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祖先的阴影

来源 :留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k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马》还是《被遗忘祖先的阴影》?乌克兰电影还是苏联电影?乌克兰电影的研究者常常面临文化和政治地缘的窘境,很多影片究竟应该如何划分,实在是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直接的解决方案,因为乌克兰的历史本身就无比复杂
  今年是中国农历的马年,据说这马是火马。说起“火马”,总让我想起乌克兰,因为巴黎正在纪念乌克兰名片《火马》上映50周年:著名导演谢尔盖·帕拉杰诺夫当年接受委托,为纪念乌克兰著名作家柯秋宾斯基诞辰100周年拍摄了一部电影,电影改编自中篇小说《被遗忘祖先的阴影》,于1964年按时完成,但在法国上映时,取了《火马》这个名字,因为电影一开头的家族仇杀场景,喷出的鲜血溅在镜头上,像是奔腾而过的火马。镜头上的那一抹红,是火焰,是鲜血,也是死亡。
  《火马》还是《被遗忘祖先的阴影》?乌克兰电影还是苏联电影?乌克兰电影的研究者常常面临文化和政治地缘的窘境,很多影片究竟应该如何划分,实在是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直接的解决方案,因为乌克兰的历史本身就无比复杂。
  以帕拉杰诺夫和他的长片处女作为例,帕拉杰诺夫本人算是苏联导演,但他1924年生于格鲁吉亚的首府第比利斯,而他的父母则是亚美尼亚人。而且,虽然格鲁吉亚在1921年就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可直到1936年格鲁吉亚才加入苏联,所以帕拉杰诺夫出生时是格鲁吉亚苏维埃共和国的公民,到12岁才变成苏联公民。这种种细节也许太过琐碎,但真实的历史往往就是如此琐碎,而这种身份认同的错综复杂也正是乌克兰电影微妙地位的一种表征。
  亚美尼亚人热爱艺术,帕拉杰诺夫自幼受到父母的熏陶,在绘画等方面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后来他到莫斯科著名的格拉西莫夫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师从亚历山大·杜甫仁科等名师。塔可夫斯基也是在这所学院求学,同样师从杜甫仁科,同门之谊给双方都带来不少影响。塔可夫斯基的第一部剧情长片《伊万的童年》,让帕拉杰诺夫开始反思并且放弃自己之前受学院影响使用的、当时流行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用一种看似非常“诗性”的电影语言创作了《火马》这部“诗性电影”的代表作。
  这部电影给帕拉杰诺夫带来了国际性的声誉,但也是他一生麻烦的开端。要说原因,正在于苏联以及乌克兰复杂的民族状况。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类似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电影的重点是描画乌克兰境内喀尔巴阡山脉的胡粗儿人的生活,故而影片中人们说的是胡粗儿语,而非官方语言乌克兰语。影片拍摄完成后,审查机构认为不运用官方语言就是故意和官方作对,于是封禁了这部影片。但柯秋宾斯基的小说本身就是他晚年到喀尔巴阡山脉居住后,受当地胡粗儿人生活方式启发完成的,所以帕拉杰诺夫拒不接受修改。而我们现在要感谢他,因为他为后人保存了胡粗儿人的生活面貌。
  胡粗儿人居住在布科维纳和卢森尼亚地区,在乌克兰境内他们生活在喀尔巴阡山脉,使用自己的语言,但许多胡粗儿人自称卢森尼亚人,但“卢森尼亚人”这个概念与“胡粗儿人”不同,不仅乌克兰,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等国也有卢森尼亚人,甚至只说乌克兰境内,卢森尼亚人也包括并非居住在喀尔巴阡山脉的居民。这种主动的混淆有很深的语言和民族根源,“胡粗儿”这个发音在罗马尼亚语中接近“小偷”,而在斯拉夫语系中则是“游民”的意思,种种语言学上的假说都证明这个称呼原本就带有贬义。
