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个女人一台戏
你知道,欧洲最值得看的三个女人,住在哪里吗?
你一定也想知道,她们是谁吧?
这三个女人的美,真是百看不厌。尽管这是我第三次到法国,和前两次一样,第一个任务便是去拜谒她们。她们像三姐妹,都住在巴黎的卢浮宫,她们是那里的——胜利女神尼姬、米罗的维纳斯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在这里,一台法兰西大戏的千年历史,以她们美丽的身姿,无声地演绎着——
这台戏,不仅将巴黎以至法国的历史、人物、建筑、艺术错综交织,将生命上下千年的众生百相,竞相呈现;更是叙述了曾经在卢浮宫居住过的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的精彩故事,又将这些帝王倾毕生心血收藏的瑰宝作为道具,琳琅满目地布满了整个卢浮宫。这里198个富丽堂皇的大厅和大厅的四壁、顶部的壁画浮雕,及饱经八百多年历史风霜的卢浮宫建筑,本身就是这戏中的主角……是法国千年文脉的辉煌,铸就了这台大戏的精彩绝伦!
哦,戏中远不止这些,大戏最出彩的点睛之笔,是能让您感受到——
历代艺术家们创作思想火花的精魂,曼舞在这辉煌的舞台上。
残缺完美的胜利女神
择日不如撞日,那天很幸运,竟然让我们撞到了一个月一次的免费参观日。
怯生生地走进卢浮宫,我就像阿里巴巴走进藏宝的山洞,芝麻开门后,是眼花缭乱的震撼和兴奋的惊喜。那么多珍藏的历史背景,使我因自己的无知而倍感渺小,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心灵的迷醉,什么叫生活的富裕……感叹先人伟大的同时,不由为现代人的作为心生惭愧。
第一个见到的胜利女神尼姬,据说她是公元前306年为纪念国王德米特里战胜埃及的舰队而雕塑。从诞生的时间来说,她应该是三个女人的大姐吧。
她是胜利的化身,长着一对翅膀,身材健美,像从天徜徉而下,衣袂飘然,所到之处胜利也紧跟着到来。尽管她已失去了手和头,望着她,仍然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热烈奔放的力量。这座雕像的雕刻技巧高超,雕像在表现形式上已转向世俗化、戏剧化,并以传达人类内心激情力量为其特征。作品的构图也十分成功,不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雄姿,向后飘扬的衣角和展开的双翅构成了极其流畅的线条,腿和双翼的波浪线则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加强了前进的态势。
据说,雕像原先安放在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的石崖上,原为纯白色的雪花石雕塑,由于长期浸泡在爱琴海中,微生物的繁衍与海水的浸蚀,使得现有的雕像呈现出强烈的历史沧桑。
胜利女神是希腊雕塑中的常见题材,但这一尊却与众不同。雕像的构思十分新颖,底座被设计成战船的船头,胜利女神在船头引导着舰队乘风破浪冲向前方,既表现了海战的背景,又传达了胜利的主题。雕像迎着海风,纷飞的裙裾,似一面不倒的旗帜,召唤着信心与勇气;海风似乎正从她的正面吹过来,薄薄的衣衫隐隐显露出女性那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身躯,衣裙褶纹构成疏密有致、生动流畅的运动感,呈现出生命的动态和活力。再加之她今天的残缺,反而为观者提供了再想象的无限空间。
我想,雌雄混体,将男女不同的思维和需求,凝聚在一个身体上,应该是胜利女神创作成功的关键吧。古希腊雕塑家将女性以雄姿来表现,弥补了人类性别不同需求的互补,满足了人们在思想上索求完美的审美观。
