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172-01
颈性眩晕系指由于某些病因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而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其中最常见的是颈椎病导致椎动脉受压或痉挛而发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构成趋于年轻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30例,男68例,女62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5岁,平均43岁,病程10天—30年。病史:长期从事低头工作者84例 ,习惯高枕者32例,有头颈部外伤史者12例,不明原因2例,130例均有不同程度眩晕,视物旋转,颈部不适,并在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眩晕加重,其中有15例病倒史,87例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16例伴眼花、眼胀、复视,7例伴失眠、多梦,5例伴上肢疼痛麻木。
1.2影像学检查 本组病例均拍摄颈椎正侧位片,张口正位片。结果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曲度变直、消失或反向中断、成角)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68例,椎间孔变形26例,钩椎关节增生18例,韧带钙化10例,环齿间隙不对称8例。70例CT扫描,48例MRI检查,结果显示椎间盘退变91例,椎间盘膨出28例,椎间盘突出11例,本组病例均做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3 诊断依据 眩晕常因头颈部活动及体位改变等因素诱发,颈部活动时突发眩晕,随着颈部位置复原,眩晕可逐渐消失,发作时头颈活动受限,向健侧转颈时更易出现眩晕,伴头痛、恶心欲呕、视力障碍、耳鸣、耳聋、猝倒,并无意识丧失、行走无力,还可伴有颈椎病的一般临床表现。体检可见:椎动扭曲试验阳性(颈部后伸然后分别向左右旋转颈部,出现眩晕者为阳性)。颈部触诊均见患病椎体棘突偏歪,椎旁有压痛,关节囊肿胀,压痛,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眩晕如耳源性、眼源性、药源性、颅内肿瘤性眩晕,并排除颈椎肿瘤、结核、感染及严重骨质疏松。
1.4 治疗方法
1.4.1手法治疗 患者端坐于方凳上,先采用推法、揉法、滚法、点按等。手法治疗6—10分钟,使颈部肌肉韧带放松,然后对颈部施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保持正坐姿势,术者站于患者后面,先用单拇指触诊法查清偏歪棘突,然后术者一手拇指放在偏歪棘突旁,其余四指扶持颈部,另一手前臂掌面紧贴下颌体,手掌心抱住后枕部,向上牵提同时向棘突偏歪侧旋转头颅,与此同时,另手拇指向对侧顶椎偏歪棘突,多可听到一弹响声,手术完毕,旋转角度要适度,力量不宜过大,必须做到“稳、准、轻、巧”不可急躁,忌用暴力、猛力、片面追求弹响,防止发生意外,1周手法治疗2次,部分患者在手法治疗后感到头脑清醒,双目视物清楚。
1.4.2 中药内服 根据发病及临床所见,可归纳如下四个类型加以叙述及治疗,其中以肝阳上亢及气血亏虚为多见。﹙1﹚肝阳上亢型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方以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重在平肝熄风,对肝阳旺盛所致的眩晕、头痛疗效很好。天麻13g石决明20g山栀15g黄芩9g怀牛膝15g杜仲12g益母草10g桑寄生12g夜交藤15g茯神10g如肝火过盛可加龙胆草10g菊花12g丹皮10g等以增强清肝泄热之力,如眩晕急剧、有阳动化风之势者可加龙骨12g牡蛎10g珍珠母10g等以镇肝熄风。﹙2﹚气血亏虚型以补养气血、健运脾胃,以归脾汤为主方加减治疗。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20g甘草8g当归7g酸枣仁15g龙眼肉15g远志5g木香6g大枣15g地龙15g全蝎6g钩藤10g蒺藜10g 本方益气健脾、助气血生化之源,以治本病之本,同时兼有补血养肝,养心安神之功。以上两种治疗均以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2周,﹙3﹚肾精不足型及痰浊中阻型不加以叙述。
1.4.3对症治疗 急性发作眩晕者,生理盐水250ml加入川芎嗪注射液120mg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7天,或20%甘露醇125ml静滴Q12h;胞磷胆碱钠注射液0.5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以营养脑细胞;注射用血塞通2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以活血祛瘀、通脉活络;以上治疗方法均为7天1疗程。
2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眩晕、颈肩部疼痛、麻等症状消失,椎动脉扭曲试验阴性,恢复正常工作,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眩晕、颈肩部疼痛、麻等症状基本消失,颈部后伸向左右旋转时稍有眩晕,基本恢复正常工作。好转:眩晕、恶心、颈肩部疼痛、麻等症状部分消失,椎动脉扭曲试验好转。无效:眩晕、恶心、颈肩部疼痛、麻等症状无明显改善,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不能正常工作。
2.2结果 本组130例中,治疗最短1个疗程,最长6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按上述标准评定,治愈68例,显效32例,好转24例无效6例。治愈率52%总有效率95%.
