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初中物理考试改革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虽然考试制度没有改变,以分数定“英雄”。但考试的题型、考试内容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考测逐渐偏重于能力的考查。本文从初中物理教学能力培养方面,谈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综合能力的感悟。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物理能力 培养策略
提到能力的培养,马上意识到自主、合作、创新等能力。但我认为,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而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键还应该是观察力、实验力、理解力的培养。
下面我结合具体案例,论述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几点策略。
一、培养观察能力
1.观察演示实验
大部分初中生观察不够细致,观察力较弱。因此,演示实验时,应让初中生从各种各样的实验器材的吸引中走出来,教给他们观察方法,让他们知道从哪儿观察,观察什么。
如观察液面的高度时,让学生观察液面高度的数据读取方法——读取最凹处。再如对实验的预测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如《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提出问题:怎样测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引导学生分别先测量出100、200个大头针的质量,再分别求出每个大头针的质量,预测:测量大头针的方法,用测度算少的方法,根数越多,误差小。
观察能力是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离开观察能力,谈综合能力的培养就犹如“空中楼阁”、抑或“海市蜃楼”。
2.课外观察
学习《物态的变化》时,让学生观察夏天洗好的衣服,过一会,就会晒干,而寒天洗好的衣服,放在寒冷的空气中,不一会就会结冰;冬天,从嘴中呼出的气体变为“白气”;碘的升华;灯泡内的钨丝变细;放在箱子底部的樟脑丸,逐渐变小;观察霜、冰花、雾凇的形成……
生活是物理的根基,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分析和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是课外作业的创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观察成为习惯。如家中照明可谓司空见惯,灯丝烧断也是常见现象,并且灯丝烧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开灯时,而这个物理现象虽然常见,但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和入微。再如灯丝烧断后,可以再次搭接起来,这个是生活常识,但学生忽略了更精确的观察:灯丝重新接上后,灯泡的亮度增加了许多,更忽略了对这一现象的深层思考:为什么会比以前更亮?
只要我们有一双观察生活的慧眼,再用心观察,除了巩固所学知识外,还培养观察能力。
二、培养实验能力
长期以来的物理教学,学生习惯于看书、背书、做题,忽视实验环节,对实验,也是以背诵实验现象、记住物理规律,甚至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也以背诵应付考试为主,再者,由于实验器材的短缺,使操作实验成为教学的缺口。
对于实验过程,关键在于使用酒精灯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记下加热的时间和温度,完成下列表格:
当然,这个实验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存在偏差,如对于温度的记录,不一定都是上表中的数据,水沸腾时的温度的记录也可能是98.2℃,98.4℃,98.5℃等不一,只要记录真实,都是有效的。
三、培养理解能力
物理知识抽象,而如果借助实验,则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基本概念、把握物理规律和实验现象。
如对于“磁铁的性质”中的“异性相吸、同性相斥”,这个说法学生理解起来颇为费力,可通过实验,用三块环形磁铁,进行实验而感知这个结论;学习“电学”时,对于“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容易理解。但是通过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可以使知识明朗化、生动化。
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提出问题,利于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如要探究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做怎样的实验?引导学生说出,使一个物理量不变,改变另外两个物理量——控制变量法。那么,你打算怎样实验?
第一组:电阻不变,探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第二组:电压不变,研究电阻与电流的关系。
对于实验具体怎么操作,教师可以给予提示,也可以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实验,开放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过实验,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抽象。
再如,“电流的磁场”更看不见、摸不着。而让学生做一做奥斯特实验,让学生边做、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在一根导线的旁边放一个小磁针,分别在通电、不通电的状态下,观察磁针的偏转方向,并试着推出结论。
物理能力的培养还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是通过实验、观察看到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过程等的高度概括和总结,除此之外,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验、创新学生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不可小觑的环节,教学中,应将观察力、实验力、理解力等的培养作为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贯穿物理教学始终。
参考文献:
[1]薛鹏程.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能力培养[J].科学导报,2015(23).
