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状分析
1.就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IT行业就业门槛逐步提高。《200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而中职学校普遍沿用十几年一贯制的学科式计算机教学,缺乏职业特色和市场适应力,毕业生仅凭借一些粗浅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就更难在IT行业立足。加之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应聘单位多为民营或私营企业,他们的需求量比较少。因此,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无论是班级数量和学生人数都呈现下滑趋势,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层次低、发展后劲不足,这种局面反过来又导致招生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2.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普遍使用计算机作为办公的必备工具,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人才。同时各行业广泛使用图文编排、视频处理编辑,对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从计算机人才市场需求来看,全国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每年增长超过100万,在人才紧缺名单中,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类仍高居榜首。由此可见市场需要计算机人才。
既然市场需要计算机人才,那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真正与市场接轨,没有找准适合学生就业的岗位群,以至于专业培养定位不准,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培养出的学生适应不了需求不断变化的市场。
二、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突出专业特色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普遍较差,培养计算机软件编程人员等高层次人才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职业岗位、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
通过对往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适宜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类型有:
从上述的职业岗位群出发,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向:
方向一:图文信息处理方向。培养使用计算机进行高速录入数据、熟练使用软件进行图文混排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方向二:计算机网络维护与管理方向。培养从事计算机销售、系统安装与调试、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管理、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局域网的规划、建设、维护及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方向三:多媒体制作方向。培养熟悉计算机多媒体制作应用技术,能够进行平面图形制作、图像处理、网页设计、影视资料编辑等工作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2.调整教学计划,突出专业特色
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几乎涉及了各方面课程,所学知识似乎很全面,但却忽视了学制有限、课时有限的实际情况。这在教学总时数固定的情况下,协调的结果只能是每门课程都做出一定的让步,最终形成的教学计划只能是多课程、少课时,很难形成本专业的教学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每门课都懂一点,但没有一门是精通的,很难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
我们将学生的三年学习时间分为四个阶段,实施“阶段性教学”的教学模式,具体的设计方案是:
第一阶段:专业基本素质培养阶段,安排在第一学期。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学习内容为:德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根据个人兴趣及第三阶段专业应用方向选修课程:如录入技术、电路基础知识等)。
第二阶段:专业能力培养阶段,安排在第二、三学期。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初步形成个性和特长,为第三阶段的分专业应用方向学习做好铺垫。可分为四个能力方向:网络技术;硬件维护;办公应用;图像处理。
第三阶段:专业综合素质培养阶段,安排在第四学期。即为校内综合实习阶段,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按第二阶段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情况及个人的兴趣爱好,按专业应用方向重新编班学习。应用方向为图文信息方向的学生,学习内容侧重在:数据的录入、专业图文排版软件PageMaker、Office等办公软件的综合应用、图形图像软件的使用及第二阶段所学知识的整合;应用方向为网络维护与管理方向的学生,学习内容侧重在:小型网络安装、互连与维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应用方向为多媒体制作方向的学生,学习内容侧重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音视频编辑软件的熟练运用。该阶段是最重要阶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完成不少于3-4个大型的工作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多了解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增强就业的针对性。
第四阶段:专业实习(见习)阶段,安排在第五、六学期。即校外综合实习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的社会适应性。
三、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培养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如下几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1.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网络教学实训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给出一个实训的目标,教师负责点拨引导,剩下的实现过程就由学生独立完成。
2.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
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分别到学校的文印室、电脑室及校外的文印工作室、电脑公司、影楼等场所进行实地调查、打工,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各个工作岗位的岗位职责及岗位工作流程,这种与企业“零距离”的对接锻炼,是课内学习的拓展,有利于学生增强行业知识的渗透,拓宽知识视野,同时培养学生劳动态度、团队合作、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市场观念等。
3.开展社会实践和德育教育
组织一些大规模练习性项目,策划并鼓励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实践活动,尽量增加集体提交的作业,积极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培养学生沟通技巧,锻炼相互协作能力;利用主题班会、演讲会、校园宣传海报、课堂渗透德育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感恩、诚实守信、责任感等意识教育。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选择专业发展方向,是教学质量增值的途径
计算机专业技能在逐步细化,而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践训练的基础上的,因此,对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改造,让计算机专业教师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十分重要,对教师而言是教学专业生命的延续,对学校而言则是教学质量增值的途径。
2.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提高,紧跟市场需求
作为计算机老师,必须要了解和熟悉市场,加快更新知识速度,否则将被无情地淘汰。因此学校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包括对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改造,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将在实践中学到的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带到课堂;引进有实践能力的企业业务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进行传帮带,聘任有经验的IT企业老总或技术骨干为专业方向的客座教授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五、积极开发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根据本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方案,前三个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在校内完成,而计算机在各领域的应用、出现的问题五花八门。要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要在第四阶段——校外综合实习阶段,参加社会职业岗位实践。为此,要积极开发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与之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校外演习的场所,接受企业的管理,体验企业文化,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现状与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和市场动作能力,实现校内教学与社会岗位技能要求的“零距离”对接。
(作者单位: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
