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的时候,还有健康、快乐的母亲陪伴,那可真叫个幸福啊。
母亲的家位于城区的中心地带,U字形的俄式建筑承载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情怀。
在那座老宅里,我跟父母共同生活了三十多年,它真实地记录了我童年的欢乐时光、少年的烦恼岁月、青年的甜蜜日子和成年之后苦辣甜酸的难忘光阴。
就在那窗前的丁香树、树下的小白兔、被垛上的小花猫、小棚里的芦花鸡依然还在眼前浮现的时候,新千年的第一个春天,母亲她那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老宅被打入危房之列,给拆迁了。
在我的极力鼓吹和煽动下,母亲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决定搬来与我共同生活。
这是父亲去世后的第三年,而此时,那曾带给我无限温馨的两人世界早已解体五载。
不知不觉,弹指一挥间,这一晃又是5年。
我的家是一个一担挑的两居室,以前自己生活时,一客一卧一厅一厨一卫,功能搭配得挺齐全,房间布置得也挺别致。母亲搬来后,就等于住进了两户人家。我把卧室清空,将自己的全部家具都堆进了客厅,形成了集卧、客、书房、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厅”。15平米的房间,经过床、桌、椅、柜、沙发等大面积的“铺盖”,就没有多少空余的地儿了,只好把一块漂亮的纯毛地毯卷了起来,成了“靠边站”。倒出来光线较好的卧室,归母亲居住,将母亲的老式立柜、笨重的写字台、樟木箱子、牛皮箱子等家当全部塞了进去。
从此,母亲和我东西格局,各自占领着一个房间,再一次开始了一个屋檐下的共同生活。
小时候,跟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时候,住的是母亲的家;现在又一次有幸与母亲共同生活,我很自豪我有这个能力让母亲住进我的家。
父亲退休后不久,就不幸患上了脑血栓和糖尿病,多次住院也未见起色,最后5年基本就卧床了。那段岁月,母亲全力以赴地照顾父亲,没让父亲得过一次褥疮,却把自己给累坏了。
父亲前脚刚走,一直硬撑着的母亲就再也挺不住了,被全家人送进了医院。仔细一检查,原来她患上了差不多在我国大城市里早已难觅踪影的肺结核病,这一治就是一年。大病初愈的母亲,身体虚弱得厉害,空手走路都像在打晃儿。但性格顽强的母亲没有任其继续虚弱下去,开始尝试着跟我练起了强身健体的太极拳。
天生热爱运动的母亲,经过半年不懈的努力和坚持,身体渐渐恢复了元气,不但太极拳打得挺像样了,还时髦地迷上了打保龄球。有那么一段时间,隔三差五的休息日,我就陪母亲到处找球馆去打保龄球。不过,我们都忽略了,她已是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了。一次在保龄球馆,正玩得高兴时,母亲没留神拎重了球,投球时不小心抻了腿,腿脚开始不大利索了。带她看病的时候,让大夫没鼻子没脸好一顿训,母亲就再也不敢照量保龄球了。虽然治了半年多,但还是落下了时不常就腿疼、关节痛的病根。在这件事儿上,我一直很自责没有照顾好母亲。
母亲是一个性格爽朗、活泼好动的人,年轻时打过篮球和排球,据说还是单位的“女篮5号”呢。灵巧的母亲年轻时就极爱骑自行车,到了60多岁的时候,她还架着一副800多度的“高倍”近视眼镜,用她那不足1.6米的个头,骑着二八式的自行车满大街转悠,那形象特逗。自打玩保龄球闪了腿,骑了一辈子自行车的母亲,从此就算告别了她心爱的“坐骑”,那年,母亲已年逾古稀。
