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课程改革进程中,德育课程的改革是高职课程改革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对高职课程设置、教材的内容及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德育课程设置中突显隐性课程的价值,高职德育课程的改革必须要把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注意德育课程的建设方法,把隐性德育课程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方法
一、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脱离学生实际,空洞说教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可否认存在着“高、大、空”的形式主义现象,讲“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学生行为规范”都采用“灌输式”,空洞说教,学生不以为然,无动于衷,成效不大。关键就在于我们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2.高职德育工作的虚空性
德育内容虚泛,脱离实际。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高职学院的德育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德育教材老化,在内容上存在“远”、“大”、“虚”、“空”的现象。道德规范概念多、口号多,联系社会和学生实际的少。
德育形式呆板,效果较差。一是灌输、说教多,启发、引导学生自我养成少。表现为政治教师上课时,一味教导学生只能怎样做,而没有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实现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二是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措施不到位。学雷锋就上街打扫卫生完事,做好事就看望“五保户”交差,搞讨论就出黑板报装样。德育工作就像“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水”,只看到灶火内火旺,就是看不见水开,效果不明显,达不到预期目的。
3.学校和家庭德育教育的缺陷
人们对教育目标的认识已在发生改变,高职德育教育也在围绕新的目标进行一系列改革。但学生以后面临的是就业,是生存,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意识深厚的国家,彻底转变观念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学生的发展面临着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巨大压力。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教师不能交差,家长也不会答应。在学校工作中,德育工作常常是喊得响亮,落到实处的却没多少分量。德育常常为智育让路,学生品德测试成绩一般不会排到其他学科成绩的前面。各科教学中的德育任务,并非硬性指标,到底贯彻得如何也没有一个评定标准,有时候恐怕连教师也把握不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但有一些教师的道德水准并不能为人师表,不能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学生从他们那儿受到正面影响不多,负面影响却不少。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除在成绩上给孩子施加压力外,他们常常把自己工作上、生活上的不顺心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如“老实人吃亏”、“好人没好报”等,这样就培养了孩子扭曲的个性。这样的孩子私心重,合作意识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人们经常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来比喻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父母不配成为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言谈举止冲击着正面教育,没有道德高尚的父母,很难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孩子。
二、高职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思路
1.创新德育理念,抓实高职德育工作
国家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作为公办的社会主义高职院校,必须不折不扣地坚决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创新德育理念,树立“德育首位”观念,努力提高2德育工作者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
2.创新德育机制,促进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党委是学院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应建立和完善院长及行政系统为主的德育管理体制。院、系均要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分别负责全院和全系的德育工作。学院要通过三个系统实施德育工作:一是党组织系统,二是行政教学系统,三是群众团体系统。各系统的有关部门要相互协调,密切合作,关心德育工作者的选拔和培养,抓好德育的队伍建设,支持德育工作者和思政课教师进行科研和调查研究,以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学校则是社会的一个大课堂。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的接班人,学校德育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协调一致,息息相通。
(1)学校教育,师德为魂。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是一切教育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比一般社会成员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的具体要求是“崇文尚德”。崇文尚德的就是崇尚文化、崇尚道德,弘扬道德。我们的学校应该成为一个重学习讲道德的场所。
(2)家庭教育,家教为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儿童时期是人格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若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坏了不易变。这些儿童,教师需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形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是事倍功半。”这充分说明对孩子的儿童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4.德育机制创新
有学者认为:高职院校德育机制创新主要包括领导机制、目标机制、动力机制、运作机制、环境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制约机制、考核激励机制、队伍建设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十大机制创新。须用系统化的理念进行运作,建立起有机结合、双向互动的制度系统和组织系统,使德育工作的各项机制与具体操作部门的工作协调、合拍和顺畅起来,做到灵活运用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机制。有学者从组织机制创新角度提出:设立德育教学部,统筹学校的德育工作,分设政治理论、就业指导、心理健康、职业道德与法律等多个教研室,建立德育教学部与学生管理、就业指导等部门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保证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以及日常管理各个环节的相互衔接及配合。
三、结语
总之,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在其成长过程中,既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更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其中教育在一个人的品德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德育教育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成长,高职德育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因此,我们只有全面客观地分析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弊端,才能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构建新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雪梅.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2]周林海.整体构建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的高职德育创新体系[J].人才教育
