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贯彻实施,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深入开展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与《纲要》相比,在《指南》的科学领域中,对于幼儿科学探究的发展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关注幼儿科学探究中学习与发展的整体,尊重幼儿科学探究中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科学探究中的学习方式与特点,重视幼儿科学探究的学习品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解读《指南》中的科学探究,将已有的《纲要》更加深入的贯彻实施,优化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中的指导,共同促进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实施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兴趣的激发——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方法的锁定——科学探究活动的支架;知识的融合—科学探究活动的宗旨;做了持之以恒的实践,获取了一定的收获与经验。
关键词
科学探究 指南 有效指导
2012年10月,随着教育部正式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笔者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聆听了不同类型的讲座,积极地与同行进行交流与研讨。在不断的反思比较中,我感受到《指南》的实施将更加推进《纲要》的深入贯彻落实,与《纲要》中科学领域相比,《指南》中科学探究给教师的教育建议更加明了、准确、规范、全面,对教师的作用赋予了新的意义,为一线教师打开了通向幼儿科学教育、了解科学探究课堂高效指导的窗口。
《指南》中科学领域的基本理念明确的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的积累经验,并运用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幼儿园的科学探究中,很多教师对自身认识不足,职责理解不透,指导幼儿参与科学探究,仅仅停留在价值层面上,缺乏实际落实的方法策略。我认为,一线教师应该深入领会《指南》实质,结合教育实践,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一、兴趣的激发——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在《指南》“科学探究”中,明确了目标是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教育建议》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真诚的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相比与《纲要》中“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要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探究的意义在于:教师教学中要更多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提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帮助幼儿深刻的理解科学探究的学习内容,建构合理的科学认知方法,获得基本的科学探究活动经验。
如大班孩子对恐龙的话题总是乐此不疲,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交流,关注恐龙时代的种种趣闻,我们便依此生成了《恐龙世界》科学探究活动。发放调查问卷,将幼儿知道的恐龙知识,以图表、照片的形式呈现,相互交流中,幼儿认识了不同种类的恐龙。教师在幼儿积累的恐龙已有的经验上,设计实施了《食肉龙与食草龙》《恐龙的灭绝》《恐龙大世界》等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及时敏锐的铺捉孩子的兴趣点,又依据幼儿兴趣,不断调整设计动态的、有挑战性的活动内容予以跟进,让孩子在科学探究中获得新的经验,不断激发孩子在科学探究中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又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非常喜欢照镜子,不仅能注意观察镜子中自己和同伴的外部形象,而且对不同镜面(如哈哈镜、凹凸镜、放大镜)的成像特点,镜子与光的反射原理都很感兴趣。于是,教师在园内的科学发现室、班级的科学角中,提供了形状、颜色、大小、质地上具有典型特征的凹、凸透镜及记录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根据提供的材料,先自主观察不同镜子成像的特征,记录下来,借助记录单保留了认知的探索与发现,再设计开展了《我和镜子》系列科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见:在幼儿科学探究中,科学知识经验源于自身操作和理解,教师如何关注活动过程中幼儿不断自然生成的新的学习需求并有意识地开发和整合,给予幼儿及时的支持和鼓励,是有效推进科学探究的关键。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时,也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印象,激发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方法的锁定——科学探究活动的支架
《指南》中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与《纲要》中科学领域相比,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要求表述中更加准确清晰、层次递进、通俗易懂,指出了具体的科学教育方法与途径。科学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神奇有趣,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魅力,巧妙地组织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做科学”“玩中学”“生活中学”的乐趣。这种探究能力的培养就是探究方法的掌握,它伴随着观察、操作、记录、表达。这种科学课堂探究式教学形式,闪烁着教师关注幼儿、体验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智慧。
如大班的科学探究活动《陀螺转转转》,教师出示标有三个不同位置点的陀螺,引导幼儿观察,提出问题:“分别以这三个点做陀螺心,来转动陀螺,情况怎样?”幼儿感到新奇有趣,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认为在中心、偏中心、边缘的点都能使陀螺转动;有的幼儿认为在中心的点转动的快、在边缘的点会使陀螺飞出等等,针对幼儿不同的联想与猜测,教师抛出了新的问题:“在三个不同的点转动陀螺?谁转的快?为什么?”接着,让幼儿运用提供的铅笔、大头针、火柴盒棒、记录单等实验材料探究寻求答案,在活动中,幼儿用这些物品,动手实验、观察记录,从中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并及时讲给大家听。结束部分教师又抛出问题:“三个不同位置的圆点制作出的陀螺,速度有什么不同?”在问题的引导下,幼儿不断的实践探究,亲历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在中心的点,转动的快和稳,之后集体回顾做陀螺的经验并尝试自己找中心。可以看出:科学探究课堂中,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幼儿问题的结果,而是提供机会,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让幼儿在自主操作中,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指导中步步“追问”,将幼儿的探究逐步深化,帮助幼儿不断观察、思考,化大步伐为小步伐,通过亲历“探究—观察—交流—记录—归纳总结”的探究过程,让幼儿真正理解知识的同时,收获了观察、倾听、记录等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这些方法技能与良好的探究习惯是双向的、互动的,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探究目标,真正做到教学生学。