当然,胜利女神的创作成功,也在于她表达了宗教故事中的思想,唤起人们内心的战斗激情,迎合了历代统治者的战争、霸权需求。
倾倒众生的维纳斯
维纳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美神。
眼前的这位断臂女神,在我们今天已成为一种美的代名词了。当然,众多雕像中,她未必最美,但她的美,却是最震撼的,并完全颠覆控制了人们思想上,对美的定义。人们最初关注的是她断掉的双臂,费尽心思想要修复,失败后却不得不宣称:断臂让她更完美——她并不完美,只是人们希望她完美,她便成了人类心灵中,想象的完美女神。
能如此引发人们对她的关注,应该归功于艺术家,归功于他们倾注在艺术品上的思想,获得了观赏者的共鸣。
其实,她的雕塑造型并不符合造型比例的标准,她健美的身躯,完全超出了正常人的身材比例。她面容秀丽,却不娇媚;嘴角噙着一丝淡淡的羞涩,不像盛气凌人的女神,倒像邻家的少女,刚刚干完农活,褪去衣裳,准备沐浴的样子。想起在中国看过的佛像,宝相庄严,只能令人敬畏,远远跪拜。维纳斯的美,却平和亲切,既不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也不故做妩媚取悦于人。她的美保持了恰当的距离,不过分靠近,也不过分疏远。这是人性尊严的距离,而非神的距离。
而维纳斯的残缺,又帮助她褪去神的影子,变得更加真实。
艺术家将自己的思想,透过神话,为人们塑造了一个理想中完美的人的形象。屠格涅夫曾说《米罗的维纳斯》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
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
终于找到她了!
重重人墙密密地包围着她,更显得她异乎寻常的小,像浮在海上的一朵小花。然而,正是这幅小小的油画,获得了博物馆独一无二的礼遇——用玻璃罩起来,像一个神龛,接受着无数目光的膜拜。
相机不断发出的闪光,令她光芒四射,如天皇巨星驾临。看来,人们的狂热,在免费参观日比往日更为彰显,将她围聚得水泄不通。
尽管我早已熟知画面的每一个笔触,熟悉到只需闭上眼睛,她的微笑便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但我还是和上次在这里见她一样,尽一切力气,像挤进沙丁鱼罐头一样。想办法挤到她的身边。为的是摄下她的微笑,留下我与她一起微笑的合影。 微笑,为了微笑,我想我这番激情,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心灵,能获得真正微笑的欲望吧。
《蒙娜丽莎》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作品。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年轻的妻子蒙娜丽莎,这幅画画了4年。那时,蒙娜丽莎的幼子刚刚夭折,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为了让女主人高兴起来,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才让她嘴角有了一丝涟漪。这笑是那样轻浅,像春日最后一点积雪,似乎转眼就会逝去,无法驱散她眼底的薄愁,有阳光,却不灿烂。
虽然不快乐,但还得强颜欢笑,这就是人生的真实吧。
