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重复性描写为切入点,通过心理描写及动作描写两个角度,挖掘《平凡的世界》中重复性描写对孙少安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效果。在重复性心理描写中,作者多次写到孙少安“驾车人”的形象;在面对润叶的感情时,孙少安不止一次地内心独白“请原谅我吧”;在面对“分家”的问题时,孙少安多次表达出“家不能分”的情感。重复性描写下的孙少安,是承担者的形象,对待“大家庭”负有责任感;对待感情,他真诚且理性;面临分家问题时,他执着与不舍,又体现出他感性的一面。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孙少安;重复性描写
一、生活马车的驾车人
“不,他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向前走去。”小说中这句关于孙少安的心理描写共重复了4次,分别出现在卷一第二十三章,卷四第四十二章,卷五第二十四章,卷六第五十章。
这句话第一次出现在少安扩大猪饲料用地挨批之后;第二次出现在初次经营砖窑自己跑业务,请客户之后;第三次出现在辛苦经营的烧砖窑倒闭之后;第四次出现在孙少安功成名就之后。小说中写道:“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煎熬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心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而少安上小学的时候, 屁股后边有补丁,一群男娃指着他的屁股蛋“噢”一声。人生而为人,要有人的尊严,而孙少安自小家境贫寒,吃饱饭都成问题。在夸富会上,他真正地体验了一次作为人的尊贵感,那么,事业上成功的孙少平拿出一大笔钱去修建学校,一方面实现了个人价值的自我满足,更重要的是他的身上,“更多地表现了双水村孕育出的大地之子的性格,受古老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的影响,敦厚博爱,仁义待人。”
通过孙少安重复性心理描写所出现的语境,我们可以总结出这四次重复性心理描写“不,他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向前走去”中给予其力量的核心提炼出来,可以概括为:为婚前的大家庭,为婚后的小家庭,为双水村这个大集体。他能重新坐在驾车人的位置上,精神抖擞地继续前行,是因为他所背负的责任。重复性描写给读者带来多次的感官刺激,让我们对主人公的命运更加关注,对他的生活态度由衷地敬佩。
二、婚姻选择中的挣扎与解脱
我们惋惜孙少安与润叶的感情,同时也为孙少安的理性所感动。孙少安在思考自己与润叶的关系时理性是超于感性的。在这一部分“原谅我吧”这句话重复多次。
“我会永远在心间保持对你的温暖的感情,并且像爱妹妹、爱姐姐、爱母亲一样热爱你。原谅我吧……”
“原谅我吧,润叶!我将要远足他乡,去寻找一个陌生的姑娘。别了,我亲爱的人……”
“原谅我吧”这句话表现的有无奈,有愧疚,那么在原文中少安不止一次地思考自己与田润叶之间的差距,每一次的结论都是以“不可能”结束。我们看到在这重复性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背后,是少安内心的权衡,他相信润叶对他的表白,对他的爱是真诚的,但不能因爱而伤害自己所爱的人,这是一个善良而成熟的男人。在润叶给他那封“表白信”之前,孙少安根本没有认真思考过,作者说“因为不可能,也就不可能去想”,在婚姻的选择上,孙少安是理性的,“孙少安对现实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他放弃了与田润叶难以实现的爱情,选择了能够帮助自己劳动创业的贺秀莲”。我们看孙少安娶媳妇的标准便能窥见一斑,“我不想掏这些彩礼,彩礼重的我也不会娶。”“就是年龄大了,我不相信我就打光棍儿呀。到时我自个儿找一个。只要彩礼少,我不挑拣人。女方不嫌咱家穷,能和咱们一块儿过光景就行了。”孙少安娶媳妇不求“爱情”,而是要“过日子”的。
三、根深蒂固的家庭责任感
“作家所塑造的孙少安是当时的一类典型,是为了家庭牺牲自我的留守青年,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他对人生也是有追求的,他凭着自己的倔强和勤劳向我们证明了一位在贫困面前的强者。”对于“家”的责任感,深深地存在于孙少安的身上,除了他之外,父母年迈,祖母卧病在床,弟弟妹妹年幼上学,姐姐家境更为贫寒,他是全家的靠山,照顾家,支撐家,就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久而久之,习惯了这个角色的孙少安,对于“家”的担当就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小说卷一第十章,孙少安去镇上给牛看病,回来听说了姐夫王满银被劳教的事情,他的想法是“家里出了这样的大事,一家人都指靠他来解决。