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外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外体育锻炼形式,深受广大学生的青睐,也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较为普及。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长沙市天心区6所中学展开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正处在“雏形”阶段,还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俱乐部”。虽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但同时也受到运行资金缺乏、场地设施不完善、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管理制度还不全面等方面的制约。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课外体育俱乐部开展的困境并提出实际可行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课外体育俱乐部;开展状况;长沙市天心区中学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4(a)-0000-00
前言
课外体育俱乐部是现代体育教学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产物,现已逐渐成为我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组织方式。课外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新的课外体育锻炼形式,既实现了“课内外一体化”管理,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种延伸与补充。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符合当代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的需要,也是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需要,因而倍受认可与喜欢。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长沙市天心区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为研究对象,对长沙市天心区的6所中学的学生和体育教研组的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表经精心设计,由本人亲自发放回收。共发放430份,其中教师问卷共30份,有效问卷25份;学生问卷共400份,有效问卷381份,问卷经两次回收对比,相关系数 R>0.84,表明问卷可信度较高,符合研究的要求。
1.2.2访谈法
通过走访、电话等方式,针对一些问题对6所中学的体育教研组的老师进行咨询访问,了解每所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开展现状,共同探讨课外体育俱乐部在中学开展前景。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长沙市天心区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开展现状分析
2.1.1长沙市天心区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开放情况分析
在被调查的6所中学中,大部分学校保证每周对学生开放至少3次,此外,还会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会合理地增添开放次数。且每次开放时间都比较长,至少有1.5个小时;一般在中午和下午第八节课后向学生开放。因此,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开放次数和时间能够满足学生的锻炼需要。
2.1.2长沙市天心区教师和学生对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态度分析
(1) 体育老师对学校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态度分析
在25份有效老师问卷中有68%的老师认为有必要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32%的老师对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开展持可有可无的态度,认为学生是否参与体育锻炼跟学校是否开设课外体育俱乐部没有直接的联系,喜欢的自然投入,不喜欢的开示再多也没用。但没有老师不支持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开展。
(2) 学生对学校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态度分析
在被调查的381名学生中,69.8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其中大部分是俱乐部成员,这说明他们对自己所选的课外体育俱乐部很满意,能够满足他们的锻炼需要;但也有15.46%和4.72%的学生对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开设持可有可无和没必要的态度。且大部分是非俱乐部成员,女生偏多。她们认为课外体育俱乐部是否开展并不会影响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体育锻炼。课余,她们更喜欢呆在教室里看看书,聊聊天,对于体育活动她们喜欢看但不愿意亲生参与。
2.1.3长沙市天心区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项目开设、学生参与情况分析
在被调查的长沙市天心区6所中学中,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的人数均在30—80人左右,其规模都比较小,男生要明显多于女生。在项目开设上,主要是以篮球为主,其次是健美操、足球和武道类项目。而那些能够彰显个性的,深受广大学生追捧的新兴体育项目(如:击剑、街舞、瑜伽等)却因各种现实原因而无法顺利开设。
2.1.4长沙市天心区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管理方式、资金来源情况分析
目前,课外体育俱乐部主要由体育专业老师制定俱乐部规则,形成“老师——学生”共同组织管理模式,部分学校还聘请专业外教老师进行管理。此外,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经费极其短缺,来源单一,主要是通过学校少额拨款、部内制度罚款来维持俱乐部的运转。
2.2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中的困境分析
2.2.1俱乐部运行资金欠缺、场地设施不足
学校场地设施的健全是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前提条件,资金的充裕是俱乐部开展的根本保障。而目前大多数学校体育场地的施设相对较为落后,尤其是室内场地严重缺乏,导致课外体育俱乐部步入“无地施展”的困境。学生作为课外体育俱乐部的主要参与群体,一个没有经济来源的群体,使得是否收取会员费成为一道难题,“俱乐部资金来源单一”也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2.2.2俱乐部不受领导重视,学生学业繁重
学校体育虽在丰富校园文体生活上的发挥极大的作用,但学校领导对加强学校体育事业建设的意识还不够强烈。一直以来,学校领导只会抓“升学率”,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外体育俱乐部被视为“学生贪玩,影响学习”的对象,而受到学校领导的漠视。学生文化课程多,学业繁重,没有时间全身心的投入体育锻炼。常以“学业繁重之实”为由,拒绝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2.2.3俱乐部老师专业有限,开展项目少