上了年纪的母亲,与我的作息时间大相径庭。晚上空灵寂静,一般是我看书和码字的时间,熬至夜半那是常有的事儿;而母亲习惯早起,晚上不到9点钟准犯困。如果哪天错过了睡觉的时辰,那可毁了,一会儿爬起来喝牛奶,一会儿出来吃饼干,再不就到处找镇静药助眠,不过,在药劲儿上来之前那定是上演“今夜无眠”。所以,如果我晚上有聚会,不到10点,不是张罗散局儿,就是借故拔腿就溜,时常把兴致正浓的朋友们气得够呛。后来,朋友们渐渐的理解了我的这份孝心后,不到10点,他们就开始惦记着赶我回家了。每天清晨5点,母亲像闹钟一样准时醒来,轻手蹑脚,简单吃点儿东西,就拎着水、背着剑,很像回事儿地去公园打太极拳了,几乎风雨无阻。
白天我上班的时候,母亲会给自己的生活一项一项安排得很有秩序。上过师范的母亲算是一个文化人,极爱看书,尽管她的眼神不济,眼镜上一圈一圈的像个瓶底,但却挡不住她高涨的“识文断字”热情,武侠小说、游记、生活知识、健康常识、大众菜谱她都研究得津津有味,还不失时机地把学到的东西给我叨咕叨咕,并还科学的配餐,让我们娘俩吃得很营养、很健康。母亲还喜欢打牌,因为她的性格好,牌输牌赢都无所谓,所以牌友特爱找她玩,三天两头便被邀了去凑局。没事的时候,母亲就一边织织拆拆手里的毛衣、背心,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电视连续剧,一个频道接一个频道,常常看着看着就“串笼子”、张冠李戴了。不过,千锤百炼的母亲现在的“导演”水平可是了得,一个电视剧往往刚看个开头,她就把结尾猜个八九不离十了,甚至隐藏很深的“阶级敌人”都能被她早早地“揪”出来。由此,我送母亲一个“二导演”的雅号,看得出,母亲很是受用,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
母亲还是一个腿脚勤快的人,一旦得闲,就去探望那些老亲戚、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等“老人儿”,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以至于孝顺的哥哥和弟弟常常打电话都“约见”不上母亲。不过他们看到母亲过得健康、充实和快乐,也都挺放心的,还时不常地提拎五斤酱肘子、三斤葡萄等母亲爱吃的东西来孝敬她老人家。
前年,我“混”到了驾照,周末有时便拉母亲“逛新城”、观花展,看画展,每次母亲都兴奋异常,得意地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咸吃萝卜淡操心的给我领道,乐此不疲。逛累了,我就请母亲开洋荤,吃肯德基和波斯特。
总体来说,母亲在我家过得很是舒坦、自在,但偶尔,我们也会有些不同的观点和不一样的见地,不过当我大喊大叫的时候,母亲则一言不发,利用她耳背的优势,愣是装听不见,弄得你孤掌难鸣,一会儿就没了脾气;可一旦母亲发起威来,我也会立马歇菜儿,溜进自己的房中,关门大吉,躲过狂风暴雨。看来我和母亲用的是同一战略战术,那就是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躲了。
平常,家里的晚餐基本都是母亲做,要是我回去吃,母亲总是要做上好几个菜等我回去一块吃。如晚上我有饭局,母亲就常常是弄点“和和饭”对付了事。摸透了母亲的脾气,我便有了对策,有事儿也不先打招呼,约摸母亲饭菜做得差不多了再通知她不回去吃,这样,母亲自己也能享用一顿营养丰富的晚餐了。家务活里,我最爱洗衣服了,每到休息日,必东划拉、西拽吧,找一大堆“脏”衣服洗上几大“锅”。一开始,母亲看不习惯,总说我,“这衣服没穿坏,先让你给洗烂了。”可现在,倒是她越来越干净了,衣服没穿两天就往洗衣机里扔,还振振有词地说:“姑娘给我洗,不洗白不洗”,令我哭笑不得。每次洗衣服时,我都是一边在门框上压着腿,一边看着书,一边听着洗衣机欢快的“歌唱”,真是乐在其中。