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沟通的重要性
有研究表明,教育工作中70%的错误都是由于沟通不善造成的。许多研究发现,教师驾轻就熟、脱口而出、习以为常的语言,影响了师生沟通的效果,导致了师生之间的误会和冲突。所以,提高沟通效果,先从分析沟通的误区着手。
沟通须辨清三类误区
态度不佳。日常印象让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难免会先入为主。有的教师喜欢一边做别的事情一边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感觉不被重视。如此,学生永远不会跟教师说真心话,教师也永远无法走进学生心里。
方式不当。有的教师当众批评,让学生觉得没面子;有的教师语言不慎,讽刺挖苦,攻击学生人格,使学生产生敌对心理;有的教师过分批评,无视学生优点和进步,放大学生缺点和过失;有的教师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随便打断学生说话,不给学生辩解的机会。
时机不妥。当学生或教师情绪激动时,由于焦躁、愤怒,彼此言行均丧失理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不利于后续沟通。
教师需要在克服师生沟通误区中发挥主导作用,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这是有效师生沟通的基本前提。
沟通须遵循三大原则
接纳。接纳使学生敞露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感到放松、安全、无须伪装。但接纳不等于赞同学生的不良行为,比批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真正的接纳是这个人,我是喜欢的,但你的这个行为,我是不能接受的。
理解。在与学生沟通中,教师如果能够从同理心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感受,站在学生的立场和处境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经历学生正在或曾经面临的压力,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感受到自己得到了理解,从而产生温暖和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彼此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使学生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从而使教师能够对学生需要引导和纠正的地方提供建设性的帮助。
尊重。人内心最深沉的渴求就是得到充分的尊重。尊重学生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等。教师与学生在道德与法律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评价学生行为时,要做到“对事不对人”。
沟通须掌握三个技巧
倾听。倾听不只是听见,而需要全神贯注。李政涛在《倾听着的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无序状态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就将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机也会随之出现。”沟通的最高境界就是倾听。一个好的沟通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倾听者。
有人总结了倾听的5种类型:第一种,完全不听,是最糟的听,连耳朵都没打开。第二种,假装在听,是耳朵开了,却没有打开心和脑,如同耳边风,完全没听进去。第三种是选择性地听,以先入为主的观念,只听自己想听的部分。第四种是专注地听,是以能够复述对方的话表示确实听到,但能否听出说者的本意、真意,仍值得怀疑。第五种是同理心倾听,是积极换位思考地倾听。同理心倾听的出发点是为了“了解”而非为了“反应”,透过交流去了解别人的观念、感受。在对方讲话的时候,眼睛看着对方。这种倾听就是打开身上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去观察,让自己感同身受。只有这样,才能在对方不愿表达底层意见时,通过技巧询问使对方讲出来,并且解决问题。
对话。对话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形式和沟通途径,是指双方或多方之间的谈话。对话的前提是倾听和询问,对话中的倾听,通常指详尽、认真、入神、敏锐地感知和领会他人所说的话及意义。
询问,是指班主任用强有力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打开学生的心门,引导学生进行内在思考,自我觉察。
谁发问,谁就掌握了沟通的主动权。如果教师想要有效引领沟通的方向和效果,就必须学会发问。通过发问来了解情況,探寻真相;通过发问来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发问引发学生的自省,从而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
