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意识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并在音乐实践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奠定学生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因此,在教育教学中音乐欣赏占有强有力的位置。所以重视音乐欣赏教学已经成为每一节音乐课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环节。以下是本人在音乐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一、启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音乐家卡列斯基说过:“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
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就不能忽视培养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产生的条件之一是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只有对音乐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学习音乐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有了音乐学习的兴趣,在音乐过程中有了审美的愉悦体验,又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因为兴趣也是学习动力之一,它对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有着准备作用,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个性起着促进作用。在课改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兴趣对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性。没有兴趣做基础,音乐教学基本任务就难以完成。就终身而言,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例如:《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四川民歌,是四川儿童上山砍柴时唱的山歌。歌曲形式简单,乐观爽朗,充分表达了儿童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它的音乐清新质朴,旋律较自由。歌曲为一段体,全曲音域只有六度,句间大多一字一音,节奏明快,句尾常用自由延长音抒发感情,使音乐悠扬舒展。句间夹用的衬词“啰儿”、“郎郎采匡采”等,来自呼牛喝声和锣鼓声的模仿,流露出歌者愉悦、自得的心情,使这首山歌更加生动形象。在讲解四川民歌风格及山歌的特点的同时,可以对比东北民歌小调与四川山歌的不同风格。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感觉上山砍柴时的情绪,去体会《太阳出来喜洋洋》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这时我发现学生已经听得全神贯注,迫不及待地要求欣赏这首歌。
二、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运用他们生活中的感知丰富音乐形象,把抽象的音乐变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去捕捉音乐,调动学生的想象、发展思维,不断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欣赏课的内容,聆听欣赏的内容。因此,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实际为主,去欣赏、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学生如果广泛深入地接触音乐作品,就能较快地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就能真正提高音乐素质。欣赏音乐作品的关键在于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际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的参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在聆听中让学生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例如:我采用的是提问和对比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问,首先就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出必要的问题,如:《赛马》在听前给学生提出这个曲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听了以后有着怎样的感觉?让学生有目的聆听音乐。最后听完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曲子是二胡独奏曲,乐曲描写了蒙古人民在欢度节日举行赛马盛会时欢快和热烈的场面,表现出蒙古人民对草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抒发了人们在节日里赛马时的欢乐情绪,描绘了马蹄疾驰、你追我赶的紧张而热烈的景象,仿佛把我们引入辽阔无边的大草原。通过这一提问,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去听,去思维想象。因此,也能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受能力,使学生得到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效果特别好。另外,利用对比形式,也能体现音乐欣赏课乐曲的风格、特点、形式等等要素的感性认识。聆听时,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力、音色、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如:欣赏《赛马》时,在提问时要求学生分段细听,并进行对比,第一段乐曲性格热烈奔放,以坚定有力的强音和急促的音型宽紧相间,刻画了赛马场上群马飞奔的沸腾景象。乐曲的第二段以蒙古民歌《红旗》为主题,曲调昂扬,表现了内蒙古草原上的骑兵勇敢豪放的性格,其中前半部分节奏轻快活泼、音乐富有动力,后半部分由伴奏主旋律,而独奏乐器二胡用手指波动内弦,奏出跳跃的分解和弦,两者生动地结合,妙趣横生。最后,乐曲的第三段以第一段的部分再现,热烈欢腾的赛马场面又一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通过对比听,不仅让学生对作品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以动传情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乐曲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在欣赏时要多让学生聆听,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情绪。即使有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作出调整。这种全体参与不要求动作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情绪吻合,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欣赏《采茶扑蝶》,我不要求同学的动作非得统一,也不要求动作如何优美。只要他们能被乐曲中的情绪感染,投入到乐曲的情感中去感受音乐表现出来劳动场面就行。
总之,音乐欣赏课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开阔广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不同的学生,音乐欣赏课也应采取不同的做法,应针对教学的特点去实践与探索,积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一、启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音乐家卡列斯基说过:“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
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就不能忽视培养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产生的条件之一是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只有对音乐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学习音乐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有了音乐学习的兴趣,在音乐过程中有了审美的愉悦体验,又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因为兴趣也是学习动力之一,它对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有着准备作用,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个性起着促进作用。在课改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兴趣对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性。没有兴趣做基础,音乐教学基本任务就难以完成。就终身而言,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例如:《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四川民歌,是四川儿童上山砍柴时唱的山歌。歌曲形式简单,乐观爽朗,充分表达了儿童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它的音乐清新质朴,旋律较自由。歌曲为一段体,全曲音域只有六度,句间大多一字一音,节奏明快,句尾常用自由延长音抒发感情,使音乐悠扬舒展。句间夹用的衬词“啰儿”、“郎郎采匡采”等,来自呼牛喝声和锣鼓声的模仿,流露出歌者愉悦、自得的心情,使这首山歌更加生动形象。在讲解四川民歌风格及山歌的特点的同时,可以对比东北民歌小调与四川山歌的不同风格。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感觉上山砍柴时的情绪,去体会《太阳出来喜洋洋》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这时我发现学生已经听得全神贯注,迫不及待地要求欣赏这首歌。
二、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运用他们生活中的感知丰富音乐形象,把抽象的音乐变为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去捕捉音乐,调动学生的想象、发展思维,不断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欣赏课的内容,聆听欣赏的内容。因此,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实际为主,去欣赏、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学生如果广泛深入地接触音乐作品,就能较快地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就能真正提高音乐素质。欣赏音乐作品的关键在于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际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的参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在聆听中让学生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例如:我采用的是提问和对比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问,首先就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出必要的问题,如:《赛马》在听前给学生提出这个曲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听了以后有着怎样的感觉?让学生有目的聆听音乐。最后听完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曲子是二胡独奏曲,乐曲描写了蒙古人民在欢度节日举行赛马盛会时欢快和热烈的场面,表现出蒙古人民对草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抒发了人们在节日里赛马时的欢乐情绪,描绘了马蹄疾驰、你追我赶的紧张而热烈的景象,仿佛把我们引入辽阔无边的大草原。通过这一提问,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去听,去思维想象。因此,也能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受能力,使学生得到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效果特别好。另外,利用对比形式,也能体现音乐欣赏课乐曲的风格、特点、形式等等要素的感性认识。聆听时,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力、音色、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如:欣赏《赛马》时,在提问时要求学生分段细听,并进行对比,第一段乐曲性格热烈奔放,以坚定有力的强音和急促的音型宽紧相间,刻画了赛马场上群马飞奔的沸腾景象。乐曲的第二段以蒙古民歌《红旗》为主题,曲调昂扬,表现了内蒙古草原上的骑兵勇敢豪放的性格,其中前半部分节奏轻快活泼、音乐富有动力,后半部分由伴奏主旋律,而独奏乐器二胡用手指波动内弦,奏出跳跃的分解和弦,两者生动地结合,妙趣横生。最后,乐曲的第三段以第一段的部分再现,热烈欢腾的赛马场面又一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通过对比听,不仅让学生对作品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以动传情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乐曲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在欣赏时要多让学生聆听,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情绪。即使有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作出调整。这种全体参与不要求动作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情绪吻合,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欣赏《采茶扑蝶》,我不要求同学的动作非得统一,也不要求动作如何优美。只要他们能被乐曲中的情绪感染,投入到乐曲的情感中去感受音乐表现出来劳动场面就行。
总之,音乐欣赏课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开阔广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不同的学生,音乐欣赏课也应采取不同的做法,应针对教学的特点去实践与探索,积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