《蒙娜丽莎》最绝的点睛之笔就是这神秘而永恒的微笑。据称,微微开启的双角嘴唇,在当时被人们视为女人性诱惑的标志。于是,蒙娜丽莎嘴角那种微笑的表情,便成了一股弥漫在画面的,能诱惑世人的女性气质魅力的体现。绘画上,为了实现这一效果,达·芬奇采用了层次渲染的手法,也就是让人体的轮廓线条,在光与影的不断相互作用下自行逐渐分化融解,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人物内心深处微妙的活动,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留下无穷的回味。
我认为,是因为这矛盾、复杂、谜一样未知的微笑,撬动了人类心理复杂的欲望。在这里,达·芬奇透过美丽的蒙娜丽莎,将欲表达的思想,将伤心和微笑的矛盾,将人们看不清真实的无常,呈现出来,告诉世人生活中总是充满这样的悖谬,这样的矛盾。
达·芬奇使一个并不快乐的女人,用涩滞的微笑,征服了世界。
女性的魅力
眼前,是一本打开的女人的百科全书——
见过卢浮宫的三个女人,我仿佛游历了艺术家们浩瀚的内心,目睹了他们对女性美德和魅力的感悟……古希腊称小姐最美的时候,是生下小孩以后约35岁左右。这三位女性,都腰部较宽,丰腴可人,可以说是代表了古希腊的一种审美文化,是一种人性性本能需要的健康之美。
卢浮宫是珍藏人类思想的场所,它是以艺术之美,来图解人们心灵的舞台。在这里,艺术家将他们对女性的理解,以各具风采的造像及画面,展现着女人彼此不同的美的疆域;在这里,艺术家又将这些女性心灵的各种特色,和谐呼应,分明对比地凝聚在无语的造像上,呈诉于我们。她们成为上下几千年来,现实生活中的美的集结。
精湛的艺术,诱惑我们在凝视着她们时,仿佛进入了她们的生活,进入了她们的思想……
应该说,这些价值连城的画幅,这些金碧辉煌的壁画,这些透明白若雪脂的大理石雕像,它们本身都仅仅是一些纸张和石头而已,都不稀罕,仅因为它们携带着活生生的人的灵魂,才如此珍贵。
卢浮宫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要感谢巴黎当年的女人们,是她们在1789年,当地政府想拆毁这座宫殿时,她们集体走到凡尔赛向国王请愿,迫使王室重新返回巴黎。卢浮宫才得以保存下来。这里有大量讴歌女性的作品,除了《蒙娜丽莎》等三个女人,《奥地利公主伊丽莎白肖像》、《卡皮奥伯爵夫人》和《带珍珠的女人》等,甚至连《农民家庭》也是以女性为主题。伟大的母爱,永远是艺术家们创作的永恒主题。
卢浮宫也因为有了这些女人,才更光芒四射!
最神迷的是,凭借着你对生活的热爱,欣赏这些女人的美时,她们能让你的思想和心境,奇妙地升华,能使你领悟到更精彩的天地……
被这些美熏染,我沿着卢浮宫华美的螺旋楼梯往下走,迷迷晕晕,盘旋着离开——是闭馆时间到了,硬被清场赶走;我似个初出家门被大千世界迷惑兴奋不已,突然要被人拽回关进黑屋的孩子一样,极不情愿,被迫地移动着脚步……
心里带着遗憾,是为那些来不及欣赏的珍品,可又带着欢欣的满足,是因为看到了女人生命中最精彩的部分,感受到了她们与创造她们的艺术家的心灵。这三姐妹,在女人中,哪怕只是冰山一角,但我感受到的思想,感受到的矛盾之美,却是足以咀嚼一辈子的回忆。
可这些,应该归功于艺术家,还是女人天性的魅力呢?
作品:《美丽的女园丁》
作者:拉斐尔(1483-1520) 类别:油画 馆藏:卢浮宫
拉斐尔是意大利画家、建筑师。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合称“文艺复兴三杰”。此画作于1507年,花园里,圣母坐着,看护着两个孩子,这是耶稣与圣约翰。耶稣站在母亲身旁,脚踏在她的脚上,手放在她的手里,向她望着微笑。圣约翰,一膝跪着,温柔地望着他。这是一幕亲切幽密的情景。拉斐尔用一种风格和形式的美,把这首充溢着妩媚与华贵的基督教诗,在简朴的牧歌式的气氛中表现出来。此画笔锋细腻,技巧完美,表现女园丁的亲切、和蔼,赤子的纯洁可爱,对于母性的依恋,给人一种感受煦暖阳光普照的亲情。生动传神地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渴望。
