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光付:武汉应做中部“舞者

来源 :生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ing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记忆里,“大武汉”这一称谓可以说根深蒂固,追溯其源,它更像是人们给武汉盖上的一顶帽子,就像诸如“中部崛起之都”、“长江流域老大”之类的城市定位,但在尤光付看来,这顶带了这么多年的帽子似乎并不那么合适。
  “我在很多场合都提过,武汉近十年的城市功能定位都很模糊,它不应成为有‘啤酒肚’的男子,肚子大了不好看,也不能一味照搬上海或者南京的做法,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武汉应该发掘自己的特色,做长江流域中部的‘舞者’,展灵秀之气。”也许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才能把武汉放到湖北省发展和国家中部地区发展的战略支点上去。
  “城市精神不能只当口号喊喊,而应该落实到武汉今后的城市发展中去”,尤光付说,“比如同样都属于码头文化,武汉却远远不及上海那么开放和发达,这与武汉人普遍的‘小市民’心态息息相关,所以政府应该增强市民的底气,开拓他们的眼界,最主要的是壮大市民的创新胆量。”
  不可否认的是,把武汉的发展放到本地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去历史地、科学地评估,它还是有日新月异的变化的,最为直观的就是建筑和交通了,也许人们对“满城挖”现象怀有敌意,但实际上要辩证地看。“一方面,它的确反映出政府在城建中规划不全、各自为政的不足,但也凸显了上头有破才有立的思想转变,如今的京广沪,不都是挖出来的吗,我有时还感慨,啥时候才有立体交通啊?”
  当然,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一些官员也亟待改掉自己身上的毛病,“庸、懒、散、混是禁忌,另外还要打击博弈各方的‘寻租’现象以及街头巷尾的市侩习气。”
  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武汉市政府基本上只关注一些大中型国企,无论是制度上还是经济上对中小企业的扶持都少之又少。“山东这几年就很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这是个很好的范例,中小企业将来会成为GDP增长中的重要一环。”
  当然,对于政策环境的担忧,企业家们大可把它提出来,不要一味埋怨,“毕竟,政策的制定、执行、调整、评估、反馈等是一个高度讲究民主、科学和法治的事情,企业家可以多参与建言。”
  另一方面,“抓大放小”势必会导致中小企业发展受挫,进一步导致整个就业市场的萎缩,“这也就是为什么身为高校集聚地,武汉却很难留住优秀人才,从而导致武汉这座城市‘文’与‘智’的缺失。”
  “文化是制度之母”,谈及武汉城市的文化发展上,尤光付把它与商业结合起来,“比如在商业游戏规则中,诚信、共赢的文化若是扎根于本土的社会经济文化之中,是该形成多么强大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在一个个同质化的商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时候,融合了荆楚文化与国际风尚的楚河汉街却在众商业综合体里中了头彩,就是因为里面注入了我们城市的文化,顾客们才能有那种强烈的回归之感。
  “在当今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中,弘扬武汉的城市文化应当有体制有机制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比如应该打造更多含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品牌,当然也应吸收或移植外来文化的精髓,形成一种开放的、向上的以至于脍炙人口的特色文化产业。”
  “我常为武汉的艰辛而酸楚,常为武汉的变革而欣喜”,对于尤光付来说,这个城市不是故乡却胜似故乡,家庭和事业皆诞生于此,几十年的时间已让他融入这里,但对于这个城市他又比本土人看得更清,外加专事研究行政管理这么多年,使他能既客观又宏观地把握这个城市的脉动。
  
  
  《生活家》:从一个公民的角度出发,你觉得你够投入在武汉的生活吗?
  尤光付: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把“公民” 换为“居民”,公民是政治上的概念而不是社会上的,毕竟大武汉包纳了各个地区甚至于各种国度的人。作为武汉市民,我觉得武汉的发展与我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度与武汉的发展成正相关。
  《生活家》:从个人角度出发,有什么东西是你觉得武汉应该有而现在还没有的?
  尤光付: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有个比较,回看历史,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历史的镜鉴还是比较优势都在召唤武汉,但我认为有两件事情是武汉亟待解决的:一是留住和引进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因为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强市;二是要重构武汉的金融业,邓小平曾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个地方要成为战略支点必须有强大的金融支持。
  《生活家》:在武汉生活,最难习惯的是什么?
  尤光付:有两个:一是冬天没有暖气;另一个则是在街头早摊点过早时要面对脏乱差,感觉它让我的生活品质下降了,吃小吃应该是一种有文化品位的事,体现了快乐和悠闲,但是若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在那里大快朵颐,别人会觉得你很粗鲁。
  《生活家》:您觉得武汉对您最无法割舍之处在哪里?
  尤光付:应该是我的事业、我的亲人、我的朋友、同事和武汉美丽的景色,还有这些因素支持我对武汉的一种憧憬。
  《生活家》:用一句话描述武汉在你心中的意义?
  尤光付:用一句80、90后的网络语,“我爱你,我顶你,你要酷毙哈,武汉!”
  《生活家》:2012,您对武汉有什么新的期望?
  尤光付:希望武汉的发展能日新月异。
  《生活家》:武汉要建成全国中心城市,你觉得需要多长时间?