3讨论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到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以间隙性眩晕及发作与头部活动姿势有明显关系为临床特点,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属颈椎动脉型,归属中医“颈强”、“眩晕”症的范畴,中医认为人到中年,气血渐亏,肝肾不足,气虚则血运无力,久则必致血瘀,血瘀筋脉失濡,使肌肉、筋脉、骨与关节失养而致椎间盘退行性变,经络阻滞、血脉不通、髓海失充、肝风内动、风火上扰而出现眩晕频作。祖国医学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灵枢.海论》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颈酸眩晕”等记载。朱丹溪之《丹溪心法.头眩》中有“无痰不作眩”之说。说明风、痰、虚、瘀在本病的发病占有主导地位。正虚为本,风痰为标,瘀贯穿本病始终,故治以补通兼顾,标本同治,方以天麻、怀牛膝、桑寄生、杜仲、茯神补肝肾、平肝阳。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大枣、龙眼等补气血,茯神、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养肝。在临床上以虚证或本虚标实证较为多见,因此,须详察病情,辨证治疗。急者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标为主。缓者多偏虚,当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以治其本为主。故防治眩晕,对中年以上尤为重要。平时宜节肥腻酒食,忌辛辣,戒躁怒,节房事,适当增加体力活动,锻炼身体,服药调治。
颈性眩晕系指由于某些病因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而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其中最常见的是颈椎病导致椎动脉受压或痉挛而发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构成趋于年轻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30例,男68例,女62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5岁,平均43岁,病程10天—30年。病史:长期从事低头工作者84例 ,习惯高枕者32例,有头颈部外伤史者12例,不明原因2例,130例均有不同程度眩晕,视物旋转,颈部不适,并在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眩晕加重,其中有15例病倒史,87例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16例伴眼花、眼胀、复视,7例伴失眠、多梦,5例伴上肢疼痛麻木。
1.2影像学检查 本组病例均拍摄颈椎正侧位片,张口正位片。结果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曲度变直、消失或反向中断、成角)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68例,椎间孔变形26例,钩椎关节增生18例,韧带钙化10例,环齿间隙不对称8例。70例CT扫描,48例MRI检查,结果显示椎间盘退变91例,椎间盘膨出28例,椎间盘突出11例,本组病例均做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3 诊断依据 眩晕常因头颈部活动及体位改变等因素诱发,颈部活动时突发眩晕,随着颈部位置复原,眩晕可逐渐消失,发作时头颈活动受限,向健侧转颈时更易出现眩晕,伴头痛、恶心欲呕、视力障碍、耳鸣、耳聋、猝倒,并无意识丧失、行走无力,还可伴有颈椎病的一般临床表现。体检可见:椎动扭曲试验阳性(颈部后伸然后分别向左右旋转颈部,出现眩晕者为阳性)。颈部触诊均见患病椎体棘突偏歪,椎旁有压痛,关节囊肿胀,压痛,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眩晕如耳源性、眼源性、药源性、颅内肿瘤性眩晕,并排除颈椎肿瘤、结核、感染及严重骨质疏松。
1.4 治疗方法
1.4.1手法治疗 患者端坐于方凳上,先采用推法、揉法、滚法、点按等。手法治疗6—10分钟,使颈部肌肉韧带放松,然后对颈部施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保持正坐姿势,术者站于患者后面,先用单拇指触诊法查清偏歪棘突,然后术者一手拇指放在偏歪棘突旁,其余四指扶持颈部,另一手前臂掌面紧贴下颌体,手掌心抱住后枕部,向上牵提同时向棘突偏歪侧旋转头颅,与此同时,另手拇指向对侧顶椎偏歪棘突,多可听到一弹响声,手术完毕,旋转角度要适度,力量不宜过大,必须做到“稳、准、轻、巧”不可急躁,忌用暴力、猛力、片面追求弹响,防止发生意外,1周手法治疗2次,部分患者在手法治疗后感到头脑清醒,双目视物清楚。