他不仅要解决事情本身,还同时要安稳一家的情绪”。在这个家庭中,孙少安是一个决策者的角色,像他自己描述的那样,在生活这架马车上,孙少安是一个驾车人的角色。家里出了任何不幸的事情,都会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孙少安利用和润叶的关系解决了这个让家人揪心的难题,但是生活的波浪,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孙少安的生活中“家里、队里、村里的事情”交织在一起, 事乱如麻,婚姻大事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他要养活这一家人,并且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由于初中毕业要延长半年,妹妹孙兰香打算辍学回家, “哭什么哩,你要给咱家争一口气,一定把书念成个样子!我十三岁从学校跑回来劳动,就是为了和爸爸一起,供你和你二哥上学。”养活一家人,对弟弟妹妹负责,不管有多艰难,孙少安以维持这个家庭为骄傲。
少安因为扩大自留地而被批,惹人指点非议。他因时伤情想到自己生活的沉重,辛酸苦楚涌上心头,此时的他内心迷茫、痛苦不堪言表,直到看到双水村的灯火,直到看到“家”的象征——灯火,孙少安又鼓起勇气,亲人、家庭就是他的生活支柱,也可以说“家”给了孙少安活下去的信心与力量。小说中多次提到“家”在孙少安心中不可撼动的地位,正是因为二者是唇亡齿寒、相濡以沫的关系。家,是孙少安生命中的一部分,是他的血液,是他力量的源泉。
四、“家不能分”的执念
自从秀莲进了家门,“家庭矛盾”开始显露,秀莲毕竟更心疼自己的丈夫,而孙少安一心只有自己的“大家”。无论秀莲怎样要求,孙少安雷打不动地坚持这一个原则:“家不能分”。下面我们将小说中具体的例子摘录下来,将小说中孙少安“家不能分”的重复性描写进行归纳。 (一)农村实行责任制后
“秀莲泪流满面地对丈夫说:‘再这样不明不白地搅混在一起,我连一点心劲也没有了!’”“‘家不能分!’少安生硬地说。”
这是第一次“分家”被明确地提出来,此时,对于孙少安不管从理智还是感情方面讲,都无法接受分家的事实。他从一开始负担的就是全家人的责任,现在让他放弃这种责任是他接受不了的。
(二)孙少安的新窑箍成后
妻子的分家意识越来越强烈,有时候不回父母那里吃饭,自己在新居做着吃,回到家对老人的态度也不那么乖顺,常沉默不语。新窑箍成,家庭矛盾滋生蔓延,“分家”虽然没有明说,但可以从妻子的行为中看出来。
孙少安不能坐视不管,他主动请求父母搬到新窑来住,遭到父亲拒绝,按父亲意思,他应和秀莲单独过日子。“分家”的信息第二次明确提到,孙少安反应强烈:“你说分家?不!”“我不能甩下你们不管。这家不能分!你也不要担心秀莲会怎样,总有我哩!”他哭得极其伤心,一腔汹涌的感情无法表述,只是哽咽着反复说:“不能分……不能分……”[1]
多少年来,他已经习惯于自己在家庭中扮演保护人的角色;一旦没有他,其他人怎么办?此时的孙少安无助、痛苦,妻子、父母都希望分家,而孙少安的不舍成了孤军奋战。
(三)秀莲得知分家消息后
此时秀莲轻快的心情让孙少安内心更加痛苦不堪,秀莲在新家给少安做饭,他怒不可遏,因为不满妻子的快乐情绪而闹了一架,这又是因为分家的事。
此时,孙少安没有了争辩的心情,只是从行动中表达他不分家的想法。
(四)孙少平从黄原回家
“大哥,分家的事,你也不要过多地想什么……”
少安沉默了好长时间,才说:“那你们怎么办?一大家人,老的老,小的小……”“有我和爸爸两个人哩……我和爸爸完全可以维持!”
少安又沉思了一會儿:“那这样行不行?分开家后,你到烧砖窑来,咱两个一块儿经营……一人一半!”
与弟弟孙少平回家之后的对话,是孙少安对“分家”最后的坚持,他最终不得不妥协,虽然不舍,但是“分家”已经成了板上钉钉,无法改变的事实。他牵挂着父母兄弟,“家不能分”是孙少安责任感、担当感的体现。
五、结语
在重复性描写下,孙少安的形象塑造给我们更加深刻的印象。这种重复性描写,分布于小说中的不同章节。我们读《平凡的世界》,不时会读到重复性描写的内容,那是孙少安区别于其他人的某种特点。不管是在心理描写上还是在语言描写中,这种不时出现在读者眼前的重复性的描写都是一种感官的刺激,让我们更加认识了孙少安这个人,并且让孙少安这个人物更加立体,更加一脉相承,更加真实地反映在我们眼前,这是重复性描写的效果,重复性描写下的孙少安,对待家庭,是承担者的形象;对待婚姻,是真诚且理性的;对待分家问题时,他的执着与不舍,又呈现出感性的一面。整个人物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参考文献:
[1]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2]盘小春.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平凡意向”及其审美价值[D].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15.