  有的导演像是诗人,比如塔可夫斯基,另一些则像是画家,比如帕拉杰诺夫,他承认自己一直受到绘画的吸引,习惯于把每一个电影画面都看作是一幅独立的画。他知道,他的摄制过程变成了一次次绘画,他很清楚,这既是他的力量所在,也是他的弱点。在拍摄的时候,他更多是从绘画角度而非文学或叙事角度来考虑。但他的电影又不是只有绘画,而是旋律、物体和颜色的合力。帕拉杰诺夫的电影语言很独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对颜色的运用,他称之为“颜色的编剧”。他认为,当代的电影导演如果拒绝颜色,就等于是承认自己不行。这暗含着对他的好朋友塔可夫斯基的批评,《伊万的童年》这部启迪了帕拉杰诺夫的杰作,恰恰是一部黑白片。帕拉杰诺夫觉得电影导演应该向布吕盖尔这样的画家学习,应该同时向现代派和原始人学习,因为两者都极为重视颜色,颜色不只是氛围或者补充性的情感,颜色也是内容的一部分。
  这种观点近乎米罗这样的现代派大师,但这又不仅仅涉及艺术层面,这也涉及帕拉杰诺夫对世界的态度。黑白摄影和黑白电影容易给人怀旧、浪漫、唯美或者表现主义式的冲击力,黑白容易给人“艺术”的感觉,而彩色似乎是对现实的平庸复制,颜色仿佛和生活的真相更近。于是接受和使用颜色就意味着对现实的接纳,而故意使用黑白,则近乎把现实撒上一层灰尘塞进博物馆的虚假行为。所以虽然人们常常把他的电影归入“诗性电影”之类,但他自己未必接受这种对现实和生命的诗意化。
  帕拉杰诺夫不能接受人为的浪漫化或者统一化,这种扭转事物外观的做法在他看来是掩耳盗铃,并不反映真相,也不能掩盖问题。电影检查机构要求他修改他的电影,他拒不接受,后来他的第二部影片SAYATNOVA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他拍18世纪亚美尼亚传奇诗人的故事,但里面出现了大量与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相关的场景。最终这个版本没有通过审查,苏联当局找了个亚美尼亚裔导演重新剪辑,基本删掉了涉及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的内容,变成了单一语言单一民族的电影,名字也改成了《石榴的颜色》。这其实是个莫大的反讽,石榴的颜色,是看似复多的单一,石榴籽虽然多如繁星,还不都是一个红色?导演的故乡,格鲁吉亚的首府第比利斯,本来是诗人活动的中心,诗人在那里作诗不仅用亚美尼亚语,也用格鲁吉亚语,波斯语,甚至突厥语。SAYATNOVA这个对诗人的美称,在这些语言中含义各有不同,这个多重含义的丰富的名字,最后变成了“石榴的颜色”。而那些至少从1914年开始就不停变换归属、难以分得清清楚楚的地区,各方总是想把它们涂成自己的颜色。
  诗人从莫斯科搬到基辅,是因为他的第一任妻子被杀害,这个来自鞑靼穆斯林家庭的姑娘为了和他结婚改信了天主教,她的家人为此杀死了她,这不免让我们想起《被遗忘祖先的阴影》的情节,祖先的阴影,哪怕后人可以遗忘,还是会笼罩后裔的生活;因为拒绝修改自己的作品,他上了当局的黑名单,最后回到故乡亚美尼亚,在恶劣的条件下用极低的成本拍摄了SAYATNOVA(1968年),结果接受审查时当局认为其中有煽动性内容,勒令删改。从民间到官方的种种不宽容深深刺激了他,也直接导致他被审判,被关进劳动营四年,最后靠着法共诗人阿拉贡的斡旋,总算提前一年放了出来。
  后来他长期无法拍摄电影,最终在友人的鼓励支持下,完成了《苏拉姆堡垒的传说》,那个为了建成抵御鞑靼人用的堡垒而被囚禁在其中的少年,简直就是帕拉杰诺夫一生的写照。而最后那部描写诗人AshugiQaribi的电影,他献给了终身的朋友塔可夫斯基和所有的孩子们。
  也许他这时又开始理解他的朋友,开始理解童年和诗对这个灰暗世界的意义:在这个世界,大人们想着如何把罗斯人拧成一团,就像希罗多德当年评论斯基泰人时说的那样,他们梦想着由此团结为大地上最强大的族群和帝国;而孩子和爱做梦的人,可以做一些梦,也只能做一些梦,这些梦也许是彩色的,也许是黑白的,在其中,团结以另一种形式实现,就像《火马》里伊万和他的新娘在婚礼中被人们架上轭,难以分离的国度与人民,可能只有在出于自愿的共同承担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联姻。
  (井观天,电影研究者,现居巴黎)
其他文献
近3个月来,所有在乌克兰境内的人都目睹了乌克兰一场重大的政治变革,经历了被法新社描述为乌克兰国内示威活动持续近3个月来最血腥的一天。是谁让乌克兰失却了必要的呵护  乌克兰地理条件优越,物藏丰富,气候宜人,乌克兰人民智慧勤劳善良。然而,每当我们感叹乌克兰人漂亮的时候,却又不禁抱怨上帝如此的恩宠,却忘了必要的呵护。  近3个月来,所有在乌克兰境内的人都目睹了乌克兰一场重大的政治变革。就国家政治层面来讲
期刊
麦迪逊市,位于美国中北部,人口将近30万,是威斯康辛州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工商业中心,这里不仅山清水秀,自然风光秀美,而且科教机构众多,学术气息浓郁,其中最著名的威斯康辛州立大学,享誉全美,有美国“公立常青藤”之称,由于其麦迪逊分校学生和教职员工总数约占城市总人口七分之一,比例大大高于其他城市,因此麦迪逊也有“大学城”之美誉。  小城景色  早就听说麦迪逊非常漂亮,不久前走进这里,切切实实感
