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国内外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生活化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仅仅是中小学体育的延续,其重心依然是技术学习和知识的传授等。而国外高校体育教育更加注重体育教育回归生活,体育作为大学生活的重要方式,注重培养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的养成。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化的对策: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加强运动技术的学习;构建良好的高校体育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活教育 高校体育 全面发展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0(c)-0240-02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高校体育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主要手段。高校体育理应遵循“生活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回归生活本位为主线,将体育融入到其生活当中,不断完善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与生活实际脱离、弱化体育本质功能的情况。因此,该文从国内外高校体育教育生活化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后续体育教育生活化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 “生活本位”视角下的国内外高校体育教育理念比较
美国的体育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终身健康的理念,并且注重人们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与手段,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重要的健康生活方式。因此,美国高校体育教学注重促进学生自由、完整地发展,将培养完整的人作为其主要培养目标,这与生活本位的教育非常契合。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延续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仍然把教授技能和知识作为主要内容,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考虑。美国高校体育教学以开放、娱乐性的选修课为主,上课内容、地点和时间比较灵活,对学生的评价以学生的实际学习体验为主,而技能和知识掌握为辅等。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改革,高校体育注重了过程性评价,但是期终评价的比重依然较高。从生活本位来看,中美评价差异反映出课程教学的取向之间的差异。
在德国,大学阶段非体育专业学生已经没有体育課程的安排,体育活动不计入学分。但是在大学阶段,体育仍然是大学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学生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德国高校设立了各种体育俱乐部或者体育运动协会,鼓励大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加入,提升了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因为其生活离不开体育的理念早已在大学阶段之前已经完成,大学期间的体育模式“与教育即生活”的理念相契合,这也正是生活本位教育的重要体现。
英国的高校体育教育与德国基本相差不大,其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育与德国近似。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没有体育必修和选修课,他们以会员的形式加入到专门的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中进行体育锻炼。英国的体育课程主旨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并且其体育课由小学到初中和高中具有很好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很好地体现了生活本位的教育理念,其每个阶段的教育基本达到了生活经验的积累。
日本的高等教育当中,“通识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识教育”是日本学者根据美国的“全学教育”或“全人教育”作为基础。在大学阶段,日本的体育课程主要包括体育保健和体育俱乐部两个组成部分。日本大学体育教育与其中小学体育教育紧密结合,在中小学阶段日本已经开设了体育保健和运动技能的相关课程,并且与其身心特点相结合,目的在于培养其生存力。其课程的评价中过程评价比重高于结果性评价,注重体育运动的参与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对体育形成生活方式尤为关注。因此,日本的高校体育理念较为符合生活本位教育的思想。
由上述各国的高校体育教育可以看出,它们均将体育服务于生活作为主要的落脚点,将体育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终身体育观的形成作为主要目标。并且其体育教育在大中小学阶段具备连续性与系统性。
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发展对策
整个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体育回归生活,生活离不开体育的终身体育观。
2.1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
促进身体健康发展是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但是淡化运动技能学习的体育教学却与体育学习规律相违背。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快乐体育思想给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带来的影响,过于追求学生的自由与主体,而忽视了学生体验运动兴趣、锻炼意志品质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体育的特殊功能。新时代背景下,应该重塑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使其与人的生命与生活紧密结合,将体育活动渗透到生活当中,使其成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应不断改进优化体育教学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生命的全面发展。
2.2 加强运动技术学习
“生活本位”教育目标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其教学内容首先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其次应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处于生活氛围之中,从而引起其求知欲望,让体育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学习“快乐”起来、学生课外锻炼“行动”起来,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新时代点的体育教学十分注重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以“生活本位”的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相一致。
2.3 构建良好的高校体育生态环境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对于师生来说,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学生生活中的一种经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是一种生活内容,是未来生活方式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能将体育课简单地作为提升技能、技术和身体素质的一种工具,而是让其在体育课程中获得自我展现和身心愉悦的成就感。从一定程度上讲,技能学习是师生生活体验的生成性过程。体验是前提,生成是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由师生互动而产生的。为此,生活本位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应该是:以预设为基础,以生成为导向;善于创设互动的教学环境,教师引导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对生活体验生成,以此来扩展生活空间。只有在自由的空间中,学生的身体才能得到放松。只有在宽松的体育教学生态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长成为“完整的人”。
3 结语
体育回归生活已成为高校体育的主旋律。高校体育教学的生活本位的回归,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注重运动技术学习,并与大学生生活相贴近;凸显生活本位,构建宽松的高校体育生态环境;注重教学方法的对话,教法与学法之间平衡发展;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建立发展性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等,从而使高校体育教学融入到大学生活中,以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雅俊.比较美国高校体育,浅谈我国高校体育改革[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2):18-20.
[2] 陆淳.英国大学体育教育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156-158.
[3] 季浏.英国体育课程标准简介[J].中国学校体育,2002(4):63-64.
[4] 马勇,鲍勤.大学体育生活本位论[J].体育与科学,2008(5):101-104.