  尤光付:我最不喜欢回答这种时间方面的问题,看了霍金的《时间简史》,改变了我的整个宇宙观,我觉得时间是可以穿越的,如果非要给出一个预期,我觉得大概是15年到20年。
  《生活家》:梦想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尤光付:人活到一定的时候,他有的是野心而不是梦想,因为内心在磨砺当中已经趋于平淡了,已经看穿了,如果非要说个梦想,那就是希望我的身体健康,孩子能顺利成长,周围的人事不要出现什么大的变动,应该就是一种无为的状态吧。
  《生活家》:2012如果世纪末日,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尤光付:我觉得这是个闹着玩的问题,我只能说,我的世界我做主,不存幻想,只存理想,该干什么干什么,管它冬夏与春秋。
其他文献
汉阳造  ——融入历史      汉阳造,一个期望把艺术和商业收纳进这片古老区域、并借它点燃中部文化艺术发展之火的改造地,利用洋务运动时期留下来的汉阳兵工厂(即后来的“824”工厂),把它们改造为艺术家工作室、书店、摄影工作室、时装店、艺术家居乃至私密会所。  汉阳造最早是清末的汉阳兵工厂,后来(60年代初)被开辟为武汉实验工厂,后更名为“824工厂”,“824工厂”于2005年倒闭,几年之后这一
期刊
英国著名葡萄酒作家Mr. Huge Johnson在最畅销的世界名著《World Atlas of Wine》中,首先将世界上所有的葡萄酒生产国一分为二,那就是旧世界葡萄酒Old World与新世界葡萄酒New World。法国、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美酒被划分为旧世界,智利、南非、阿根廷等国的酒被归类为新世界,这些国家大多为欧洲扩张时期的原殖民地国家。  新与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旧世界的
期刊
曾经在武汉的牢骚岁月,在离开武汉之后,那段时光也会自动美容到值得怀念的部分;在武汉扎根的人们,也把这里当作生活奋斗的“奶与蜜之地”;那些土生土长的老武汉,也在继承着这个城市最传统的精魂。    这个城市养活了熙来攘往、生存奋斗的近千万人。武汉安宁的平原满足了偏安一隅的市井生活,长江和东湖则满足了富豪理想的承载。  80年代末的汉正街成为商品经济复苏的源头,98年的洪水让全部的武汉人空前团结在一起,
期刊
龟山脚下、月湖之滨有一个古琴台。如果在武汉的历史文化遗址中进行一次文化价值的评估,那么,无论是从知名度,还是从提升武汉的历史文化底蕴,抑或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的关注,将没有任何遗址和遗迹可以与古琴台匹敌。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黄鹤楼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遗憾的是,我们对它的关注不及黄鹤楼的十分之一。  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就叫伯牙山,那是1967年由国际天文学会命名的。19
期刊
不管2012是不是世界末日,我们都得跟武汉谈谈,就像春天里种子需要与土壤来一次透彻心扉的交流,也许按部就班,但振聋发聩。  我们选取的十个人中,有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有在武汉工作的人,有离开武汉又重新回来的人,兜兜转转,命运缱绻,始终与这两江交汇之地的牵系,刀劈不开火化不动,难以割舍。  生活和生存,在于我们有没有在这片土地上倾注一些情感。  2011年,在媒体视线中出现有关武汉的字眼时,你会不会着
期刊
1992年,林立开始下海从商的经历。在省摄影家协会服务部的承包工作后,林立于1993年注册了“大众”商标,成为武汉市最早的专业设计策划公司之一。对于“果粉”林立来说,创意先行,其器也要利——大众同时也是武汉市内最早采用苹果电脑为设计电脑的公司。“94年的办公电脑是什么概念,PC机也才386级别啊!我专门跑到南方去采购苹果的PowerMacintosh。”林立说,在当时,苹果算是天价,“80HZ的主
期刊
Demo咖啡深藏于林立的写字楼间,店外仅有两个小小的深红色圆形招牌作为引导,虽毗邻主干道,但并不打眼。室内面积比一般的咖啡馆要大很多,装修是复古的英伦风格,拥有整墙的嵌入式书柜,书柜上并未放满。  詹凯是Demo咖啡的发起人之一,初见之下,并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简单干净的装束,戴着眼镜,礼貌随和。刚一落座,他便招呼店员点了两杯咖啡,微笑的寒暄:“边喝边聊吧。”  鉴于工作习惯,我用普通话做了开场白
期刊
鸣笛的轮渡在旖旎的江面缓缓向前,掀起阵阵涟漪,将岸边静止的摩登大楼留在了若隐若现的风景里;两岸桥头飞渡,接连闪现出不停穿梭的车流,两副手绘的黑白映画展开了关于武汉的部分图景。  “这是我们生活的城市,这里有一群怀揣梦想的人”,麦克峰用一段明快又抑扬顿挫的独白,开始讲述他眼中武汉的样子。优雅的、古朴的、向上的、年轻的、激情的、市井的、创意的……各类武汉,全在《城市之光》里。  有些人说它并不像记录片
期刊
2011年底,一本以“保护汉口历史建筑”为名的公益挂历制成并免费定向武汉市民推广,这个想法的提出者和践行者不是公益团体,也不是工商显贵,而是一名武广客专动车组司机。 在人文武汉的一群古建筑保护者提供照片素材和排版设计支持下,由个人出资数千元印刷好公益挂历和台历。他叫秦汉春,给自己取了个网名叫秦北春,这个在武汉出生的北方汉子,对武汉的古建筑着迷,并对武汉古建筑的保护有着长期持续的关注。  秦汉春是一
期刊
弹指一挥间,黄治东已走过十余年的设计生涯。十年前,刚出校门的他并不知道自己所选的这条路能走多远,十年后,他已是江城知名的室内设计师,有人戏称他是大户豪宅设计的“冷面杀手”——没有他搞不定的设计。陈列在他工作室的几十块奖杯和各种荣誉证书,见证了他的成长与蜕变。    在生活中发现艺术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基因的遗传,以及环境的熏陶对一个人的影响。爱好美术的黄治东同样是出生在一个美术世家。他的父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