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加速,我国的整体综合实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全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发展方面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采用结构效果法来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进行衡量,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 结构效果法 产业结构合理化 发展水平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分析方法
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分析方法,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比例分析法。即通过分析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平衡,来判断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及其程度。通常采用的具体分析方法有比重法、速度法和协调法等。二是比较分析法或类比法。这又分为两种。一是国际比较法,即以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为基础,将某一国家的产业结构与相同国民生产总值下的标准产业结构加以比较,偏差较大时认为此时的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反之则认为合理性较好;二是区际类比法,即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合理性时,把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同另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相类比,从而说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三是影子价格分析法。由西方经济学理论可知,当各种产品的边际产出相等时,经济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各种产品供需平稳,产业部门达到最佳组合。四是需求判断法或需求适应性判断法。需求判断法即判断各产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与相对应的对该产业产品的需求是否相符,若两者接近或大体接近,则目前的产业结构是较为合理的。其判断方法为:分别计算每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若两者相等,则说明此产业与社会需求有充分的适应性;若每一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和生产收入弹性都相等,则说明整个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是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是合理的。五是结构效果法。即以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变化来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向合理的方向变动。
二、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
以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理论为基础,本文在该部分着重采用结构效果法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水平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选取改革开放以来至今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三大产业产值的相关数据,可根据数据得到图1,以更好地呈现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三大产业的发展趋势。
图1 1978~2008年间国内三大产业产值发展趋势图单位(%)
从图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以1985年为界,由“二、一、三”变为“二、三、一”。具体这一结构转换是否有效、合理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基于这一问题,本文接下来就采用结构效果法来进一步分析。因为三大产业中就数一、三产业的比例变动较大,因此本文计划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自变量,以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增速分别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具体数据见表1:
表11978~2008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及三大产业产值增速单位 (%)
根据表1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1(2)=a+b€譞;
得出:Y1= -0.001503+0.801981X;Y2=0.014040+1.049365X;
从上面两个结果可看出,第一产业增速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没有第三产业增速大,结合以上对三大产业比例调整现状的描述,可以得知第一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而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呈逐渐增强的趋势,而且这一趋势正是当前我国经济综合发展的必然之选,充分验证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渐走向合理化。
三、政策建议
(一)确立调整产业政策的基本思路。
中国必须调整传统的产业结构政策制定思路,从过去的支持投资、刺激生产、鼓励出口的产业政策,向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内外发展转变,立足于国际产业分工,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端产业,在产业链条中向上下游环节延伸,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
(二)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
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在财税、金融、进出口等政策上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促进来料加工向研发与自主创新发展;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实行支持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改善市场环境,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支持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技术和新型技术产业,并在一些重要产业领域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和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提高中国的产业结构水平。
(三)构筑广就业的产业结构。
构筑广就业的产业结构,尤其是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使工业化的进程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相适应。以就业为目标的服务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低,但需求增长较为缓慢,应通过放松管制,降低税费,规范服务标准和管理,鼓励服务需求的社会化、企业化,以吸纳更多的富余劳动力;同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流动人口的户籍管理、用工条件、子女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政策。□
(作者:南京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权奇哲.论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7):17-19.
[2]韩晓玲.苏锡常三地产业结构趋同合理性研究.河海大学,2007.
[3]罗仁会.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与调整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0.
[4]岳印平,徐海燕.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标准.宏观经济,2007:106-107.
[5]方湖柳.结构自组织能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标准.经济论坛,2003,(10).
[6]苏东水等.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 结构效果法 产业结构合理化 发展水平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分析方法
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分析方法,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比例分析法。即通过分析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平衡,来判断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及其程度。通常采用的具体分析方法有比重法、速度法和协调法等。二是比较分析法或类比法。这又分为两种。一是国际比较法,即以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为基础,将某一国家的产业结构与相同国民生产总值下的标准产业结构加以比较,偏差较大时认为此时的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反之则认为合理性较好;二是区际类比法,即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合理性时,把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同另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相类比,从而说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三是影子价格分析法。由西方经济学理论可知,当各种产品的边际产出相等时,经济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各种产品供需平稳,产业部门达到最佳组合。四是需求判断法或需求适应性判断法。需求判断法即判断各产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与相对应的对该产业产品的需求是否相符,若两者接近或大体接近,则目前的产业结构是较为合理的。其判断方法为:分别计算每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若两者相等,则说明此产业与社会需求有充分的适应性;若每一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和生产收入弹性都相等,则说明整个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是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是合理的。五是结构效果法。即以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变化来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向合理的方向变动。
二、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
以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理论为基础,本文在该部分着重采用结构效果法对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水平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选取改革开放以来至今的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三大产业产值的相关数据,可根据数据得到图1,以更好地呈现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三大产业的发展趋势。
图1 1978~2008年间国内三大产业产值发展趋势图单位(%)
从图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以1985年为界,由“二、一、三”变为“二、三、一”。具体这一结构转换是否有效、合理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基于这一问题,本文接下来就采用结构效果法来进一步分析。因为三大产业中就数一、三产业的比例变动较大,因此本文计划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自变量,以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增速分别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具体数据见表1:
表11978~2008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及三大产业产值增速单位 (%)
根据表1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1(2)=a+b€譞;
得出:Y1= -0.001503+0.801981X;Y2=0.014040+1.049365X;
从上面两个结果可看出,第一产业增速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没有第三产业增速大,结合以上对三大产业比例调整现状的描述,可以得知第一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而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呈逐渐增强的趋势,而且这一趋势正是当前我国经济综合发展的必然之选,充分验证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渐走向合理化。
三、政策建议
(一)确立调整产业政策的基本思路。
中国必须调整传统的产业结构政策制定思路,从过去的支持投资、刺激生产、鼓励出口的产业政策,向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内外发展转变,立足于国际产业分工,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端产业,在产业链条中向上下游环节延伸,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
(二)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
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在财税、金融、进出口等政策上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促进来料加工向研发与自主创新发展;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实行支持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改善市场环境,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支持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技术和新型技术产业,并在一些重要产业领域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和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提高中国的产业结构水平。
(三)构筑广就业的产业结构。
构筑广就业的产业结构,尤其是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使工业化的进程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相适应。以就业为目标的服务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低,但需求增长较为缓慢,应通过放松管制,降低税费,规范服务标准和管理,鼓励服务需求的社会化、企业化,以吸纳更多的富余劳动力;同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流动人口的户籍管理、用工条件、子女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政策。□
(作者:南京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权奇哲.论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7):17-19.
[2]韩晓玲.苏锡常三地产业结构趋同合理性研究.河海大学,2007.
[3]罗仁会.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与调整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0.
[4]岳印平,徐海燕.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标准.宏观经济,2007:106-107.
[5]方湖柳.结构自组织能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标准.经济论坛,2003,(10).
[6]苏东水等.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