1.4.2 中药内服 根据发病及临床所见,可归纳如下四个类型加以叙述及治疗,其中以肝阳上亢及气血亏虚为多见。﹙1﹚肝阳上亢型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方以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重在平肝熄风,对肝阳旺盛所致的眩晕、头痛疗效很好。天麻13g石决明20g山栀15g黄芩9g怀牛膝15g杜仲12g益母草10g桑寄生12g夜交藤15g茯神10g如肝火过盛可加龙胆草10g菊花12g丹皮10g等以增强清肝泄热之力,如眩晕急剧、有阳动化风之势者可加龙骨12g牡蛎10g珍珠母10g等以镇肝熄风。﹙2﹚气血亏虚型以补养气血、健运脾胃,以归脾汤为主方加减治疗。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20g甘草8g当归7g酸枣仁15g龙眼肉15g远志5g木香6g大枣15g地龙15g全蝎6g钩藤10g蒺藜10g 本方益气健脾、助气血生化之源,以治本病之本,同时兼有补血养肝,养心安神之功。以上两种治疗均以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2周,﹙3﹚肾精不足型及痰浊中阻型不加以叙述。
1.4.3对症治疗 急性发作眩晕者,生理盐水250ml加入川芎嗪注射液120mg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7天,或20%甘露醇125ml静滴Q12h;胞磷胆碱钠注射液0.5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以营养脑细胞;注射用血塞通2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以活血祛瘀、通脉活络;以上治疗方法均为7天1疗程。
2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眩晕、颈肩部疼痛、麻等症状消失,椎动脉扭曲试验阴性,恢复正常工作,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眩晕、颈肩部疼痛、麻等症状基本消失,颈部后伸向左右旋转时稍有眩晕,基本恢复正常工作。好转:眩晕、恶心、颈肩部疼痛、麻等症状部分消失,椎动脉扭曲试验好转。无效:眩晕、恶心、颈肩部疼痛、麻等症状无明显改善,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不能正常工作。
2.2结果 本组130例中,治疗最短1个疗程,最长6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按上述标准评定,治愈68例,显效32例,好转24例无效6例。治愈率52%总有效率95%.
3讨论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到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以间隙性眩晕及发作与头部活动姿势有明显关系为临床特点,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属颈椎动脉型,归属中医“颈强”、“眩晕”症的范畴,中医认为人到中年,气血渐亏,肝肾不足,气虚则血运无力,久则必致血瘀,血瘀筋脉失濡,使肌肉、筋脉、骨与关节失养而致椎间盘退行性变,经络阻滞、血脉不通、髓海失充、肝风内动、风火上扰而出现眩晕频作。祖国医学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灵枢.海论》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颈酸眩晕”等记载。朱丹溪之《丹溪心法.头眩》中有“无痰不作眩”之说。说明风、痰、虚、瘀在本病的发病占有主导地位。正虚为本,风痰为标,瘀贯穿本病始终,故治以补通兼顾,标本同治,方以天麻、怀牛膝、桑寄生、杜仲、茯神补肝肾、平肝阳。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大枣、龙眼等补气血,茯神、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养肝。在临床上以虚证或本虚标实证较为多见,因此,须详察病情,辨证治疗。急者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标为主。缓者多偏虚,当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以治其本为主。故防治眩晕,对中年以上尤为重要。平时宜节肥腻酒食,忌辛辣,戒躁怒,节房事,适当增加体力活动,锻炼身体,服药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