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作文教学囿于高考的要求,不管是平时的训练,还是考试时的写作,似乎都没有逃脱高考的束缚。一切为高考服务,一切为考生服务,写作也将这种功利化的目标推到了一个无人能够颠覆的境地。
这种作文讲究模式、讲究段落的构成要件。一篇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一般由三个“汉堡包”构成,这样的模式已经成为了作文思路清晰与否的普遍判断标准。观点必须放在段首,其设置的结构也要求对等一致,不管句子通不通、意思对不对。语言讲究生动形象,尽管有些同学并不具备使语言生动形象的能力。为了提高作文的文学性,教师也要求学生会背几句别人的名句套在自己的作文中。为了使文章内容充实,举例要选一些古代文化名人的故事……
模式化作文,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作文失去了个性,也使作文丧失了其表情达意的基本功能。时下流传着一句极具讽刺意味的谜语,其谜面是“谁在教中国人说假话” ,谜底是“语文老师”。这种说法虽然不免夸张,但却真实地反映了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不仅是教育的灵魂,也是写作的灵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谓景也。喜怒哀乐,亦人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崇尚“真”是王国维的一贯思想。他认为真文学当不受功利的干预,做到景真、情真。“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屈原、陶潜、杜甫、苏轼之所以伟大,在于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李清照乃感情真者,因而“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因而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虽然语文教师不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屈原、陶潜、杜甫、苏轼、李清照那样的大家,但也应该让写作成为学生表真情、达真意的工具。
那么,为什么当下的写作却很难做到“真”呢?这与我们的教育现实与教育理念相关。我们的教育现实是应试,这种教育现实使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讲真话的写作教学中。因为写“真”作文,需要一定的时间作基础,它需要学生的体悟与实践,而体悟和实践是要用充足的时间作为保证的,没有一定的时间来体悟,写作的奥秘很难被发掘出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却把写作中这最重要的一环略去了。
甚至,为了使考试的结果更加理想有效,不少教师在模式化上下足了工夫。这种模式化的作文不仅学生易学,而且也有利于教师改卷。
对学生而言,模式化作文能让他们的文章从表面上看起来结构明了、思路清晰,再加上这种模式化的作文在每段的段首都有一个观点句,观点之后是事例,事例陈述之后是论证,程序严格而有序。只要熟记这些程序,不管什么作文,学生都可以套用模式来完成。
这样的做法,虽然对于写作能力差的学生比较有效,但对于具有中等以上写作水平的学生而言,这种做法对其终身的发展都是有害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它违背了“作文是为了表达思想”的基本精神。思想是自由的,思维是活跃的,“自由”是写作表达个性的基本表象特征,万人雷同,千篇一律,人的个性何在?作文的个性何在?没有个性的作者和作文,还剩下多少吸引读者眼球的魅力?这不仅是对作文使命的一种践踏,也是对文化的一种蹂躏。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飞翔,应当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关键。优秀作文是体悟出来的、实践出来的,而不是套模式套出来的。作为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首位,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而指导学生作文。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体悟写作的奥妙和乐趣,让学生在体悟中理解作文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他用晏殊、柳永、辛弃疾三首词,描绘了作词的艰苦历程。这三个境界反映了诗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修养和历练的问题。
王国维所讲的三种境界足以说明,写作需要一个体悟的过程。在写作中,作者要摆脱现实的种种纷扰,破除一切苦乐、毁誉、利害、得失,挣脱一切个人的私念,达到胸中洞然无物的境界。其心情是平静的、纯净的、自然的,但同时这种寻求又能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升华。
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像专业作家那样体悟事物,但我们至少应该在一些基本的做法上向这个方面努力,不能为了考试而改变写作最基本的规律。
