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银屑病的发病虽有种种学说,但总存在两个基本环节:第一是病因的起始环节,往往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角朊细胞异常;第二是发病的终末环节,是对作为银屑病损害特点的明显增生的解释.绝大多数银屑病病因学说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对这两个发病环节间如何相互联系所持的不同认识.本文收集了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观察资料,其中有一些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观点,包括:①郎格罕细胞(LC)可能参与角化过程,②表皮的LC来源于血中的单核细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屑病的发病虽有种种学说,但总存在两个基本环节:第一是病因的起始环节,往往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角朊细胞异常;第二是发病的终末环节,是对作为银屑病损害特点的明显增生的解释.绝大多数银屑病病因学说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对这两个发病环节间如何相互联系所持的不同认识.本文收集了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观察资料,其中有一些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观点,包括:①郎格罕细胞(LC)可能参与角化过程,②表皮的LC来源于血中的单核细胞,③银屑病患者血中的单核细胞是非典型的.
其他文献
Richner-Hanhart综合征是由于缺乏一种可溶性酪氨酸氨基转移酶而引起的血酪氨酸含量过多症,本综合征又名眼皮肤酪氨酸代谢紊乱症,系隐性遗传.本文报告一例女孩,18个月,患有双侧树枝状角膜炎,皮肤点状角化,舌岛屿状粘膜白斑,智力迟钝.血酪氨酸量高达52毫克/100毫升(正常1.2~1.8毫克/100毫升),尿内有大量对羟苯乙酸(7.65毫克/24小时),对羟苯乳酸(33.75毫克/24小时)
内用克霉唑治疗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过去有成功的报道,但也有结果不满意且副作用大的报道.其毒性作用为轻度胃肠不适及某些一过性的生化和血液学变化,停药后即消失.本文强调以长期间歇疗法口服克霉唑治疗一例严重的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获得成功.患儿,女,从3/2岁开始即患粘膜皮肤念珠菌病,经外用龙胆紫和口服制霉菌素治疗无效.
溴苄环已胺(必嗽平,Bromhexine)能增加支气管的分泌,减少其粘稠度,曾被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作者用此药治疗伴有干燥性支气管炎的Sjögren氏综合征患者,发现其眼及口腔干燥亦获得明显缓解,停用药又复发,再用又好转。本文目的是用溴苄环已胺及安慰剂来治疗Sjögren氏综合征,观察它们对泪腺及唾液腺分泌的影响有何不同。病人及方法:分低剂量与高剂量两组试验,都依次进行交叉双盲试验,每一组试验时
异位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简称AD)的发病机制与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失调有关.因此作者应用各种参数来估价健康人与AD患者的抑制性T细胞的功能.在调节功能方面,最近的证据表明,持有Fc-IgG受体的T细胞(简称Tγ)与持有Fc-IgM受体的T细胞(简称Tμ)之间有所不同,作者除采用Moretta等原有技术作这些T细胞亚群的计数外,同时还采用Shou等刀豆球蛋白A(conA)依赖性
本文总结了8年来应用氩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损害(鲜红斑痣、毛细血管/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临床经验。此外,并简述了氩激光对文身、色素痣、脂溢性角化和化脓性肉芽肿的疗效。材料和方法:氩激光器产生蓝绿色混合光谱(480~521毫微米)的强光。光斑直径常为1毫米。功率1~2.5瓦。脉冲持续时间多为0.2秒。操作时,光针和皮肤垂直,距离为2~4厘米。对血管瘤和文身每平方厘米治疗区域的激光总照射量平均
本文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及镜检找到寄生虫或虫卵而确诊.10例中9例6~12岁,1例40岁.病程2~10周.6例儿童伴有继发性感染者住院治疗.用2.5%灭滴灵蜂蜡液体石蜡乳剂及灭滴灵草酸苄酯蜂蜡液体石蜡乳剂治疗各5例.6例住院观察者,沐浴后除面部外全身涂擦乳剂,每天一次连续3天,不再沐浴.并用奴佛卡因青霉素治疗继发感染.4例在门诊用同样方法治疗.家属接触者同时用苯甲酸苄脂乳剂治疗.患者在第5、10及3
本病在1948年首先为木村所描述.病损累及淋巴结或皮下结缔组织,主要是腮腺和颌下腺或两处均可受累.特征是皮下大小不一的肿瘤,皮肤水肿和严重的瘙痒,有的并发异位性皮炎和苔藓淀粉样变.
溶酶体溶酶体这种细胞器是1949年deDuve等在研究大鼠肝内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的酶类时首先发现的。他们利用当时新发展出的细胞离心分级分离技术获得一类离心性质介于线粒体和微粒体之间的亚细胞颗粒,发现其酸性磷酸酶及其他水解酶的含量很高,通过离心计算出其大小为0.2~0.8微米。证明如小心制备,不使这种颗粒破裂,则所含酶类对相应酶作用物无活性;反之如制备中不顾及细胞结构,或使之受到低渗透压或表面活性
实验证明小鼠全身照射紫外线,不仅可在体内产生UVDNA,而且在预先用UVDNA致敏的动物中,真皮表皮连接处可见到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沉积,这些组织变化与SLE中所见的相似。本文的目的在于阐明因紫外线照射所致皮肤损害中UVDNA所起的作用,并在体外检查真皮表皮连接处基底膜与UVDNA及天然DNA结合的特点。
10余年来,治疗轻度到中等度痤疮倾向于采用抗菌素局部疗法,主要原因在于已证明有几种外用制剂能抑制皮脂腺内痤疮丙酸菌的生长并减少引起丘疹脓疱疹的游离脂肪酸的细菌性炎症.还有,局部应用较全身治疗危险少,方法简单,并可作为脱皮剂的附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