[3]张莹.“交叉地带 ”的人物:《 平凡的世界》人物论 [D].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2017.
[4]连文斌.分析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形象[J].语文建设,2014(08):45.
(作者简介:张欢欢,女,硕士研究生,渤海理工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孙少安;重复性描写
一、生活马车的驾车人
“不,他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向前走去。”小说中这句关于孙少安的心理描写共重复了4次,分别出现在卷一第二十三章,卷四第四十二章,卷五第二十四章,卷六第五十章。
这句话第一次出现在少安扩大猪饲料用地挨批之后;第二次出现在初次经营砖窑自己跑业务,请客户之后;第三次出现在辛苦经营的烧砖窑倒闭之后;第四次出现在孙少安功成名就之后。小说中写道:“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煎熬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心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而少安上小学的时候, 屁股后边有补丁,一群男娃指着他的屁股蛋“噢”一声。人生而为人,要有人的尊严,而孙少安自小家境贫寒,吃饱饭都成问题。在夸富会上,他真正地体验了一次作为人的尊贵感,那么,事业上成功的孙少平拿出一大笔钱去修建学校,一方面实现了个人价值的自我满足,更重要的是他的身上,“更多地表现了双水村孕育出的大地之子的性格,受古老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的影响,敦厚博爱,仁义待人。”
通过孙少安重复性心理描写所出现的语境,我们可以总结出这四次重复性心理描写“不,他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向前走去”中给予其力量的核心提炼出来,可以概括为:为婚前的大家庭,为婚后的小家庭,为双水村这个大集体。他能重新坐在驾车人的位置上,精神抖擞地继续前行,是因为他所背负的责任。重复性描写给读者带来多次的感官刺激,让我们对主人公的命运更加关注,对他的生活态度由衷地敬佩。
二、婚姻选择中的挣扎与解脱
我们惋惜孙少安与润叶的感情,同时也为孙少安的理性所感动。孙少安在思考自己与润叶的关系时理性是超于感性的。在这一部分“原谅我吧”这句话重复多次。
“我会永远在心间保持对你的温暖的感情,并且像爱妹妹、爱姐姐、爱母亲一样热爱你。原谅我吧……”
“原谅我吧,润叶!我将要远足他乡,去寻找一个陌生的姑娘。别了,我亲爱的人……”
“原谅我吧”这句话表现的有无奈,有愧疚,那么在原文中少安不止一次地思考自己与田润叶之间的差距,每一次的结论都是以“不可能”结束。我们看到在这重复性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背后,是少安内心的权衡,他相信润叶对他的表白,对他的爱是真诚的,但不能因爱而伤害自己所爱的人,这是一个善良而成熟的男人。在润叶给他那封“表白信”之前,孙少安根本没有认真思考过,作者说“因为不可能,也就不可能去想”,在婚姻的选择上,孙少安是理性的,“孙少安对现实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他放弃了与田润叶难以实现的爱情,选择了能够帮助自己劳动创业的贺秀莲”。我们看孙少安娶媳妇的标准便能窥见一斑,“我不想掏这些彩礼,彩礼重的我也不会娶。”“就是年龄大了,我不相信我就打光棍儿呀。到时我自个儿找一个。只要彩礼少,我不挑拣人。女方不嫌咱家穷,能和咱们一块儿过光景就行了。”孙少安娶媳妇不求“爱情”,而是要“过日子”的。
三、根深蒂固的家庭责任感
“作家所塑造的孙少安是当时的一类典型,是为了家庭牺牲自我的留守青年,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他对人生也是有追求的,他凭着自己的倔强和勤劳向我们证明了一位在贫困面前的强者。”对于“家”的责任感,深深地存在于孙少安的身上,除了他之外,父母年迈,祖母卧病在床,弟弟妹妹年幼上学,姐姐家境更为贫寒,他是全家的靠山,照顾家,支撐家,就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久而久之,习惯了这个角色的孙少安,对于“家”的担当就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小说卷一第十章,孙少安去镇上给牛看病,回来听说了姐夫王满银被劳教的事情,他的想法是“家里出了这样的大事,一家人都指靠他来解决。他不仅要解决事情本身,还同时要安稳一家的情绪”。在这个家庭中,孙少安是一个决策者的角色,像他自己描述的那样,在生活这架马车上,孙少安是一个驾车人的角色。