其次,要处理好考试作文与常规作文之间的关系。考试作文因为有时间限制,学生必须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篇一定文字量及符合命题的作文,这要求学生要有定时为文、准确解题的能力,但不能因为考场作文的这些要求而采取一些伤害学生终身发展的写作套路。其实,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教师的努力得到解决。比如,在高一高二年级的学习阶段,教会学生一些写作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实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在字数和文体上限制他们,可以让他们写1000字以上的大文章,也可以写不足800字的小文章。可以写一般的记叙文,也可以写一些文学性更强的小说、戏剧等,甚至可以让他们尝试写点小诗。这些写作形式的训练,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语言技巧的提高有重大意义,使他们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理解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及建构内容的特点。也不要过分强调作文结构的清晰性,让学生在自己思想的天空里自由翱翔,他们想什么就写什么,怎么想就怎么写。也许有些思想是稚嫩的,也许有些写法是粗糙的,但这并不会影响学生个性与作文个性的舒展。这些工作在高一高二年级做好了,高三再适当地进行一些规范化的训练即可。不能在高一高二的时候直接将目标定在高考,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水平,得不偿失。语文学习是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在慢慢的推进中,语文的意趣也会展露出来。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学生的体悟来配合。
下面是广东省2011年高考中一个学生在写作《回到原点》一文时的开头:
世界上任何生物都要回到原点,原点是我们的根本,指导我们走向社会,指导我们的人生。以毅力为原点,是走向成功的桥梁。我们要有坚定的毅力,做事也会事半功倍,我们要回到毅力的原点。
这篇作文的开头说明,考生并不清楚“原点”的意思,认为原点就是毅力,所以在下文的内容中主要谈毅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出现这种偏离题意的现象,不仅仅是理解不准的问题,而是反映出了我们平时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套,即不管什么命题,也不管这个命题的意思如何,都到品质上去套。这篇学生作文,就是在上述教学思路指导之下的典型产物。写出这种作文,表明学生没有动脑筋思考“原点”是什么意思,也没有思考原点与毅力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果我们平时能够让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写真,这样的作文必将大大减少。
参考资料:
1.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
2.《人间词话新注》,浙江文艺出版社。
3.王国维《静安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
4.王国维著、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这种作文讲究模式、讲究段落的构成要件。一篇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一般由三个“汉堡包”构成,这样的模式已经成为了作文思路清晰与否的普遍判断标准。观点必须放在段首,其设置的结构也要求对等一致,不管句子通不通、意思对不对。语言讲究生动形象,尽管有些同学并不具备使语言生动形象的能力。为了提高作文的文学性,教师也要求学生会背几句别人的名句套在自己的作文中。为了使文章内容充实,举例要选一些古代文化名人的故事……
模式化作文,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作文失去了个性,也使作文丧失了其表情达意的基本功能。时下流传着一句极具讽刺意味的谜语,其谜面是“谁在教中国人说假话” ,谜底是“语文老师”。这种说法虽然不免夸张,但却真实地反映了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不仅是教育的灵魂,也是写作的灵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谓景也。喜怒哀乐,亦人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崇尚“真”是王国维的一贯思想。他认为真文学当不受功利的干预,做到景真、情真。“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屈原、陶潜、杜甫、苏轼之所以伟大,在于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李清照乃感情真者,因而“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因而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虽然语文教师不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屈原、陶潜、杜甫、苏轼、李清照那样的大家,但也应该让写作成为学生表真情、达真意的工具。
那么,为什么当下的写作却很难做到“真”呢?这与我们的教育现实与教育理念相关。我们的教育现实是应试,这种教育现实使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讲真话的写作教学中。因为写“真”作文,需要一定的时间作基础,它需要学生的体悟与实践,而体悟和实践是要用充足的时间作为保证的,没有一定的时间来体悟,写作的奥秘很难被发掘出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却把写作中这最重要的一环略去了。
甚至,为了使考试的结果更加理想有效,不少教师在模式化上下足了工夫。这种模式化的作文不仅学生易学,而且也有利于教师改卷。