[5] 孔庆涛.日本大学体育课程结构研究——以日本东京大学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08(2):110.
[6]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EB/OL].[2014-10-12].http: //baike.baidu.com.
关键词:生活教育 高校体育 全面发展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0(c)-0240-02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高校体育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主要手段。高校体育理应遵循“生活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回归生活本位为主线,将体育融入到其生活当中,不断完善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与生活实际脱离、弱化体育本质功能的情况。因此,该文从国内外高校体育教育生活化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后续体育教育生活化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 “生活本位”视角下的国内外高校体育教育理念比较
美国的体育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终身健康的理念,并且注重人们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与手段,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重要的健康生活方式。因此,美国高校体育教学注重促进学生自由、完整地发展,将培养完整的人作为其主要培养目标,这与生活本位的教育非常契合。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延续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仍然把教授技能和知识作为主要内容,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考虑。美国高校体育教学以开放、娱乐性的选修课为主,上课内容、地点和时间比较灵活,对学生的评价以学生的实际学习体验为主,而技能和知识掌握为辅等。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改革,高校体育注重了过程性评价,但是期终评价的比重依然较高。从生活本位来看,中美评价差异反映出课程教学的取向之间的差异。
在德国,大学阶段非体育专业学生已经没有体育課程的安排,体育活动不计入学分。但是在大学阶段,体育仍然是大学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学生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德国高校设立了各种体育俱乐部或者体育运动协会,鼓励大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加入,提升了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因为其生活离不开体育的理念早已在大学阶段之前已经完成,大学期间的体育模式“与教育即生活”的理念相契合,这也正是生活本位教育的重要体现。
英国的高校体育教育与德国基本相差不大,其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育与德国近似。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没有体育必修和选修课,他们以会员的形式加入到专门的体育协会或体育俱乐部中进行体育锻炼。英国的体育课程主旨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并且其体育课由小学到初中和高中具有很好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很好地体现了生活本位的教育理念,其每个阶段的教育基本达到了生活经验的积累。
日本的高等教育当中,“通识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识教育”是日本学者根据美国的“全学教育”或“全人教育”作为基础。在大学阶段,日本的体育课程主要包括体育保健和体育俱乐部两个组成部分。日本大学体育教育与其中小学体育教育紧密结合,在中小学阶段日本已经开设了体育保健和运动技能的相关课程,并且与其身心特点相结合,目的在于培养其生存力。其课程的评价中过程评价比重高于结果性评价,注重体育运动的参与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对体育形成生活方式尤为关注。因此,日本的高校体育理念较为符合生活本位教育的思想。
由上述各国的高校体育教育可以看出,它们均将体育服务于生活作为主要的落脚点,将体育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终身体育观的形成作为主要目标。并且其体育教育在大中小学阶段具备连续性与系统性。
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发展对策
整个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体育回归生活,生活离不开体育的终身体育观。
2.1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
促进身体健康发展是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但是淡化运动技能学习的体育教学却与体育学习规律相违背。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快乐体育思想给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带来的影响,过于追求学生的自由与主体,而忽视了学生体验运动兴趣、锻炼意志品质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体育的特殊功能。新时代背景下,应该重塑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使其与人的生命与生活紧密结合,将体育活动渗透到生活当中,使其成为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应不断改进优化体育教学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生命的全面发展。
2.2 加强运动技术学习
“生活本位”教育目标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其教学内容首先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其次应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处于生活氛围之中,从而引起其求知欲望,让体育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学习“快乐”起来、学生课外锻炼“行动”起来,为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新时代点的体育教学十分注重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以“生活本位”的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相一致。
2.3 构建良好的高校体育生态环境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对于师生来说,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学生生活中的一种经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是一种生活内容,是未来生活方式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能将体育课简单地作为提升技能、技术和身体素质的一种工具,而是让其在体育课程中获得自我展现和身心愉悦的成就感。从一定程度上讲,技能学习是师生生活体验的生成性过程。体验是前提,生成是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由师生互动而产生的。为此,生活本位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应该是:以预设为基础,以生成为导向;善于创设互动的教学环境,教师引导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对生活体验生成,以此来扩展生活空间。只有在自由的空间中,学生的身体才能得到放松。只有在宽松的体育教学生态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长成为“完整的人”。
3 结语
体育回归生活已成为高校体育的主旋律。高校体育教学的生活本位的回归,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注重运动技术学习,并与大学生生活相贴近;凸显生活本位,构建宽松的高校体育生态环境;注重教学方法的对话,教法与学法之间平衡发展;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建立发展性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等,从而使高校体育教学融入到大学生活中,以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雅俊.比较美国高校体育,浅谈我国高校体育改革[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2):18-20.
[2] 陆淳.英国大学体育教育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156-158.
[3] 季浏.英国体育课程标准简介[J].中国学校体育,2002(4):63-64.
[4] 马勇,鲍勤.大学体育生活本位论[J].体育与科学,2008(5):101-104.
[5] 孔庆涛.日本大学体育课程结构研究——以日本东京大学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08(2):110.
[6]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EB/OL].[2014-10-12].http: //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