期刊
史维,出生于台湾,美国密歇根大学航空工程学博士,曾任职于美国通用公司全球研发中心、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全球第一条计算机研发的飞机引擎燃烧室方程式的发明者,现任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  7月30日,在香港科技大学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史维。这位美国空军研究室的前首席研究员,全球第一条用计算机研发燃烧室的方程式的发明者,他的一切似乎都与飞机、战斗机有关。  史维的办公室,一走进去便看到亮点,不大的空间
期刊
牛津是一座令无数人极度梦想的城市,不仅是遍布各地的古迹, 更因其世界一流学府的地位。此次牛津之行,我对牛津小城里的学院其独特的存在方式颇有感慨。  牛津的学院是一座一座地建,缓慢地向外扩张,是有机的成长。反观我们的大学城,大多是一步到位的大手笔。  牛津的街道比我想象的宽,多的是百年古巷。牛津独特之处是,每一个学院都有围墙,有自己的天地,关起门来就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平日里游客也只能定点参观。整个
期刊
位于基辅市中心的乌克兰柴可夫斯基国立音乐学院是第一所被动乱影响的学校,动乱开始时,大多数学生都还在上课,忽然接到校方暂停上课的通知,但此时整个基辅市的交通已瘫痪,交通拥堵、地铁停运、出租车不敢进入市中心,导致大部分学生心惊胆战地步行了3个小时才回到宿舍。  警察为了防止反对党的支援,将进入基辅市中心的道路封锁,导致一些加油站及市场供不应求,附近居民出于恐慌纷纷开始购置物品,把留学生们弄得诚惶诚恐。
期刊
曾经,中国留学生在乌克兰的日子,岁月静好,和谐安宁。美丽而快乐的眼睛,是令留学生最留恋的乌克兰最靓丽的风景  近期,乌克兰政局动荡,波澜四起,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这个处于东西欧过渡桥梁地段的国度。诚然,对于从乌克兰回国近两年的我来说,这次暴乱颇令我始料未及,因为在乌克兰的日子里,岁月静好、和谐安宁。  2010年10月24日,深秋时节的凌晨,首都机场T2航站楼,带着未知与好奇,我搭乘乌航的航班,
期刊
纽约华尔街,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汇聚了世界闻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纽约期货交易所”等金融机构,以及美国摩根、杜邦等大财团开设的银行、保险公司等大公司,这些交易所、银行、公司,不仅影响着美国的金融市场与经济,而且在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华尔街有着“美国金融中心”之称,一提到它,人们马上会与金钱、财富联系在一起,原来我也如此,然而不久前一次华尔街之行,我发现,这里除了浓郁的金
期刊
在新西兰二手店工作的日子里,我除了整天在旧货堆中目不暇接外,还体会到了一家二手店对一个街区,一个小镇的作用——无论是穷人,上班族,还是收藏爱好者,似乎都能在这里买到一件心头好和一丝温暖。  倒带到去年8月底,我站在奥克兰机场里,正急切寻找着一个足够空的垃圾箱。彼时我结束了在新西兰半年的打工旅行准备回国,为了避过额外的行李费,我不得不扔掉箱子里一些物品。  看那个被粗暴打开的26寸行李箱里,几乎没有
期刊
印度的节日名目繁多,当地人也笑称,即使一年只有365天,他们也可以过足366个节日。因为地域辽阔,而且印度教的教派繁多,于是便衍生出各色各样具备神话色彩的节日来。一年中的任何时段到印度去,仿佛都能碰上当地市民在浩浩荡荡地庆祝某个节日,可能是全民狂欢,被撒满全身红粉的洒红节,可能是血腥得让你目瞪口呆的阿舒拉节,又或者是灯光璀璨的排灯节。对印度人民的“开挂模式”,不少人应该也略有耳闻。在传统而古老的宗
期刊
禹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有过11年的新闻生涯,后辞职到法国留学。巴黎高等商学院毕业后,先后主持过四家大型跨国企业中国区公共事务部。现在,他从外企金领,做回了纯粹的写作者  印度火车站就像电影上所描述的那样真实,一如既往地嘈杂,人头攒动,刺耳的汽笛声总是与难以辨别的异味混杂在一起。异国游客要在站台上打发漫长的晚点,总算上了车,从不报站的火车也从不给人安全感。“好险!再晚半秒,我们都上不了车。”多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