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及其困境

来源 :当代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xtersk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外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外体育锻炼形式,深受广大学生的青睐,也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较为普及。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长沙市天心区6所中学展开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正处在“雏形”阶段,还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俱乐部”。虽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但同时也受到运行资金缺乏、场地设施不完善、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管理制度还不全面等方面的制约。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课外体育俱乐部开展的困境并提出实际可行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课外体育俱乐部;开展状况;长沙市天心区中学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4(a)-0000-00
  前言
  课外体育俱乐部是现代体育教学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产物,现已逐渐成为我国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组织方式。课外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新的课外体育锻炼形式,既实现了“课内外一体化”管理,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种延伸与补充。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符合当代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的需要,也是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需要,因而倍受认可与喜欢。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长沙市天心区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为研究对象,对长沙市天心区的6所中学的学生和体育教研组的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表经精心设计,由本人亲自发放回收。共发放430份,其中教师问卷共30份,有效问卷25份;学生问卷共400份,有效问卷381份,问卷经两次回收对比,相关系数 R>0.84,表明问卷可信度较高,符合研究的要求。
  1.2.2访谈法
  通过走访、电话等方式,针对一些问题对6所中学的体育教研组的老师进行咨询访问,了解每所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开展现状,共同探讨课外体育俱乐部在中学开展前景。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长沙市天心区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开展现状分析
  2.1.1长沙市天心区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开放情况分析
  在被调查的6所中学中,大部分学校保证每周对学生开放至少3次,此外,还会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会合理地增添开放次数。且每次开放时间都比较长,至少有1.5个小时;一般在中午和下午第八节课后向学生开放。因此,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开放次数和时间能够满足学生的锻炼需要。
  2.1.2长沙市天心区教师和学生对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态度分析
  (1) 体育老师对学校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态度分析
  在25份有效老师问卷中有68%的老师认为有必要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32%的老师对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开展持可有可无的态度,认为学生是否参与体育锻炼跟学校是否开设课外体育俱乐部没有直接的联系,喜欢的自然投入,不喜欢的开示再多也没用。但没有老师不支持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开展。
  (2) 学生对学校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态度分析
  在被调查的381名学生中,69.8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其中大部分是俱乐部成员,这说明他们对自己所选的课外体育俱乐部很满意,能够满足他们的锻炼需要;但也有15.46%和4.72%的学生对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开设持可有可无和没必要的态度。且大部分是非俱乐部成员,女生偏多。她们认为课外体育俱乐部是否开展并不会影响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体育锻炼。课余,她们更喜欢呆在教室里看看书,聊聊天,对于体育活动她们喜欢看但不愿意亲生参与。
  2.1.3长沙市天心区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项目开设、学生参与情况分析
  在被调查的长沙市天心区6所中学中,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的人数均在30—80人左右,其规模都比较小,男生要明显多于女生。在项目开设上,主要是以篮球为主,其次是健美操、足球和武道类项目。而那些能够彰显个性的,深受广大学生追捧的新兴体育项目(如:击剑、街舞、瑜伽等)却因各种现实原因而无法顺利开设。
  2.1.4长沙市天心区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管理方式、资金来源情况分析
  目前,课外体育俱乐部主要由体育专业老师制定俱乐部规则,形成“老师——学生”共同组织管理模式,部分学校还聘请专业外教老师进行管理。此外,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经费极其短缺,来源单一,主要是通过学校少额拨款、部内制度罚款来维持俱乐部的运转。
  2.2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中的困境分析
  2.2.1俱乐部运行资金欠缺、场地设施不足
  学校场地设施的健全是开展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前提条件,资金的充裕是俱乐部开展的根本保障。而目前大多数学校体育场地的施设相对较为落后,尤其是室内场地严重缺乏,导致课外体育俱乐部步入“无地施展”的困境。学生作为课外体育俱乐部的主要参与群体,一个没有经济来源的群体,使得是否收取会员费成为一道难题,“俱乐部资金来源单一”也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2.2.2俱乐部不受领导重视,学生学业繁重
  学校体育虽在丰富校园文体生活上的发挥极大的作用,但学校领导对加强学校体育事业建设的意识还不够强烈。一直以来,学校领导只会抓“升学率”,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外体育俱乐部被视为“学生贪玩,影响学习”的对象,而受到学校领导的漠视。学生文化课程多,学业繁重,没有时间全身心的投入体育锻炼。常以“学业繁重之实”为由,拒绝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2.2.3俱乐部老师专业有限,开展项目少
  在中国体育传统项目以及我国体育教师培养与招聘制度的多重影响下,使得课外体育俱乐部在项目开展上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产生一定的差距。随着体育项目的日益翻新,不少新型的体育项目深获广大学生的喜欢,如:瑜伽、街舞等。但目前这些新兴的体育项目还没有被纳入校园体育教学中,且体育老师对这些新兴的体育项目也是同样的陌生,他们所擅长的也就只有较为单一的传统体育项目。   3.2.4俱乐部管理体系不完善
  课外体育俱乐部作为一种组织机构,离不开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来维系它的正常运行。而现有的课外体育俱乐部既没有成套的管理制度,也没有一定的教学计划与考核方式。这就导致俱乐部自身略显空洞,缺乏内在的核心力与凝聚力。调查中有48.00%的老师和41.73%的学生认为俱乐部管理体系不完善,没有完善管理体系使得参与的学生缺乏学习目标,长此已久也影响着学生参与课外体育俱乐部的信心与激情。
  3结论
  (1) 目前,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还处在一个“萌芽”阶段,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俱乐部”。它们只是借“俱乐部”的称号由体育老师和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经学校批准成立的单项课外体育训练队或社团。其开展状况不容乐观,远远不及高校,普及程度不高且规模小,参与人数少,男女比例失衡。其管理制度与俱乐部管理制度不同,不收取会员费,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制度只适合目前的现实情况。
  (2) 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每周开放时间和次数非常充足,能够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大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支持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技能,还提升了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它的建立丰富了校园文体生活,也对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 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虽深受欢迎,但在运行过程中深受很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如:资金和场地不足、开设项目少、领导重视不够、学业繁重,指导老师专业、数量有限,俱乐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制约。虽然这些不利因素不能立即解决掉,但随着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重视,大至国家,小至学生家长;学校场地设施也在不断地完善,本人认为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
  参考文献
  [1]张启武,刘闯.中学建立俱乐部的构想[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3):191-192.