家里出了任何不幸的事情,都会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孙少安利用和润叶的关系解决了这个让家人揪心的难题,但是生活的波浪,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孙少安的生活中“家里、队里、村里的事情”交织在一起, 事乱如麻,婚姻大事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他要养活这一家人,并且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由于初中毕业要延长半年,妹妹孙兰香打算辍学回家, “哭什么哩,你要给咱家争一口气,一定把书念成个样子!我十三岁从学校跑回来劳动,就是为了和爸爸一起,供你和你二哥上学。”养活一家人,对弟弟妹妹负责,不管有多艰难,孙少安以维持这个家庭为骄傲。
少安因为扩大自留地而被批,惹人指点非议。他因时伤情想到自己生活的沉重,辛酸苦楚涌上心头,此时的他内心迷茫、痛苦不堪言表,直到看到双水村的灯火,直到看到“家”的象征——灯火,孙少安又鼓起勇气,亲人、家庭就是他的生活支柱,也可以说“家”给了孙少安活下去的信心与力量。小说中多次提到“家”在孙少安心中不可撼动的地位,正是因为二者是唇亡齿寒、相濡以沫的关系。家,是孙少安生命中的一部分,是他的血液,是他力量的源泉。
四、“家不能分”的执念
自从秀莲进了家门,“家庭矛盾”开始显露,秀莲毕竟更心疼自己的丈夫,而孙少安一心只有自己的“大家”。无论秀莲怎样要求,孙少安雷打不动地坚持这一个原则:“家不能分”。下面我们将小说中具体的例子摘录下来,将小说中孙少安“家不能分”的重复性描写进行归纳。 (一)农村实行责任制后
“秀莲泪流满面地对丈夫说:‘再这样不明不白地搅混在一起,我连一点心劲也没有了!’”“‘家不能分!’少安生硬地说。”
这是第一次“分家”被明确地提出来,此时,对于孙少安不管从理智还是感情方面讲,都无法接受分家的事实。他从一开始负担的就是全家人的责任,现在让他放弃这种责任是他接受不了的。
(二)孙少安的新窑箍成后
妻子的分家意识越来越强烈,有时候不回父母那里吃饭,自己在新居做着吃,回到家对老人的态度也不那么乖顺,常沉默不语。新窑箍成,家庭矛盾滋生蔓延,“分家”虽然没有明说,但可以从妻子的行为中看出来。
孙少安不能坐视不管,他主动请求父母搬到新窑来住,遭到父亲拒绝,按父亲意思,他应和秀莲单独过日子。“分家”的信息第二次明确提到,孙少安反应强烈:“你说分家?不!”“我不能甩下你们不管。这家不能分!你也不要担心秀莲会怎样,总有我哩!”他哭得极其伤心,一腔汹涌的感情无法表述,只是哽咽着反复说:“不能分……不能分……”[1]
多少年来,他已经习惯于自己在家庭中扮演保护人的角色;一旦没有他,其他人怎么办?此时的孙少安无助、痛苦,妻子、父母都希望分家,而孙少安的不舍成了孤军奋战。
(三)秀莲得知分家消息后
此时秀莲轻快的心情让孙少安内心更加痛苦不堪,秀莲在新家给少安做饭,他怒不可遏,因为不满妻子的快乐情绪而闹了一架,这又是因为分家的事。
此时,孙少安没有了争辩的心情,只是从行动中表达他不分家的想法。
(四)孙少平从黄原回家
“大哥,分家的事,你也不要过多地想什么……”
少安沉默了好长时间,才说:“那你们怎么办?一大家人,老的老,小的小……”“有我和爸爸两个人哩……我和爸爸完全可以维持!”
少安又沉思了一會儿:“那这样行不行?分开家后,你到烧砖窑来,咱两个一块儿经营……一人一半!”
与弟弟孙少平回家之后的对话,是孙少安对“分家”最后的坚持,他最终不得不妥协,虽然不舍,但是“分家”已经成了板上钉钉,无法改变的事实。他牵挂着父母兄弟,“家不能分”是孙少安责任感、担当感的体现。
五、结语
在重复性描写下,孙少安的形象塑造给我们更加深刻的印象。这种重复性描写,分布于小说中的不同章节。我们读《平凡的世界》,不时会读到重复性描写的内容,那是孙少安区别于其他人的某种特点。不管是在心理描写上还是在语言描写中,这种不时出现在读者眼前的重复性的描写都是一种感官的刺激,让我们更加认识了孙少安这个人,并且让孙少安这个人物更加立体,更加一脉相承,更加真实地反映在我们眼前,这是重复性描写的效果,重复性描写下的孙少安,对待家庭,是承担者的形象;对待婚姻,是真诚且理性的;对待分家问题时,他的执着与不舍,又呈现出感性的一面。整个人物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参考文献:
[1]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2]盘小春.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平凡意向”及其审美价值[D].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15.
[3]张莹.“交叉地带 ”的人物:《 平凡的世界》人物论 [D].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2017.
[4]连文斌.分析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形象[J].语文建设,2014(08):45.
(作者简介:张欢欢,女,硕士研究生,渤海理工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