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道是“看山如观花,游山如读史”,行走在桂林山水之间,拾起散落在山水里的桂林故事,方知这座历史小城,古韵深长。看惯了文人墨客眼中的桂林,读惯了那些隐匿在文字里的山水画,何不试着换一个方式去细品桂林山水、解读桂林文化?
文创工作者“湛在地球”扎根于桂林山水,在桂林的沃土里栽种出新文化之花。他说,相对于新锐设计师,自己更像一个旧钝设计师,旧钝是新锐的反义词,也是提醒自己对于创作时刻要怀着一颗谦虚朴实的心,扎根于艺术创作中,在延续传统文化的框架中创出新的立意,让传统文化走得更加高远。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
遥望桂林山水,那蜿蜒流过山间的漓江仿佛赋予了峰丛另一种生命,奇山秀水交融辉映,山水间骤然有了灵气。游客还可以在峰群间泛舟,绕转穿行,以游鱼的姿态亲近这如梦似幻的山川。就连大旅行家徐霞客都对桂林的山水赞不绝口。
公元1637年初夏,徐霞客乘船由漓江进入桂林,当其与向往已久的桂林山水对视时,这位阅尽河山的大旅行家也不免惊呼:“洵神仙之境,首于土界得之,转觉神州凡俗矣。”这样的桂林山水让游客折服,也幻化成了一条纽带,时刻缠绕在桂林人的心间。
站在桂林山丘,眼前的峰群绵延成片,山底下流淌着清澈的漓江之水,偶有渔家划船而过,在水面上荡起圈圈水波,似乎要抚进看客的心间。此时便不禁会想:如此人间仙境之上会开出何等美妙的文化之花来呢?“湛在地球”的一幅幅文创作品给了我完美的答案。
“湛在地球”擅于把桂林故事揉进自己的作品里,那些山水间的烟火故事被藏进了他的笔墨间,一笔一划绘出他心中的“趣味桂林”。
他告诉我,在他的作品中,他最为喜欢的是“良粮”系列中的“桂林米粉”。他回忆儿时:“晨起上学前,下楼绕到粮店,妈妈嘱咐着要拿着粮票和钱,才能买到当天的早点。而“三两卤菜,加个蛋”是当时我所能想象到的,一种从食欲升华到心理的极大幸福和满足。食返寻味,怀旧,那是一种小确丧或小确幸的交织,我也感恩能投生在这个多元精彩共存的时间段。”
食物仿佛是一种追寻儿时记忆最为直接的方式,那一碗热腾腾的桂林米粉在“湛在地球”的儿时记忆中飘香。追寻一段家乡的记忆,任何方式都抵不过舌尖上的美味来得生动。因而“湛在地球”创作的“良粮”系列作品,是其对桂林乡土记忆的怀念,也诉尽了许多广西人的浓浓乡愁。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那一幅幅粮票仿佛在桂林山水间重获了生命,又被这如梦如幻的仙境滋养着,幻化出新生。
用新颖的方式表达桂林往事
“湛在地球”是土生土长的桂林人,他觉得自己像极了桂林土特产,原汁原味,因而也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桂林文化的传播符号,用新颖的方式去传播桂林的傳统文化、讲诉桂林的往事。
作为桂林当地人,“湛在地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描绘山水间的种种故事。他说,桂林,曾是一座历史名城,只是如今的桂林似乎有些日趋式微了。现在的我们只能从依山傍水的碑崖刻石和博物馆中找到旧时遗留的踪迹。但文化是柔软的,它有着种种过去留下的美好记忆,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接续上新的创意,使其重新唤回活力。或许他能在桂花、林麓、山石、味道、途人、逝物、板路、方言间找寻到更佳的重组方式,把旧的文化以新一代人群所喜欢的方式来输出。借以绘画、摄影、装置、声效的解题构想,让桂林的传统文化幻化新生。
因而,他立足桂林就地取材,延续旧时期粮票文化,创作出“良粮广西”系列作品,突显了广西不同地区各自的“嗦粉”文化。此外,他还结合了桂林方言的特点和趣味,创作出“桂林方言漫解”系列作品,用趣味的连环画诠释桂林的方言文化,妙趣横生,把那些桂林方言里的小趣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看着各系列的连环画,我能感觉到“湛在地球”更像是一个大龄儿童,那些回味童年的趣味连环画脑洞大开,乍眼一看觉得十分有趣,但是细细品味又有些许费解,看出其中内涵之后便会忍不住拍手称赞。
对此,他说:“在现实生活中,旁人看我,是一个极为乏味和无聊的人。这很可能与我常年喜欢独处有关。而这种独处,能让我在想象力及作品表达上,生发出了另一种‘反面效果’,就是对纯美感所释放出的东西没有太多反应,只有特别和有趣的‘恶搞’或‘善搞’的作品,才会打动自己。反映在作品上,也是如此。当观想世界的维度,大于美和丑的界别,再重新进入人群,正能量才会增加。只是如今我依旧有些放不太开。‘老顽童’是我的一种状态预期目标,但那笑看人生的至高境界,我还远远达不到。”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幅连环画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也正是“湛在地球”作品的魅力所在。他脑洞大开地还原了他童年的趣事,同时也用各种系列的连环画,讲诉着桂林山水间的趣事。
