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素之一:知识
其中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是“本体性知识”,主要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是“条件性知识”,主要解决教师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怎么教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一个好教师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有专业知识。因为作为一名教师,知识素养则是教学的基础。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双专业性”的专业,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掌握所教学科及其相关内容,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生书本知识,而且要知道“怎么教”,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这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其次,教师也需要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元素之二:能力
一个优秀的教师我觉得应该具备以下能力:1、崇高的思想品德。2、良好的职业道德。3、过硬的专业素质。4、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5、良好的身体素质。 6、良好的协调管理能力 。7、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沟通能力。 8、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9、想象、创新能力 。10、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当然,崇高的思想品德是其中最重要的素质。因为,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思想、道德风尚的传递者,是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的桥梁,是后一代的培养者。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他(她)们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往往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师;而这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常感受到职业带给自己的快乐和崇高感。教师的人格渗透于教师劳动的全过程,作用于学生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往往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并为学生终身受益。
元素之三:语言素养
语言素养也就是要求我们有一副好口才,做到语言规范、得体。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钟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优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赏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教师的语言是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师生间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和情感联系的重要纽带。作为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修养,加强用语规范。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的话语没有语文味,刻板,粗糙,不打动人心,无法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可爱。如果教师的语言不打动人心,无法让人有倾听的欲望,怎么能要求学生好好地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呢?老人们说得好“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这不无道理。因此,必须从细节做起,以语言为起点,抓好语文素养的提升。
元素之四:组织能力
包括:
(1)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灵活调节进程,活跃课堂气氛,控制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处理偶发事件等。
(2)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渠道;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一个教师应有能力组织和指导兴趣小组,参观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有能力组织讲座、讲演、展览、表演、制作、考察、竞赛、撰写报告和论文等活动。形成人人参入、自己动手、发挥特长、凸现个性的开放式学习氛围。
元素之五:研究能力
教师要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成为讲演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的转化,研究能力是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1)教学研究能力。把教学与教研结合起来,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改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探索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模式。
(2)学术研究能力。目前教师的教研较多的停留在教材的分析、考试的研究,限于一些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的陈述。而对教学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對教学的创造性思考。教师只有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素质教育的发展。
元素之六:随机应变能力
随机应变对做事成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那么,怎么练就随机应变能力呢?
我觉得:1.多参加富有挑战性的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实际的困难,努力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增强人的应变能力的过程。
2.扩大个人的交往范围
无论家庭、学校还是小团体,都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些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需要应变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首先学会应变各种各样的人,才能推而广之,应付各种复杂环境。只有提高自己在较小范围内的应变能力,才能推而广之,应付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实际上,扩大自己的变化范围,也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
3.加强自身的修养
应变能力高的人往往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沉着应战,而不是紧张和莽撞从事。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事没着冷静,学会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鼓励,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应变能力。
4.注意改变不良的习惯和惰性
假如我们遇事总是迟疑不决、优柔寡断,就要主动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迅速作出决 。假如我们总是因循守旧,半途而废,那就要从小事做起,努力控制自己,不达目标不罢休。只要下决心锻炼,人的应变能力是会不断增强的。
总之,新课程改革,不仅为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也给教师搭建了一个多角度展示自己的舞台,作为教师必须把握好这千载难逢的时机,重塑教师多元化的角色,与时俱进,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其中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是“本体性知识”,主要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是“条件性知识”,主要解决教师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怎么教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一个好教师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有专业知识。因为作为一名教师,知识素养则是教学的基础。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双专业性”的专业,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掌握所教学科及其相关内容,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生书本知识,而且要知道“怎么教”,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这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其次,教师也需要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元素之二:能力
一个优秀的教师我觉得应该具备以下能力:1、崇高的思想品德。2、良好的职业道德。3、过硬的专业素质。4、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5、良好的身体素质。 6、良好的协调管理能力 。7、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沟通能力。 8、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9、想象、创新能力 。10、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当然,崇高的思想品德是其中最重要的素质。因为,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思想、道德风尚的传递者,是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的桥梁,是后一代的培养者。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他(她)们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往往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师;而这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常感受到职业带给自己的快乐和崇高感。教师的人格渗透于教师劳动的全过程,作用于学生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往往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并为学生终身受益。
元素之三:语言素养
语言素养也就是要求我们有一副好口才,做到语言规范、得体。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钟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优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赏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教师的语言是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师生间进行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和情感联系的重要纽带。作为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修养,加强用语规范。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的话语没有语文味,刻板,粗糙,不打动人心,无法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可爱。如果教师的语言不打动人心,无法让人有倾听的欲望,怎么能要求学生好好地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呢?老人们说得好“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这不无道理。因此,必须从细节做起,以语言为起点,抓好语文素养的提升。
元素之四:组织能力
包括:
(1)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灵活调节进程,活跃课堂气氛,控制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处理偶发事件等。
(2)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渠道;开辟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一个教师应有能力组织和指导兴趣小组,参观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有能力组织讲座、讲演、展览、表演、制作、考察、竞赛、撰写报告和论文等活动。形成人人参入、自己动手、发挥特长、凸现个性的开放式学习氛围。
元素之五:研究能力
教师要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成为讲演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的转化,研究能力是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1)教学研究能力。把教学与教研结合起来,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改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探索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模式。
(2)学术研究能力。目前教师的教研较多的停留在教材的分析、考试的研究,限于一些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的陈述。而对教学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對教学的创造性思考。教师只有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素质教育的发展。
元素之六:随机应变能力
随机应变对做事成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那么,怎么练就随机应变能力呢?
我觉得:1.多参加富有挑战性的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实际的困难,努力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增强人的应变能力的过程。
2.扩大个人的交往范围
无论家庭、学校还是小团体,都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些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需要应变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首先学会应变各种各样的人,才能推而广之,应付各种复杂环境。只有提高自己在较小范围内的应变能力,才能推而广之,应付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实际上,扩大自己的变化范围,也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
3.加强自身的修养
应变能力高的人往往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沉着应战,而不是紧张和莽撞从事。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事没着冷静,学会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鼓励,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应变能力。
4.注意改变不良的习惯和惰性
假如我们遇事总是迟疑不决、优柔寡断,就要主动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迅速作出决 。假如我们总是因循守旧,半途而废,那就要从小事做起,努力控制自己,不达目标不罢休。只要下决心锻炼,人的应变能力是会不断增强的。
总之,新课程改革,不仅为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也给教师搭建了一个多角度展示自己的舞台,作为教师必须把握好这千载难逢的时机,重塑教师多元化的角色,与时俱进,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