作品:《自由引导人民》
作者:德拉克洛瓦(1798-1863) 类别:油画 馆藏:卢浮宫
这幅作品是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油画作品之一,描绘的是硝烟弥漫的场面,画面中有受伤的、死去的人,却依然无法掩饰住人们为自由而战的渴望。整幅油画气势磅礴,色彩与明暗对比强烈,结构紧凑,用笔奔放,充分展现了浪漫派绘画的风格特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用暗色作为主题,再加上神与人的共同奋斗,给人一种模糊、神秘的感觉。倒在地上的尸体、战斗的勇士以及高举法兰西旗帜的女子,构成一个稳定又蕴藏动势的三角形。他们身后都是一往无前的战士,远处的建筑是巴黎市中心的标志——巴黎圣母院。尽管革命遭受挫折,欧洲上空黑云滚滚,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自由终将到来,作品成为代表法兰西民族精神的标志。
作品:《睡着的Hermaphroditus》
作者:贝尔尼尼等 类别:雕塑 馆藏:卢浮宫
《睡着的Hermaphroditus》,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雕塑的罗马复制品,作于2世纪。作品中的豪华的床垫是1619年意大利雕塑家贝尔尼尼的作品。这尊希腊雕塑,乍看是一位俯卧的女子,细观才发现他竟兼有男女两性的性征。他是希腊神话中一位雌雄同体的神灵,因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的优点而异常骄傲,不料惹怒了好嫉妒的宙斯,把他撕为两半——男人和女人,骄傲的Androgyny一心想恢复惜日的样子,世间的男女便从此不知疲倦的追寻着自己的另一半。注意看这床垫,那么柔软、那么富有弹性,四个角几乎就要翘起来了!似乎轻轻一按就会凹陷下去,在这里没有“看到”大理石的痕迹!而它其实就是硬邦邦的大理石。
作品:《瓦平松的浴女》
作者:安格尔(1780-1867) 类别:油画 馆藏:卢浮宫
此画是安格尔28岁时创作的。画家从这个美妙的女子背部看到了使他激动的色调变化,半明半暗的光色在这个柔嫩的背部微微变化着浮动着。他用绿色的帘子、浅黄色调的身躯、白色的床单、白色带红花的绸子头巾——安排在这个背部的周围,就像镶嵌这个富有素描情趣的裸女背部主题那样,加强全画的细腻的绘画性。帘子与褥巾的褶皱成了这个女人的柔和肤色的陪衬。空间与浴巾等物的装饰一如乐曲上的和弦,给人发出娓娓动听的细颤音。《瓦平松浴女》反映了安格尔借助于女人体的整体感和细腻感来表现人体单纯、洁净、洗炼的美感。
你知道,欧洲最值得看的三个女人,住在哪里吗?
你一定也想知道,她们是谁吧?
这三个女人的美,真是百看不厌。尽管这是我第三次到法国,和前两次一样,第一个任务便是去拜谒她们。她们像三姐妹,都住在巴黎的卢浮宫,她们是那里的——胜利女神尼姬、米罗的维纳斯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在这里,一台法兰西大戏的千年历史,以她们美丽的身姿,无声地演绎着——
这台戏,不仅将巴黎以至法国的历史、人物、建筑、艺术错综交织,将生命上下千年的众生百相,竞相呈现;更是叙述了曾经在卢浮宫居住过的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的精彩故事,又将这些帝王倾毕生心血收藏的瑰宝作为道具,琳琅满目地布满了整个卢浮宫。这里198个富丽堂皇的大厅和大厅的四壁、顶部的壁画浮雕,及饱经八百多年历史风霜的卢浮宫建筑,本身就是这戏中的主角……是法国千年文脉的辉煌,铸就了这台大戏的精彩绝伦!