对话过程中,语言模式是沟通成败的重要因素,要少用“但是”,多用“如果”,比如,可以把“你最近成绩有所提升,但还不够努力”改成“如果你再加把劲,成绩会更好”。同样的意思用积极的语言表达,比如,可以把“你配不上你的野心,也辜负了自己的苦难”改成“如果你能配上你的野心,就不会辜负了自己的苦难”。多用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的句式,比如,可以把“我认为”改成“你认为”。多问怎么办,少问为什么,比如,可以把“你为什么迟到”改成“这次你迟到了,你说怎么办”,用“我也”的语言模式和学生同频沟通,比如,“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事,也会感到委屈”,比如,放假返校,学生给老师发信息:“老师,路上堵车了,可能会晚一点儿到。”老师回应:“别着急,慢点儿骑车,注意安全。”
对话离不开表达,表达时多用“春风师语”,比如:对自己要有信心哦!这几天你进步了!大胆做吧,做错可以改。加油,赶上某某某。你是很聪明的!做得太好了,你真能干……全面杜绝“粗暴师语”,比如,孤立式——大家别理他!挖苦式——猪是怎么死的?笨死的!比较式——你和他不能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上。告状式——我管不了了,叫你爸来。预言式——你这辈子也好不了!记账式——早晚跟你算这笔账。威胁式——你们再不交作业,我就不来上课了。
说话要热情友好,温和、友好、坦诚的声音能使对方放松,增加信任感。声音要有磁性、有穿透力、有震撼力、有表现力;语速适中;音量要标准;吐字要清晰,发音要标准,字正腔圆。
觉察。指察觉,发觉。自我觉察是指个体能够辨别和了解自己的感觉、信念、态度、价值观、目标、动机和行为。在此过程中,将自己从心智中分离出来当作被观察审视的对象。
沟通始终处于动态的运动过程。觉察自我和觉察学生是沟通成败的关键。
在学生的倾听与对话中,觉察学生的各种欲望、需求、情感、思想,体现在觉察个体生命的差异和区别上。 觉察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可能是一段敘说、一个句子或者一个简单的感叹词,以及一声呼喊和连绵不断的啜泣。
觉察学生的身体语言。不要以一个动作表情下判断,要结合一定的语境,连贯地理解,寻找学生语言、声调、肢体语言的一致性。
觉察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动向和状态把握细致入微,并及时加以协调和引导,是成功教育者的重要标志。从学生发出的各种声音中听出愤懑、悲哀、快乐和喜悦等情感,在沟通中教师要及时做出适当的反应和调整。
觉察学生的思想。学生隐藏不露、羞于见人的思想被教师倾听并认可时,他们就与教师建立了更深一步的交往关系——思想上的交往。
觉察学生的疾病。当学生不断发出暴躁混乱的声音,或者陷入长久静默无声之时,教师要通过去倾听与对话去寻找孩子肉体和精神上的种种疾病,捕捉到他们的攻击性、抑郁、孤独、痛苦和恐惧。
觉察学生间的差异。倾听与对话始终是面向具体和特殊的生命个体的倾听与对话。
觉察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倾诉往往能反映出学生与他人的关系。
沟通过程中,觉察学生为大多数教师关注,自我觉察则少为教师注意。运用沟通分析理论觉察教师是用哪一种状态在与学生沟通,会使沟通得到有效调控。
沟通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心理状态有三种:成人自我、父母自我、儿童自我。
成人自我是现实、客观的自我,是有安全感、负责任和值得信任的状态,能够理智地处理此时此刻的问题。一个心理状态良好的人需要三种自我状态达到基本平衡。
父母自我可细分为控制型父母和养育型父母。控制型父母提供了评论、控制及惩罚等行为与信息,表现出控制、批评、强求他人或对别人过于庇护,强行规定他人的人生与现实。养育型父母表现出具有认同感、照顾关怀别人、对他人友善、接纳、耐心倾听,极富同情心,具有奉献精神。
儿童自我可细分为:适应型儿童,为了达到生存的目的,渴求别人的赞同,减低畏惧外在世界的焦虑感。表现为退缩,听话,性格温和、乖巧,做事小心,易与人合作,关心别人,但缺乏责任心和创造性。叛逆型儿童,通常表现为挑战权威、反叛、对抗。自由型儿童,能自由地表达自己,它表现为自由自在、特立独行,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做事有主见、有个性、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和乐观精神,但容易沉溺于自我欣赏,不能主动关心别人。
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应在了解自我状态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自我状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比如,面对叛逆型儿童,教师要以“养育型父母”状态,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再运用“成人自我”与其沟通。
随时了解自己是用哪一种自我状态与学生沟通,当教师训学生时,“控制型父母”出现了,而处于叛逆期的儿童面对“控制型父母”,冲突就不可避免了。当教师控制不了情绪而大发雷霆时,教师就从“成人自我”转变成了“儿童自我”,而学生那时也是一个不理智的孩子,当两个儿童都不理智时,沟通自然无法实现,更不用说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了。
沟通技能的训练无止境,在与人沟通这件事上,必须要活到老学到老,还要练到老。
“8 1工作室”主持人,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教师。河南省“十佳”班主任,主编《高中系列班会课》,著有《光辉岁月》等。
秦 望
万 玮 摄
参考书目: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罗纳德·B·阿德勒)
《倾听着的教育》(李政涛)
《身体语言密码》(亚伦·皮斯和芭芭拉·皮斯)
参考论文:
《教师的“语言革命”》(2011年9月23日《中国教育报》)
《有效沟通的原则与技巧》(孔建云)
《沟通分析理论在师生沟通中的有效运用》(朱娟)
《师生沟通过程中的陷阱和对策》(王玉东)
