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工科大学生承担着成为富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的使命。通过改革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创新、搭建实践平台,不断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对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 科技创新 理论与实践
项目基金:本论文是2015-2016年度广东高校共青团与青年工作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5C025)成果。
【分类号】G649.2
大学生是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工科大学生承担着成为富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的使命。因此,不断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已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科技创新素养的内涵
创新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他认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以及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1]它包括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一种新产品,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以及新的组织形式。而后,经过不断的修改与完善,创新被定义为: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本着为满足社会需求或理想化需要,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元素、方法等,且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2]科技创新是创新的其中一个分支,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统称。科技创新既是实现党和国家自身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素养从广义上讲,既包括外在的形象,也包括内在的品质(如道德品质、知识水平与能力),在本文是指從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二、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由于理工科是发展技术学科、应用学科和一些交叉边缘学科以及综合学科的依托和源泉,使其在科技创新方面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近年来,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素养方面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理工科大学生学生科技创新素养有待提升。
(1)课程内容拓展不够,重传承、轻创造
高校理工科不仅专业划分过于细致,教材内容编排陈旧,知识点更新滞后,而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又只注重讲授教材中的知识点,缺乏对本专业前沿学术动态以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的拓展,造成理工科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创新意识不足。
(2)课堂教学方法单一,重讲授、轻参与
目前,高校课堂上大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授课形式,缺少情景式、研讨式、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教师的被动听众,思维上缺乏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积极互动,课堂参与不够,忽视了学生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严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实验环节按部就班,重验证、轻设计
实验课程依附于各门理论课程中,是为了检验某种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技术操作行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验证性实验多,缺少综合性、设计性的开放实验,且由于校内场地与设备数量有限,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为了在规定的实验课上完成实验,一旦操作失误只能参考其他同学的实验数据,连规定的实验都满足不了需求,更别提额外进行科技创新实验了。
(4)实践平台缺失,重形式、轻锻炼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创新的实践和锻炼,然而大部分高校重视不够,既缺乏管理激励机制,也没有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奖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在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组织过程中也是多流于形式,为竞赛而竞赛,这些都严重阻滞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的措施
(1)改革课程内容,促进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专业水平提升
课程是育人的设计与规划,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必须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才能达到。因此,无论在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课程内容的整合上,还是在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的设置上都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课程体系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大纲课内课程向外延伸,及时将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动向以及最新科研成果,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
(2)改善教学方法,促进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思维能力提升
促进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必须要从努力改善课堂教学做起。教师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法,要结合学科及学生的特点,理顺知识体系,根据需要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注重运用启发式、情景式、问题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去质疑、去探讨、去求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
(3)进行实验创新,推进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实操能力提升
改革实验环节,通过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形成基础验证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的实验体系。开展开放实验室建设,加大校内外实验场地建设和资金设备投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开放性实验,允许学生有成功和失败的尝试,使学生能够从开展基础验证型实验上升到综合設计型实验,最终形成具备开展研究创新型实验的能力。
(4)依托科技创新活动,搭建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依托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以及结合本专业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搭建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学校应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设立专项基金,用于科技创新活动平台建设和在活动中取得成绩的个人和团队的奖励;在建设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和校外科研基地,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的合作;实行科技创新活动导师制,鼓励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同时把是否有指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在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作为教师评先评优和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条件;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及科技创新梯队建设,选拔、培养科技创新骨干分子,以点带面,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2]陈治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4(05)年05期.
作者简介:曾兰红,1985年,女,广东梅州,嘉应学院,助教,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高教研究。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 科技创新 理论与实践
项目基金:本论文是2015-2016年度广东高校共青团与青年工作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5C025)成果。
【分类号】G649.2
大学生是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工科大学生承担着成为富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的使命。因此,不断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已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科技创新素养的内涵
创新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他认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以及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1]它包括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一种新产品,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以及新的组织形式。而后,经过不断的修改与完善,创新被定义为: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本着为满足社会需求或理想化需要,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元素、方法等,且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2]科技创新是创新的其中一个分支,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统称。科技创新既是实现党和国家自身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素养从广义上讲,既包括外在的形象,也包括内在的品质(如道德品质、知识水平与能力),在本文是指從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二、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由于理工科是发展技术学科、应用学科和一些交叉边缘学科以及综合学科的依托和源泉,使其在科技创新方面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近年来,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素养方面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理工科大学生学生科技创新素养有待提升。
(1)课程内容拓展不够,重传承、轻创造
高校理工科不仅专业划分过于细致,教材内容编排陈旧,知识点更新滞后,而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又只注重讲授教材中的知识点,缺乏对本专业前沿学术动态以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的拓展,造成理工科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创新意识不足。
(2)课堂教学方法单一,重讲授、轻参与
目前,高校课堂上大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授课形式,缺少情景式、研讨式、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教师的被动听众,思维上缺乏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积极互动,课堂参与不够,忽视了学生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严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实验环节按部就班,重验证、轻设计
实验课程依附于各门理论课程中,是为了检验某种理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技术操作行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验证性实验多,缺少综合性、设计性的开放实验,且由于校内场地与设备数量有限,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为了在规定的实验课上完成实验,一旦操作失误只能参考其他同学的实验数据,连规定的实验都满足不了需求,更别提额外进行科技创新实验了。
(4)实践平台缺失,重形式、轻锻炼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创新的实践和锻炼,然而大部分高校重视不够,既缺乏管理激励机制,也没有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奖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在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够,组织过程中也是多流于形式,为竞赛而竞赛,这些都严重阻滞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的措施
(1)改革课程内容,促进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专业水平提升
课程是育人的设计与规划,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素养,必须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才能达到。因此,无论在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课程内容的整合上,还是在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的设置上都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课程体系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大纲课内课程向外延伸,及时将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了解本学科最新发展动向以及最新科研成果,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
(2)改善教学方法,促进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思维能力提升
促进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必须要从努力改善课堂教学做起。教师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法,要结合学科及学生的特点,理顺知识体系,根据需要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注重运用启发式、情景式、问题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去质疑、去探讨、去求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
(3)进行实验创新,推进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实操能力提升
改革实验环节,通过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形成基础验证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的实验体系。开展开放实验室建设,加大校内外实验场地建设和资金设备投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开放性实验,允许学生有成功和失败的尝试,使学生能够从开展基础验证型实验上升到综合設计型实验,最终形成具备开展研究创新型实验的能力。
(4)依托科技创新活动,搭建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依托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挑战杯”、“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项目”以及结合本专业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搭建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学校应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设立专项基金,用于科技创新活动平台建设和在活动中取得成绩的个人和团队的奖励;在建设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和校外科研基地,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的合作;实行科技创新活动导师制,鼓励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同时把是否有指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在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作为教师评先评优和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条件;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及科技创新梯队建设,选拔、培养科技创新骨干分子,以点带面,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2]陈治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4(05)年05期.
作者简介:曾兰红,1985年,女,广东梅州,嘉应学院,助教,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高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