哦,戏中远不止这些,大戏最出彩的点睛之笔,是能让您感受到——
历代艺术家们创作思想火花的精魂,曼舞在这辉煌的舞台上。
残缺完美的胜利女神
择日不如撞日,那天很幸运,竟然让我们撞到了一个月一次的免费参观日。
怯生生地走进卢浮宫,我就像阿里巴巴走进藏宝的山洞,芝麻开门后,是眼花缭乱的震撼和兴奋的惊喜。那么多珍藏的历史背景,使我因自己的无知而倍感渺小,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心灵的迷醉,什么叫生活的富裕……感叹先人伟大的同时,不由为现代人的作为心生惭愧。
第一个见到的胜利女神尼姬,据说她是公元前306年为纪念国王德米特里战胜埃及的舰队而雕塑。从诞生的时间来说,她应该是三个女人的大姐吧。
她是胜利的化身,长着一对翅膀,身材健美,像从天徜徉而下,衣袂飘然,所到之处胜利也紧跟着到来。尽管她已失去了手和头,望着她,仍然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热烈奔放的力量。这座雕像的雕刻技巧高超,雕像在表现形式上已转向世俗化、戏剧化,并以传达人类内心激情力量为其特征。作品的构图也十分成功,不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雄姿,向后飘扬的衣角和展开的双翅构成了极其流畅的线条,腿和双翼的波浪线则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加强了前进的态势。
据说,雕像原先安放在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的石崖上,原为纯白色的雪花石雕塑,由于长期浸泡在爱琴海中,微生物的繁衍与海水的浸蚀,使得现有的雕像呈现出强烈的历史沧桑。
胜利女神是希腊雕塑中的常见题材,但这一尊却与众不同。雕像的构思十分新颖,底座被设计成战船的船头,胜利女神在船头引导着舰队乘风破浪冲向前方,既表现了海战的背景,又传达了胜利的主题。雕像迎着海风,纷飞的裙裾,似一面不倒的旗帜,召唤着信心与勇气;海风似乎正从她的正面吹过来,薄薄的衣衫隐隐显露出女性那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身躯,衣裙褶纹构成疏密有致、生动流畅的运动感,呈现出生命的动态和活力。再加之她今天的残缺,反而为观者提供了再想象的无限空间。
我想,雌雄混体,将男女不同的思维和需求,凝聚在一个身体上,应该是胜利女神创作成功的关键吧。古希腊雕塑家将女性以雄姿来表现,弥补了人类性别不同需求的互补,满足了人们在思想上索求完美的审美观。
当然,胜利女神的创作成功,也在于她表达了宗教故事中的思想,唤起人们内心的战斗激情,迎合了历代统治者的战争、霸权需求。
倾倒众生的维纳斯
维纳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美神。
眼前的这位断臂女神,在我们今天已成为一种美的代名词了。当然,众多雕像中,她未必最美,但她的美,却是最震撼的,并完全颠覆控制了人们思想上,对美的定义。人们最初关注的是她断掉的双臂,费尽心思想要修复,失败后却不得不宣称:断臂让她更完美——她并不完美,只是人们希望她完美,她便成了人类心灵中,想象的完美女神。
能如此引发人们对她的关注,应该归功于艺术家,归功于他们倾注在艺术品上的思想,获得了观赏者的共鸣。
其实,她的雕塑造型并不符合造型比例的标准,她健美的身躯,完全超出了正常人的身材比例。她面容秀丽,却不娇媚;嘴角噙着一丝淡淡的羞涩,不像盛气凌人的女神,倒像邻家的少女,刚刚干完农活,褪去衣裳,准备沐浴的样子。想起在中国看过的佛像,宝相庄严,只能令人敬畏,远远跪拜。维纳斯的美,却平和亲切,既不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也不故做妩媚取悦于人。她的美保持了恰当的距离,不过分靠近,也不过分疏远。这是人性尊严的距离,而非神的距离。
而维纳斯的残缺,又帮助她褪去神的影子,变得更加真实。
艺术家将自己的思想,透过神话,为人们塑造了一个理想中完美的人的形象。屠格涅夫曾说《米罗的维纳斯》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
神秘微笑的蒙娜丽莎
终于找到她了!
