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香囊里的文化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jlz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囊,又稱为“佩香”“ 佩帏” 或“容臭”,亦即今日人们常说的“香包”“ 香袋” 等,它与琼瑶、玉环、香帕等都是古人重要的佩饰之一。
  追溯香囊的起源,恐怕要把历史翻回先秦时代。《尔雅·释器》上说:“妇人之纬,谓之缡。”所谓“缡”, 又称“香缨”, 实际上是用五彩丝线制成的首饰物,是已婚妇女的标志。按照古代礼节,新娘见公婆,都要佩戴此种饰物。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香袋”, 又称“香囊”,《 孔雀东南飞》云:“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不仅实现了香袋与香料的早期结合,而且它再也不是妇女装饰的专有品,甚至出入朝廷的命官也要佩戴香袋,以示尊贵和儒雅。唐代妇女的饰物有了进一步的演变,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 白居易《醉后赠人》诗云:“香球趁拍回环匼,花醆抛巡取次飞。”
  古代的香囊往往用锦缎做成,绣着精美的图案,里面放满植物香料,满是芬芳。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礼记·内则》就规定:“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这里的“容臭”就是香囊,“臭” 读“嗅”, 气味的意思,就是说年轻人清晨起来,去父母处问候,都要随身佩戴香囊等物品,以表示对长辈的尊重。
  那么,古时候人们在香囊里装的什么香料?从唐苏鹗《杜阳杂编》中所记可见一斑:“咸通四年,同昌公主出降……乘七宝步辇,四面缀五色香囊。囊中贮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另一方面,拜考古所赐,我们能看到古人的香囊实物。1975年,福建福州黄升墓中曾出土了7件宋代妇女所佩的香囊。香囊实物近似方形,长5厘米,宽4.8厘米,正面中央绣有鸳鸯一对,上下贴绣莲花荷叶,鸳鸯用钉金包边,花叶用钉铁梗线包边,敷彩,口部用褐色双股线编结6.7厘米长的花穗。香囊内附有一个罗方口袋,口沿缀有彩凤纹附耳,两面均用线扎捏成4行16朵凸起的花朵,非常精巧。黄升是宋代宗室赵与骏的原配夫人,从中可见当时上层妇女对香囊的喜爱。
  到宋代,香囊的使用就更普遍了。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京师承平日,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环持香球在旁,在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那香袋里的香料成分一般是雄黄、艾叶末、冰片、藿香、苍术等。明代《山堂肆考》一书记载说:“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虎,粘艾叶以戴之。”
  明朝初年,文学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提及当时年轻人的服饰:“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这话是说,宋濂的同学们都穿着锦绣的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佩白玉环,左边佩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可见香囊为当时人所必戴之物。
  明清章回小说中也经常有小姐送书生香囊私订终身的情节。如《金瓶梅》第三十一回,写小厮书童的“白滚纱漂白布汗褂儿上系一个银红纱香袋儿,一个绿纱香袋儿”, 于是,丫环玉箫向他要香袋,两人借此打情骂俏;卷十八《情疑类》,说有一人为河伯女仙延至,并行夫妇之礼。三日之后,即发遣他回家,“妇以金瓯麝香囊为婿别,涕泣而分”; 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七十回写,傻大姐拾得了一个“十锦春意香袋”, 结果闹出了一场抄检大观园的风波。抄检时,又从王善保家的外孙女司棋的箱中搜出包袱,里面是一个同心如意,并一个字贴儿。贴上写“外特寄香袋一个,略表我心”。从中可见,香囊早成了男女感情联系之物了。
  古人多喜欢用香囊、荷包、罗衫、汗巾等贴身之物来表达爱情、传递爱情,其实至今也莫不如此。清代诗人朱彝尊在他那著名的《风怀二百韵》中就描绘了香囊在男女感情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毫尖渲画笔,肘后付香囊。诀绝分沟水,缠绵解佩璜。”诗中的香囊和玉佩是男女互换的信物,可见其珍重和宝贵。而明邵灿的《香囊记》,更以香囊为线索,贯穿全剧。可见香囊的别用——作为定情之物,竟然反客为主,到近现代其定情功用成为主要功能了。
  清代以降,按照民间古老风俗,人们常用艾叶、菖蒲扎成剑形条束,悬挂在门上或床前。上了年纪的老人,则喜欢用五彩纷呈的丝线绣个香袋,挂在孩子们胸前,以示驱邪辟疫。民间在每年端午节前后佩戴香包也自有其道理。时值天气逐渐变热,疾病多发之时,佩一香包,可以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消爽神志的功效。据说,在陕西,这古老的香囊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当地女儿出嫁,香囊是必备品之一。因为它既实用,可以插针缠线,又美观,可供观赏玩味,更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驱除邪气、渴望幸福、吉祥如意的民俗意愿。
  香囊演进的历史,实际上反映着人们生活中传统习俗在演化。从起初只具有装饰的功能,继而成为宫廷贵族的必备品,然后再成为人们祭祀先贤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象征物,同时也是人们驱病祛邪的武器。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诞生的。从南昌起义开始,我军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靠党的坚强领导。  除了政治建军,重视文化建设一直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它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克敌制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那么,党为何如此重视人民军队的文化建设?文化强军在各个时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对新时代的强军建设有何启示?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
期刊
容闳(1828—1912),广东香山人,早年留学美国,是第一个完整地接受了美国高等教育,并在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的中国留学生。19世纪70年代,他策划并实际组织了中国幼童留美学习计划,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蜂拥迭起的出国留学潮,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19世纪末,国际国内风云变幻万端,遭受甲午战败的清廷宣称要力行以修铁路、开矿山等为主要内容的实政,掀起了一波建造铁路的大潮。思想开放、勇于任事的容闳,
期刊
1926年7月,刚刚从欧洲回国的朱德受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指派,到四川万县杨森部工作。9月24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委任杨森为第20军军长,朱德为党代表,由于政治部主任不在位,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委托朱德暂代军政治部主任一职。这是朱德戎马生涯中唯一一次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经历。  朱德就职后,针对杨森出尔反尔、左右摇摆的情况,积极做争取杨森的工作。在朱德建议下,成立了中国国民党第20军党部,
期刊
曾经有一段时间,不少人对新中国的经典文艺作品《白毛女》进行种种改编、解读、戏说和追溯原型,如有人把喜儿改写成穆仁智的小老婆,2002年12月31日《杂文报》登载文《喜儿致大春儿的信》一文,其中喜儿变成了“黄太太”,大春儿变成了“窝囊废”,黄世仁变成大款,穆仁智变帮凶为帮办。还有一家报纸发文,言喜儿应该嫁给黄世仁,称黄世仁有权有钱,等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职业记者,2006年我曾4次到河
期刊
杭州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不断完善各类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赋能乡村,为乡村振兴打下了数字化基础。乡村,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中国的底色。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当下,我们听惯了数字经济、智慧城市、未来社区,但乡村好像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了。通过建设数字化乡村社会,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促进数字赋能乡村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
钱流汇聚,涌动肥东!  6月23日,总投资达120亿元的肥东国轩电池材料基地项目开工;6月25日,总投资约30亿元的中国建材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开工;7月1日,全球云端智能机器人运营商独角兽和头部企业达闼智能机器人项目投产。  9天之内,近200亿元项目密集开工,敲打在肥东高质量发展的鼓点上,也传递出一个明显的信号:肥东正呈现出更多集聚性、趋势性的发展变化。  “今日肥东,正处于快速增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