而最令人兴奋的就是当衣物甩干后,一件一件拽出来,迎着阳光倾力抖动衣物、听一声声“砰砰”响的那一刻,好玩极了。而当一排一串、花花绿绿的衣物挂在阳台上时,那成就感是相当的大了。但是,我和母亲都有一个要命的弱点,就是不大爱拾掇屋子。东西随手丢放,乱到两人谁先看不下眼了,谁就收拾。我一般愿意家里没人的时候干活,等妈妈回来时还要表功地提醒一声,“妈,我擦地了,”母亲都会象征性地夸我一句:“真是好闺女。”而母亲一般是趁我在家的时候紧忙活,如早上,我正紧锣密鼓梳头洗脸擦雪花膏时,母亲不是擦地、抹桌子、就是身前身后的找东西。我说:“等我上班您再干吧,”“不行,”母亲极严肃认真地说:“那样,你就不知道我干活了。”
母亲是个特爱操闲心、管闲事的人。前年,我们住的小区有块空地,她看荒着,就拾掇拾掇给撒上了花籽。不过老天爷实在是不给面子,整个一个春天就是干打雷不下雨,害得古稀之年的母亲天天熊我帮她从三楼的家里一桶一桶的拎水浇花,连浇了一个来月,这劲儿费的。甭说,到后来,稀不零丁的还真冒出几朵小花来迎风摇曳着,让喜爱鲜花的母亲多少有了些许安慰,有事儿没事儿就去“后花园”赏花观草、闲溜达。
勤俭了一辈子的母亲对自己很是吝啬,就是在早市买吃的东西也是要货比三家才做决定,穿的衣服更是总在地摊上淘宝。一次我在商店里给母亲买了件外贸的特价休闲裤,50元的价格原本就很便宜了,她老人家说:“这裤子地摊上才十多块钱。”弄得我是真没办法。就是这样算计自己到“牙齿”的人,对亲朋好友却总是伸手相帮、有求必应。记得小时候,家在外地、生活困难的老姑常常写信寻求资助,母亲总是毫无怨言地20、30元的寄,东西大包小裹地邮,光邮钱寄物的存根小票厚厚的就有几十张,由此小时候常常对老姑心生抱怨,母亲听到了就训斥我们不懂事。几个大爷家孩子都七八个,顾了吃的就顾不了穿的,母亲总是将我们家三个孩子的穿戴和物品节省后攒起来,分别分批地送给他们;有好吃的也惦记着东家送点儿、西家给点儿。要知道在上个世纪70年代,大人们多数一个月才挣四五十元钱。善良的母亲,这辈子总是在出资、出力地帮助、照顾别人,只是苦了她老人家自己了。
母亲退休前,一直在机关工作,脑筋比较灵活,接受新思想,感受新事物特快。从新千年开始,每年,我都利用节假日陪母亲出去旅游。短短三四年的时间,母亲就已去过北京、大连、华东五市、成都、西安、九寨沟等地,对了,还去了趟国外——俄罗斯的海参崴市溜达溜达,大小不济也叫出国。游览了国内外的大好河山,饱览了很多名胜古迹,也拍了大批“到此一游”的照片,最关键的是愉悦了母亲的身心、丰富了母亲单调的晚年生活。每次旅游回来,母亲都会兴高采烈好些日子,拿着洗好的照片亲朋好友的一顿炫耀,“遭到”了很多朋友的“嫉妒”和羡慕。看得出,母亲很是心满意足。连续云游了几年,再加上不懈的太极拳锻炼,母亲的身板越来越结实,腿脚也格外的利落,性格也愈发的开朗乐观了,很驼的腰背似乎也直了许多,而且近来大有越游越上瘾之势。2004年国庆节前后,母亲开始叨咕说她的一些朋友冬天都要去南方了。不几天,又东寻西问地打听起海南岛的房屋租赁行情什么的。起初我还没往心里去,以前,都是我提动议,母亲被动响应而已,现在,越游越有经验的母亲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想过过时髦的候鸟式生活了。表弟畅从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在哈工作了一段时间。是神奇的网络牵线让他结识了一位善良、可爱的广西女孩云,经过一段时间的网上传情,那年,冒着染非典的危险,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南行的列车。学了五年中医临床的他,靠着雄厚的文学功底,竟然顺利地考进了广西日报社,当上了记者,现在已晋升为责任编辑了,今年,一使劲又考上了国家公务员。母亲的“阶级斗争新动向”被已在广西南宁定居的表弟知道了,便力邀母亲前往。没经几个回合的电话沟通,母亲就决定接受表弟的盛情邀请,准备“进军”南宁了。不久,母亲与几个老同学搭伴取道广州独行顺利到达了南宁。先在广西南宁的表弟家一住就是3个月,然后又跟几个同学在海南的三亚优哉游哉地神玩了三十多天,最后又到云南、贵州等地一顿的考察,赶在第二年的五一前才欢天喜地地返归故里。
