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基础教育结构不断改革,生活化教学成为新的教育命题,借助生活化元素讲授文化理论知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尤其是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借助生活化手段讲授知识往往能够促进小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运用。文章立足于此,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阻碍展开了分析,并围绕“如何将数学教学融于生活当中以促进学生学习”提出了一些实践建议,包括转化思想、确立目标、着眼文本、创设情境、组织实践、自主合作、重视复习等,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趣味实践;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0-011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55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具有一定难度、较为复杂且对逻辑思维要求比较严格,理解并运用知识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将现实元素融入知识讲授过程中,以促进小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运用。
一、阻碍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分析
(一)学科教学目标失衡
“新课标”认为:“让学生掌握理论文化知识并非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其多项学习能力以及学科知识素养的协同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但是,综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对于该标准的落实,师生做得并不理想。一些教师仍旧将让学生掌握理论文化知识并获得一定知识运用能力视为唯一目标,并不关心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其他能力的形成情况,也不会主动创新教育方法。如此,伴随着目标失衡和教学模式单一而来的,就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整体教学有效性的日益下降。
(二)学生学习态度消极
一方面,由于教师所制定的教育目标不科学,小学生处于单一、枯燥的学习环境中,往往会因为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而出现消极学习的表现;另一方面,受自身能力水平和知识储备、过往学习经验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懈怠等行为。尤其是在面对比较枯燥的理论性知识时,学生更是难以提起学习兴趣。这也就意味着,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兴趣之间寻找平衡,而融入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此。
二、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路径探究
(一)转化思想,做出正确选择
我们常说,意识决定行动。思想作为意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自然也对人的行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教师思想和意识的刻板,是造成小学数学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一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严重,即使在新课改已经落实了很长时间的今天,依旧采取应试教育手段带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脱离现实的,是以满足考试需要为主的,学生自然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也不能准确把握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无法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与实践当中。因此,秉承“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独特乐趣”的原则,在设计新形式的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就是转化自身较为刻板的思想,建立“适当的融入现实能够促进同学们在数学领域的学习和成长”的意识,积极寻找机会在课堂内外为学生创造生活化学习机会[1]。
(二)确立目标,找到实践方向
所谓目标,不仅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是教师的教学目标,能够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的同时,帮助教师选择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最终使他们在共同努力下获得数学素养的共同提高。我们知道,目标失衡是造成小学数学教学失效的关键影响因素,是制约学生均衡发展的关键。因此,想要借助生活手段优化教学效率与质量,教师必须重新确定更适合当前人才培养需要和学生现实情况的教学目标,借助合理的目标明确新教育方法的实践方向,进而为学生设计出更加适合他们的学习模式。
(三)着眼文本,挖掘生活素材
对于教材修订,国家教育部门始终是谨慎的,这是因为任何一项脱离了教材的教学活动都必然是低效的或者是无效的,只有围绕教材开展的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可持续成长。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时,无论是如何融入现实,都应该保证教学与教材的紧密结合,而不是完全脱离教材[2]。换言之,教师以促进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为目标设计融入生活的教学活动,必须着眼于教材,积极从教材出发挖掘可用于丰富教学的生活元素。在这一过程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发现教材理论与生活相贴近时,可以在现实中寻找对应的信息并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原本就已经在教材文本的支持下对理论内容形成了一定理解的学生,必然能够在相关生活元素的辅助下,对知识建立起全新的、正确的认识。
(四)創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小学生之所以会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暴露出无法理解知识、无法灵活运用知识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自身的知识水平难以支持他们理解这一复杂的内容。因此,在过往的实践中,考虑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特征,为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以促进学生学习相关内容,在讲授数学知识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生活元素、设计生活情境,以情境作为支持带领学生从中探寻数学的奥秘的手段。事实上,这对于提高整体教学有效性而言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依旧可以将该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并适当对创设情境的手段进行优化,以便更好地为学生营造“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气氛,最大限度上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面对信息技术不断进入基础教育结构当中的现实情况,考虑到小学生童心未泯的性格特征,教师不仅可以运用多媒体工具构建更加直观、清晰的情境,还可以适当融入一些趣味元素,以便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五)组织实践,拓宽学习空间
如果说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加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并积极地展开学习活动的话,那么组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无疑能够在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效果,让他们在融入生活的实践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素养。教师如果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外为学生创造生活化实践机会,就能够让更愿意在生活中探寻知识的小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实践当中。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将所掌握的知识提升到新的理解层次之上,更可以将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这也就意味着,组织生活化实践活动是极其必要的。教师可以围绕学生比较熟悉的现实活动设计应用类问题,如购物等,再让他们调动起学习经验尝试解答[3]。如此,学习空间被拓展到生活当中,学生能够多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多的现实问题,在获得理想结果的实践中不断建立自信,其学习与实践的态度必然会更加积极,后续学习效果自然也能逐渐提升。
(六)自主合作,多元引导学习
