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学生读诗歌、看意象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l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乡愁》教学片段为例,结合意境濡染、学习意象、解析意象三个教学片段及设计意图,介绍让学生爱读诗歌、会看意象的做法。
  【关键词】古典文学 诗歌 意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A-0080-02
  古诗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思维方法。当前,社会、学校对中国传统古诗词文化高度重视,古诗词文化被认为是母语教育“固本、铸魂、打底”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的学生已接触了不少国学经典、唐诗宋词,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体悟。让学生接触古典文学,无疑是让学生直接走进了丰厚的历史,了解缤纷的人类情感,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文心雕龙》指出:“一切悟彻人生的艺术家能运用笔墨描写想象中的景象”称之为“意象”。这一术语沿袭至今,经过了千年的洗礼和润泽,散发着迷人、厚重的光彩。通过“文学意象”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能给人一种“窥一斑而知全豹”的阅读体验。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可能是世界上最爱言之有“物”的了:梧桐锁秋,芳草连天;一草一木,物竞芳华;杜鹃啼血,鸿雁传书;庄生晓梦,蝴蝶翩翩;落花流水,冰心玉壶;雨露霜风,金樽对月……古时如此,现今亦如此。很多新诗诗人也多爱古典诗词,在文中、诗中或致敬,或引用。下面,笔者以钟爱古典文学的席慕蓉的《乡愁》一文为例,带领学生从现代诗看古代诗,让学生爱读诗歌,会看意象。
  片段一:意境濡染
  【复习引领】
  师:江苏诗人卞之琳说《断章》写的就是一刹那的意境,写的便是世间人物、事物,它们息息相关,相互依存。让我们一起来复习诗歌《断章》。
  (生背诵《断章》)
  【初读感受】
  师:你的故乡在哪儿?
  生1:我的故鄉在海门。这里有大海,有长江,有特产。
  生2:我的故乡在云南,山水皆是景。
  师:如果说一个从来没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你能理解吗?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生:不能理解!太奇怪了!出生的地方就是故乡啊。
  师:发出这样一声沉重叹息的便是台湾作家席慕蓉。她把乡愁融入了诗中,短短的几句话,胜过满腔倾诉。(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诗,在读,在意境。李吉林老师总结出的情境教育促进儿童发展“五要素”中指出: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断章》的物美、人美,诗歌中美好的月夜给予人想象的空间,使人放飞灵魂的翅膀,让学生在这样的意境下初次接触内容隽永、意境深远的《乡愁》,很容易触动学生内心的惆怅。教师无需过多的讲解,不用介绍,诗的意象已在学生心中自然安放。
  片段二:学习意象
  【了解背景】
  师:著名台湾作家席慕蓉是蒙古王族的后人,是两岸知名的画家、作家、散文家,擅长在诗中使用中国古典文化意象。(出示中国地图)你看,蒙古和台湾的地理差距。
  生:好远的距离啊!
  【学习意象】
  师:意象的使用是本诗的一大亮点。这些意象意韵深远、司空见惯却又让人泪湿衣衫。
  师:意象,以主观之“意”浸染、赋予客体之“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如同学们熟悉的岁寒三友——
  生:松、竹、梅。
  师: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寓意为恬然自处,傲寒而放,坚韧不拔。前段时间我们背过《天净沙·秋思》——
  生:枯藤老树昏鸦……
  师:鸦或者杜鹃,寓意着悲凉凄清、孤独愁苦。再如,高山流水,则寓意着——
  生1: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生2:我明白了。就是物体有了特殊含义。
  师:是的。在这首小诗中,席慕蓉用了几处意象表现了诗人的乡愁,你找到了吗?
  (学生小组合作阅读、体会)
  师:作家席慕蓉把乡愁融入了诗中,用意象倾吐惆怅。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不能深谙“意象”一词的含义,但对常见的意象一点也不陌生。学生对概念的生疏,并不代表学生内心缺少体验,没有真情实感。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古诗词积累量不少于七十首,教师以大自然和生活为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体验,学生“情动而辞发”,自然就有话可说。教师用耳熟能详的词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进入新授诗歌的语境,做到了“雁过无痕,叶落无声”。
  片段三:解析意象
  【意象一】月夜笛声的意象
  师:笛声,是什么时候的笛声?
  生:月夜。
  师:在作者听来,吹的什么内容?
  生:故乡的歌。
  师: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里的两句——
  生:(读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不错,这样一曲《折柳》笛声,是萦绕在席慕蓉心中不消的乡音。
  生:(读诗句)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月冷榆关过雁行,将军寒笛老思乡。
  师:笛声寄托的正是乡音乡情。笛声和月亮,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常见意象。说到月亮,你觉得它寄托了什么情思?
  生:思乡情怀。
  师:李白有诗曰——,杜甫有诗曰——,苏轼有诗曰——
  生:(读诗句)李白有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有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是啊,故乡月夜的笛声寓意着什么呢?
  生:月明之夜的思乡情。
  师:月夜、笛声,足够煽起游子的归心之情。
  【意象二】雾的意象   师:怎么离别?