重重人墙密密地包围着她,更显得她异乎寻常的小,像浮在海上的一朵小花。然而,正是这幅小小的油画,获得了博物馆独一无二的礼遇——用玻璃罩起来,像一个神龛,接受着无数目光的膜拜。
相机不断发出的闪光,令她光芒四射,如天皇巨星驾临。看来,人们的狂热,在免费参观日比往日更为彰显,将她围聚得水泄不通。
尽管我早已熟知画面的每一个笔触,熟悉到只需闭上眼睛,她的微笑便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但我还是和上次在这里见她一样,尽一切力气,像挤进沙丁鱼罐头一样。想办法挤到她的身边。为的是摄下她的微笑,留下我与她一起微笑的合影。 微笑,为了微笑,我想我这番激情,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心灵,能获得真正微笑的欲望吧。
《蒙娜丽莎》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作品。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年轻的妻子蒙娜丽莎,这幅画画了4年。那时,蒙娜丽莎的幼子刚刚夭折,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为了让女主人高兴起来,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才让她嘴角有了一丝涟漪。这笑是那样轻浅,像春日最后一点积雪,似乎转眼就会逝去,无法驱散她眼底的薄愁,有阳光,却不灿烂。
虽然不快乐,但还得强颜欢笑,这就是人生的真实吧。
《蒙娜丽莎》最绝的点睛之笔就是这神秘而永恒的微笑。据称,微微开启的双角嘴唇,在当时被人们视为女人性诱惑的标志。于是,蒙娜丽莎嘴角那种微笑的表情,便成了一股弥漫在画面的,能诱惑世人的女性气质魅力的体现。绘画上,为了实现这一效果,达·芬奇采用了层次渲染的手法,也就是让人体的轮廓线条,在光与影的不断相互作用下自行逐渐分化融解,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人物内心深处微妙的活动,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留下无穷的回味。
我认为,是因为这矛盾、复杂、谜一样未知的微笑,撬动了人类心理复杂的欲望。在这里,达·芬奇透过美丽的蒙娜丽莎,将欲表达的思想,将伤心和微笑的矛盾,将人们看不清真实的无常,呈现出来,告诉世人生活中总是充满这样的悖谬,这样的矛盾。
达·芬奇使一个并不快乐的女人,用涩滞的微笑,征服了世界。
女性的魅力
眼前,是一本打开的女人的百科全书——
见过卢浮宫的三个女人,我仿佛游历了艺术家们浩瀚的内心,目睹了他们对女性美德和魅力的感悟……古希腊称小姐最美的时候,是生下小孩以后约35岁左右。这三位女性,都腰部较宽,丰腴可人,可以说是代表了古希腊的一种审美文化,是一种人性性本能需要的健康之美。
卢浮宫是珍藏人类思想的场所,它是以艺术之美,来图解人们心灵的舞台。在这里,艺术家将他们对女性的理解,以各具风采的造像及画面,展现着女人彼此不同的美的疆域;在这里,艺术家又将这些女性心灵的各种特色,和谐呼应,分明对比地凝聚在无语的造像上,呈诉于我们。她们成为上下几千年来,现实生活中的美的集结。
精湛的艺术,诱惑我们在凝视着她们时,仿佛进入了她们的生活,进入了她们的思想……
应该说,这些价值连城的画幅,这些金碧辉煌的壁画,这些透明白若雪脂的大理石雕像,它们本身都仅仅是一些纸张和石头而已,都不稀罕,仅因为它们携带着活生生的人的灵魂,才如此珍贵。
卢浮宫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要感谢巴黎当年的女人们,是她们在1789年,当地政府想拆毁这座宫殿时,她们集体走到凡尔赛向国王请愿,迫使王室重新返回巴黎。卢浮宫才得以保存下来。这里有大量讴歌女性的作品,除了《蒙娜丽莎》等三个女人,《奥地利公主伊丽莎白肖像》、《卡皮奥伯爵夫人》和《带珍珠的女人》等,甚至连《农民家庭》也是以女性为主题。伟大的母爱,永远是艺术家们创作的永恒主题。
卢浮宫也因为有了这些女人,才更光芒四射!
最神迷的是,凭借着你对生活的热爱,欣赏这些女人的美时,她们能让你的思想和心境,奇妙地升华,能使你领悟到更精彩的天地……
被这些美熏染,我沿着卢浮宫华美的螺旋楼梯往下走,迷迷晕晕,盘旋着离开——是闭馆时间到了,硬被清场赶走;我似个初出家门被大千世界迷惑兴奋不已,突然要被人拽回关进黑屋的孩子一样,极不情愿,被迫地移动着脚步……
心里带着遗憾,是为那些来不及欣赏的珍品,可又带着欢欣的满足,是因为看到了女人生命中最精彩的部分,感受到了她们与创造她们的艺术家的心灵。这三姐妹,在女人中,哪怕只是冰山一角,但我感受到的思想,感受到的矛盾之美,却是足以咀嚼一辈子的回忆。
可这些,应该归功于艺术家,还是女人天性的魅力呢?