责任编辑 何欣容
有研究表明,教育工作中70%的错误都是由于沟通不善造成的。许多研究发现,教师驾轻就熟、脱口而出、习以为常的语言,影响了师生沟通的效果,导致了师生之间的误会和冲突。所以,提高沟通效果,先从分析沟通的误区着手。
沟通须辨清三类误区
态度不佳。日常印象让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难免会先入为主。有的教师喜欢一边做别的事情一边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感觉不被重视。如此,学生永远不会跟教师说真心话,教师也永远无法走进学生心里。
方式不当。有的教师当众批评,让学生觉得没面子;有的教师语言不慎,讽刺挖苦,攻击学生人格,使学生产生敌对心理;有的教师过分批评,无视学生优点和进步,放大学生缺点和过失;有的教师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随便打断学生说话,不给学生辩解的机会。
时机不妥。当学生或教师情绪激动时,由于焦躁、愤怒,彼此言行均丧失理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不利于后续沟通。
教师需要在克服师生沟通误区中发挥主导作用,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这是有效师生沟通的基本前提。
沟通须遵循三大原则
接纳。接纳使学生敞露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感到放松、安全、无须伪装。但接纳不等于赞同学生的不良行为,比批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真正的接纳是这个人,我是喜欢的,但你的这个行为,我是不能接受的。
理解。在与学生沟通中,教师如果能够从同理心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感受,站在学生的立场和处境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经历学生正在或曾经面临的压力,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感受到自己得到了理解,从而产生温暖和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彼此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使学生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从而使教师能够对学生需要引导和纠正的地方提供建设性的帮助。
尊重。人内心最深沉的渴求就是得到充分的尊重。尊重学生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等。教师与学生在道德与法律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评价学生行为时,要做到“对事不对人”。
沟通须掌握三个技巧
倾听。倾听不只是听见,而需要全神贯注。李政涛在《倾听着的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无序状态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就将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机也会随之出现。”沟通的最高境界就是倾听。一个好的沟通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倾听者。
有人总结了倾听的5种类型:第一种,完全不听,是最糟的听,连耳朵都没打开。第二种,假装在听,是耳朵开了,却没有打开心和脑,如同耳边风,完全没听进去。第三种是选择性地听,以先入为主的观念,只听自己想听的部分。第四种是专注地听,是以能够复述对方的话表示确实听到,但能否听出说者的本意、真意,仍值得怀疑。第五种是同理心倾听,是积极换位思考地倾听。同理心倾听的出发点是为了“了解”而非为了“反应”,透过交流去了解别人的观念、感受。在对方讲话的时候,眼睛看着对方。这种倾听就是打开身上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去观察,让自己感同身受。只有这样,才能在对方不愿表达底层意见时,通过技巧询问使对方讲出来,并且解决问题。
对话。对话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形式和沟通途径,是指双方或多方之间的谈话。对话的前提是倾听和询问,对话中的倾听,通常指详尽、认真、入神、敏锐地感知和领会他人所说的话及意义。
询问,是指班主任用强有力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打开学生的心门,引导学生进行内在思考,自我觉察。
谁发问,谁就掌握了沟通的主动权。如果教师想要有效引领沟通的方向和效果,就必须学会发问。通过发问来了解情況,探寻真相;通过发问来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发问引发学生的自省,从而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
对话过程中,语言模式是沟通成败的重要因素,要少用“但是”,多用“如果”,比如,可以把“你最近成绩有所提升,但还不够努力”改成“如果你再加把劲,成绩会更好”。同样的意思用积极的语言表达,比如,可以把“你配不上你的野心,也辜负了自己的苦难”改成“如果你能配上你的野心,就不会辜负了自己的苦难”。多用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的句式,比如,可以把“我认为”改成“你认为”。多问怎么办,少问为什么,比如,可以把“你为什么迟到”改成“这次你迟到了,你说怎么办”,用“我也”的语言模式和学生同频沟通,比如,“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事,也会感到委屈”,比如,放假返校,学生给老师发信息:“老师,路上堵车了,可能会晚一点儿到。”老师回应:“别着急,慢点儿骑车,注意安全。”