在中国体育传统项目以及我国体育教师培养与招聘制度的多重影响下,使得课外体育俱乐部在项目开展上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产生一定的差距。随着体育项目的日益翻新,不少新型的体育项目深获广大学生的喜欢,如:瑜伽、街舞等。但目前这些新兴的体育项目还没有被纳入校园体育教学中,且体育老师对这些新兴的体育项目也是同样的陌生,他们所擅长的也就只有较为单一的传统体育项目。 3.2.4俱乐部管理体系不完善
课外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组织机构,离不开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来维系它的正常运行。而现有的课外体育俱乐部既没有成套的管理制度,也没有一定的教学计划与考核方式。这就导致俱乐部自身略显空洞,缺乏内在的核心力与凝聚力。调查中有48.00%的老师和41.73%的学生认为俱乐部管理体系不完善,没有完善管理体系使得参与的学生缺乏学习目标,长此已久也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外体育俱乐部的信心与激情。
3结论
(1) 目前,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还处在一个“萌芽”阶段,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俱乐部”。它们只是借“俱乐部”的称号由体育老师和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经学校批准成立的单项课外体育训练队或社团。其开展状况不容乐观,远远不及高校,普及程度不高且规模小,参与人数少,男女比例失衡。其管理制度与俱乐部管理制度不同,不收取会员费,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制度只适合目前的现实情况。
(2) 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每周开放时间和次数非常充足,能够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大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支持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技能,还提升了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它的建立丰富了校园文体生活,也对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 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虽深受欢迎,但在运行过程中深受很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如:资金和场地不足、开设项目少、领导重视不够、学业繁重,指导老师专业、数量有限,俱乐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制约。虽然这些不利因素不能立即解决掉,但随着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重视,大至国家,小至学生家长;学校场地设施也在不断地完善,本人认为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
参考文献
[1]张启武,刘闯.中学建立俱乐部的构想[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3):191-192.
[2]李兴昌,周加启.“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探讨[J].吉林体育学报,2010,26(1):109-110.
[3]叶新平.“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1,24(4):86-87.
[4]宋军.浅谈加强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指导与管理[J].科技信息,2007(8):137.
[5]石国华.俱乐部形式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08(24):184.
[6]夏志琴,李贤彪.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中学体育俱乐部建立与发展探讨[J].贵州体育科技,2011(1):40-42.
作者简介:姓名:何婷,出生年(月):1991年1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湖南株洲,学历:本科,职称: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足球。
关键词:课外体育俱乐部;开展状况;长沙市天心区中学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4(a)-0000-00
前言
课外体育俱乐部是现代体育教学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产物,现已逐渐成为我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组织方式。课外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新的课外体育锻炼形式,既实现了“课内外一体化”管理,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种延伸与补充。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符合当代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的需要,也是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需要,因而倍受认可与喜欢。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长沙市天心区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为研究对象,对长沙市天心区的6所中学的学生和体育教研组的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表经精心设计,由本人亲自发放回收。共发放430份,其中教师问卷共30份,有效问卷25份;学生问卷共400份,有效问卷381份,问卷经两次回收对比,相关系数 R>0.84,表明问卷可信度较高,符合研究的要求。
1.2.2访谈法
通过走访、电话等方式,针对一些问题对6所中学的体育教研组的老师进行咨询访问,了解每所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开展现状,共同探讨课外体育俱乐部在中学开展前景。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长沙市天心区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开展现状分析
2.1.1长沙市天心区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开放情况分析
在被调查的6所中学中,大部分学校保证每周对学生开放至少3次,此外,还会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会合理地增添开放次数。且每次开放时间都比较长,至少有1.5个小时;一般在中午和下午第八节课后向学生开放。因此,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开放次数和时间能够满足学生的锻炼需要。
2.1.2长沙市天心区教师和学生对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态度分析
(1) 体育老师对学校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态度分析
在25份有效老师问卷中有68%的老师认为有必要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32%的老师对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开展持可有可无的态度,认为学生是否参与体育锻炼跟学校是否开设课外体育俱乐部没有直接的联系,喜欢的自然投入,不喜欢的开示再多也没用。但没有老师不支持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开展。
