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4月12日,秦皇岛市抚宁县突发森林火灾,四千余名武警官兵和党员干部与无情大火展开了激烈搏斗。当这场突发火灾被扑灭以后,人们记住了一个人,他就是在救火过程中表现得无私无畏的秦皇岛市林业局副局长、共产党员樊渭。而我们也接到了新的任务,要制作一部反映樊渭先进事迹的专题片。这是个让我们喜忧参半的任务,喜的是我们秦皇岛涌现出这样一个优秀党员干部,这是秦皇岛人的骄傲;忧的是尽管我们及时赶到了火灾现场,但由于火发地点涉及国家重要目标区,所以我们拍下的现场素材非常少,这意味着我们在做这部片子时必须尽可能地利用好手上有限的现场素材。
制造情节兴奋点
紧急事故中抓拍的现场素材一般都极具冲击力,是调整片子叙事节奏的天然句点。这次事故给我们留下的可用现场素材其实很有限,不仅多为火灾远景,涉及到火灾现场的中近景镜头较少,而且中近景镜头在经过审查后也被明令不能使用。这就意味着片中不但缺乏完整的现场视频,也缺乏主人公在事故现场活动的画面,给叙事带来了极大难度。不过,换个角度来看,我们要讲的不是这场火灾本身,而是火灾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樊渭的故事,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定的创作空间。片子的主线展现了樊渭在火灾发生期间和日常的言行,而火灾现场素材则被我们用作了调节叙事节奏的画面符号。
营造紧张的情节氛围。火灾重大,救火就是与时间赛跑,这一紧张气氛一直贯穿片子始终。然而我们采用的画面是平淡的,表现上也是通过人物采访来回忆当时场景,这是与片子强调的“与时间赛跑”的紧张氛围不相称的。在画面中多次重复出现的火灾现场镜头则起到了强调作用,使火灾这一事实一直成为悬在主题叙事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制造情节兴奋点。因为片子的重点是讲人而不是讲火灾,所以表现樊渭在火灾期间的言行之余,还要反映樊渭的日常生活和过往故事,以塑造其人的整体形象。所以,片中的很多情节相对来说是比较平淡的,尤其是频繁出现的采访画面、开会画面,容易冲淡片子开头的火灾现场素材带给观众的深刻印象。而几乎在每一个叙事间隔都要出现的火灾现场画面就成为了片子的兴奋点,对调节情节节奏起着关键作用。
突出画面冲击力
有的紧急事故一闪而逝,这时留下的现场素材千金难买;有的紧急事故持续时间长,但由于种种原因可用现场素材却不多。我们这次碰上的是后一种情况。而不能采用中近景、只能采用远景镜头的情况,其实也使我们所采用的现场素材具备一定的广角,场面上颇为宏大,视觉冲击力很强。我们充分抓住了这一特点,在剪辑片子时合理运用,确保了一定的画面冲击力。
在相对平淡场景间隙插入现场素材。现代传播理论认为,一个电视节目必须每隔一段时间便制造一个可看点。《火线阻击》片长十几分钟,其中超过90%的镜头都较平淡。尽管我们对叙事有信心,但是看着片中采访、开会等司空见惯的画面内容也非常挠头:谁能保证观众会不会看睡着了?不过后来我们发现,我们拍下的现场素材居然有一定的“提神”效果,因为黑夜中一场大火笼罩古老山林的场面确实是太震撼了,让人看上去就惊心动魄,迫切地想知道这场大火何时能被扑灭。所以我们有意地寻找情节节点,把现场素材合理地穿插到片中,时不时地给观众“提提神”。
在叙事的过渡间隙插入现场素材。《火线阻击》的叙事呈现出一种多线性:樊渭的火场表现和火场之外的日常行为是两条线,樊渭的工作与生活也是两条线,所以片子叙事有一定跳跃性,情节富于变化,叙事的过渡较多。现场素材成为这些间隙的最佳过门,使片子整体画面保持了足够的情节张力。
渲染描摹显张力
现场素材其实具备很多天然优势,是普通意义上的采访素材不能比拟的。它一般具备一定的新闻价值,对特殊时刻和特殊环境下人物的突出表现也有渲染烘托作用,所以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佳素材和讲述精彩故事的天然主线。我们充分利用了现场素材的这些特点,在创作中重点挖掘、灵活发挥,解决了不少问题。
突出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主人公樊渭面临火灾突发的事实时的心理矛盾是《火线阻击》一片的亮点之一。在突发事故中他面临着上不上报灾情和要不要挺身而出的双重矛盾,而面临矛盾他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对于刻画这个人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仅靠叙事按部就班地展示人物的心理矛盾,在观众看来也许不够给力,因为欠缺了现场气氛的烘托,观众就难以对主人公的言行做出公允的判断。在片中频繁出现的火灾现场素材则营造了一个典型环境,樊渭的选择也因此有了千钧之重。他面对火灾无私无畏、果敢刚毅的性格特征也由此得以强化。