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贯彻实施,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深入开展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与《纲要》相比,在《指南》的科学领域中,对于幼儿科学探究的发展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关注幼儿科学探究中学习与发展的整体,尊重幼儿科学探究中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科学探究中的学习方式与特点,重视幼儿科学探究的学习品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解读《指南》中的科学探究,将已有的《纲要》更加深入的贯彻实施,优化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中的指导,共同促进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实施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兴趣的激发——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方法的锁定——科学探究活动的支架;知识的融合—科学探究活动的宗旨;做了持之以恒的实践,获取了一定的收获与经验。
关键词
科学探究 指南 有效指导
2012年10月,随着教育部正式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笔者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聆听了不同类型的讲座,积极地与同行进行交流与研讨。在不断的反思比较中,我感受到《指南》的实施将更加推进《纲要》的深入贯彻落实,与《纲要》中科学领域相比,《指南》中科学探究给教师的教育建议更加明了、准确、规范、全面,对教师的作用赋予了新的意义,为一线教师打开了通向幼儿科学教育、了解科学探究课堂高效指导的窗口。
《指南》中科学领域的基本理念明确的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的积累经验,并运用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幼儿园的科学探究中,很多教师对自身认识不足,职责理解不透,指导幼儿参与科学探究,仅仅停留在价值层面上,缺乏实际落实的方法策略。我认为,一线教师应该深入领会《指南》实质,结合教育实践,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一、兴趣的激发——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在《指南》“科学探究”中,明确了目标是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教育建议》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真诚的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相比与《纲要》中“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要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探究的意义在于:教师教学中要更多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提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帮助幼儿深刻的理解科学探究的学习内容,建构合理的科学认知方法,获得基本的科学探究活动经验。
如大班孩子对恐龙的话题总是乐此不疲,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交流,关注恐龙时代的种种趣闻,我们便依此生成了《恐龙世界》科学探究活动。发放调查问卷,将幼儿知道的恐龙知识,以图表、照片的形式呈现,相互交流中,幼儿认识了不同种类的恐龙。教师在幼儿积累的恐龙已有的经验上,设计实施了《食肉龙与食草龙》《恐龙的灭绝》《恐龙大世界》等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及时敏锐的铺捉孩子的兴趣点,又依据幼儿兴趣,不断调整设计动态的、有挑战性的活动内容予以跟进,让孩子在科学探究中获得新的经验,不断激发孩子在科学探究中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又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非常喜欢照镜子,不仅能注意观察镜子中自己和同伴的外部形象,而且对不同镜面(如哈哈镜、凹凸镜、放大镜)的成像特点,镜子与光的反射原理都很感兴趣。于是,教师在园内的科学发现室、班级的科学角中,提供了形状、颜色、大小、质地上具有典型特征的凹、凸透镜及记录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根据提供的材料,先自主观察不同镜子成像的特征,记录下来,借助记录单保留了认知的探索与发现,再设计开展了《我和镜子》系列科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见:在幼儿科学探究中,科学知识经验源于自身操作和理解,教师如何关注活动过程中幼儿不断自然生成的新的学习需求并有意识地开发和整合,给予幼儿及时的支持和鼓励,是有效推进科学探究的关键。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时,也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印象,激发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方法的锁定——科学探究活动的支架
《指南》中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与《纲要》中科学领域相比,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要求表述中更加准确清晰、层次递进、通俗易懂,指出了具体的科学教育方法与途径。科学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神奇有趣,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魅力,巧妙地组织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做科学”“玩中学”“生活中学”的乐趣。这种探究能力的培养就是探究方法的掌握,它伴随着观察、操作、记录、表达。这种科学课堂探究式教学形式,闪烁着教师关注幼儿、体验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智慧。
如大班的科学探究活动《陀螺转转转》,教师出示标有三个不同位置点的陀螺,引导幼儿观察,提出问题:“分别以这三个点做陀螺心,来转动陀螺,情况怎样?”幼儿感到新奇有趣,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认为在中心、偏中心、边缘的点都能使陀螺转动;有的幼儿认为在中心的点转动的快、在边缘的点会使陀螺飞出等等,针对幼儿不同的联想与猜测,教师抛出了新的问题:“在三个不同的点转动陀螺?谁转的快?为什么?”接着,让幼儿运用提供的铅笔、大头针、火柴盒棒、记录单等实验材料探究寻求答案,在活动中,幼儿用这些物品,动手实验、观察记录,从中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并及时讲给大家听。结束部分教师又抛出问题:“三个不同位置的圆点制作出的陀螺,速度有什么不同?”在问题的引导下,幼儿不断的实践探究,亲历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在中心的点,转动的快和稳,之后集体回顾做陀螺的经验并尝试自己找中心。可以看出:科学探究课堂中,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幼儿问题的结果,而是提供机会,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让幼儿在自主操作中,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指导中步步“追问”,将幼儿的探究逐步深化,帮助幼儿不断观察、思考,化大步伐为小步伐,通过亲历“探究—观察—交流—记录—归纳总结”的探究过程,让幼儿真正理解知识的同时,收获了观察、倾听、记录等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这些方法技能与良好的探究习惯是双向的、互动的,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探究目标,真正做到教学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