相关指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并提供特定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将课堂所学加以利用,通过实施效果做出评价。
[参考文献]
[1]赵玉环.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
[2]罗亮梅,王斌,袁建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进行专题式教学的尝试[J].教育探索,2013(5).
[3]张策华.论法律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