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创模尽份力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he8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简称“创模”)活动,是为了打造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城市形象,探索与寻求环境友好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重庆作为工业重镇,由于其特殊的重工业历史与盆地丘陵地貌,环境问题由来已久。因此,重庆市政府提出“启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创建不仅是为了落实国家促进重庆发展的政策计划,改善环境更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进一步了解创模中存在的问题,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走访了沙坪坝区建委等相关部门,针对重庆市沙坪坝区在创模过程中的困难与对策进行了调研。
  1.找准并明确创模困难
  沙坪坝区作为重庆的几大老城区之一,因为其局促的城区与密集的企业分布,环境问题尤为突出。根据调查及走访沙坪坝区建委结果,沙坪坝区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如下。
  空气质量不够洁净。沙坪坝区两大山脉体系——歌乐山、中梁山周边有多处小食品、塑料等小作坊、采石场 、非煤矿山……造成山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上升,郊区空气质量下降,从而影响主城区的空气洁净度。同时,由于沙坪坝区城市布局紧凑,多种历史原因遗留的工厂仍在城区中心地带,其排出的废气与颗粒物,时常影响城区空气和人们的生活。
  水域污染较重。流经沙坪坝区的梁滩河和清水溪作为郊区的重要农业用水,清水溪的黑臭现象、梁滩河流域的畜禽养殖,造成了水域的污染,影响生产生活用水,也使周边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导致沙坪坝区整体水域功能难以达到模范指标。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如垃圾中转站、废水处理工程、水资源循环利用设施、能源节约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还不够完善,造成对垃圾、废水的处理与利用不彻底不科学,影响了城区的环境质量和人们的生活,也影响了模范城区的创建工作。
  城区绿地面积及森林覆盖率较低。沙坪坝区的城市用地紧张,城区规划不尽合理的问题由来已久;市中心建筑过于密集,导致城区的绿化用地较少,森林覆盖面积低;对空气的净化能力减弱,宜居环境竞争力不足。这是环境模范城区建设的一个重点工程。
  2.积极推进创模见成效
  沙坪坝区为了落实重庆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战略,召开了创模动员大会,计划3年时间内攻克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五大难题。经过各界共同的努力,沙坪坝区的环境整治工程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在对梁滩河畜禽养殖污染的整治中,对该流域内的500多户养鸭户进行整治,不过并非简单取缔,而是引导养殖户改行当起蘑菇种植户,保障了当地居民收入,充分考虑了民生。
  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拆除了不规范的灯箱指示牌、宣传牌,完成了全区主干道行道树、绿带、标识、标牌、灯具等全面擦洗、冲冼、修补。种植大树数千株,绿化带补栽维护3万多平方米。
  开展环境污染联合整治“百日行动”。累计对近300个污染源进行了集中整治,解决了沙坪坝区的不少环境污染扰民问题。
  重视环保宣传工作。政府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发动全社会参与。使创模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全民参与环境整治的浓厚氛围。
  3.进一步创模之对策
  创建环境模范城区不仅是政府的工作,更是每一个沙坪坝区市民的责任,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同学们积极走访相关部门,进行实地调查并发放问卷回收分析,对沙坪坝区的创模工作提出如下初步建议。
  空气方面。为了营造更好的环境,达到模范城区的空气指标,建议逐步将重污染工厂迁出主城区,并勒令关闭污染超标的采石厂、矿厂等,全面控制各类尘污染源。争取2012年前建立基本无煤区和无煤区长效管理机制。
  水质方面。为了解决农村安全用水问题,为沙坪坝区市民创建清洁的水资源环境,使水环境质量达标。建议实施梁滩河水质达标整治以及清水溪生态修复、消除整治黑臭,关闭小型水厂。
  垃圾方面。建议加强垃圾、污水的处理工程,建设大学城垃圾转运站、陈家桥压缩式垃圾站、歌乐山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加强废水深度处理,新建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设施或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并完善生活垃圾的处理设施,如废旧的输液瓶、手术废弃物、各种工业废弃物,甚至废旧电池等。
  绿地方面。建议重新规划城区用地,逐步进行对老房、危房的拆迁工作。多栽种行道树,建设一些城市生态公园,提高绿化面积,净化空气。既美化了沙坪坝区城市形象又提高其环境质量。
  4.人人应尽绵薄之力
  中学生应积极配合政府创模工作的开展,做环保义务宣传员、义务监督员和义务工作者,努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尽量重复使用;节约用电,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能的小习惯;尽量购买具有环境标志的产品,少用一次性制品、自备购物袋,支持资源的再生和回收利用;维护公共卫生,爱护园林绿地;共同维护市容市貌;树立环保意识,积极投身创模的宣传、组织工作,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等志愿工作;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了解调查沙区目前的环境问题与发展状况,提出合理的建议。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爱护每一株植物。对环境少一份破坏,多一份关爱,共建绿色家园。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一中学高2011级(400030)