此次“南巡”,让母亲开拓了视野,大长了见识。刚过了本命年的母亲,身子骨还算硬朗,精神头也挺足,遇到头疼脑热的时候,自己就照着偏方弄点对症的药吃吃,不到万不得已,从不让我耽误工作带她去看病。母亲常常对我说,“我不怕死,就怕瘫了、傻了给你们添麻烦。”然而,就在前几天,母亲突然总是“骑马找马”,好忘事儿。她顿时慌了神,开始寻求自救,在我的书架里一顿的翻,说是要找本增强记忆力的书。这回,母亲每天的活动又多了两项“业务”:高声低调唱老歌、叨叨咕咕背唐诗了。
去年夏天,不甘寂寞的母亲,终于报名上了“大学”(老年大学),开始“攻读”声乐了。一班70多人,属她老人家年纪最大,不管刮风下雨、下雪,母亲从不旷课、迟到。坐在第一排的座位上,极认真、极卖力气的高声学唱,常常赢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夸奖,于是母亲更是努力,回到家里不是拉住我把在学校学过的歌弄得更精致,就是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爬起来找歌本哼歌,好可爱。为迎接2006年的新春佳节,学校要开联欢会,慧眼识珠的声乐老师选中嗓音清脆的母亲独唱民歌《茉莉花》,把母亲兴奋了好些日子。我特意上透笼街给她买了一个漂亮的发套,母亲戴上后显得特别的年轻,可想而知,演出相当的成功。
俗话说:70岁有个家,80岁有个妈。在我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的时候,还有健康、快乐的母亲陪伴,那可真叫个幸福啊。
母亲的家位于城区的中心地带,U字形的俄式建筑承载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情怀。
在那座老宅里,我跟父母共同生活了三十多年,它真实地记录了我童年的欢乐时光、少年的烦恼岁月、青年的甜蜜日子和成年之后苦辣甜酸的难忘光阴。
就在那窗前的丁香树、树下的小白兔、被垛上的小花猫、小棚里的芦花鸡依然还在眼前浮现的时候,新千年的第一个春天,母亲她那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老宅被打入危房之列,给拆迁了。
在我的极力鼓吹和煽动下,母亲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决定搬来与我共同生活。
这是父亲去世后的第三年,而此时,那曾带给我无限温馨的两人世界早已解体五载。
不知不觉,弹指一挥间,这一晃又是5年。
我的家是一个一担挑的两居室,以前自己生活时,一客一卧一厅一厨一卫,功能搭配得挺齐全,房间布置得也挺别致。母亲搬来后,就等于住进了两户人家。我把卧室清空,将自己的全部家具都堆进了客厅,形成了集卧、客、书房、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厅”。15平米的房间,经过床、桌、椅、柜、沙发等大面积的“铺盖”,就没有多少空余的地儿了,只好把一块漂亮的纯毛地毯卷了起来,成了“靠边站”。倒出来光线较好的卧室,归母亲居住,将母亲的老式立柜、笨重的写字台、樟木箱子、牛皮箱子等家当全部塞了进去。
从此,母亲和我东西格局,各自占领着一个房间,再一次开始了一个屋檐下的共同生活。
小时候,跟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时候,住的是母亲的家;现在又一次有幸与母亲共同生活,我很自豪我有这个能力让母亲住进我的家。