作为叙事的切入点。《火线阻击》在题材上有着天然优势,它重点截取了樊渭人生中最关键的一个片段——火场救火,集中展开叙事、表现人物,采取了一种扁平型的人物塑造方法。不过,我们还是尽可能地追求人物形象的丰满,所以加入了很多诸如樊渭的日常言行、与家人互动的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这样一来叙事上虽有轻有重,但枝节就多了起来。枝节一多,就需要一个好的切入点,既要吸引人看下去,又要便于故事展开。叙事切入点是一个片子的难点,找不到切入点甚至就无法开头。而《火线阻击》的切入点却几乎是明摆着的,就是火灾,所以我们毫不犹豫地把火灾现场素材放在开头,由此展开情节。
一张一弛需得宜
紧急事故现场素材的价值很高,在创作中只要有这方面的素材,都应考虑优先使用。不过,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现场素材的运用也是要注意一些原则的。
防止“用力过度”,控制画面思维走向。在强调正面宣传的电教片中,一些冲击力过于强烈、可能引起人身心不适的画面是要竭力避免的。反映勇救学生的优秀教师张丽莉事迹的专题片《茉莉花开》中,在回放车祸事故现场时,采取了动画方式,在有效还原现场场景的同时避免了对惨烈画面的回顾,这样的处理手法非常值得借鉴。《火线阻击》的素材里没有这样的画面,但也有个别镜头冲击力过强,比如把大片森林烧成白地的大火的近景,又比如武警官兵救火的艰难和危险。冲击力过强且对突出主题意义不大,甚至可能误导观众思维走向,这样的现场素材是不能采用的。
把握好分寸,充分考虑现场素材的负面影响。在运用现场素材时,还应考虑将要播出的现场素材所造成的广泛影响是否积极正面。我们在火灾现场拍摄的现场素材其实远不止片中应用到的那几段,但是由于事发地涉密,在应用现场素材时就慎之又慎,不因追求画面冲击力而忽视重要目标区的保密原则。
《火线阻击》在中组部举办的电教片观摩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固然是因为这个片子有先天的题材优势,也是因为我们在创作中竭尽全力,做到了把不利因素——因保密机制导致更多素材不能应用,转变为创作中的有利因素——用有限现场素材达成若干叙事效果。
(作者为河北省秦皇岛市市委组织部干部)
制造情节兴奋点
紧急事故中抓拍的现场素材一般都极具冲击力,是调整片子叙事节奏的天然句点。这次事故给我们留下的可用现场素材其实很有限,不仅多为火灾远景,涉及到火灾现场的中近景镜头较少,而且中近景镜头在经过审查后也被明令不能使用。这就意味着片中不但缺乏完整的现场视频,也缺乏主人公在事故现场活动的画面,给叙事带来了极大难度。不过,换个角度来看,我们要讲的不是这场火灾本身,而是火灾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樊渭的故事,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定的创作空间。片子的主线展现了樊渭在火灾发生期间和日常的言行,而火灾现场素材则被我们用作了调节叙事节奏的画面符号。
营造紧张的情节氛围。火灾重大,救火就是与时间赛跑,这一紧张气氛一直贯穿片子始终。然而我们采用的画面是平淡的,表现上也是通过人物采访来回忆当时场景,这是与片子强调的“与时间赛跑”的紧张氛围不相称的。在画面中多次重复出现的火灾现场镜头则起到了强调作用,使火灾这一事实一直成为悬在主题叙事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制造情节兴奋点。因为片子的重点是讲人而不是讲火灾,所以表现樊渭在火灾期间的言行之余,还要反映樊渭的日常生活和过往故事,以塑造其人的整体形象。所以,片中的很多情节相对来说是比较平淡的,尤其是频繁出现的采访画面、开会画面,容易冲淡片子开头的火灾现场素材带给观众的深刻印象。而几乎在每一个叙事间隔都要出现的火灾现场画面就成为了片子的兴奋点,对调节情节节奏起着关键作用。
突出画面冲击力
有的紧急事故一闪而逝,这时留下的现场素材千金难买;有的紧急事故持续时间长,但由于种种原因可用现场素材却不多。我们这次碰上的是后一种情况。而不能采用中近景、只能采用远景镜头的情况,其实也使我们所采用的现场素材具备一定的广角,场面上颇为宏大,视觉冲击力很强。我们充分抓住了这一特点,在剪辑片子时合理运用,确保了一定的画面冲击力。
