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分型治疗病毒性心肌炎98例

来源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ng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毒性心肌炎,属于祖国医学“心悸”、“怔忡”及“胸痹”范畴。系由于肺卫气虚,在气不固,温热邪毒乘虚侵袭,累及于心,其毒邪宿于血脉,因而出现一系列心系病证的临床症状。我们将本病分为热毒侵心、气阴两虚、心气不足、痰湿内阻及气滞血瘀五个证型进行辨治。通过98例临床观察,对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理及证型与疗效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认为本病为虚中挟实,各个证型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都有瘀血的病理改变。因此,治疗本病的首务为扶正祛邪,但还需将活血祛瘀药物的运用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结果,热毒侵心、气阴两虚及心气不足型的显效率与有效率均高于痰湿内阻及气滞血瘀型,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为89.8%,表明以中医药为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较为满意。
其他文献
病毒性心肌炎,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正气不足,邪气侵心是发病的关键。本病好发于青少年和壮年,本文采用养心汤加减治疗54例,痊愈48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6.2%。
【摘要】目的 了解某院真菌感染临床标本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对2006年1月~2009年6月间的各类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用“天地人”微生物分析系统生化试验卡鉴定,并用“天地人”微生物分析系统相配套的药敏试验卡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共分离真菌180株,以白色念珠菌(59.44%)为主要菌株;分布以痰标本(65.00%)为主;对6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白色念珠菌略高于其他真菌。结论 应加强对有创伤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