父亲退休后不久,就不幸患上了脑血栓和糖尿病,多次住院也未见起色,最后5年基本就卧床了。那段岁月,母亲全力以赴地照顾父亲,没让父亲得过一次褥疮,却把自己给累坏了。
父亲前脚刚走,一直硬撑着的母亲就再也挺不住了,被全家人送进了医院。仔细一检查,原来她患上了差不多在我国大城市里早已难觅踪影的肺结核病,这一治就是一年。大病初愈的母亲,身体虚弱得厉害,空手走路都像在打晃儿。但性格顽强的母亲没有任其继续虚弱下去,开始尝试着跟我练起了强身健体的太极拳。
天生热爱运动的母亲,经过半年不懈的努力和坚持,身体渐渐恢复了元气,不但太极拳打得挺像样了,还时髦地迷上了打保龄球。有那么一段时间,隔三差五的休息日,我就陪母亲到处找球馆去打保龄球。不过,我们都忽略了,她已是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了。一次在保龄球馆,正玩得高兴时,母亲没留神拎重了球,投球时不小心抻了腿,腿脚开始不大利索了。带她看病的时候,让大夫没鼻子没脸好一顿训,母亲就再也不敢照量保龄球了。虽然治了半年多,但还是落下了时不常就腿疼、关节痛的病根。在这件事儿上,我一直很自责没有照顾好母亲。
母亲是一个性格爽朗、活泼好动的人,年轻时打过篮球和排球,据说还是单位的“女篮5号”呢。灵巧的母亲年轻时就极爱骑自行车,到了60多岁的时候,她还架着一副800多度的“高倍”近视眼镜,用她那不足1.6米的个头,骑着二八式的自行车满大街转悠,那形象特逗。自打玩保龄球闪了腿,骑了一辈子自行车的母亲,从此就算告别了她心爱的“坐骑”,那年,母亲已年逾古稀。
上了年纪的母亲,与我的作息时间大相径庭。晚上空灵寂静,一般是我看书和码字的时间,熬至夜半那是常有的事儿;而母亲习惯早起,晚上不到9点钟准犯困。如果哪天错过了睡觉的时辰,那可毁了,一会儿爬起来喝牛奶,一会儿出来吃饼干,再不就到处找镇静药助眠,不过,在药劲儿上来之前那定是上演“今夜无眠”。所以,如果我晚上有聚会,不到10点,不是张罗散局儿,就是借故拔腿就溜,时常把兴致正浓的朋友们气得够呛。后来,朋友们渐渐的理解了我的这份孝心后,不到10点,他们就开始惦记着赶我回家了。每天清晨5点,母亲像闹钟一样准时醒来,轻手蹑脚,简单吃点儿东西,就拎着水、背着剑,很像回事儿地去公园打太极拳了,几乎风雨无阻。
白天我上班的时候,母亲会给自己的生活一项一项安排得很有秩序。上过师范的母亲算是一个文化人,极爱看书,尽管她的眼神不济,眼镜上一圈一圈的像个瓶底,但却挡不住她高涨的“识文断字”热情,武侠小说、游记、生活知识、健康常识、大众菜谱她都研究得津津有味,还不失时机地把学到的东西给我叨咕叨咕,并还科学的配餐,让我们娘俩吃得很营养、很健康。母亲还喜欢打牌,因为她的性格好,牌输牌赢都无所谓,所以牌友特爱找她玩,三天两头便被邀了去凑局。没事的时候,母亲就一边织织拆拆手里的毛衣、背心,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电视连续剧,一个频道接一个频道,常常看着看着就“串笼子”、张冠李戴了。不过,千锤百炼的母亲现在的“导演”水平可是了得,一个电视剧往往刚看个开头,她就把结尾猜个八九不离十了,甚至隐藏很深的“阶级敌人”都能被她早早地“揪”出来。由此,我送母亲一个“二导演”的雅号,看得出,母亲很是受用,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
母亲还是一个腿脚勤快的人,一旦得闲,就去探望那些老亲戚、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等“老人儿”,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以至于孝顺的哥哥和弟弟常常打电话都“约见”不上母亲。不过他们看到母亲过得健康、充实和快乐,也都挺放心的,还时不常地提拎五斤酱肘子、三斤葡萄等母亲爱吃的东西来孝敬她老人家。