(2) 学生对学校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态度分析
在被调查的381名学生中,69.8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其中大部分是俱乐部成员,这说明他们对自己所选的课外体育俱乐部很满意,能够满足他们的锻炼需要;但也有15.46%和4.72%的学生对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开设持可有可无和没必要的态度。且大部分是非俱乐部成员,女生偏多。她们认为课外体育俱乐部是否开展并不会影响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体育锻炼。课余,她们更喜欢呆在教室里看看书,聊聊天,对于体育活动她们喜欢看但不愿意亲生参与。
2.1.3长沙市天心区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项目开设、学生参与情况分析
在被调查的长沙市天心区6所中学中,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的人数均在30—80人左右,其规模都比较小,男生要明显多于女生。在项目开设上,主要是以篮球为主,其次是健美操、足球和武道类项目。而那些能够彰显个性的,深受广大学生追捧的新兴体育项目(如:击剑、街舞、瑜伽等)却因各种现实原因而无法顺利开设。
2.1.4长沙市天心区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管理方式、资金来源情况分析
目前,课外体育俱乐部主要由体育专业老师制定俱乐部规则,形成“老师——学生”共同组织管理模式,部分学校还聘请专业外教老师进行管理。此外,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经费极其短缺,来源单一,主要是通过学校少额拨款、部内制度罚款来维持俱乐部的运转。
2.2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中的困境分析
2.2.1俱乐部运行资金欠缺、场地设施不足
学校场地设施的健全是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前提条件,资金的充裕是俱乐部开展的根本保障。而目前大多数学校体育场地的施设相对较为落后,尤其是室内场地严重缺乏,导致课外体育俱乐部步入“无地施展”的困境。学生作为课外体育俱乐部的主要参与群体,一个没有经济来源的群体,使得是否收取会员费成为一道难题,“俱乐部资金来源单一”也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2.2.2俱乐部不受领导重视,学生学业繁重
学校体育虽在丰富校园文体生活上的发挥极大的作用,但学校领导对加强学校体育事业建设的意识还不够强烈。一直以来,学校领导只会抓“升学率”,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外体育俱乐部被视为“学生贪玩,影响学习”的对象,而受到学校领导的漠视。学生文化课程多,学业繁重,没有时间全身心的投入体育锻炼。常以“学业繁重之实”为由,拒绝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2.2.3俱乐部老师专业有限,开展项目少
在中国体育传统项目以及我国体育教师培养与招聘制度的多重影响下,使得课外体育俱乐部在项目开展上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产生一定的差距。随着体育项目的日益翻新,不少新型的体育项目深获广大学生的喜欢,如:瑜伽、街舞等。但目前这些新兴的体育项目还没有被纳入校园体育教学中,且体育老师对这些新兴的体育项目也是同样的陌生,他们所擅长的也就只有较为单一的传统体育项目。 3.2.4俱乐部管理体系不完善
课外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组织机构,离不开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来维系它的正常运行。而现有的课外体育俱乐部既没有成套的管理制度,也没有一定的教学计划与考核方式。这就导致俱乐部自身略显空洞,缺乏内在的核心力与凝聚力。调查中有48.00%的老师和41.73%的学生认为俱乐部管理体系不完善,没有完善管理体系使得参与的学生缺乏学习目标,长此已久也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外体育俱乐部的信心与激情。
3结论
(1) 目前,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还处在一个“萌芽”阶段,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俱乐部”。它们只是借“俱乐部”的称号由体育老师和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经学校批准成立的单项课外体育训练队或社团。其开展状况不容乐观,远远不及高校,普及程度不高且规模小,参与人数少,男女比例失衡。其管理制度与俱乐部管理制度不同,不收取会员费,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制度只适合目前的现实情况。
(2) 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每周开放时间和次数非常充足,能够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大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支持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技能,还提升了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它的建立丰富了校园文体生活,也对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 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虽深受欢迎,但在运行过程中深受很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如:资金和场地不足、开设项目少、领导重视不够、学业繁重,指导老师专业、数量有限,俱乐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制约。虽然这些不利因素不能立即解决掉,但随着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重视,大至国家,小至学生家长;学校场地设施也在不断地完善,本人认为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
参考文献
[1]张启武,刘闯.中学建立俱乐部的构想[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3):191-192.
[2]李兴昌,周加启.“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探讨[J].吉林体育学报,2010,26(1):109-110.
[3]叶新平.“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1,24(4):86-87.
[4]宋军.浅谈加强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指导与管理[J].科技信息,2007(8):137.
[5]石国华.俱乐部形式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08(24):184.
[6]夏志琴,李贤彪.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中学体育俱乐部建立与发展探讨[J].贵州体育科技,2011(1):40-42.
作者简介:姓名:何婷,出生年(月):1991年1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湖南株洲,学历:本科,职称: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