对学生而言,模式化作文能让他们的文章从表面上看起来结构明了、思路清晰,再加上这种模式化的作文在每段的段首都有一个观点句,观点之后是事例,事例陈述之后是论证,程序严格而有序。只要熟记这些程序,不管什么作文,学生都可以套用模式来完成。
这样的做法,虽然对于写作能力差的学生比较有效,但对于具有中等以上写作水平的学生而言,这种做法对其终身的发展都是有害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它违背了“作文是为了表达思想”的基本精神。思想是自由的,思维是活跃的,“自由”是写作表达个性的基本表象特征,万人雷同,千篇一律,人的个性何在?作文的个性何在?没有个性的作者和作文,还剩下多少吸引读者眼球的魅力?这不仅是对作文使命的一种践踏,也是对文化的一种蹂躏。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飞翔,应当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关键。优秀作文是体悟出来的、实践出来的,而不是套模式套出来的。作为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在首位,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而指导学生作文。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体悟写作的奥妙和乐趣,让学生在体悟中理解作文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他用晏殊、柳永、辛弃疾三首词,描绘了作词的艰苦历程。这三个境界反映了诗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修养和历练的问题。
王国维所讲的三种境界足以说明,写作需要一个体悟的过程。在写作中,作者要摆脱现实的种种纷扰,破除一切苦乐、毁誉、利害、得失,挣脱一切个人的私念,达到胸中洞然无物的境界。其心情是平静的、纯净的、自然的,但同时这种寻求又能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升华。
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像专业作家那样体悟事物,但我们至少应该在一些基本的做法上向这个方面努力,不能为了考试而改变写作最基本的规律。
其次,要处理好考试作文与常规作文之间的关系。考试作文因为有时间限制,学生必须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一篇一定文字量及符合命题的作文,这要求学生要有定时为文、准确解题的能力,但不能因为考场作文的这些要求而采取一些伤害学生终身发展的写作套路。其实,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教师的努力得到解决。比如,在高一高二年级的学习阶段,教会学生一些写作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实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在字数和文体上限制他们,可以让他们写1000字以上的大文章,也可以写不足800字的小文章。可以写一般的记叙文,也可以写一些文学性更强的小说、戏剧等,甚至可以让他们尝试写点小诗。这些写作形式的训练,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语言技巧的提高有重大意义,使他们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理解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及建构内容的特点。也不要过分强调作文结构的清晰性,让学生在自己思想的天空里自由翱翔,他们想什么就写什么,怎么想就怎么写。也许有些思想是稚嫩的,也许有些写法是粗糙的,但这并不会影响学生个性与作文个性的舒展。这些工作在高一高二年级做好了,高三再适当地进行一些规范化的训练即可。不能在高一高二的时候直接将目标定在高考,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水平,得不偿失。语文学习是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在慢慢的推进中,语文的意趣也会展露出来。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学生的体悟来配合。
下面是广东省2011年高考中一个学生在写作《回到原点》一文时的开头:
世界上任何生物都要回到原点,原点是我们的根本,指导我们走向社会,指导我们的人生。以毅力为原点,是走向成功的桥梁。我们要有坚定的毅力,做事也会事半功倍,我们要回到毅力的原点。
这篇作文的开头说明,考生并不清楚“原点”的意思,认为原点就是毅力,所以在下文的内容中主要谈毅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出现这种偏离题意的现象,不仅仅是理解不准的问题,而是反映出了我们平时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套,即不管什么命题,也不管这个命题的意思如何,都到品质上去套。这篇学生作文,就是在上述教学思路指导之下的典型产物。写出这种作文,表明学生没有动脑筋思考“原点”是什么意思,也没有思考原点与毅力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果我们平时能够让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写真,这样的作文必将大大减少。
参考资料:
1.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
2.《人间词话新注》,浙江文艺出版社。
3.王国维《静安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
4.王国维著、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