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船上的仿黑釉茶碗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tao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5年,韩国南新安海域发现一艘轰动世界的元代沉船,韩国方面经过将近10年的水下考古探索,断定沉船是中国制造的中国船,推断年代为14世纪初(公元1310年~公元1325年)。出水的陶瓷器总数达到20661件,其中龙泉系青瓷12399件、景德镇系白瓷与青白瓷5303件、钧釉系694件、陶器2305件、杂釉2306件、黑釉系列509件。
  全世界著名的陶瓷学家、陆地与海底考古学家、博物馆学者、收藏家、航海史专家、贸易史专家从新安沉船发现至今。不间断地举行研讨会。针对沉船出水的器物展开全方位的比较,举办各种形式的联合展览,可谓一船激起千层浪,引发海上陶瓷之路的研究热潮,中国外销瓷的概念深化了陶瓷贸易对各个国家在文化经济上的重大影响。
  在黑釉产品系列中有长颈瓶、圆形小盖壶、双耳罐、黑釉茶碗、小茶碗、黑釉褐斑茶碗、直腹直口盏、黑釉乳头纹壶等等。其中有10件是世界闻名的中国宋代黑釉茶碗。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属于辉煌而又动荡的年代,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缘起民间的简单斗茶方法传入了士大夫阶层,最后“茗斗”在宫廷里发挥得淋漓尽致,黑釉茶碗作为点茶使用的最佳茶碗应运而生。
  黑釉建盏作为“御供”身价不菲。出现在元代的沉船上吸引陶瓷学家、考古学家、博物馆、收藏家的眼球,行家注意到这10件建盏多数都有使用过的痕迹,除了两件放在木制圆形容器里、口沿镶铜包边的黑釉茶碗是完整的,其余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从数量上看,这10件只是凤毛麟角,从年代上看宋亡元兴,历年数次考古发掘建窑遗址的资料方面认证,建窑黑釉茶碗的生产在南宋晚期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青白瓷。这10个建盏无疑是被聪明的商人重价求购,或许是为订购的大货主买的,或许是转手卖给古董商的,从单独放置建盏的行为可见珍贵的程度,而如此精心是为了谁?
  或许就像有资料为证,船是有可能驶向日本的,因为沉船的位置距离日本遣唐使北上的航道只有4000米,是否在朝鲜西南海岸的深水处遇险沉没也未可知。但是日本从唐宋以来就有禅师将中国文化与饮茶方式传入本国,中国产的黑釉茶碗成为日本上层社会的热衷追求是有史可查的。目前为止海外发现建盏数量最多的是日本。而同时期的东南亚沿海各国无论是出土还是收藏方面,只有少量建窑黑釉茶盏。这些地区恰恰也是没有普及饮茶的国家,而能够把中国茶文化升华为精深茶道也算是日本传统的一绝。日本京都茶道资料馆声称建窑“天目瓷”先于“草庵茶”诞生之前,是在日本茶道形成过程中给予重大影响的陶瓷器。
  1994年,中国福建博物馆与日本茶道资料馆在京都联合举办了《唐物天目》展。同时也将新安沉船打捞的黑釉碗展出。10件沉寂新安海底饱经沧桑的黑釉建盏,在万众瞩目下无语地展现它们的风采,连同保存过它们的那个木制圆形容器。和它们同期展出的还有一批被称为“南宋一元代”的黑釉小茶碗,许多著名的海内外陶瓷专家都鉴赏过,知道是福建的,但是不知道是哪个窑的,它们在数量上是同船黑釉茶碗里数量最多的,有200多件,簇新的。没有使用过的痕迹。
  当时我作为发掘建窑的中国学者在京都参加学术活动。1995年冬天为了配合南平水口库区的开发,我领队到茶洋窑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了黑釉盏(浅腹),无论是造型还是釉色以及施釉方法等。都与新安沉船打捞的同类茶碗相似或相同。新安沉船此类黑釉盏在黑釉器中所占比例最大,且未见使用痕迹,应当是当时的产品作为商品在沉船上。可见茶洋窑生产建窑系列的黑釉茶碗是在元代,而此时建窑早已不再烧黑釉建盏了。
  发现了新安沉船上不明身份的黑釉小茶盏的出处,无疑对沉船展出的无名茶盏验明了正身。使之不用带着宋代的帽子,尽管在年代上晚些,它们还是宝贝。此后新版的图录和研究报告就给它们标上“福建茶洋窑”的头衔。久之,世界认识了茶洋窑,就像知道了建窑一样,不用再标福建二字,而福建有名气的茶和名窑已经众所周知了,这个“众”包括海内外。
  注解:建窑,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芦花坪一带,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在建窑黑釉盏盛名的影响下,各地的仿烧者甚多。南平茶洋窑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它是一处宋元时期颇具规模的民间经营外销瓷窑场,产品曾远销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近年来在国外出土的器物资料中发现有茶洋窑产品。
  
  (作者系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应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讲学,是目前国内公认第一的水下考古专家。)
其他文献
2007年底,《现代快报》一篇题为《考古专家:根本没有供春壶》的文章引起了紫砂业界对紫砂壶起源问题的关注。而《中新江苏网》一篇关于南京博物院经过3年考证,确认中国最早的紫砂壶就是吴经太监亩出土的一把提梁壶的文章,更是把有关紫砂壶起源问题的争议推向了高峰。  供春壶是子虚乌有的传说?  供春是否确有其人?  有关供春壶的争议在紫砂界和众多壶友当中持续升温,至今依旧没有定论。著名的紫砂文化研究学者韩其
