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故事之二十一“有我”之境绘生活

来源 :新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bug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
  全国中语会理事
  到初三了,总有学生问我:“老师,中考作文怎么得高分啊?有没有写作的独门秘籍?”
  有没有“秘籍”?我也在问自己。好像有吧:凤头猪肚豹尾,排比比喻拟人,抑扬起伏悬念,细节特写蒙太奇……说到这些,同学们都笑了,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道理,仿佛也没有让大家在中考作文中增分。韩寒在电影《后会无期》中说道:“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
  怎么办?就是要建构自己的言语智慧,说白了,就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智慧。因为语言知识是相对恒定和静态的,而言语作品是充满个性和灵动的。只有死板的语言知识,没有鲜活的个体经验,永远写不出好文章。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太重要了,文章无“我”,乃写作大忌。
  首先,要拒绝文章“无我”的状态。很多的文章,有屈原、李白的事例,有孔子、杜甫的名言,有天马行空的时空穿梭,有眼花缭乱的语词堆砌……但,文章中“我”就是不在场,在诸多材料中迷失了自我,在盲目写作中消亡了自我。
  要让文章“有我”,还必须改变“两失”的状态。一是“失明”,二是“失聪”。因为“失明”与“失聪”,即使看见了,听见了也难以触动内心,所以情感尽失,体验皆无,更可怕的是导致“失语”和“失我”——失掉了自我,不知道如何表达。让眼睛明亮起来,你可以看见一杯牛奶背后的故事,看见一片羽毛飞翔的轨迹,看见一片树叶的清晰脉络;让心慢下来,你可以听见大自然花开的声音,飞鸟翅膀划过云层的声音,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看见自己的真实生活,听见自己内心的真实声音。
  同学们频频点头,我却高兴不起来。我知道,道理是道理,写作还是写作。不认真思考、仔细观察、细心体悟、多加练习,要提高写作水平,还是白搭。
  自习课,课代表金鑫来找我。“老师,你讲的道理我懂。可是,怎样写好‘有我’的作文呢?”“这就对啦!孺子可教也。”我心中暗暗窃喜,就好像菩提祖师看见被敲打了三下脑袋的孙悟空,居然悟到了夜半三更来学艺。
  “先说一个故事吧。有一天,一个听课的女孩子问曹文轩老师:‘您知道冬天的晚上,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吗?’你也猜猜是什么事。”金鑫摇摇头,我望着他说道:“曹文轩老师也摇摇头说不知道。这个女孩告诉曹老师说,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吃完晚饭后洗碗。为什么?你知道吗?”金鑫又摇摇头。我告诉他:“我知道,因为我小时候的经历和她相似。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她家住在山里,虽然拥有青山绿水,但同时,又有让她感到心灰意冷的贫穷。贫穷到什么程度?贫穷到连几分钱一盒的蛤蜊油都买不起。她告诉曹文轩老师,她想通过洗碗,在手面上找到一点点油腻的感觉,好让手在冬天不干裂。”看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我一字一句地说道:“每个人独特的经历,超乎于我们的想象,而这种个体经验恰恰是写作的宝贵财富。这就是‘有我’,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拥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写作,就是去再现这个世界!”
  “如何寫好‘有我’的作文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入门有两个阶梯。一是‘我在’,眼在、耳在、心在,作文中有一个比较真实的自我,你看《走一步,再走一步》都是自己的所见、所听和所想,文章很真诚、很动人,不虚假、不做作,既不隐瞒自己的内心,亦不掩藏自己的窘态,却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金鑫眼睛滴溜溜地转动着。“老师,还有一个阶梯呢?”他又直直地盯着我。“还有一个阶梯是‘我思’。你再看《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这件事情,作者还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做任何事情都要‘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的道理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触手可及;不是主观的臆断和浮浅的口号,而是内心的郁积和情感的倾吐。所以,‘我思’,让文章诚恳、严肃,而又深刻、充实。”
  一周后,金鑫交来文章《童年·阳光·誓言》,略作修改后发表于报纸上,金鑫写作的劲头更足,取网名为“剑出鞘”,后来,陆续发表了好几篇文章。
  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坚信,冷比热好!于是,别人问我喜欢冬还是夏时,我便道:“我宁愿冷死,不愿热死。”大人们便笑了。
  于是,一到夏日,阳光便成了我的最厌。总觉着,这东西带来了无尽的燥热。初夏,短袖便已上身,空调也跟着开了通宵。别人瞅见:“哟!这小朋友,身体棒。”父母一见,唠叨开了:“当心着凉啊……电费贵着呀!”