对话离不开表达,表达时多用“春风师语”,比如:对自己要有信心哦!这几天你进步了!大胆做吧,做错可以改。加油,赶上某某某。你是很聪明的!做得太好了,你真能干……全面杜绝“粗暴师语”,比如,孤立式——大家别理他!挖苦式——猪是怎么死的?笨死的!比较式——你和他不能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上。告状式——我管不了了,叫你爸来。预言式——你这辈子也好不了!记账式——早晚跟你算这笔账。威胁式——你们再不交作业,我就不来上课了。
说话要热情友好,温和、友好、坦诚的声音能使对方放松,增加信任感。声音要有磁性、有穿透力、有震撼力、有表现力;语速适中;音量要标准;吐字要清晰,发音要标准,字正腔圆。
觉察。指察觉,发觉。自我觉察是指个体能够辨别和了解自己的感觉、信念、态度、价值观、目标、动机和行为。在此过程中,将自己从心智中分离出来当作被观察审视的对象。
沟通始终处于动态的运动过程。觉察自我和觉察学生是沟通成败的关键。
在学生的倾听与对话中,觉察学生的各种欲望、需求、情感、思想,体现在觉察个体生命的差异和区别上。 觉察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可能是一段敘说、一个句子或者一个简单的感叹词,以及一声呼喊和连绵不断的啜泣。
觉察学生的身体语言。不要以一个动作表情下判断,要结合一定的语境,连贯地理解,寻找学生语言、声调、肢体语言的一致性。
觉察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动向和状态把握细致入微,并及时加以协调和引导,是成功教育者的重要标志。从学生发出的各种声音中听出愤懑、悲哀、快乐和喜悦等情感,在沟通中教师要及时做出适当的反应和调整。
觉察学生的思想。学生隐藏不露、羞于见人的思想被教师倾听并认可时,他们就与教师建立了更深一步的交往关系——思想上的交往。
觉察学生的疾病。当学生不断发出暴躁混乱的声音,或者陷入长久静默无声之时,教师要通过去倾听与对话去寻找孩子肉体和精神上的种种疾病,捕捉到他们的攻击性、抑郁、孤独、痛苦和恐惧。
觉察学生间的差异。倾听与对话始终是面向具体和特殊的生命个体的倾听与对话。
觉察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倾诉往往能反映出学生与他人的关系。
沟通过程中,觉察学生为大多数教师关注,自我觉察则少为教师注意。运用沟通分析理论觉察教师是用哪一种状态在与学生沟通,会使沟通得到有效调控。
沟通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心理状态有三种:成人自我、父母自我、儿童自我。
成人自我是现实、客观的自我,是有安全感、负责任和值得信任的状态,能够理智地处理此时此刻的问题。一个心理状态良好的人需要三种自我状态达到基本平衡。
父母自我可细分为控制型父母和养育型父母。控制型父母提供了评论、控制及惩罚等行为与信息,表现出控制、批评、强求他人或对别人过于庇护,强行规定他人的人生与现实。养育型父母表现出具有认同感、照顾关怀别人、对他人友善、接纳、耐心倾听,极富同情心,具有奉献精神。
儿童自我可细分为:适应型儿童,为了达到生存的目的,渴求别人的赞同,减低畏惧外在世界的焦虑感。表现为退缩,听话,性格温和、乖巧,做事小心,易与人合作,关心别人,但缺乏责任心和创造性。叛逆型儿童,通常表现为挑战权威、反叛、对抗。自由型儿童,能自由地表达自己,它表现为自由自在、特立独行,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做事有主见、有个性、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和乐观精神,但容易沉溺于自我欣赏,不能主动关心别人。
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应在了解自我状态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自我状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比如,面对叛逆型儿童,教师要以“养育型父母”状态,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再运用“成人自我”与其沟通。
随时了解自己是用哪一种自我状态与学生沟通,当教师训学生时,“控制型父母”出现了,而处于叛逆期的儿童面对“控制型父母”,冲突就不可避免了。当教师控制不了情绪而大发雷霆时,教师就从“成人自我”转变成了“儿童自我”,而学生那时也是一个不理智的孩子,当两个儿童都不理智时,沟通自然无法实现,更不用说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了。
沟通技能的训练无止境,在与人沟通这件事上,必须要活到老学到老,还要练到老。
“8 1工作室”主持人,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教师。河南省“十佳”班主任,主编《高中系列班会课》,著有《光辉岁月》等。
秦 望
万 玮 摄
参考书目: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罗纳德·B·阿德勒)
《倾听着的教育》(李政涛)
《身体语言密码》(亚伦·皮斯和芭芭拉·皮斯)
参考论文:
《教师的“语言革命”》(2011年9月23日《中国教育报》)
《有效沟通的原则与技巧》(孔建云)
《沟通分析理论在师生沟通中的有效运用》(朱娟)
《师生沟通过程中的陷阱和对策》(王玉东)
责任编辑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