1.就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IT行业就业门槛逐步提高。《200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而中职学校普遍沿用十几年一贯制的学科式计算机教学,缺乏职业特色和市场适应力,毕业生仅凭借一些粗浅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就更难在IT行业立足。加之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应聘单位多为民营或私营企业,他们的需求量比较少。因此,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无论是班级数量和学生人数都呈现下滑趋势,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层次低、发展后劲不足,这种局面反过来又导致招生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2.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普遍使用计算机作为办公的必备工具,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人才。同时各行业广泛使用图文编排、视频处理编辑,对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从计算机人才市场需求来看,全国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每年增长超过100万,在人才紧缺名单中,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类仍高居榜首。由此可见市场需要计算机人才。
既然市场需要计算机人才,那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真正与市场接轨,没有找准适合学生就业的岗位群,以至于专业培养定位不准,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培养出的学生适应不了需求不断变化的市场。
二、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突出专业特色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普遍较差,培养计算机软件编程人员等高层次人才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职业岗位、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
通过对往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适宜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类型有:
从上述的职业岗位群出发,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向:
方向一:图文信息处理方向。培养使用计算机进行高速录入数据、熟练使用软件进行图文混排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方向二:计算机网络维护与管理方向。培养从事计算机销售、系统安装与调试、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管理、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局域网的规划、建设、维护及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方向三:多媒体制作方向。培养熟悉计算机多媒体制作应用技术,能够进行平面图形制作、图像处理、网页设计、影视资料编辑等工作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2.调整教学计划,突出专业特色
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几乎涉及了各方面课程,所学知识似乎很全面,但却忽视了学制有限、课时有限的实际情况。这在教学总时数固定的情况下,协调的结果只能是每门课程都做出一定的让步,最终形成的教学计划只能是多课程、少课时,很难形成本专业的教学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每门课都懂一点,但没有一门是精通的,很难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
我们将学生的三年学习时间分为四个阶段,实施“阶段性教学”的教学模式,具体的设计方案是:
第一阶段:专业基本素质培养阶段,安排在第一学期。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学习内容为:德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根据个人兴趣及第三阶段专业应用方向选修课程:如录入技术、电路基础知识等)。
第二阶段:专业能力培养阶段,安排在第二、三学期。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初步形成个性和特长,为第三阶段的分专业应用方向学习做好铺垫。可分为四个能力方向:网络技术;硬件维护;办公应用;图像处理。
第三阶段:专业综合素质培养阶段,安排在第四学期。即为校内综合实习阶段,该阶段主要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按第二阶段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情况及个人的兴趣爱好,按专业应用方向重新编班学习。应用方向为图文信息方向的学生,学习内容侧重在:数据的录入、专业图文排版软件PageMaker、Office等办公软件的综合应用、图形图像软件的使用及第二阶段所学知识的整合;应用方向为网络维护与管理方向的学生,学习内容侧重在:小型网络安装、互连与维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应用方向为多媒体制作方向的学生,学习内容侧重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音视频编辑软件的熟练运用。该阶段是最重要阶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完成不少于3-4个大型的工作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多了解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增强就业的针对性。
第四阶段:专业实习(见习)阶段,安排在第五、六学期。即校外综合实习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的社会适应性。
三、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培养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如下几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1.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网络教学实训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给出一个实训的目标,教师负责点拨引导,剩下的实现过程就由学生独立完成。
2.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
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分别到学校的文印室、电脑室及校外的文印工作室、电脑公司、影楼等场所进行实地调查、打工,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各个工作岗位的岗位职责及岗位工作流程,这种与企业“零距离”的对接锻炼,是课内学习的拓展,有利于学生增强行业知识的渗透,拓宽知识视野,同时培养学生劳动态度、团队合作、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市场观念等。
3.开展社会实践和德育教育
组织一些大规模练习性项目,策划并鼓励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实践活动,尽量增加集体提交的作业,积极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培养学生沟通技巧,锻炼相互协作能力;利用主题班会、演讲会、校园宣传海报、课堂渗透德育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感恩、诚实守信、责任感等意识教育。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选择专业发展方向,是教学质量增值的途径
计算机专业技能在逐步细化,而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践训练的基础上的,因此,对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改造,让计算机专业教师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专业发展方向十分重要,对教师而言是教学专业生命的延续,对学校而言则是教学质量增值的途径。
2.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提高,紧跟市场需求
作为计算机老师,必须要了解和熟悉市场,加快更新知识速度,否则将被无情地淘汰。因此学校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包括对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改造,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将在实践中学到的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带到课堂;引进有实践能力的企业业务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进行传帮带,聘任有经验的IT企业老总或技术骨干为专业方向的客座教授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五、积极开发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根据本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方案,前三个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在校内完成,而计算机在各领域的应用、出现的问题五花八门。要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要在第四阶段——校外综合实习阶段,参加社会职业岗位实践。为此,要积极开发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与之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校外演习的场所,接受企业的管理,体验企业文化,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现状与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和市场动作能力,实现校内教学与社会岗位技能要求的“零距离”对接。
(作者单位: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