前年,我“混”到了驾照,周末有时便拉母亲“逛新城”、观花展,看画展,每次母亲都兴奋异常,得意地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咸吃萝卜淡操心的给我领道,乐此不疲。逛累了,我就请母亲开洋荤,吃肯德基和波斯特。
总体来说,母亲在我家过得很是舒坦、自在,但偶尔,我们也会有些不同的观点和不一样的见地,不过当我大喊大叫的时候,母亲则一言不发,利用她耳背的优势,愣是装听不见,弄得你孤掌难鸣,一会儿就没了脾气;可一旦母亲发起威来,我也会立马歇菜儿,溜进自己的房中,关门大吉,躲过狂风暴雨。看来我和母亲用的是同一战略战术,那就是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躲了。
平常,家里的晚餐基本都是母亲做,要是我回去吃,母亲总是要做上好几个菜等我回去一块吃。如晚上我有饭局,母亲就常常是弄点“和和饭”对付了事。摸透了母亲的脾气,我便有了对策,有事儿也不先打招呼,约摸母亲饭菜做得差不多了再通知她不回去吃,这样,母亲自己也能享用一顿营养丰富的晚餐了。家务活里,我最爱洗衣服了,每到休息日,必东划拉、西拽吧,找一大堆“脏”衣服洗上几大“锅”。一开始,母亲看不习惯,总说我,“这衣服没穿坏,先让你给洗烂了。”可现在,倒是她越来越干净了,衣服没穿两天就往洗衣机里扔,还振振有词地说:“姑娘给我洗,不洗白不洗”,令我哭笑不得。每次洗衣服时,我都是一边在门框上压着腿,一边看着书,一边听着洗衣机欢快的“歌唱”,真是乐在其中。而最令人兴奋的就是当衣物甩干后,一件一件拽出来,迎着阳光倾力抖动衣物、听一声声“砰砰”响的那一刻,好玩极了。而当一排一串、花花绿绿的衣物挂在阳台上时,那成就感是相当的大了。但是,我和母亲都有一个要命的弱点,就是不大爱拾掇屋子。东西随手丢放,乱到两人谁先看不下眼了,谁就收拾。我一般愿意家里没人的时候干活,等妈妈回来时还要表功地提醒一声,“妈,我擦地了,”母亲都会象征性地夸我一句:“真是好闺女。”而母亲一般是趁我在家的时候紧忙活,如早上,我正紧锣密鼓梳头洗脸擦雪花膏时,母亲不是擦地、抹桌子、就是身前身后的找东西。我说:“等我上班您再干吧,”“不行,”母亲极严肃认真地说:“那样,你就不知道我干活了。”
母亲是个特爱操闲心、管闲事的人。前年,我们住的小区有块空地,她看荒着,就拾掇拾掇给撒上了花籽。不过老天爷实在是不给面子,整个一个春天就是干打雷不下雨,害得古稀之年的母亲天天熊我帮她从三楼的家里一桶一桶的拎水浇花,连浇了一个来月,这劲儿费的。甭说,到后来,稀不零丁的还真冒出几朵小花来迎风摇曳着,让喜爱鲜花的母亲多少有了些许安慰,有事儿没事儿就去“后花园”赏花观草、闲溜达。
勤俭了一辈子的母亲对自己很是吝啬,就是在早市买吃的东西也是要货比三家才做决定,穿的衣服更是总在地摊上淘宝。一次我在商店里给母亲买了件外贸的特价休闲裤,50元的价格原本就很便宜了,她老人家说:“这裤子地摊上才十多块钱。”弄得我是真没办法。就是这样算计自己到“牙齿”的人,对亲朋好友却总是伸手相帮、有求必应。记得小时候,家在外地、生活困难的老姑常常写信寻求资助,母亲总是毫无怨言地20、30元的寄,东西大包小裹地邮,光邮钱寄物的存根小票厚厚的就有几十张,由此小时候常常对老姑心生抱怨,母亲听到了就训斥我们不懂事。几个大爷家孩子都七八个,顾了吃的就顾不了穿的,母亲总是将我们家三个孩子的穿戴和物品节省后攒起来,分别分批地送给他们;有好吃的也惦记着东家送点儿、西家给点儿。要知道在上个世纪70年代,大人们多数一个月才挣四五十元钱。善良的母亲,这辈子总是在出资、出力地帮助、照顾别人,只是苦了她老人家自己了。
