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施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而温室大棚作为设施农业的核心设施之一,其具有抗寒减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调整作物上市时间和增产等作用。同时具有促进农业节能减排调结构以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良好社会意义。温室大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助力扶贫攻坚及生态文明建设。
一、发展现状
涵江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300毫米,年平均温度20℃。气候特点包括:一是每年冬季会有数天霜冻天气;二是每年夏季会受有数个台风影响。以上两种恶劣天气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
涵江区的温室大棚面积从2011年开始大发展,现有3个百亩以上规模温室大棚蔬菜基地与数个十亩左右的家庭农场,温室大棚种植品种由茄果类蔬菜与花卉新增了葡萄、西瓜等水果。
在建设标准方面,目前除了大洋乡利农基地的温室大棚建设标准为较高的智能温控大棚外,其他都属于标准较低的简易型温室大棚。存在高科技设备数量少、质量不高等硬件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优质土地缺乏,土地流转不规范
涵江区的大部分优质标准田以数十亩的分散个体经营为主,而温室大棚需要集中连片的土地较难调整出来。土地流转上也存在问题:一是租赁合同签订不规范,有的业主的租赁合同只是和村委会、村小组签订,如白塘镇的一业主由于与当地村民产生土地租赁纠纷,导致温室大棚刚建好一年多,土地就被农户收回;二是在土地流转后,项目建设地的配套设施未及时跟上,如电线杆迁移、电力配套等,由此导致项目建设进度滞后许久,大洋乡利农蔬菜基地的项目建设就遭遇了此等困境。
2、政策覆盖面不广
据统计,涵江区温室大棚总计享受到政策补贴的面积约占50%,而另一半面积因手续不规范(先建后申请)、建设规格不符合标准、规模达不到20亩等问题均享受不了福建省设施农业温室大棚补贴政策。
3、种植生产技术陈旧,负责人素质不高
涵江区温室大棚的种植生产管理模式以传统经验为主。基地负责人学历大都在高中以下,虽然个别业主也聘請了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参与管理,但基地负责人较少采纳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导致种植管理中出现问题:一是作物品种选择不合理,如选用露地品种来进行温室大棚种植;二是生产计划规划不合理,个别时期出现人工供不应求的情况;三是施重肥造成作物生长过旺;四是科技意识薄弱,如白沙镇的一业主在一轮水旱轮作后,把滴灌等设施搁置不用。
4、营销平台落后,品牌意识不强
涵江区的温室大棚以种植茄果类蔬菜为主,整体产品销售以线下批发为主,较少涉及网销等新兴销售渠道,较少进行“三品一标”、“一品一码”认证。
三、对策
1、规范土地流转
近年来山区片连片规模土地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努力下逐步开发出来,让当地农户与温室大棚业主都受益良多。但还可为温室大棚集约化经营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一是政府做好土地流转服务,规范土地流转,避免遗留租赁合同隐患;二是应协调好有关部门,在土地平整上提供应有的配套政策,让业主有序完成项目的建设与投产;三是鼓励在非耕地上建设温室大棚,缓解耕地紧张情况。
2、完善政策的引导与支持
一是通过新媒体广泛传播政策,比如与电视台进行战略合作,滚动播放政策内容,发送有关政策解读于微信公众号、地方热门网站等;二是业主进行项目申报时,安排专业人员对其专门指导,并对温室大棚材质构架等做辅导,避免出现建设返工等情况出现;三是在政策上拓宽补贴范围,对于温室大棚建设面积较小的家庭农给予场区级补贴;四是推广设施农业保险,完善相关保险机制,尽可能地扩大参保农产品的品种范围,例如保险公司在2017年赔付了一笔30万资金给予国欢镇的一个因病虫害造成作物减产的番茄种植大户,使其度过难关;五是扶持“公司 农民合作社 农户”或“公司 农户”经营模式引导农民在得到地租的同时继续留在流转对象农业生产基地工作,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同时还要引导设施农业经营体组建合作社,不断提高设施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经营水平。
3、提供现代技术支持
一是做好技术示范,增加技术投入,以点带面,选育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品种,如进行番茄设施栽培时,利用白炽灯、荧光灯等进行人工补光提高了番茄产量,引进外国抗逆性强的设施蔬菜新品种、配套设施及其栽培技术,充实设施农业专用品种库等。二是开展现代农民培训以及技术下乡活动,聘请专业人员授课与现场指导,提高各业主的管理水平。三是对于温室大棚种植生产过程中业主出现的技术问题,及时给予解答。
4、创建地域特色品牌
深挖地域优势,创新品牌价值,以冬季南方日照较长,作物品质更高等特色为切入点,结合指导开展“三品一标”、“一品一码”认证,打造地域特色品牌,如“八闽番茄”等。并加大在网络销售平台上给予的技术支持,积极利用网络的优势,拓宽销售渠道,网销已成为果蔬营销上的重要平台,让业主们多了一条销售渠道,也对滞销的产品也有帮助。