  “开自己的空调,让别人说去吧!”不知从哪儿看了一句谁的名言,模糊得很,便自己把它改了。这句话成了我反驳父母不让我开空调的有力论词。他们听了,都笑了,气儿也消了大半。
  我便开始了对阳光的发誓:“今后再不见阳光!”“讨厌阳光,坚持到底!”大人们听了我的誓言,便都笑道:“这誓言,冬天便散了。”我噘着嘴,不信!
  阳光带来的麻烦却挺多,有了阳光,空调便开上了,每次一出门,大人便叫我热身,说是温差大,易中暑。我也乐得自在,晚点出门免得与阳光相遇。而这个麻烦便不算麻烦了。
  整个夏天,很少出门,偶尔一次旅游却让我乐得欢,只是免不了照见阳光。心顾着玩了,便不太在意。大人偶尔笑着提醒我的誓言,我便倔强着走进屋中,虽然很想在屋外游戏。
  转秋后,誓言淡了,阳光便不再那么令我厌烦。虽然不断提醒自己那句话——“宁愿冷死,不愿热死”,但若一股刺骨风刮来,倒也是挺期盼阳光的。
  入冬后,夏日对阳光种种排斥的誓言早已不奏效了。难得冬天灰蒙的天空射下一缕阳光,定能高兴好一会儿。心里思索着,这夏天一到,可得好好享受阳光。
  四季轮回,这炎夏又来了。冬日的思索如同上个夏日的誓言,烟消云散了。又一缕阳光射进屋,窗帘闭上了,空调也忙活开了。
  虽然冬日的思索期盼阳光,但大部分还是应了那句话:“宁愿冷死,不愿热死。”至少夏天的炎热记忆犹新,但冬日的冷已淡忘了。
  这童年阳光的乐与悲,还有故事中的誓言,交织出了一段有趣的往事,似冬日的阳光,暖暖的。
  从选材、手法和语言上来看,上文与一般回忆童年的文章是有所不同的,因为真正“有我”的文章,一定是独特而鲜活的。本文一开篇,便刻画了“我”怕热的典型观点和语言,接下来,“我”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齐上阵,直到誓言的出现,将对热甚至阳光的厌恶渲染到极致。四季轮回,誓言淡去,又至一夏,誓言又现……这就是童年,这就是童真。“我”一直在文中,“我”的言行举止,“我”的誓言更迭,“我”的回忆思绪……在文中明暗交织,错落有致。写出“真我”,则不需要刻意去抒发什么情感,发表什么议论,就是好作文。
  要进入真正的“有我”状态,不仅“我在”,还要“我思”。看,不能浮光掠影,要能看见;听,不能道听途说,要能听见。看和听,需要的是眼睛与耳朵;看见和听见,还需要头脑和灵魂。写作,决不是“复制、粘贴”,亦不是“敷衍、拼凑”。所以,写作的时候,“我思故我在”,一定要浸入自己的情感,一定要沉入自己的思考:一是思考材料的剪裁和现象的意义,二是思考“真我”的表现和表达的技巧。
  如何“有我”?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王宗仁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看见了,想一想,记下来。”这九个字,质朴晓畅、言简意赅,却也道出了提高写作水平的不二法门,即用心看、善思考、能动笔,有心才能看见,有思才能洞察,有情才能真切。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毋庸置疑,未经审视的作文,也是不值得写的。请你相信:“我在”“我思”绘生活,“有我”写作趣味多。
其他文献
独特者,为郑老师也。  郑老师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其实我刚上初一,到今天为止,老师大概只上过十来节语文课,但是我还是想告诉你们我眼中的郑老师,因为他确乎是与众不同的。  这还要从初中的第一节语文课说起。“吱呀”一声,教室门开了,进来一位着麻布白衣的中年男子,他身形微胖,并不帅气,面相倒有些喜感。再看那对襟宽袖的样子,我暗想:“嗯,这气质,该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吧?”哪知他突然一横跨,跃坐到了讲台桌上,
期刊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会学习一门叫历史的学科,学习的时候会觉得好像这些历史是生来就有的,是天然地摆放在那里可以供我们学习的。但是,深入地想一下,了解一下,其实很多的历史的断定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对于历史的认定第一靠文字记载,也就是史书,第二便要靠实物证明,这就要依靠文物了。在现代社会建立之前,大部分的歷史是靠文字的。考古学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虽然盗墓早已有之,但是盗墓和考古是完全不同的。距离我们很近的