“湛在地球”,更是站在桂林,立足桂林的乡土记忆,孕育出一朵新奇的文化之花来。在他的笔下,桂林山水似乎变得生动、桂林故事也更加有趣起来。
文创工作者“湛在地球”扎根于桂林山水,在桂林的沃土里栽种出新文化之花。他说,相对于新锐设计师,自己更像一个旧钝设计师,旧钝是新锐的反义词,也是提醒自己对于创作时刻要怀着一颗谦虚朴实的心,扎根于艺术创作中,在延续传统文化的框架中创出新的立意,让传统文化走得更加高远。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
遥望桂林山水,那蜿蜒流过山间的漓江仿佛赋予了峰丛另一种生命,奇山秀水交融辉映,山水间骤然有了灵气。游客还可以在峰群间泛舟,绕转穿行,以游鱼的姿态亲近这如梦似幻的山川。就连大旅行家徐霞客都对桂林的山水赞不绝口。
公元1637年初夏,徐霞客乘船由漓江进入桂林,当其与向往已久的桂林山水对视时,这位阅尽河山的大旅行家也不免惊呼:“洵神仙之境,首于土界得之,转觉神州凡俗矣。”这样的桂林山水让游客折服,也幻化成了一条纽带,时刻缠绕在桂林人的心间。
站在桂林山丘,眼前的峰群绵延成片,山底下流淌着清澈的漓江之水,偶有渔家划船而过,在水面上荡起圈圈水波,似乎要抚进看客的心间。此时便不禁会想:如此人间仙境之上会开出何等美妙的文化之花来呢?“湛在地球”的一幅幅文创作品给了我完美的答案。
“湛在地球”擅于把桂林故事揉进自己的作品里,那些山水间的烟火故事被藏进了他的笔墨间,一笔一划绘出他心中的“趣味桂林”。
他告诉我,在他的作品中,他最为喜欢的是“良粮”系列中的“桂林米粉”。他回忆儿时:“晨起上学前,下楼绕到粮店,妈妈嘱咐着要拿着粮票和钱,才能买到当天的早点。而“三两卤菜,加个蛋”是当时我所能想象到的,一种从食欲升华到心理的极大幸福和满足。食返寻味,怀旧,那是一种小确丧或小确幸的交织,我也感恩能投生在这个多元精彩共存的时间段。”
食物仿佛是一种追寻儿时记忆最为直接的方式,那一碗热腾腾的桂林米粉在“湛在地球”的儿时记忆中飘香。追寻一段家乡的记忆,任何方式都抵不过舌尖上的美味来得生动。因而“湛在地球”创作的“良粮”系列作品,是其对桂林乡土记忆的怀念,也诉尽了许多广西人的浓浓乡愁。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那一幅幅粮票仿佛在桂林山水间重获了生命,又被这如梦如幻的仙境滋养着,幻化出新生。
用新颖的方式表达桂林往事
“湛在地球”是土生土长的桂林人,他觉得自己像极了桂林土特产,原汁原味,因而也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桂林文化的传播符号,用新颖的方式去传播桂林的傳统文化、讲诉桂林的往事。
作为桂林当地人,“湛在地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描绘山水间的种种故事。他说,桂林,曾是一座历史名城,只是如今的桂林似乎有些日趋式微了。现在的我们只能从依山傍水的碑崖刻石和博物馆中找到旧时遗留的踪迹。但文化是柔软的,它有着种种过去留下的美好记忆,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接续上新的创意,使其重新唤回活力。或许他能在桂花、林麓、山石、味道、途人、逝物、板路、方言间找寻到更佳的重组方式,把旧的文化以新一代人群所喜欢的方式来输出。借以绘画、摄影、装置、声效的解题构想,让桂林的传统文化幻化新生。
因而,他立足桂林就地取材,延续旧时期粮票文化,创作出“良粮广西”系列作品,突显了广西不同地区各自的“嗦粉”文化。此外,他还结合了桂林方言的特点和趣味,创作出“桂林方言漫解”系列作品,用趣味的连环画诠释桂林的方言文化,妙趣横生,把那些桂林方言里的小趣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看着各系列的连环画,我能感觉到“湛在地球”更像是一个大龄儿童,那些回味童年的趣味连环画脑洞大开,乍眼一看觉得十分有趣,但是细细品味又有些许费解,看出其中内涵之后便会忍不住拍手称赞。
对此,他说:“在现实生活中,旁人看我,是一个极为乏味和无聊的人。这很可能与我常年喜欢独处有关。而这种独处,能让我在想象力及作品表达上,生发出了另一种‘反面效果’,就是对纯美感所释放出的东西没有太多反应,只有特别和有趣的‘恶搞’或‘善搞’的作品,才会打动自己。反映在作品上,也是如此。当观想世界的维度,大于美和丑的界别,再重新进入人群,正能量才会增加。只是如今我依旧有些放不太开。‘老顽童’是我的一种状态预期目标,但那笑看人生的至高境界,我还远远达不到。”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幅连环画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也正是“湛在地球”作品的魅力所在。他脑洞大开地还原了他童年的趣事,同时也用各种系列的连环画,讲诉着桂林山水间的趣事。
“湛在地球”,更是站在桂林,立足桂林的乡土记忆,孕育出一朵新奇的文化之花来。在他的笔下,桂林山水似乎变得生动、桂林故事也更加有趣起来。