新课程改革认为,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探究意识是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之外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均衡成长的必要条件。但是,在传统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并未对此表现出足够的重视,经常是在构建好情境之后,将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直接告诉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表面上看是在生活情境的支持下快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内容,但本质上依旧是被动记忆知识,其根本素养并未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从提高整体教学效用、满足新课改对于培养人才的新要求出发,小学数学教师在融入生活元素开展教育工作时,应提高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重视,主动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知识的机会,以便让他们在生活元素的支持下,同步提高基础知识水平与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平衡“立足文本”和“走进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尝试围绕教材知识点提出与生活存在紧密联系的问题并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或合作寻找答案。
(七)重视复习,深入生活当中
想要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复习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复习是教学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缺少了总结和复习的教学或学习过程都是不完整的。尤其是面对思维力并不是十分成熟的小学生,只有及时带领他们总结并复习所学内容,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在头脑中构建起清晰完整的知识脉络。因此,在融入生活讲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对于复习的重视,先运用围绕现实生活提出数学问题的方法,循序渐进地以贴近生活的手段带领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并引导他们绘制思维导图,再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自行复习相关知识,并将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与所学内容相统一的数学元素整合在思维导图当中[4]。这样一来,以教师引领的总结为支持,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会更加系统,自然能更加游刃有余地在生活中對所学知识展开复习,其学习质量以及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的提高自然是指日可待的。除此之外,要融复习于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对生活与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更加深刻、正确的认识,他们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积极性会随着认识的不断完善而提高,这对促进其在数学领域的健康发展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综上所述,将生活化元素融合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当中,运用生活化手段向逻辑思维、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的小学生讲授数学知识,同时融入一定的趣味元素,能够极大地降低学数学带给他们的枯燥、乏味之感,从根本上提高其学习兴趣,最终达成优化整体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应对此形成正确的认识,积极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培养其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伍建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16):247.
[2]范宏伟.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几点做法[J].现代农村科技,2019(3):64.
[3]赵淑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及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10):245.
[4]周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16):236.
[责任编辑 李爱莉]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趣味实践;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0-011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55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具有一定难度、较为复杂且对逻辑思维要求比较严格,理解并运用知识较为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将现实元素融入知识讲授过程中,以促进小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运用。
一、阻碍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分析
(一)学科教学目标失衡
“新课标”认为:“让学生掌握理论文化知识并非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其多项学习能力以及学科知识素养的协同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但是,综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对于该标准的落实,师生做得并不理想。一些教师仍旧将让学生掌握理论文化知识并获得一定知识运用能力视为唯一目标,并不关心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其他能力的形成情况,也不会主动创新教育方法。如此,伴随着目标失衡和教学模式单一而来的,就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整体教学有效性的日益下降。
(二)学生学习态度消极
一方面,由于教师所制定的教育目标不科学,小学生处于单一、枯燥的学习环境中,往往会因为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而出现消极学习的表现;另一方面,受自身能力水平和知识储备、过往学习经验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懈怠等行为。尤其是在面对比较枯燥的理论性知识时,学生更是难以提起学习兴趣。这也就意味着,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兴趣之间寻找平衡,而融入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此。
二、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路径探究
(一)转化思想,做出正确选择
我们常说,意识决定行动。思想作为意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自然也对人的行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教师思想和意识的刻板,是造成小学数学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一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严重,即使在新课改已经落实了很长时间的今天,依旧采取应试教育手段带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脱离现实的,是以满足考试需要为主的,学生自然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也不能准确把握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无法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与实践当中。因此,秉承“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独特乐趣”的原则,在设计新形式的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就是转化自身较为刻板的思想,建立“适当的融入现实能够促进同学们在数学领域的学习和成长”的意识,积极寻找机会在课堂内外为学生创造生活化学习机会[1]。
(二)确立目标,找到实践方向
所谓目标,不仅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是教师的教学目标,能够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的同时,帮助教师选择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最终使他们在共同努力下获得数学素养的共同提高。我们知道,目标失衡是造成小学数学教学失效的关键影响因素,是制约学生均衡发展的关键。因此,想要借助生活手段优化教学效率与质量,教师必须重新确定更适合当前人才培养需要和学生现实情况的教学目标,借助合理的目标明确新教育方法的实践方向,进而为学生设计出更加适合他们的学习模式。