其他文献
一、考核方向分析  高考命题特点(2011—2013年):①从考点分布看,题目更多集中在气候成因分析(34题)和气候特征描述(20题)上。②从信息呈现看,多以区域图、气候资料统计图表作为信息载体。③从题目设问看,同题目多考点揉合设问。如气候类型判定和分布同呈,全球变暖和影响共现,气候特点与农业生产、自然带等渗透。④从能力要求看,侧重于考查图表信息读取能力,调动运用气候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说明实地气候的
一、设计背景  山西省为新课标Ⅰ卷考区,2014、2015两年高考之后,学生抱怨题目奇怪、脱离教材,平时学习内容对考试帮助不大。这说明复习方法和考试出题的变化方向出现了偏离。高考出题的变化:突破教材、材料新颖、能力立意。高考变化带来的挑战是: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提高,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需要加强。而传统的复习方法为一轮复习温顾基础知识,二轮复习查缺补漏和专题训练。一轮复习夯实基础非常
一、前言  当今世界正不断走向信息技术、产业经济与知识文化的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为了回应这场大规模改革,提升课程质量,促进教育发展并推动社会进步,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课程领域更加关注学校教育的外部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变迁,将教育作为一种协调“发展”和“挑战”之间矛盾的手段来不断更新教育和课程的构建与设计。地理课程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一个分支,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其改革更要
一、考纲解读(表1)  二、考点层析  考点1:人口自然增长  【图释考点】人口增长模式(如图1)  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三种模式之间的转换是一个“渐变”过程,故在分析每一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时,要从总体趋势加以分析。  【疑难突破】  1.人口自然增长的衡量标准: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表2)  3.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平衡
后现代教育学、教育阐释学主张,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交流”、“沟通”,认为教学实际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交互影响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过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事象的空间活动规律。由于初中地理教学工作没有得到社会、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因此,普通高中学生的地理基础普遍很差。在整个高中阶段,无论是重点高中的学生还是普通高中的学生,均反映地理难学,甚于理化。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树立何种观念
教材评价关系到教材推广使用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课程的教育性目标被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教材作为践行课程理念的基本载体和集中反映,理应具备较好的的教育性功能。那么,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开发的地理新教材教育性如何?本文以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为例,评价地理新教材的教育性,以期更好地分析教材和进行教学。  一、地理新教材教育
农家乐在中国旅游市场方兴未艾,在浙江省德清县农村又诞生一种新的农村旅游业态——洋家乐。洋家乐指的是德清县自发形成的外国人农家乐集聚区。目前,德清县洋家乐数量35家,另有30多家正在建设中,已经初显其规模效应。洋家乐的兴起,不仅有效带动了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而且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使得德清成功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一、洋家乐的基本特征  (1)追求低碳环保。洋家乐的建筑物主要经过两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表1是世界某四个地区人口相关数据,据表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最明显的是:  A.①地区 B.②地区 C.③地区 D.④地区  2.①地区在四个地区中:  A.经济发展水平最低 B.年净增人口最多  C.人口年龄结构最年轻 D.劳动力资源最丰富  图1是某国1960—2010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国
大罗山风景区距温州市区东南部40余千米,是温州市未来的“绿心”和“绿楔”,温州市区将环大罗山发展。随着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落户大罗山,大罗山的旅游资源日渐得到开发。于是,第三产业的餐饮业“农家乐”也蜂拥而起。但由于排污基础差,青山碧水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一、分布特点  (1)布局乱。由于政府没有统一规划,大多数农家乐以原来的农户为基础,靠近路边的房子有设小卖部、点心店、农家乐的;靠近寺庙边的房子
山东省宁阳第一中学刘玉华教师回答:  听过很多公开课,感觉课堂新颖灵活,学生活动多,展示效果好,好处显而易见。但另一方面想,如果每节课都这样,也并不现实。那么如何通过公开课改进地理常态课,或者说应该如何找准地理常态课和公开课的平衡点,实现常态课的突破?这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实际上,常态课是原生态的基石,公开课是艺术化的雕石。公开课并不排斥常态课,两者相辅相成。常态课不加修饰,浑然天成,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