  [2]李兴昌,周加启.“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探讨[J].吉林体育学报,2010,26(1):109-110.
  [3]叶新平.“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1,24(4):86-87.
  [4]宋军.浅谈加强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指导与管理[J].科技信息,2007(8):137.
  [5]石国华.俱乐部形式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08(24):184.
  [6]夏志琴,李贤彪.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中学体育俱乐部建立与发展探讨[J].贵州体育科技,2011(1):40-42.
  作者简介:姓名:何婷,出生年(月):1991年1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湖南株洲,学历:本科,职称: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足球。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形势下随着足球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学院足球课程设置及开展更加合理化。针对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程的开展状况进行具体分析,体育教育专业足球课程在教师教学手段、课程安排、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在新形势下体育学院足球普修教学课程要合理、科学的安排,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增强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学习兴趣,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过程中的
摘 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消化、吸收到再创新的过程,是基于中国实际而不断调整与优化的过程,这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体育学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亦是我国体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通过文献资料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育思想进行梳理,分析得出,只有创新和发展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育观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育思想;体育观 
摘要: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以体育锻炼为根本技术、有氧运动为基础,达到促进康健的一个新的体育项目。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健美操专项运动,并且很多高中生将健美操作为自己的体育特长专项,通过自己的积极锻炼考上自己的理想大学。为了不断加强中学健美操体育特长生训练程度,提高运动成绩,本课题以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中学近五年健美操特长生为例,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法等,对健
摘要:随着传统龙舟运动向竞技龙舟运动的快速转变和发展,以及新的训练方法、比赛战术的应用,龙舟运动损伤呈现了损伤率高、分布广的新特点。为了全面了解龙舟运动损伤的新特点和新规律,从而更好的预防损伤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文以聊城大学龙舟队教练员和现役龙舟队员中的35名桨手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聊城大学桨手运动损伤的特点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关键词:龙舟运动员;运动损伤;  中图分类
摘 要:排舞教学俱乐部在我校还是个新型的教学俱乐部,但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尤其是女生,俱乐部人数爆满,为了迎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更为了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俱乐部需要不断改革。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对我校排舞教学俱乐部的改革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了有益的结论,以期为高校排舞教学俱乐部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措施。  关键词:重庆文理学院 排舞俱乐部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摘要:有氧能力是人体身体素质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耐力水平不仅能够维持健康状态而且能够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我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自2002年颁布以来已有14年之久,在此期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有氧耐力水平尤为严重。近年来,对于标准中反映有氧耐力水平的1000米/800米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持续下滑和猝死等安全事故的发生使人们对于其有效性产生了怀疑。本文从有氧能力的测量与评
摘 要: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独特的地域环境中,他们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民族体育项目。但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打破了原有的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去进行解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机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应该保护和培养民族体育的传承人;对原生态民族体育的自然村落申请遗产保护;采取博物馆的动态或静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课余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利用平时的的课余时间,运用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水平和丰富学生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主要包含早操、俱乐部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等多种形式。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大二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期能为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更好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摘 要: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使川南苗乡经济生活和物质条件得到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外族体育文化的强势进入,对苗族传统体育文化构成了巨大冲击,导致其走向衰微、凋零,进而出现失传和消亡的趋势。因此,挖掘、抢救和保护川南苗族传统体育文化,并对其进行继承和弘扬。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研、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川南苗族传统体育的概况、文化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了苗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及面
摘 要 本文从探索石锁的保护与传承的角度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锁”进校园的意义和必要性,提出了分层发展、突出重点,内外结合、多措并举,统一规则、创编教材,利用高校科研平台优势完成对石锁器材的革新改造,加快石锁项目的创新与传播的可行性举措。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石锁;校园;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5(a)-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