总之,设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温室大棚项目的高产值、节能减排、抗寒减灾等优势也将日趋凸显。通过政府、业主及农户们共同努力奋斗,涵江区的温室大棚产业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351111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植保植检站)
一、发展现状
涵江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300毫米,年平均温度20℃。气候特点包括:一是每年冬季会有数天霜冻天气;二是每年夏季会受有数个台风影响。以上两种恶劣天气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
涵江区的温室大棚面积从2011年开始大发展,现有3个百亩以上规模温室大棚蔬菜基地与数个十亩左右的家庭农场,温室大棚种植品种由茄果类蔬菜与花卉新增了葡萄、西瓜等水果。
在建设标准方面,目前除了大洋乡利农基地的温室大棚建设标准为较高的智能温控大棚外,其他都属于标准较低的简易型温室大棚。存在高科技设备数量少、质量不高等硬件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优质土地缺乏,土地流转不规范
涵江区的大部分优质标准田以数十亩的分散个体经营为主,而温室大棚需要集中连片的土地较难调整出来。土地流转上也存在问题:一是租赁合同签订不规范,有的业主的租赁合同只是和村委会、村小组签订,如白塘镇的一业主由于与当地村民产生土地租赁纠纷,导致温室大棚刚建好一年多,土地就被农户收回;二是在土地流转后,项目建设地的配套设施未及时跟上,如电线杆迁移、电力配套等,由此导致项目建设进度滞后许久,大洋乡利农蔬菜基地的项目建设就遭遇了此等困境。
2、政策覆盖面不广
据统计,涵江区温室大棚总计享受到政策补贴的面积约占50%,而另一半面积因手续不规范(先建后申请)、建设规格不符合标准、规模达不到20亩等问题均享受不了福建省设施农业温室大棚补贴政策。
3、种植生产技术陈旧,负责人素质不高
涵江区温室大棚的种植生产管理模式以传统经验为主。基地负责人学历大都在高中以下,虽然个别业主也聘請了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参与管理,但基地负责人较少采纳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导致种植管理中出现问题:一是作物品种选择不合理,如选用露地品种来进行温室大棚种植;二是生产计划规划不合理,个别时期出现人工供不应求的情况;三是施重肥造成作物生长过旺;四是科技意识薄弱,如白沙镇的一业主在一轮水旱轮作后,把滴灌等设施搁置不用。
4、营销平台落后,品牌意识不强
涵江区的温室大棚以种植茄果类蔬菜为主,整体产品销售以线下批发为主,较少涉及网销等新兴销售渠道,较少进行“三品一标”、“一品一码”认证。
三、对策
1、规范土地流转
近年来山区片连片规模土地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努力下逐步开发出来,让当地农户与温室大棚业主都受益良多。但还可为温室大棚集约化经营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一是政府做好土地流转服务,规范土地流转,避免遗留租赁合同隐患;二是应协调好有关部门,在土地平整上提供应有的配套政策,让业主有序完成项目的建设与投产;三是鼓励在非耕地上建设温室大棚,缓解耕地紧张情况。
2、完善政策的引导与支持
一是通过新媒体广泛传播政策,比如与电视台进行战略合作,滚动播放政策内容,发送有关政策解读于微信公众号、地方热门网站等;二是业主进行项目申报时,安排专业人员对其专门指导,并对温室大棚材质构架等做辅导,避免出现建设返工等情况出现;三是在政策上拓宽补贴范围,对于温室大棚建设面积较小的家庭农给予场区级补贴;四是推广设施农业保险,完善相关保险机制,尽可能地扩大参保农产品的品种范围,例如保险公司在2017年赔付了一笔30万资金给予国欢镇的一个因病虫害造成作物减产的番茄种植大户,使其度过难关;五是扶持“公司 农民合作社 农户”或“公司 农户”经营模式引导农民在得到地租的同时继续留在流转对象农业生产基地工作,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同时还要引导设施农业经营体组建合作社,不断提高设施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经营水平。
3、提供现代技术支持
一是做好技术示范,增加技术投入,以点带面,选育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品种,如进行番茄设施栽培时,利用白炽灯、荧光灯等进行人工补光提高了番茄产量,引进外国抗逆性强的设施蔬菜新品种、配套设施及其栽培技术,充实设施农业专用品种库等。二是开展现代农民培训以及技术下乡活动,聘请专业人员授课与现场指导,提高各业主的管理水平。三是对于温室大棚种植生产过程中业主出现的技术问题,及时给予解答。
4、创建地域特色品牌
深挖地域优势,创新品牌价值,以冬季南方日照较长,作物品质更高等特色为切入点,结合指导开展“三品一标”、“一品一码”认证,打造地域特色品牌,如“八闽番茄”等。并加大在网络销售平台上给予的技术支持,积极利用网络的优势,拓宽销售渠道,网销已成为果蔬营销上的重要平台,让业主们多了一条销售渠道,也对滞销的产品也有帮助。
总之,设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温室大棚项目的高产值、节能减排、抗寒减灾等优势也将日趋凸显。通过政府、业主及农户们共同努力奋斗,涵江区的温室大棚产业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351111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植保植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