[2]沙凤.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中的几个注重[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1(9).
[3]刘小栋.初中物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8).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物理能力 培养策略
提到能力的培养,马上意识到自主、合作、创新等能力。但我认为,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而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键还应该是观察力、实验力、理解力的培养。
下面我结合具体案例,论述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几点策略。
一、培养观察能力
1.观察演示实验
大部分初中生观察不够细致,观察力较弱。因此,演示实验时,应让初中生从各种各样的实验器材的吸引中走出来,教给他们观察方法,让他们知道从哪儿观察,观察什么。
如观察液面的高度时,让学生观察液面高度的数据读取方法——读取最凹处。再如对实验的预测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如《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提出问题:怎样测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引导学生分别先测量出100、200个大头针的质量,再分别求出每个大头针的质量,预测:测量大头针的方法,用测度算少的方法,根数越多,误差小。
观察能力是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离开观察能力,谈综合能力的培养就犹如“空中楼阁”、抑或“海市蜃楼”。
2.课外观察
学习《物态的变化》时,让学生观察夏天洗好的衣服,过一会,就会晒干,而寒天洗好的衣服,放在寒冷的空气中,不一会就会结冰;冬天,从嘴中呼出的气体变为“白气”;碘的升华;灯泡内的钨丝变细;放在箱子底部的樟脑丸,逐渐变小;观察霜、冰花、雾凇的形成……
生活是物理的根基,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分析和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是课外作业的创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观察成为习惯。如家中照明可谓司空见惯,灯丝烧断也是常见现象,并且灯丝烧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开灯时,而这个物理现象虽然常见,但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和入微。再如灯丝烧断后,可以再次搭接起来,这个是生活常识,但学生忽略了更精确的观察:灯丝重新接上后,灯泡的亮度增加了许多,更忽略了对这一现象的深层思考:为什么会比以前更亮?
只要我们有一双观察生活的慧眼,再用心观察,除了巩固所学知识外,还培养观察能力。
二、培养实验能力
长期以来的物理教学,学生习惯于看书、背书、做题,忽视实验环节,对实验,也是以背诵实验现象、记住物理规律,甚至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也以背诵应付考试为主,再者,由于实验器材的短缺,使操作实验成为教学的缺口。
对于实验过程,关键在于使用酒精灯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记下加热的时间和温度,完成下列表格:
当然,这个实验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存在偏差,如对于温度的记录,不一定都是上表中的数据,水沸腾时的温度的记录也可能是98.2℃,98.4℃,98.5℃等不一,只要记录真实,都是有效的。
三、培养理解能力
物理知识抽象,而如果借助实验,则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基本概念、把握物理规律和实验现象。
如对于“磁铁的性质”中的“异性相吸、同性相斥”,这个说法学生理解起来颇为费力,可通过实验,用三块环形磁铁,进行实验而感知这个结论;学习“电学”时,对于“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容易理解。但是通过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可以使知识明朗化、生动化。
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提出问题,利于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如要探究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做怎样的实验?引导学生说出,使一个物理量不变,改变另外两个物理量——控制变量法。那么,你打算怎样实验?
第一组:电阻不变,探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第二组:电压不变,研究电阻与电流的关系。
对于实验具体怎么操作,教师可以给予提示,也可以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实验,开放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过实验,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抽象。
再如,“电流的磁场”更看不见、摸不着。而让学生做一做奥斯特实验,让学生边做、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在一根导线的旁边放一个小磁针,分别在通电、不通电的状态下,观察磁针的偏转方向,并试着推出结论。
物理能力的培养还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是通过实验、观察看到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过程等的高度概括和总结,除此之外,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验、创新学生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是不可小觑的环节,教学中,应将观察力、实验力、理解力等的培养作为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贯穿物理教学始终。
参考文献:
[1]薛鹏程.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能力培养[J].科学导报,2015(23).
[2]沙凤.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能力培养中的几个注重[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1(9).
[3]刘小栋.初中物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