(三)着眼文本,挖掘生活素材
对于教材修订,国家教育部门始终是谨慎的,这是因为任何一项脱离了教材的教学活动都必然是低效的或者是无效的,只有围绕教材开展的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可持续成长。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时,无论是如何融入现实,都应该保证教学与教材的紧密结合,而不是完全脱离教材[2]。换言之,教师以促进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为目标设计融入生活的教学活动,必须着眼于教材,积极从教材出发挖掘可用于丰富教学的生活元素。在这一过程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发现教材理论与生活相贴近时,可以在现实中寻找对应的信息并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原本就已经在教材文本的支持下对理论内容形成了一定理解的学生,必然能够在相关生活元素的辅助下,对知识建立起全新的、正确的认识。
(四)創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小学生之所以会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暴露出无法理解知识、无法灵活运用知识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自身的知识水平难以支持他们理解这一复杂的内容。因此,在过往的实践中,考虑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特征,为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以促进学生学习相关内容,在讲授数学知识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生活元素、设计生活情境,以情境作为支持带领学生从中探寻数学的奥秘的手段。事实上,这对于提高整体教学有效性而言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依旧可以将该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并适当对创设情境的手段进行优化,以便更好地为学生营造“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气氛,最大限度上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面对信息技术不断进入基础教育结构当中的现实情况,考虑到小学生童心未泯的性格特征,教师不仅可以运用多媒体工具构建更加直观、清晰的情境,还可以适当融入一些趣味元素,以便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五)组织实践,拓宽学习空间
如果说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加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并积极地展开学习活动的话,那么组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无疑能够在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效果,让他们在融入生活的实践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素养。教师如果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外为学生创造生活化实践机会,就能够让更愿意在生活中探寻知识的小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实践当中。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将所掌握的知识提升到新的理解层次之上,更可以将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这也就意味着,组织生活化实践活动是极其必要的。教师可以围绕学生比较熟悉的现实活动设计应用类问题,如购物等,再让他们调动起学习经验尝试解答[3]。如此,学习空间被拓展到生活当中,学生能够多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多的现实问题,在获得理想结果的实践中不断建立自信,其学习与实践的态度必然会更加积极,后续学习效果自然也能逐渐提升。
(六)自主合作,多元引导学习
新课程改革认为,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探究意识是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之外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均衡成长的必要条件。但是,在传统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并未对此表现出足够的重视,经常是在构建好情境之后,将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直接告诉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表面上看是在生活情境的支持下快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内容,但本质上依旧是被动记忆知识,其根本素养并未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从提高整体教学效用、满足新课改对于培养人才的新要求出发,小学数学教师在融入生活元素开展教育工作时,应提高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重视,主动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知识的机会,以便让他们在生活元素的支持下,同步提高基础知识水平与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平衡“立足文本”和“走进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尝试围绕教材知识点提出与生活存在紧密联系的问题并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或合作寻找答案。
(七)重视复习,深入生活当中
想要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复习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复习是教学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缺少了总结和复习的教学或学习过程都是不完整的。尤其是面对思维力并不是十分成熟的小学生,只有及时带领他们总结并复习所学内容,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在头脑中构建起清晰完整的知识脉络。因此,在融入生活讲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对于复习的重视,先运用围绕现实生活提出数学问题的方法,循序渐进地以贴近生活的手段带领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并引导他们绘制思维导图,再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自行复习相关知识,并将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与所学内容相统一的数学元素整合在思维导图当中[4]。这样一来,以教师引领的总结为支持,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会更加系统,自然能更加游刃有余地在生活中對所学知识展开复习,其学习质量以及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的提高自然是指日可待的。除此之外,要融复习于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对生活与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更加深刻、正确的认识,他们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积极性会随着认识的不断完善而提高,这对促进其在数学领域的健康发展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综上所述,将生活化元素融合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当中,运用生活化手段向逻辑思维、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的小学生讲授数学知识,同时融入一定的趣味元素,能够极大地降低学数学带给他们的枯燥、乏味之感,从根本上提高其学习兴趣,最终达成优化整体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应对此形成正确的认识,积极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培养其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伍建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16):247.
[2]范宏伟.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几点做法[J].现代农村科技,2019(3):64.
[3]赵淑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及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10):245.
[4]周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16):236.
[责任编辑 李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