期刊
2018世界杯已经落幕,在过去的6月、7月里,世界杯给了全世界人们一场狂欢的盛宴。无论是兴奋、开心,还是沮丧、失望,每一场比赛,都有亿万人被牵动着心弦。世界上,没有哪一项运动能够如足球这样拥有引起全民关注的魅力,在每四年的这个时候,世界杯,就是全世界人民最大的公约数。  足球起源  很多人说足球起源于中国的蹴鞠,但蹴鞠的表演性更强,和现代足球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现代足球起源地是在英国。12世纪
期刊
我曾有幸见过农村夜里满天星辰的样子。  那是许久以前的一个暑假,我回老家看望亲人。那时家里经济不算发达,村子很荒,房子不多,零零散散的,用的都是昏暗的灯。夜里远远看过去,能看见的只是小小一团烛火般的光芒。那天晚饭后我从奶奶家出来时天色已经暗了,晶蓝的天空铺着些许灰色的雾霭,天边渲着瑰紫,还夹杂着微微的没有消净的橙红,让夜空美得如梦境一般,令人沉醉。小小的我独自一人在小径上走着,暗自惊叹于这奇景。我
期刊
东风夜放花千树  小时候在家乡的阡陌上,最喜欢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荫荫初春。不为别的什么,只为隐没在独怜幽草中的那朵蔷薇。  它的旁边是潺潺流动的溪水,颇有几分“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草绿得有点儿过分,如名家笔下的油画那般。在光与影的交織变幻中,不紧不慢的微风,穿梭在草丛之间,只为寻觅那株身披白纱的蔷薇。  我亦如此。好似鹅绒的花瓣在微风中翩然起舞,淡雅洁净,高贵轻灵,绿色的花茎上穿插着几根小刺
期刊
夜半,出门。秉烛夜游,清风在侧,踏碎一池月光。回到桌前,掸落心头的灰尘,上了发条的记忆又一次涌动,月下的故乡毕竟如此的美丽。  记忆中的故乡,是热闹的。天边最后一丝光亮被黑暗吞噬,月亮披着银纱进入人们的视线,夜开始了。灯火像是天上的星星,散落在半山腰,几只飞蛾缠绕在黄昏的灯旁,正如我们盘绕在大人身边。门前的空地,不大的地方,总聚集着三三两两的人。杏荫筛出一席月光,轻轻倒落地上。人们摇着蒲扇,将熙攘
期刊
“我们家是从农村搬出来的,无论走到哪都不能忘了农家人的本份,勤劳、朴实、善良、执着,这是我们人生的根本,你忘了咱家的那田那地那山那水了吗?”每每在我睡懒觉不愿起床,甚至不按时学习,捧着手机玩游戏时,老爸就爱这样说我。那时的我总在想,啥啥啥,从农村出来的咋样,有几家人不从农村走出来的,八百年前咱全中国都是农村啊。再说了,我就是玩一会儿游戏、眯一会儿小觉、晚一会儿学习,至于那么严重那么吓人么。不过,话
期刊
窗外的风和窗外的阳光  都的确证明秋天已来临  在桂花肆意芬芳的秋天里  仰望那只排云直上的鹤  不知道那只鹤冲破多少肃杀  才与苍凉的秋风对吟  对吟生命的那份坚守  如果天底下每一棵樹都满枝的秋色  如果草木清纯都沉淀在血液里  我们看见的都应该是秀美的风景  仰望那只排云直上的鹤  仰望生命的高度  人世间便会缺少孤独  生命的起起伏伏  用一滴秋露  化开所有的痛苦  那只凌云的鹤呀  穿
期刊
对初中生而言,有一种情感,它古老而神秘,与我们息息相关又恐避之不及。越试图逃避,越备感神秘,它让人说不清,道不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最近,我发现一位男生上课特爱走神。课余我问他,他说没什么。我知道他在敷衍,就只好旁敲侧击地问其他同学,终于发现症结:他喜欢一个女生。  整整一个星期,他上课状态不佳,我试图与他聊天:采用迂回战术,他便闪烁其词;直奔主题,他则断然否定。显然他在回避,如果步步紧
期刊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刘禹锡是一位在厄运面前不低头的倔强诗人,支持变法屡遭贬谪,但他愈挫愈奋。所以,秋天在刘禹锡眼里是一派明丽的景色。于是,便有了“对吟生命的那份坚守/如果天底下每一棵树都满枝的秋色/如果草木清纯都沉淀在血液里/我们看见的都应该是秀美的风景”这样的诗句,以表达对诗人的一份敬意。  秋高氣爽,天高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