期刊
每年新茶快上市时,总有些媒体报道“新茶不宜急饮”、“当心春茶醉人”、“谨防新茶醉人”、“喝新鲜的茶叶要慎重”等。提出像这种贮存时间短、不足一个月的新茶不宜马上饮用的观点,其理由是:“新茶由于贮存期短。茶中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醇类等物质含量较高,这些物质对人体胃肠道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长期喝新茶。容易引起胃痛、腹泻等症状。”或是“新茶中还含有活性较强的鞣酸、咖啡因、生物碱等物质,这些物质易使人
期刊
在这约有150平方米的精室雅舍里,光茶桌就摆了四五张,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天南地北的茶人茶客聚在这里,喝茶、论茶、交流学习。而雅茗居的主人总能拿出令你兴奋不已的各种好茶让大家开怀畅饮。从珍藏几十年的老茶,到刚收回来的应季新茶,有“晒了太阳晒月亮”的野生古法普洱茶,更有叫不上名堂的野茶、粗茶,以及主人自己焙火精制的私家茶等等,虽然算不上什么稀世珍品,却每一样都透着主人对茶的理解,对健康的理念。  这是晨
期刊
过了清明节,一切都变得清丽明快起来。  与南山如荠兄相约到终南山饮茶,“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那里有他的几间茅舍正宜饮茶,正是我所希冀的仙家居处。历史上,曾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与终南山相伴,一边是皇室的奢华与争斗,一侧却是远山的清苦与无为。  西安城已经是满城春色,绿意无限。城砖的旧痕刻着过往的历史,那些年月的战争烽火,就在城墙的额头刻画着,护城河依然掩盖在两岸的绿色里。  从西安城区南门
期刊
自神农发现茶叶的传说开始,翻阅中华民族辉煌的饮茶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喝茶方式的运行轨迹。根据史书考证,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今天,我们带您穿越时空,看看古人是如何喝茶的,茶人朋友们也可以试着沿用古人的方式来走一遭“时尚喝茶复古风”。  复古年代一:春秋以前  喝茶方式:生嚼、煎服、八菜  复
期刊
盲品,是对葡萄酒品质进行评定时常用的品鉴方式,意指在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线索的时候,对葡萄酒的品质、品种、产地、年份等做出准确判断。  相比茶的品鉴方式,酒的盲品就类似于斗茶,只是还没有人提过对茶进行盲品的概念,而且毕竟茶的品饮方式和酒相比,还有所差别。不过我们还是大胆地在“鉴茶圆桌”栏目提出“盲品”的概念,并尝试举办了一次《海峡茶道》读者专场盲品会。  本次专场盲品会是杂志新年改版后增强与读者互动的
期刊
茶者,借饮茶寓情、寓景,它是休闲生活的组成部分,更是心灵释放的良方。如今遍地的茶艺茶馆,已经难以束缚先锋茶人的想象空间,很多人已不再追求“为茶而茶”,种种喝茶门派应运而生。  茶,可以如诗如歌、细细玩昧,也可以粗犷豪迈、不拘一格,见仁见智。它虽只是一味饮品,但承载了太多文化与民生,喝茶方式的多样化,正是人们生活情趣多元化的体现。虽然方法上不一定都认同,但编者觉得,不管怎样,喝茶甚至是玩茶,都是值得
期刊
维基百科定义,“惯性思维(Inertial thinking)”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做事情。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  放到喝茶上来说,对于自身年龄增长、体质的改变、周围环境的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可能出现或者碰到的新问题,如果还依靠过去的喝茶惯性思维,往往会给自己的健康造成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突破几年甚至几十年来养成的喝茶惯性思维的旧框框,打造出适合各种自我情境的健康的喝茶习惯。  那么如
期刊
上期的“百家讲茶”栏目,陈郁榕老师为大家详细讲解了闽南乌龙茶品种,福建乌龙茶除了闽南乌龙茶以外还有一大类,就是闽北乌龙茶。本期的“百家讲茶”,陈老师将继续为大家深入解读福建乌龙茶品种之闽北乌龙茶。  闽北乌龙茶区产茶历史悠久,是福建乌龙茶的一个古老茶区。东晋太元丙子年(公元376年)在福建南部的南安县丰州古镇的摩崖石刻刻有“莲花茶襟”四个字,是福建发现的最早茶事记载。而真正让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史上
期刊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最大的特点就是茶类众多。近年来,随着黑茶的崛起和福建白茶被茶客们逐渐熟识,绿、青、白、黑、红、黄六大茶类中只剩下黄茶一类,至今仍养在深闺中,鲜少有人能一睹其芳容。甚至有不少资深茶客都在遗憾,一直难有机会体验黄茶的真正魅力。  既然能成为中国六大茶类之一,黄茶一定有它无可替代的独特品质,可是为什么在各大茶类蓬勃发展的今天,黄茶却始终无声无息?它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卓越品质跻身六大茶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