作品:《美丽的女园丁》
作者:拉斐尔(1483-1520) 类别:油画 馆藏:卢浮宫
拉斐尔是意大利画家、建筑师。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合称“文艺复兴三杰”。此画作于1507年,花园里,圣母坐着,看护着两个孩子,这是耶稣与圣约翰。耶稣站在母亲身旁,脚踏在她的脚上,手放在她的手里,向她望着微笑。圣约翰,一膝跪着,温柔地望着他。这是一幕亲切幽密的情景。拉斐尔用一种风格和形式的美,把这首充溢着妩媚与华贵的基督教诗,在简朴的牧歌式的气氛中表现出来。此画笔锋细腻,技巧完美,表现女园丁的亲切、和蔼,赤子的纯洁可爱,对于母性的依恋,给人一种感受煦暖阳光普照的亲情。生动传神地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渴望。
作品:《自由引导人民》
作者:德拉克洛瓦(1798-1863) 类别:油画 馆藏:卢浮宫
这幅作品是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油画作品之一,描绘的是硝烟弥漫的场面,画面中有受伤的、死去的人,却依然无法掩饰住人们为自由而战的渴望。整幅油画气势磅礴,色彩与明暗对比强烈,结构紧凑,用笔奔放,充分展现了浪漫派绘画的风格特点,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用暗色作为主题,再加上神与人的共同奋斗,给人一种模糊、神秘的感觉。倒在地上的尸体、战斗的勇士以及高举法兰西旗帜的女子,构成一个稳定又蕴藏动势的三角形。他们身后都是一往无前的战士,远处的建筑是巴黎市中心的标志——巴黎圣母院。尽管革命遭受挫折,欧洲上空黑云滚滚,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自由终将到来,作品成为代表法兰西民族精神的标志。
作品:《睡着的Hermaphroditus》
作者:贝尔尼尼等 类别:雕塑 馆藏:卢浮宫
《睡着的Hermaphroditus》,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雕塑的罗马复制品,作于2世纪。作品中的豪华的床垫是1619年意大利雕塑家贝尔尼尼的作品。这尊希腊雕塑,乍看是一位俯卧的女子,细观才发现他竟兼有男女两性的性征。他是希腊神话中一位雌雄同体的神灵,因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的优点而异常骄傲,不料惹怒了好嫉妒的宙斯,把他撕为两半——男人和女人,骄傲的Androgyny一心想恢复惜日的样子,世间的男女便从此不知疲倦的追寻着自己的另一半。注意看这床垫,那么柔软、那么富有弹性,四个角几乎就要翘起来了!似乎轻轻一按就会凹陷下去,在这里没有“看到”大理石的痕迹!而它其实就是硬邦邦的大理石。
作品:《瓦平松的浴女》
作者:安格尔(1780-1867) 类别:油画 馆藏:卢浮宫
此画是安格尔28岁时创作的。画家从这个美妙的女子背部看到了使他激动的色调变化,半明半暗的光色在这个柔嫩的背部微微变化着浮动着。他用绿色的帘子、浅黄色调的身躯、白色的床单、白色带红花的绸子头巾——安排在这个背部的周围,就像镶嵌这个富有素描情趣的裸女背部主题那样,加强全画的细腻的绘画性。帘子与褥巾的褶皱成了这个女人的柔和肤色的陪衬。空间与浴巾等物的装饰一如乐曲上的和弦,给人发出娓娓动听的细颤音。《瓦平松浴女》反映了安格尔借助于女人体的整体感和细腻感来表现人体单纯、洁净、洗炼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