母亲退休前,一直在机关工作,脑筋比较灵活,接受新思想,感受新事物特快。从新千年开始,每年,我都利用节假日陪母亲出去旅游。短短三四年的时间,母亲就已去过北京、大连、华东五市、成都、西安、九寨沟等地,对了,还去了趟国外——俄罗斯的海参崴市溜达溜达,大小不济也叫出国。游览了国内外的大好河山,饱览了很多名胜古迹,也拍了大批“到此一游”的照片,最关键的是愉悦了母亲的身心、丰富了母亲单调的晚年生活。每次旅游回来,母亲都会兴高采烈好些日子,拿着洗好的照片亲朋好友的一顿炫耀,“遭到”了很多朋友的“嫉妒”和羡慕。看得出,母亲很是心满意足。连续云游了几年,再加上不懈的太极拳锻炼,母亲的身板越来越结实,腿脚也格外的利落,性格也愈发的开朗乐观了,很驼的腰背似乎也直了许多,而且近来大有越游越上瘾之势。2004年国庆节前后,母亲开始叨咕说她的一些朋友冬天都要去南方了。不几天,又东寻西问地打听起海南岛的房屋租赁行情什么的。起初我还没往心里去,以前,都是我提动议,母亲被动响应而已,现在,越游越有经验的母亲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想过过时髦的候鸟式生活了。表弟畅从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在哈工作了一段时间。是神奇的网络牵线让他结识了一位善良、可爱的广西女孩云,经过一段时间的网上传情,那年,冒着染非典的危险,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南行的列车。学了五年中医临床的他,靠着雄厚的文学功底,竟然顺利地考进了广西日报社,当上了记者,现在已晋升为责任编辑了,今年,一使劲又考上了国家公务员。母亲的“阶级斗争新动向”被已在广西南宁定居的表弟知道了,便力邀母亲前往。没经几个回合的电话沟通,母亲就决定接受表弟的盛情邀请,准备“进军”南宁了。不久,母亲与几个老同学搭伴取道广州独行顺利到达了南宁。先在广西南宁的表弟家一住就是3个月,然后又跟几个同学在海南的三亚优哉游哉地神玩了三十多天,最后又到云南、贵州等地一顿的考察,赶在第二年的五一前才欢天喜地地返归故里。
此次“南巡”,让母亲开拓了视野,大长了见识。刚过了本命年的母亲,身子骨还算硬朗,精神头也挺足,遇到头疼脑热的时候,自己就照着偏方弄点对症的药吃吃,不到万不得已,从不让我耽误工作带她去看病。母亲常常对我说,“我不怕死,就怕瘫了、傻了给你们添麻烦。”然而,就在前几天,母亲突然总是“骑马找马”,好忘事儿。她顿时慌了神,开始寻求自救,在我的书架里一顿的翻,说是要找本增强记忆力的书。这回,母亲每天的活动又多了两项“业务”:高声低调唱老歌、叨叨咕咕背唐诗了。
去年夏天,不甘寂寞的母亲,终于报名上了“大学”(老年大学),开始“攻读”声乐了。一班70多人,属她老人家年纪最大,不管刮风下雨、下雪,母亲从不旷课、迟到。坐在第一排的座位上,极认真、极卖力气的高声学唱,常常赢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夸奖,于是母亲更是努力,回到家里不是拉住我把在学校学过的歌弄得更精致,就是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爬起来找歌本哼歌,好可爱。为迎接2006年的新春佳节,学校要开联欢会,慧眼识珠的声乐老师选中嗓音清脆的母亲独唱民歌《茉莉花》,把母亲兴奋了好些日子。我特意上透笼街给她买了一个漂亮的发套,母亲戴上后显得特别的年轻,可想而知,演出相当的成功。
俗话说:70岁有个家,80岁有个妈。在我早已过了不惑之年的时候,还有健康、快乐的母亲陪伴,那可真叫个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