在相对平淡场景间隙插入现场素材。现代传播理论认为,一个电视节目必须每隔一段时间便制造一个可看点。《火线阻击》片长十几分钟,其中超过90%的镜头都较平淡。尽管我们对叙事有信心,但是看着片中采访、开会等司空见惯的画面内容也非常挠头:谁能保证观众会不会看睡着了?不过后来我们发现,我们拍下的现场素材居然有一定的“提神”效果,因为黑夜中一场大火笼罩古老山林的场面确实是太震撼了,让人看上去就惊心动魄,迫切地想知道这场大火何时能被扑灭。所以我们有意地寻找情节节点,把现场素材合理地穿插到片中,时不时地给观众“提提神”。
在叙事的过渡间隙插入现场素材。《火线阻击》的叙事呈现出一种多线性:樊渭的火场表现和火场之外的日常行为是两条线,樊渭的工作与生活也是两条线,所以片子叙事有一定跳跃性,情节富于变化,叙事的过渡较多。现场素材成为这些间隙的最佳过门,使片子整体画面保持了足够的情节张力。
渲染描摹显张力
现场素材其实具备很多天然优势,是普通意义上的采访素材不能比拟的。它一般具备一定的新闻价值,对特殊时刻和特殊环境下人物的突出表现也有渲染烘托作用,所以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佳素材和讲述精彩故事的天然主线。我们充分利用了现场素材的这些特点,在创作中重点挖掘、灵活发挥,解决了不少问题。
突出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主人公樊渭面临火灾突发的事实时的心理矛盾是《火线阻击》一片的亮点之一。在突发事故中他面临着上不上报灾情和要不要挺身而出的双重矛盾,而面临矛盾他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对于刻画这个人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仅靠叙事按部就班地展示人物的心理矛盾,在观众看来也许不够给力,因为欠缺了现场气氛的烘托,观众就难以对主人公的言行做出公允的判断。在片中频繁出现的火灾现场素材则营造了一个典型环境,樊渭的选择也因此有了千钧之重。他面对火灾无私无畏、果敢刚毅的性格特征也由此得以强化。
作为叙事的切入点。《火线阻击》在题材上有着天然优势,它重点截取了樊渭人生中最关键的一个片段——火场救火,集中展开叙事、表现人物,采取了一种扁平型的人物塑造方法。不过,我们还是尽可能地追求人物形象的丰满,所以加入了很多诸如樊渭的日常言行、与家人互动的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这样一来叙事上虽有轻有重,但枝节就多了起来。枝节一多,就需要一个好的切入点,既要吸引人看下去,又要便于故事展开。叙事切入点是一个片子的难点,找不到切入点甚至就无法开头。而《火线阻击》的切入点却几乎是明摆着的,就是火灾,所以我们毫不犹豫地把火灾现场素材放在开头,由此展开情节。
一张一弛需得宜
紧急事故现场素材的价值很高,在创作中只要有这方面的素材,都应考虑优先使用。不过,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现场素材的运用也是要注意一些原则的。
防止“用力过度”,控制画面思维走向。在强调正面宣传的电教片中,一些冲击力过于强烈、可能引起人身心不适的画面是要竭力避免的。反映勇救学生的优秀教师张丽莉事迹的专题片《茉莉花开》中,在回放车祸事故现场时,采取了动画方式,在有效还原现场场景的同时避免了对惨烈画面的回顾,这样的处理手法非常值得借鉴。《火线阻击》的素材里没有这样的画面,但也有个别镜头冲击力过强,比如把大片森林烧成白地的大火的近景,又比如武警官兵救火的艰难和危险。冲击力过强且对突出主题意义不大,甚至可能误导观众思维走向,这样的现场素材是不能采用的。
把握好分寸,充分考虑现场素材的负面影响。在运用现场素材时,还应考虑将要播出的现场素材所造成的广泛影响是否积极正面。我们在火灾现场拍摄的现场素材其实远不止片中应用到的那几段,但是由于事发地涉密,在应用现场素材时就慎之又慎,不因追求画面冲击力而忽视重要目标区的保密原则。
《火线阻击》在中组部举办的电教片观摩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固然是因为这个片子有先天的题材优势,也是因为我们在创作中竭尽全力,做到了把不利因素——因保密机制导致更多素材不能应用,转变为创作中的有利因素——用有限现场素材达成若干叙事效果。
(作者为河北省秦皇岛市市委组织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