[3]尹文秋.关于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思考[J].职教与成教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方法
一、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脱离学生实际,空洞说教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可否认存在着“高、大、空”的形式主义现象,讲“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学生行为规范”都采用“灌输式”,空洞说教,学生不以为然,无动于衷,成效不大。关键就在于我们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2.高职德育工作的虚空性
德育内容虚泛,脱离实际。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高职学院的德育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德育教材老化,在内容上存在“远”、“大”、“虚”、“空”的现象。道德规范概念多、口号多,联系社会和学生实际的少。
德育形式呆板,效果较差。一是灌输、说教多,启发、引导学生自我养成少。表现为政治教师上课时,一味教导学生只能怎样做,而没有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实现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二是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措施不到位。学雷锋就上街打扫卫生完事,做好事就看望“五保户”交差,搞讨论就出黑板报装样。德育工作就像“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水”,只看到灶火内火旺,就是看不见水开,效果不明显,达不到预期目的。
3.学校和家庭德育教育的缺陷
人们对教育目标的认识已在发生改变,高职德育教育也在围绕新的目标进行一系列改革。但学生以后面临的是就业,是生存,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意识深厚的国家,彻底转变观念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学生的发展面临着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巨大压力。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教师不能交差,家长也不会答应。在学校工作中,德育工作常常是喊得响亮,落到实处的却没多少分量。德育常常为智育让路,学生品德测试成绩一般不会排到其他学科成绩的前面。各科教学中的德育任务,并非硬性指标,到底贯彻得如何也没有一个评定标准,有时候恐怕连教师也把握不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但有一些教师的道德水准并不能为人师表,不能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学生从他们那儿受到正面影响不多,负面影响却不少。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除在成绩上给孩子施加压力外,他们常常把自己工作上、生活上的不顺心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如“老实人吃亏”、“好人没好报”等,这样就培养了孩子扭曲的个性。这样的孩子私心重,合作意识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人们经常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来比喻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父母不配成为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言谈举止冲击着正面教育,没有道德高尚的父母,很难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孩子。
二、高职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思路
1.创新德育理念,抓实高职德育工作
国家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作为公办的社会主义高职院校,必须不折不扣地坚决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创新德育理念,树立“德育首位”观念,努力提高2德育工作者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
2.创新德育机制,促进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党委是学院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应建立和完善院长及行政系统为主的德育管理体制。院、系均要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分别负责全院和全系的德育工作。学院要通过三个系统实施德育工作:一是党组织系统,二是行政教学系统,三是群众团体系统。各系统的有关部门要相互协调,密切合作,关心德育工作者的选拔和培养,抓好德育的队伍建设,支持德育工作者和思政课教师进行科研和调查研究,以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学校则是社会的一个大课堂。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的接班人,学校德育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协调一致,息息相通。
(1)学校教育,师德为魂。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是一切教育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比一般社会成员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的具体要求是“崇文尚德”。崇文尚德的就是崇尚文化、崇尚道德,弘扬道德。我们的学校应该成为一个重学习讲道德的场所。
(2)家庭教育,家教为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儿童时期是人格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若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坏了不易变。这些儿童,教师需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形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是事倍功半。”这充分说明对孩子的儿童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4.德育机制创新
有学者认为:高职院校德育机制创新主要包括领导机制、目标机制、动力机制、运作机制、环境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制约机制、考核激励机制、队伍建设机制和投入保障机制十大机制创新。须用系统化的理念进行运作,建立起有机结合、双向互动的制度系统和组织系统,使德育工作的各项机制与具体操作部门的工作协调、合拍和顺畅起来,做到灵活运用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机制。有学者从组织机制创新角度提出:设立德育教学部,统筹学校的德育工作,分设政治理论、就业指导、心理健康、职业道德与法律等多个教研室,建立德育教学部与学生管理、就业指导等部门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保证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以及日常管理各个环节的相互衔接及配合。
三、结语
总之,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在其成长过程中,既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更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其中教育在一个人的品德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德育教育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成长,高职德育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因此,我们只有全面客观地分析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弊端,才能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构建新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雪梅.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2]周林海.整体构建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本的高职德育创新体系[J].人才教育
[3]尹文秋.关于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思考[J].职教与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