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自尊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分析影响大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个体因素和家庭因素,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防治提供借鉴。方法从北京市3所高校抽取998名大学生,采用攻击行为量表(AQ)和自尊量表(SE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攻击总分及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4个因子的评分与自尊评分呈负相关(r1=-0.35,r2=-0.13,r3=-0.41,r4=-0.39,均P <0.05)。个体因素:男性在躯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因子上的得分(24.58±5.76、15.26±3.57)显著高于女性(22.31±4.92、13.91±3.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有学生干部经历的个体在攻击总分及躯体攻击、言语攻击和愤怒3个因子上的评分(79.89±17.00、23.24±5.26、14.46±3.30、19.02±5.91)高于无干部经历(73.21±14.28、21.36±4.64、13.36±3.21、17.00±5.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家庭因素:农村个体在敌意因子上的评分最高(24.21±5.39),城市个体最低(21.68±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家庭月收入为3 000元以下的个体敌意和愤怒因子评分最高(19.45±5.03,24.86±5.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回归发现,性别、学生干部经历及自尊对攻击总分具有预测作用(17%),性别、学生干部经历、家庭月收入及自尊对躯体攻击具有预测作用(9%),性别及学生干部经历对言语攻击具有预测作用(5%),学生干部经历、自尊对愤怒具有预测作用(19%);学生干部经历、家庭月收入及自尊对敌意具有预测作用(20%)。结论自尊与大学生攻击行为存在负向关系,性别、学生干部经历、家庭居住地和家庭月收入因素对大学生攻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