  生:挥手离别。
  师:能说再见的离别,还有再能见到的期盼。作者再也见不到什么?
  生:见不到故乡的面貌。
  师:诗中的离别,在哪儿离别?
  生1:在雾中。雾让我觉得不真切。
  生2:雾让我觉得很遥远,很朦胧,好像怎么看都看不见。
  师:一位蒙古族后人却居于海峡另一边,仿佛一片对根满怀归情而又无可奈何的落叶……对她而言,她对故乡的思念,不仅连分别的面貌也没有,更谈不上归期……
  生:雾里挥手离别是有家回不了。
  师:雾中离别是难回故乡的惆怅。
  【意象三】树的意象
  师:诗中的樹是什么样的树?
  生:没有年轮的。
  师:可能意味着什么?
  生:永恒,不会改变。
  师:能形容一下程度吗?
  生1:像时间一样没有尽头。
  生2:像大海。
  生3:像浩瀚的宇宙。
  师:真是深海一般永恒的乡愁啊,这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的。没有年轮的树,就是绵绵无期的思念。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用已有的学习经验理解意象,又把意象带到诗歌中回煮、内化、品尝。杨振宁先生曾说:“父亲教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虽然诗意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我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学生应当知晓意象在诗歌中是个久长的概念,我们无须一劳永逸地理解这些意象,而是学会“认识它们”,做一个认识它们的人,继续在诗歌的海洋里裹挟前进。
  凡俗的“物”,在诗人的眼中有了千丝万缕的独特意义,世间万物竟也有了这些约定俗成的含义。我们带学生读诗,自然不能忽略诗歌文化璀璨繁花中的这一朵。小学阶段的儿童接触的现代诗和古诗都不算少,常见意象接触也很多,但真正地引进和详说这个概念也是尝试。我们应当多花点时间在小学古诗文的教学上,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教育思想,让诗歌中意象的意蕴绵远,时时叩响一颗颗诗意的心灵。
  (责编 黎雪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记述班主任通过常态家访,使留守儿童由劣迹斑斑的“问题学生”蜕变成品学兼优的“美丽学生”的教育故事。班主任深入家访,家校合力,让这名留守儿童感受到老师如父母般的关爱,引领他步入人生的正轨。  【关键词】留守儿童 常态家访 案例 关爱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A-0087-02  童话故事《七色花》里的小姑娘,摘下七片花瓣就实现
期刊
【摘要】利用微课实现翻转课堂应转变教学方式,设计高质量的“学习任务单”,微课内容要体现数学的本质,微课教学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关键词】《圆的认识》 微课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A-0108-02  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学习方式,以短小的微型多媒体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
期刊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发现自己》一课的内容为例,论述在课堂开展即兴演讲的教学程序:适时布设演讲任务、科学设计演讲程序、深度发掘演讲动力、合理展开演讲评价,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即兴演讲活动之中,实现思想认知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即兴演讲 教学设计 《发现自己》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徐州市铜山区黄集实验小学基于文化传承的现状、生本教育的要求和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而提出“趣味水墨”校本课程的构建。学校依托徐州市教研课题“基于文化传承的小学趣味水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明确了“趣味水墨”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完善了自己的校本课程体系。  【关键词】文化传承 趣味水墨 校本课程 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本文记叙了“古老铜鼓 壮乡情”主题班会的活动过程。该主题班会分为三个课时,组成德育系列活动,通过设计与铜鼓相关的“听、赏、聊、画、展、做、猜、护、舞”九个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铜鼓,进而了解壮乡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文化 铜鼓 班本德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A-0025-02  【活动背景】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
期刊
【摘要】本文立足教材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联系实际、探究论证和技能训练三方面展开探讨,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平行线》 数学概念 论证探究 技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A-0100-02  《平行线》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是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后续几何知识学习的基础。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影响英语阅读兴趣的因素,以某城乡接合部小学高年段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情况,并提出改善阅读环境、提高阅读能力、丰富阅读资源、开展阅读活动、加强家校互动等五点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策略。  【关键词】城乡接合部 高年段学生 英语阅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A-0117-02  对小学高年段的孩子来说,阅读
期刊
【摘要】外研版英語八年级上册Module 10 Unit 1以“天气”与“气温”为话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时创设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顺利攻克教学难点;在听说教学中渗透技巧指导,提高学生能力;课本虽是简单的日常对话,但背后蕴藏着文化的差异以及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挖掘文本从而超越文本。  【关键词】英语听说教学 创设情境 技巧指导 挖掘文本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争辩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特别适用于语文教学。本文以《少年闰土》课堂教学为例,建议教师全面考量如何通过争辩话题选择、争辩組织措施落实、争辩引导操作、争辩综合设计等方面的运用,使课堂教学更出彩。  【关键词】少年闰土 争辩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A-0103-0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动学生展开辩论活动,操作难度是极大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应与现实环境、家庭背景紧密关联,让学生在观察、实践、揣摩、分享和反馈等活动中细细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与成熟的过程,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领略数学的学科魅力,习得必备的知识技能。  【关键词】《圆的认识》 教学设计 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A-0099-02  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应自始至终让学生经历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